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论文_唐昶宇,李永升,邵虹,胡歆,吕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合物,复合材料,纳米,电化学,多相,石墨,疏水。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唐昶宇,李永升,邵虹,胡歆,吕娟[1](2019)在《具有持久超疏水性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设计与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发展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持久稳定超疏水复合材料制备方法。通过紫外光引发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预聚体交联形成柔性基底,其靠空气的表面因"氧阻聚"导致残留大量未反应双键。因此表面含反应性基团的基底与可光固化的硅橡胶纳米复合涂层进一步光交联反应,形成了机械稳定性增强的超疏水表面(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23)

耿建新[2](2019)在《聚合物/碳纳米复合材料及电化学能源存储》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纳米材料(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因其优异的理化性质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设计与制备碳纳米材料的复合材料是进一步提升其应用性能及拓展其应用领域的有效途径。我们以石墨烯片层和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为基础,发展了多种碳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组装结构调控的新方法[1],探索了该类材料在聚合物复合材料、光(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23)

许孔力,许学伟,李丽英,夏雨,谢永旺[3](2019)在《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制备方法、性能研究以及应用等方面出发,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最后对碳纳米管/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后续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工作有指导性作用.(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陶琳,李纯志,任亦起,李贺,陈建[4](2019)在《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喹啉手性氢化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活性的1,2,3,4-四氢喹啉结构广泛存在于许多药物分子和天然生物碱中,在生物医药和农药化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发展光学活性的1,2,3,4-四氢喹啉及衍生物的手性催化合成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工业应用价值.2008年范青华课题组成功将手性二胺-Ru的阳离子型催化剂用于喹啉及衍生物的手性氢化反应中,有效克服了有机膦配体在空气中敏感的问题.近十几年来,喹啉及衍生物的手性氢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均相催化体系.然而,均相催化体系面临着催化剂循环利用的困难,难以进行连续化工业生产.此外,手性药物合成中间体对纯度要求非常严格,残留贵金属催化剂的分离是均相催化体系中的一大问题.多相手性催化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然而针对喹啉手性氢化的多相催化体系并不多见.本文中,我们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骨架中富含手性二胺配体的多孔聚苯乙烯聚合物.在此基础上,通过在聚合过程中加入活性炭或碳纳米管,制备了聚合物/活性炭和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在与Ru金属配合物进行配位和阴离子交换后,制备了一系列含VDPEN-RuOTf活性中心的手性固体催化剂.通过红外光谱、~(13)C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等表征证实了聚合物及聚合物/碳材料复合材料的成功制备, N_2吸附表征表明聚合物/活性炭和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减少金属配位引起的聚合物材料比表面积的降低.固体催化剂红外光谱中出现了归属于C–F键及S=O键的特征振动峰,表明固体催化剂中含有VDPEN-RuOTf活性中心.所有的手性固体催化剂在2-甲基喹啉的手性氢化反应中均能得到90%的ee值.研究表明聚合物/碳材料复合材料在相同反应条件下表现出比纯聚合物更好的反应活性,其中聚合物/碳管复合材料在所有手性固体催化剂中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这可能源于碳管独特的管状形貌.以甲醇为溶剂,手性固体催化剂在循环使用过程中催化活性明显下降,红外光谱表征显示阴离子TfO~-的流失是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以离子液为溶剂,手性固体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有所增加,这主要归因于离子液的离子限域作用抑制了TfO~-的流失.(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期刊2019年10期)

符博支,高洋洋,冯予星,赵秀英,卢咏来[5](2019)在《聚合物纳米石墨烯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集成电路伴随着电子、航天和航空领域的发展而快速发展,但往往伴随着散热困难的问题,影响着使用效率和仪器寿命。从质量、耐蚀性、加工工艺和成本等方面考虑,聚合物复合材料是导热材料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材料。然而聚合物固有的导热率非常低,因此,提高聚合物的导热率对于其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显得非常重要,这在过去的20年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介绍:(1)从分子链形态、链结构和链间耦合3个方面分析总结了聚合物的微观导热机理;(2)重点介绍近年来石墨烯填充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主要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挑战。(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单博,谢兰,薛白,秦舒浩,郑强[6](2019)在《碳质纳米填料在聚合物导热复合材料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碳质纳米粒子填充聚合物制备的导热复合材料,因其质量轻、比强度高、成本低和加工性能好等优势受到研究者关注。聚合物因其自身导热系数低,无法适应电子元件高功率化、高密度化和高集成化所产生的高热量散热要求。因此,研究开发高导热且力学性能优异的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对于电子产品的设计和扩展具有迫切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而目前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碳质纳米填料含量较低时,导热能力不足;而其含量较高时,复合材料综合性能难以平衡。如何高效地构建有效导热通路以减少界面热阻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鉴于此,文中不仅分析了碳质纳米填料和聚合物本征导热机理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导热机理,讨论碳质纳米填料本征结构以及在导热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的聚集态结构对构建高通量导热通路的影响,而且提出近期或将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就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孙晓彤[7](2019)在《聚多巴胺基纳米复合材料在光催化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巴胺(DA)可以通过自聚合反应沉积在大多数固体材料表面并对其进行改性。聚多巴胺膜(PDA)具有丰富的官能团,能与氨基、巯基及金属离子等反应。金属氧化物@PDA纳米复合材料中,PDA在光的作用下起着多重作用,最主要的是可以增加光的吸收及加快电子的转移,进而减少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而PDA涂层的厚度对上述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论文围绕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钛、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一、Ti02@PDA的光催化性能。改变DA的浓度与聚合时间,制备了 Ti02@PDA用于染料的光催化降解。发现DA浓度为0.4 mg/mL,聚合时间为2 h时获得的TiO2@PDA对罗丹明B(RhB)的降解率最大。与未包覆Ti02相比,紫外-可见光照射1.5 h后,Ti02的降解率由94.42%提高到99.28%,提升了 4.86%;可见光照射1.5 h后,降解率由42.36%提高到77.40%,提升了 35.04%。在Ti02表面包覆PDA可以增大可见光利用率、提高光催化性能;此外,经HPLC/MS检测中间产物发现紫外-可见与可见光照下的光催化过程存在差异:紫外-可见光照下,·OH可以直接攻击RhB使苯环断裂生成N,N-二乙基乙酰胺,再降解为NH4+、NO3-、CO2与H20;而可见光照下,·OH攻击RhB脱去氨基后的剩余部分,裂解成大分子酸,进一步降解为CO2与H20。二、ZnO@PDA的光催化性能。改变DA的浓度与聚合时间,制备了 ZnO@PDA,并进行了光催化降解实验。DA浓度为0.15 mg/mL,聚合时间为2.5 h时,ZnO@PDA对RhB的降解效果最好。与未包覆ZnO相比,紫外-可见光照射1h后,RhB的降解率由94.7%提高到99.7%,提升了 5%;可见光照射1h后,降解率由25.6%提高到29.4%,提升了 3.8%。ZnO@PDA中PDA对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不大,但通过提高电子的转移速度,提升了 ZnO的光催化活性。叁、Ti02@PDA用作PTB7:PC71BM倒置结构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层。通过TiO2表面DA雾化的方式实现PDA对Ti02的表面包覆改性。在不改变活性层厚度的前提下,引入PDA进行电子传输层的界面设计及构筑,可以提高器件界面电荷的注入率,更好的进行电子的富集及传输。当Ti02表面DA雾化时间为20 min时,器件性能有较大提升:短路电流密度Jsc达到10.48 mA/m2,开路电压Voc提高到0.67,填充因子FF提高到0.58,其光电转换效率PEC达到4.02%。四、ZnO@PDA用作PTB7:PC71BM倒置结构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层。发现雾化时间不同,即PDA厚度不同时,对电池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当雾化时间为10min,器件性能有较大的提升:Jsc达到10.54mA/cm2,Voc提高到0.63,FF提高到0.59,其能量转换效率达到3.87%。(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3)

柴圣超[8](2019)在《移动配体型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形貌与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是指将纳米粒子作为分散相引入到聚合物基体所形成的复合材料,这类材料集成了无机组分与聚合物组分的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中,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组装形貌与材料性能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尤其是纳米粒子与基体的界面浸润性调控、纳米粒子在基体中的多尺度精准组装等科学问题的解决是优化复合材料宏观性能的前提。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将研究出发点定位在发展一种能够实现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多尺度多级组装的新策略。我们提出,可采用非共价型配体去接枝纳米粒子,来提高配体链在粒子表面的可移动性,促使配体链与粒子核在微相分离过程中达到焓与熵的平衡,并通过优化二者体积分数来获得这类接枝粒子在本体以及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丰富的多级组装形貌。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我们选用纳米尺寸的多金属氧簇阴离子作为模型粒子,通过静电作用在其表面接枝了带有阳离子端基的聚合物链,系统研究了这类接枝粒子的本体自组装行为、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多级组装行为以及对聚合物基体的力学增强作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第一,研究了可移动型配体对粒子各向异性组装的影响。我们合成了一端为叁硫酯,一端为季铵盐的链转移试剂,将其通过静电作用修饰在直径为1 nm的类球形多金属氧簇[SiW_(12)O_(40)]~(4-)表面,然后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方法接枝了不同长度的窄分布的聚苯乙烯链。这种离子型接枝的方式能够使接枝端基在粒子表面移动。当粒子由于核-核聚集作用接近时,接枝链可以发生空间重排而降低熵损失,因此有利于粒子发生更大程度的各向异性组装。另外,我们通过改变接枝链的聚合度,能够较精准的调控链与簇的体积比,从而使该类接枝粒子展现出类似于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行为:即随着链体积分数的增加,粒子组装形貌从层状相转变为六方柱状相,最后为无序球相。第二,研究了配体可移动型粒子在聚苯乙烯基体中的组装形貌。从组装结构为层状相、柱状相、无序球状相的粒子中各选一个作为代表,将其作为自组装型填料复合到聚合物基体中,通过电子透射显微镜和小角X射线散射观察了叁类粒子的形貌演化过程,分别得到了微米尺寸的片状形貌、网络状形貌、以及各向同性的球状形貌,这些形貌均展现出多级结构:即由10纳米以下的粒子阵列作为结构基元堆积而成。第叁,研究了粒子组装体宏观形貌与材料力学性质的关系。通过变频和阶跃流变测试分析了贯通型和非贯通型的粒子组装形貌所导致的力学性质差异,发现了贯通结构对复合材料的力学增强效应,并深入探讨了受力状态下粒子组装形貌的转变。总之,我们通过移动型配体方式降低了粒子表面接枝链重排的熵损失,促使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发生各向异性的有序组装,实现了对粒子空间排布的多尺度调控,这些结果为制备具有多级可控形貌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新策略。(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董旭林[9](2019)在《聚合物衍生的碳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碳纤维微电极在电化学生物传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氧化氢(H_2O_2)在生物细胞的信号传递和正常细胞功能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过量的H_2O_2会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实现H_2O_2的超灵敏检测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碳纤维微电极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电分析灵敏度,能够满足检测需求。在碳纤维微电极上修饰碳前驱体衍生的碳纳米材料并构筑叁维阵列结构,不仅能极大地提高碳纤维的表面积,使工作电极与待测物充分接触;而且可以引入活性催化组分(贵金属纳米粒子、氮硼磷等杂原子),从而提高微电极的灵敏度,为超灵敏检测细胞样品中的H_2O_2提供可行性。基于H_2O_2的超灵敏检测需求以及碳纤维基微电极的发展,开发了两种聚合物衍生的碳纳米材料修饰的碳纤维微电极,应用于构建近细胞检测癌细胞释放的H_2O_2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优异的成膜性能和高的碳产率,以PDA为碳前驱体,以氧化锌纳米棒阵列修饰活化碳纤维(ZnO nanorod arrays/activiated carbon fiber,ZnO-NRAs/ACF)为模板,制备了氮掺杂的碳纳米管阵列修饰活化碳纤维(Nitrogen dop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actived carbon fiber,N-CNTAs/ACF)微电极。叁维N-CNTAs极大地增加ACF的表面积,且N-CNTAs之间的空隙有利于电解质分子与活性位点接触。再采用浸渍还原的方法在N-CNTAs/ACF上负载钯铂合金纳米粒子(PdPt/N-CNTAs/ACF)。由于钯铂合金的高催化活性以及不同组分间的协同作用,微电极对H_2O_2具有良好的催化响应。基于该微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应用于原位检测人肝癌细胞(HepG2)、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分泌的H_2O_2含量,其结果可用于鉴别癌细胞种类和评估放疗效果。2、为了进一步探讨碳前驱体对衍生的碳纳米材料形貌、结构和化学性能的影响,以ZnO-NRAs/ACF为模板,以离子液体1-乙烯基-3-乙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vinyl-3-ethyl imidazole tetrafluoroborate,[VEIM]BF_4)聚合物为含杂原子碳前驱体,以1-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octyl-3-methyl imidazole hexafluorophosphate,[OMIM]PF_6)为杂原子掺杂剂和自模板造孔剂,制备了氮硼磷掺杂多孔碳纳米管阵列修饰活化碳纤维(Nitrogen,boron,phosphorus doped porous carbon nanotube arrays/actived carbon fiber,NBP-PCNTAs/ACF)微电极。将浸润了[VEIM]BF_4和[OMIM]PF_6混合物的ZnO-NRAs/ACF在惰性气体中加热,[VEIM]BF_4发生自聚反应;进一步高温碳化,[VEIM]BF_4聚合物碳前驱体转化为氮硼掺杂的碳骨架,[OMIM]PF_6发生热裂解,氮和磷杂原子掺杂进入碳骨架,并在碳骨架上形成多孔结构。多孔叁维阵列结构不仅增加了ACF的表面积,而且降低了反应物小分子的传输阻力,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杂原子掺杂有利于改变碳材料的结构、电荷密度以及碳原子周围的电子云排布,增强电极的催化活性,且多种杂原子的协同作用使NBP-PCNTAs/ACF微电极具有良好的H_2O_2传感性能,可用于近细胞检测HepG2、Hela和MCF-7叁种活细胞释放的H_2O_2。(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4)

童建宇[10](2019)在《铅卤钙钛矿纳米晶及其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光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可调谐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窄的半峰宽、高的荧光量子产率(PLQY)、简便的液相法合成以及低成本等特点,铅卤钙钛矿纳米晶成为制备高性能荧光太阳能聚光器(LSC)以及液晶显示器(LCD)等光学应用的理想荧光材料。然而,较差的光、热、水、氧稳定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聚合物封装被证明是提高钙钛矿纳米晶稳定性的有效策略,但目前在苛刻老化条件下测得的纳米晶-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稳定性还不能令人满意。此外,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纳米晶的PL QY通常较低,这也降低了应用该材料的光学器件的性能。为了实现高性能钙钛矿纳米晶聚合物LSC及钙钛矿纳米晶聚合物LCD的制备,本论文致力于提升钙钛矿纳米晶-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荧光量子产率及稳定性。通过改变表面配体实现钙钛矿纳米晶的高PLQY、高稳定性、高化学产率以及形貌可控。选择特定结构的聚合物材料实现纳米晶的高分散性与阻隔性。采用可聚合单体作为溶剂制备纳米晶,利用光聚合反应实现高性能的钙钛矿纳米晶-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最终制备出高效率、高稳定性的钙钛矿纳米晶-聚合物LSC及钙钛矿纳米晶-聚合物LCD。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配体辅助的再沉淀法(LARP)实现了 FAPbBr3纳米晶(FAPbBr3 NCs)的室温合成,通过对脂肪酸、脂肪胺烷基链长的调控优化了 FAPbBr3 NCs的合成条件。使用辛胺时,烷烃链较长的脂肪酸有利于纳米晶的胶体分散性及稳定性。使用油酸时,短链脂肪胺(丁胺、辛胺)主要形成二维纳米片,长链脂肪胺倾向于形成块状纳米晶并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油酸与十二胺合成的FAPbBr3 NCs具有较高的PL QY及耐极性溶剂性能,并与聚苯乙烯(PS)的甲苯溶液具有很好的相容性,所制备的纳米晶-聚合物薄膜的PLQY超过90%,在纳米晶的负载量高达到10wt%时,纳米晶-聚合物薄膜仍未出现明显的纳米晶聚集导致的光散射,依然表现出很高的透光性和PLQY。(2)提出了二元羧酸作配体的LARP合成甲脒铅卤钙钛矿纳米晶(FAPbX3 NCs)的新策略,由于二元羧酸的强结合作用,与油酸作配体合成的纳米晶相比,癸二酸作配体合成的FAPbBr3 NCs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化学产率以及PL QY(>90%)。此外,癸二酸作配体的纳米晶与聚苯乙烯(PS)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因此NCs-PS浆液具有合适的粘度,可以方便地使用标准的刮刀涂布法将浆液涂布在商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板上得到LSC器件。该LSC具有明显的边缘聚光效果,PLQY为92±5%,在高温(60℃)、高湿(相对湿度,RH=90%)环境下可维持稳定超过1000 h。(3)采用可聚合的甲基丙烯月桂酯(LMA)为溶剂以热注射法制备了CsPbBr3纳米晶。CsPbBr3NCs-LMA原液直接与低聚物和引发剂混合,通过紫外光聚合原位制备了高质量的纳米晶-聚合物薄膜。与传统ODE(1-十八烯)作溶剂的方法相比,可聚合单体LMA制备的钙钛矿纳米晶不需要繁琐的离心、分离和再分散,避免纯化过程对钙钛矿纳米晶的破坏。此外,LMA参与原位制备的纳米晶-聚合物薄膜具有更优异的光学性能,PLQY高达85%~90%,在氙灯照射下表现出了优异的光稳定性,而传统方法制备的薄膜PL QY仅为54%,在光照下其光学性能迅速下降。同时,LMA体系制备的纳米晶-聚合物薄膜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和耐热性,可在50℃的水中老化200 h以上。采用高PL QY的绿色发射钙钛矿纳米晶-聚合物薄膜和红色发射荧光粉K2SiF6:Mn4+(KSF)作为LCD中蓝光LED(发光二极管)的下转换荧光材料制备了原型LCD,其在CIE(国际照明委员会)1931颜色空间中的色域覆盖率为115%,同时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在室内环境下连续工作1000 h后,光效和色域覆盖率仍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纳米材料(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因其优异的理化性质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设计与制备碳纳米材料的复合材料是进一步提升其应用性能及拓展其应用领域的有效途径。我们以石墨烯片层和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为基础,发展了多种碳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组装结构调控的新方法[1],探索了该类材料在聚合物复合材料、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唐昶宇,李永升,邵虹,胡歆,吕娟.具有持久超疏水性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设计与构造[C].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2019

[2].耿建新.聚合物/碳纳米复合材料及电化学能源存储[C].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2019

[3].许孔力,许学伟,李丽英,夏雨,谢永旺.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陶琳,李纯志,任亦起,李贺,陈建.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喹啉手性氢化性能(英文)[J].ChineseJournalofCatalysis.2019

[5].符博支,高洋洋,冯予星,赵秀英,卢咏来.聚合物纳米石墨烯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9

[6].单博,谢兰,薛白,秦舒浩,郑强.碳质纳米填料在聚合物导热复合材料中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7].孙晓彤.聚多巴胺基纳米复合材料在光催化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9

[8].柴圣超.移动配体型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形貌与力学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董旭林.聚合物衍生的碳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碳纤维微电极在电化学生物传感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9

[10].童建宇.铅卤钙钛矿纳米晶及其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光学应用[D].南京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石墨烯与其它炭材料关系示意图石墨制备氧化石墨烯的过程示意图氧化石墨烯TGA失重曲线纯PVA水凝胶和PVA/GO纳米复合水凝胶T...纯PVA水凝胶和PVA/GO纳米复合水凝胶溶...不同氧化石墨烯片层的PVA/GO纳米复合...

标签:;  ;  ;  ;  ;  ;  ;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论文_唐昶宇,李永升,邵虹,胡歆,吕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