大肠早癌论文_吴金庆,陆启峰,王桂周,周亚柏,王双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肠早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肠,黏膜,荧光,淋巴细胞,比值,自体,切除术。

大肠早癌论文文献综述

吴金庆,陆启峰,王桂周,周亚柏,王双平[1](2019)在《外周血LMR、NLR和PLR在判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转归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在判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早癌转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科行EMR或ESD治疗的大肠早癌患者共计84例作为试验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大小、病变部位、病理特征、术前血常规的各项结果并计算出LMR、NLR和PLR,术前、术后及复查病理参数等,采用t检验比较2组均数,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LMR、PLR和NLR组别的病理参数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LMR、PLR和NLR之间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试验组LMR水平显着降低,NLR及PLR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R<5.25(低值组)与LMR≥5.25(高值组)的术后病检、复查病检特征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χ~2=30.378、10.737,P<0.05);NLR≥2.15(高值组)与NLR<2.15(低值组)的术后病检、复查病检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04、7.817,P<0.05);PLR≥172.00(高值组)与PLR<172.00(低值组)的术后病检、复查病检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9、8.451,P<0.05)。试验组NLR与LMR存在负相关(Pearson=-0.488,P<0.05),NLR与PLR存在正相关(Pearson=0.571,P<0.05),PLR与LMR存在负相关(Pearson=-0.464,P<0.05)。[结论]较低水平的LMR和较高水平的NLR、PLR提示该例病变可能具有恶性倾向或复发倾向,监测LMR、NLR和PLR对大肠早癌治疗策略的选择及随访有一些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陶爱明[2](2015)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临床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42例患者,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完整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4.62±19.65)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47±1.67)d,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其完整切除率为95.24%;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67.45±34.5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4.12±3.63)d,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其完整切除率为66.67%。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患者的肿瘤完整切除率较高,并发症少,且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也明显较短。(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5年21期)

乔丽娟,徐辉,陈虹彬,蒋明德,汤善宏[3](2015)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及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8例结肠较大隆起病变(直径≥1 cm)进行活检,病检提示为管状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再行EMR或ESD术,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38例早癌及癌前病变均成功切除送检,完整切除率为97.37%(37/38);病理结果:中度异型增生17例,重度异型增生11例,癌变10例(其中1例结合术后病检结果追加了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明显出血者EMR 0例,ESD 1例,明显出血率为0.26%(1/38);38例均未发生穿孔,术后1、6、12个月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 EMR及ESD术切除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2015年03期)

郝卫东,孙长征,李殿环,马忠超,李温静[4](2010)在《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在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癌变率极高的大肠扁平隆起、平坦、凹陷型及广基浅表性病变进行常规电子大肠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下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用0.4%靛胭脂直接喷洒行黏膜染色。于染色肠镜下观察病灶腺窝开口类型。按工藤分类法判断浅表型大肠肿瘤小凹形状。局部黏膜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或其中加入少量美蓝、甘油果糖,根据黏膜隆起征判断是否行黏膜切除术。观察切除率及并发症。结果26例患者中1次切除(EMR)22例,分次切除(EPMR)4例,其中1例病变创面行夹子缝合。1例并发内镜治疗后便血,行急诊大肠镜检查电烧后止血。2例黏膜层癌病变,内镜治疗后有1例患者本人仍要求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发现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另1例长期内镜随访24个月,未见局部再发及转移。所有患者均无治疗后穿孔、感染。结论使用普通电子染色内镜也可使病灶范围显示清楚,同时观察腺管开口,判断是否行黏膜下切除肿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张阳德,唐静波,李异凡,黄远飞,任力锋[5](2008)在《大肠早癌自体荧光智能诊断软件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大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仪,研发能够运行在个人电脑上的大肠早癌自体荧光智能诊断软件。方法在个人电脑上,使用Microsoft VisualC++6.0软件开发平台开发数据文件读取、存储、显示的接口,结合大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数学模型,开发大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系统软件1.0版。结果此软件基于Win-dows98/2000/XP操作系统,能够在CPU500MHz以上,内存128M以上的个人电脑上流畅地运行,可以对大肠早癌自体荧光数据像读取、处理、分析。结论大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系统软件1.0版可以实现大肠早癌的智能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24期)

廖志芳[6](2008)在《大肠早癌辅助诊断数据挖掘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各个医疗部门积累了大量医疗诊断信息,如病人的医学影像资料、生理生化指标、生物信息学指标、病人背景资料等,这些数据资料背后隐藏着很多有可能成为临床辅助诊断依据的重要信息,因此有必要利用相关技术对这些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是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数据分析处理的技术之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通过对患者资料数据库中大量历史数据的处理,挖掘出有价值的诊断规则,从而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性、辅助检查结果、生化指标等做出判断,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客观性强,得到的诊断规则有着较好的普遍性。本文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以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大肠早癌诊断数据为载体,通过分析诊断数据特征,从数据预处理、训练数据集的形成以及分类预测方法叁个方面,对大肠早癌诊断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形成激光诱导大肠早癌辅助诊断系统,为临床医生提供辅助诊断的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激光诱导自体荧光诊断大肠早癌的机理、特点、研究意义,根据医疗诊断数据特征,提出了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大肠早癌辅助诊断数据分析处理流程,并对各部分进行了分析,着重阐述光谱数据采集系统组成以及光谱数据的采集方法,同时进行了滤除高频电子噪音,剔除光谱基线、截取有效带宽信号以及归一化荧光光谱的数据除噪处理。面向不完整的大肠早癌荧光数据,通过分析比较特征提取方法,本文提出基于容错关系的信息熵粗糙集主成分分析算法,容错关系粗糙集较之传统粗糙集能满足诊断数据的不完备性,同时引入随信息量减小而单调下降的信息熵,在此基础上提出属性约简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属性约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算法进行进一步的特征属性提取。通过该算法,提取了影响大肠早癌诊断的特征数据,降低数据维度,减少后续数据处理的复杂度。由于医疗诊断数据中多为混合数据的特性,通过分析现有混合数据聚类算法,本文提出了基于格论的混合数据聚类算法。利用格进行数据分布以消除数值型属性和符号属性的分布差别,利用数据间格的涵盖数目来进行聚类计算,因此该算法在进行混合数据处理时不再需要进行数据转换。针对算法中的参数,即初始聚类数目和中心点的选取进行了优化分析,其中初始聚类数目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获得初始聚类数目的取值空间;同时对中心点的选取进行了优化说明,同时对算法性能进行了分析。以形成的聚类数据集为基础,利用均值方差法和荧光强度比值判别法进行数据特征的提取,得到正常组织和癌症组织的分类特征,为分类判别提供依据。针对医疗诊断数据中实时性要求,通过分析所采用的分类算法性能,发现该分类算法存在着大量重复计算,因此算法复杂度和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比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检索树结构的处理方法,通过构建检索树,将多数重复计算节点构建在检索树的高层,无重复节点建立在检索树的下层,以此来降低算法的重复计算,有效地降低了算法复杂度以及空间复杂度,以满足诊断实时性要求。针对医疗诊断数据中的不平衡性,在分析了非平衡数据分布特征以及当前的非平衡数据处理方法后,利用样本处理技术,本文提出了全局密度非平衡数据分类,μ-密度非平衡数据分类方法以及边界样本局部密度的非平衡数据分类方法,全局密度非平衡数据分类方法以各自类别的样本为基础进行综合平均,这种方法有利于稀疏数据的分类而降低密集数据分类有效性;μ-密度非平衡数据分类方法通过代价敏感方法,分析样本分类正确性代价,得到合适的μ值进行样本数据的选取,以提高非平衡数据分类有效性;边界样本局部密度的非平衡数据分类方法着重分析处于非平衡数据集中的边界样本数据,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边界数据的分类,同时对算法中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这叁种算法都是通过样本数据选择,提高少数类样本数据量以减少数据非平衡性。论文最后总结了全文的创新点,提出了今后将继续进行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10-01)

刘克准[7](2008)在《基于格论的聚类算法及其在大肠早癌诊断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据挖掘是数据库研究、开发和应用最为活跃的分支之一,自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数据挖掘,人们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获取大量隐藏的有价值的、潜在的知识。聚类分析作为数据挖掘的一个主要功能和任务,已经被广泛的研究了多年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积累了一系列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随着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中的信息数据也急剧地增长,而且数据的类型也由单一的数值型、文本型逐渐转变成混合型,这就对聚类分析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已有的文献来看,能有效处理混合型数据的算法相对较少。基于这一现状,本文重点研究了面向混合型数据的聚类算法,同时对其在医疗诊断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本文对已有的算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之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格论的聚类新算法——CBL算法。该算法将整个数据空间划分成若干个格,通过数据对象之间格的覆盖数来度量他们的相似性,将对象划分到最相似的簇。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聚类的精度,尤其是在处理混合型数据的方面。针对所提出的新算法,本文还对算法参数的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1)基于遗传算法的思想,以聚类质量为标准设计适应度函数,对聚类数目进行优化,优化后的聚类数目与真实聚类数目极为接近;(2)根据新算法的特点,结合基于距离的聚类初始中心的优化方法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格的覆盖数的聚类初始中心点的优化方法,优化初始中心点后精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最后以文章中提出的新算法为基础,设计出了应用于大肠早癌诊断数据处理系统聚类分析器的系统结构,并实现了相关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05-01)

黄秋林,张阳德[8](2008)在《激光诱导大鼠大肠早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激光诱导大肠早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特征.方法:采用二甲肼ip法建立SD大鼠大肠癌动物模型,对大鼠结肠和直肠可疑病变或肿块部位用370 nm激光照射,诱导组织产生自体荧光并收集光谱后取材,根据病理诊断分为正常组、早期癌组、进展期癌组,分析各组光谱特征.结果:正常64例,早期癌78例,进展期癌84例,共226例.各组光谱在460 nm和505 nm处附近有波峰;正常组460 nm左右波峰对应的波长与早期癌组、进展期癌组对应波长比较差异有显着性(457.66±3.28 vs 467.87±7.71,468.60±4.53,P<0.05).73%(61/84)的进展期大肠癌组织、69%(54/78)的早期大肠癌组织荧光光谱在635nm附近有荧光峰,而正常组织缺乏该峰.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癌组自体荧光在460 nm处的荧光强度比在正常组相应强度弱.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癌组I_(635)/I_(460)(1.9507±1.1460,2.1368±1.4721)和I_(635)/I_(600)值(0.4215±0.2582,0.4482±0.2309)分别较正常组I_(635)/I_(460)和I_(635)/I_(600)值大且差异有显着性(0.7494±0.1077,0.1416±0.0439,P<0.05).结论:激光诱导的大鼠大肠正常组织与大肠癌组织(包括早期和进展期大肠癌)自体荧光光谱之间存在差异,自体荧光光谱部分特征可用于大肠癌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姚尧之[9](2007)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大肠早癌诊断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LIF)光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肿瘤诊断新方法,与其他传统诊断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快速、简便、无创伤及无毒副作用等优点,为探索肿瘤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结合国家“十五”攻关重点课题结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系统,由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提供大肠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通过建立丰富的实验数据资源库,全面分析与深入对比了不同荧光光谱的分布特征,通过采用严格的数理统计方法来分析荧光光谱特征分析,并结合建立BP神经网络光谱识别系统,研究了一种具有自适应的荧光光谱诊断识别系统,获得了较好的临床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大肠癌自体荧光光谱智能诊断系统的开发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具体来说,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方面的工作:(1)论文首先利用数理统计理论,采用SPSS工具,用t检验对22例大肠组织自体荧光强度值进行t检验分析,得出在荧光光谱在总体上不存在统计上的显着性差异,在431-437nm、631-638nm、717-724nm处大肠癌组织荧光强度值与正常组织间进行对照,发现大部分样本具有显着差异(P<0.1),少量样本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结论:说明从统计意义上不能区分正常组织与癌组织。(2)在上面得到的初步结论的基础上,不经过数据清洗与处理,论文直接采用BP神经网络,对16例癌变组织与6例正常组织进行识别,在对16例癌组织与6例正常组织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后。得到的结论为:直接BP神经网络识别方法对第叁代仪器采集的数据15测试数据的测试准确性为46.67%。证明直接的数据神经网络识别还达不到临床要求。(3)为消除干扰数据的影响,对数据进行了清洗与预处理,提出了一种峰值查找与计算方法,以及一整套数据转换与整理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数理统计的数学判别方程。结论为:运用本文提出的峰值查找方法,较快速地从光谱中分离出了峰值特征区域。峰值数学判别方程分别由峰度,尖峰与平滑绝对与相对差等因素组成。即F=W_1×Q_1+W_2×Q_2+W_3×Q_3+W_4×Q_4+W_5×Q_5,若F<32判为大肠正常组织,若F>32判为大肠癌组织。随后采用了35标本进行检验,识别的准确率为93.4%。(4)结合数据整理与清洗后,再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了识别。结果:综合以上因素的神经网络模型对35例待识别样本的准确率为34个正确,1个判误,准确率为97.1%。课题研究成果对推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诊断进入临床运用有较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06-30)

马萍萍[10](2006)在《“大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仪”敏感性评价以及光谱的量化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环境、遗传因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有密切的关系。统计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在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目前,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居第2位,在我国居第4位,有关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早期大肠癌病人无特异症状,一般仅有少量便血,伴或不伴腹泻、便秘等消化功能改变,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病人仅在便血加剧,出现消化道梗阻症状或者伴体重在短期内急剧下降时才来医院就诊,而且受到临床医生诊治经验和病人惧怕传统检查方法所带来的痛苦的影响,大肠癌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极高。研究发现,早期大肠癌一经发现有很高的手术切除机会,术后五年生存率也很高,因而研制敏感的和无创或是微创的早期大肠癌诊断系统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自承担“大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仪系统研究”这个课题以来,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在对组织产生自体荧光机制和相关病理改变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研制成功“第二代大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仪”。本试验检测了大肠癌病人血原卟啉Ⅸ和组织原卟啉Ⅸ的含量,发现作为人体内主要荧光团之一的原卟啉Ⅸ在病人血液中和癌症组织中都有升高,推断它可以作为早期大肠癌症诊断的标准之一;对“大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仪(第二代)”进行临床试验,就其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等做以评价;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Peakfit对结果光谱进行处理,结合原卟啉Ⅸ的试验研究,达到能对结果光谱进行量化处理并且为以后建立数据库以及应用数学模型进行智能化诊断提供前瞻性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6-11-01)

大肠早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42例患者,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完整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4.62±19.65)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47±1.67)d,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其完整切除率为95.24%;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67.45±34.5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4.12±3.63)d,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其完整切除率为66.67%。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患者的肿瘤完整切除率较高,并发症少,且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也明显较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肠早癌论文参考文献

[1].吴金庆,陆启峰,王桂周,周亚柏,王双平.外周血LMR、NLR和PLR在判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转归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

[2].陶爱明.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临床对比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

[3].乔丽娟,徐辉,陈虹彬,蒋明德,汤善宏.内镜黏膜切除术及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5

[4].郝卫东,孙长征,李殿环,马忠超,李温静.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在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0

[5].张阳德,唐静波,李异凡,黄远飞,任力锋.大肠早癌自体荧光智能诊断软件研发[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

[6].廖志芳.大肠早癌辅助诊断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8

[7].刘克准.基于格论的聚类算法及其在大肠早癌诊断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8

[8].黄秋林,张阳德.激光诱导大鼠大肠早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特征[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

[9].姚尧之.基于神经网络的大肠早癌诊断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7

[10].马萍萍.“大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仪”敏感性评价以及光谱的量化处理[D].中南大学.2006

论文知识图

一14大肠早癌数据分类比较2相关性分析A:LMR;B:NLR;C...1ROC曲线A:LMR;B:NLR;C...一1数据处理流程并:BP神经网络模型系统运行主界面(b)KP结果

标签:;  ;  ;  ;  ;  ;  ;  

大肠早癌论文_吴金庆,陆启峰,王桂周,周亚柏,王双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