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湍流论文-巩飞,王研艳

流动湍流论文-巩飞,王研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湍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纸浆悬浮液,管内流动,湍流模型,计算流体动力学

流动湍流论文文献综述

巩飞,王研艳[1](2019)在《纸浆悬浮液管内流动的湍流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纸浆悬浮液的管内流动仿真精度,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基于非牛顿流体的粘性计算方法,考察了低雷诺数湍流模型、高雷诺数湍流模型以及壁面函数的纸浆模拟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网格y~+值需满足不同模型的需求,低雷诺数湍流模型中的CHC模型适用性略好,而高雷诺数湍流模型中的Realizable k-ε模型略好,壁面函数直接影响计算精度,建议通过修改低雷诺数模型的衰减函数或基于标准壁面函数添加附加项的方式来改善湍流模型的纸浆悬浮液适用性。(本文来源于《纸和造纸》期刊2019年06期)

黄湛,王宏伟,于靖波,李晓辉,张淼[2](2019)在《超临界翼型小肋湍流减阻流动显示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的不断上升,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能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节约能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尽量减少各种运输工具的表面摩擦阻力。对于民航飞机而言,表面摩阻约占总阻力的50%,减阻不仅直接关系到民航飞机的性能,还会影响到飞行的成本和大气环境。近年来随着实验和湍流模拟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合适形状、尺度和布置方式的小肋沟槽表面具有明显的抑制湍流摩擦阻力作用。在本文中,作者在亚垮风洞试验进行了超临翼型的小肋薄膜减阻流动显示验证试验研究,采用PSP技术判定翼型表面流态,采用PIV、TOMOPIV等技术验证了小肋薄膜减阻效果;针对平板模型进行了PIV和荧光油膜摩阻测量、试验,同样验证了小肋薄膜减阻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卞修涛,林敦,苏欣荣,袁新[3](2019)在《高负荷透平叶片流动机理及湍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透平叶栅端壁处存在强的二次流动和多种涡系的相互作用,在通道内部产生明显损失。精确捕捉高负荷透平内部流动结构,对传统RANS方法提出巨大挑战,本文采用自主开发的DDES求解程序,研究高负荷透平叶片端区涡系结构、流动机理和湍流特性。采用POD方法研究流道下游湍流脉动主导因素,对比RANS方法和DDES方法对于雷诺应力的解析能力,采用总压损失系数对流场损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DES方法在高负荷透平内部端区求解叁次涡结构、端区压力分布和损失分布等具有特殊优势。(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春宝,李静,卜卫羊,徐东,徐志轩[4](2019)在《尺度解析湍流模拟方法在液力传动流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尺度解析模拟(Scale-Resolving Simulation,SRS)是指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对流动控制方程进行解析求解,理论上比全模化的雷诺应力平均(RANS)方法更先进。采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中各种亚格子模型(Sub-grid Scale,SGS)和混合模型Hybrid RANS/LES对液力元件包括:液力偶合器、液力变矩器和液力缓速器的内部流动进行了瞬态模拟。对比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发现,SRS方法能够提高对液力元件外特性的预测精度,通过对复杂的瞬态流动现象的清晰捕捉,深入展示了描述流动机理的能力。SRS模拟表现出了工业应用的潜力。(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9年06期)

吴新,黄乾[5](2019)在《高扬程贯流泵湍流流动及流固耦合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设计完成的高扬程贯流泵模型,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高扬程后置灯泡式贯流泵内部的流动情况及结构静应力进行数值模拟,模拟讨论了在不同工况下的高扬程贯流泵运行时的湍流流动,在小流量工况下,贯流泵内部流态紊乱,会产生噪音及空化等问题;继而采用单向流固耦合的方法,模拟不同工况下泵叶轮部分的流动情况,最大等效应力随半径减小而增大,应力集中出现于工作面与轮毂交接处,形变则随着半径增大而增大,其最大值出现在轮缘处。在进行高扬程贯流泵优化设计时,需注意小流量工况时的流动特性及叶轮根部的强度校核。(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5期)

张春[6](2019)在《双旋转入流湍流场流动特性的大涡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为了促进充分燃烧通常采用旋流入流装置,通过旋流流动产生涡破碎进而引起的中心回流区可以实现充分混合的同时稳定火焰,旋流燃烧技术因其稳定高效、清洁燃烧的特点,已经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手段。与此同时为了降低NO_x及颗粒物的排放,旋流燃烧技术在航空和地面燃气轮机燃烧室及各类工业装置中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通过旋流器产生旋流,其中的螺旋叶片引导气流形成螺旋状态,同时也有减缓流速的作用,有效地降低了横直管中的压力波动。本文分别采用UG和ICEM-CFD软件对本课题组设计的双旋流器进行建模与高质量的分块结构网格划分,包含内外管道的双旋流装置。使用OpenFOAM计算程序对该旋流器装置中的空气分别与甲烷和氮气这两种不同密度气体混合快慢的问题展开了大涡模拟(LES)研究。使用OpenFOAM软件对该装置开展了叁维冷态流场计算,包括旋流角度为60度、90度和120度的同向和异向旋流器,其中旋流数分别为0.25、0.36和0.51。在保证内外管道动量通量一致的前提下,内管中的甲烷与外管中的空气具有不同的速度入流。结果显示,在异向旋流器下,内外管道的速度差产生了较强的剪切力,加速了流场的混合,使得流场在下游发展的更加完全。相较于同向旋流器,异向旋流器在中下游产生了更强的涡破碎。对比同轴向位置处的流场,发现异向旋流器相对于同向旋流器流场混合的更加完全,发展更快,而经过同向旋流器的流场扩张角度更大。此外异向旋流器的流向涡要比同向旋流器更强。且在异向旋流器下可以观察到进动涡核的存在,但是在同向旋流器下并未发现,旋流剪切层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对比叁个不同旋流数下的甲烷-空气混合流场发现旋流数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流场的混合以及组分的扩散。同时,针对旋流角度为60度的旋流器,研究了空气分别与甲烷和氮气的混合过程。发现不同密度气体与空气的混合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扩散系数的不同导致旋流器出口处组分的分布不同,同时流场中的流向涡和平面涡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综合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旋流强度对流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旋流强度的增强促进了流场的混合。同向与异向旋流器的差异性也会导致剪切力的差异性,显然异向旋流器的流场发展更快。流体密度的差异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着流场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智慧[7](2019)在《湍流度和粗糙度对椭圆柱绕流流动及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椭圆柱绕流过程中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了来流湍流度和表面粗糙度这两个工程上常见的影响因素。首先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分别在亚临界区(Re=10~5)和临界区(Re=10~6)两种流态区域下,选取了多组不同的来流湍流度和表面粗糙度,计算了四种不同形状椭圆柱绕流流动及传热的变化规律,四种椭圆柱短长轴之比分别为AR=0.4、0.6、0.8、1。计算时采用了基于当地变量的γ-Re_(θt)转捩模型,此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绕流流动时边界层内层流向湍流转捩的现象。通过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到了不同湍流度和粗糙度下的表面摩擦系数、边界层转捩位置、分离位置、阻力系数、局部传热及平均传热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当Re=10~5时,椭圆柱绕流处在亚临界区,绕流过程中出现了层流边界层分离,但未发生转捩。Re=10~6时,绕流处于临界区,边界层出现了层流向湍流的转捩,并有分离泡的产生。(2)在亚临界区,当来流湍流度增大时,边界层分离点向下游移动,摩擦阻力系数增大,平均传热增大。在临界区,当湍流度大于临界湍流度时会过渡到超临界区。在临界湍流度以下,边界层转捩位置、分离位置、平均传热不随湍流度变化;临界湍流度以上,随湍流度的继续增大边界层转捩位置前移,平均传热增大,分离位置不变。(3)在亚临界区,当表面粗糙度增大时,边界层分离位置不变,摩擦阻力系数有少量增加,但总阻力系数基本不变,平均传热有小幅度增长趋势。在临界区,当粗糙度大于临界粗糙度时同样会过渡到超临界区。在临界粗糙度以下,边界层转捩位置、分离位置、平均传热不随粗糙度变化;在临界粗糙度点处,边界层转捩位置前移至前驻点,摩擦阻力系数和平均传热迅速增大。当粗糙度继续增大时,转捩位置和传热不再改变。通过数值计算数据及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在亚临界区和临界区内,努塞尔数关于湍流度和粗糙度的修正系数。此修正系数可以对不同湍流度和粗糙度下的传热经验关系式进行修正,通过对文献中的关系式进行修正,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验证了修正系数的有效性。最后本文进行了基于热质比拟原理的萘升华传热实验,研究了亚临界区内AR=0.6的椭圆柱在两种湍流度和两种粗糙度下的传热特性,对实验数据处理后获得了特定湍流度和粗糙度下的传热经验关系式。采用湍流度和粗糙度修正系数对经验关系式进行修正,通过对比修正前后的曲线偏差量有所减小,验证了修正系数的有效性,但结果仍有一定偏差,由此分析了实验可能的误差来源。(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0)

丁普贤[8](2019)在《基于PL-DDES湍流模型的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不断增强,数值模拟方法成为了湍流研究的重要方法。湍流模型中的联合RANS/LES方法因为综合了大涡模拟(LES)方法和雷诺时均NS(RANS)方法的优点而受到重视。本文旨在发展一种改进的联合RANS/LES湍流模型,以改善现有联合RANS/LES湍流模型存在的问题,即所改进的模型兼具改善网格诱导分离(GIS)问题和改善对数区偏差(LLM)问题以及具备较强的求解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的能力。以联合RANS/LES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delayed detached-eddy simulation,DDES)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推导得到的求解控制函数、修正的屏蔽函数和新的截断长度尺度得到限制生成项的延迟分离涡模拟(PL-DDES模型),并利用PL-DDES模型预测典型湍流问题对其性能加以评价;探讨PL-DDES模型联合定值湍流Pr数Pr_t=0.9在预测强制对流传热和混合对流传热方面的表现。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为改善GIS问题,本文根据屏蔽函数的屏蔽机理对其中的参数C_(d1)进行修正。零压力梯度平板边界层流动的模拟结果表明:屏蔽函数中参数C_(d1)取值14时,PL-DDES模型可以改善GIS问题。为得到影响改善LLM问题的机理,对比已有的SST DDES和IDDES模型,平板槽道的模拟结果揭示了PL-DDES模型因为得到合理的RANS区域而具备良好改善LLM问题的能力。(2)为了得到较强的求解KH不稳定性的能力,对截断长度尺度进行修正。为考察PL-DDES模型求解KH不稳定性的能力,模拟了后台阶流动,模拟结果揭示了增强求解KH不稳定性的能力的影响机理。相同网格下,对比SST IDDES模型,PL-DDES模型因为采用了更为合理的截断长度尺度0.2(Δ_xΔ_yΔ_z)~(1/3)而衰减湍流粘性更合理,致使其具备较强的求解KH不稳定性的能力。周期性山包流模拟证明PL-DDES模型具备预测较复杂的分离再附着流动的能力。(3)考察了不同截断长度尺度对模拟亚临界圆柱绕流和波浪圆柱绕流的影响机理。亚临界圆柱绕流和波浪圆柱绕流的模拟结果发现:由于PL-DDES模型采用的截断长度尺度小于SST DDES模型所采用的,导致PL-DDES模型可得到更小的湍流粘性,从而得到更合理的绕流不稳定性发生的位置和回流区长度;相比SST DDES模型,PL-DDES模型预测的绕流流动结构更为符合实验和LES结果。(4)探讨了PL-DDES模型联合定值湍流Pr数Pr_t=0.9在预测对流传热方面的表现。平板和波浪槽道内强制对流传热的模拟研究发现PL-DDES模型预测的温度分布不存在LLM问题,并且对复杂湍流传热同样具备良好的预测能力。运用PL-DDES模型探讨了浮力对圆筒槽道内流动与混合对流传热的影响。模拟结果揭示了Bo数对圆筒槽道内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内热源不变情况下,流场受Bo数的影响大于温度场;外区域的物理量受Bo数的影响大于内区域。(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8)

江智耀,李海旺,由儒全[9](2019)在《旋转光滑直通道湍流流动一维热线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维热线详细测量了不同雷诺数下及较高旋转数条件下旋转光滑直通道内湍流边界层及主流的速度型,在此基础上构建适用旋转数范围更广的旋转通道对数律的修正公式,分析了旋转效应对壁面摩擦速度的影响。实验过程中雷诺数范围是15000~25000,旋转数范围是0~0.444。通道壁面为室温,流体与壁面之间无热交换。结果表明:旋转对于通道截面速度型影响很大;旋转导致速度型整体向后缘面偏转,但最高速度出现在靠近前缘面的区域;后缘面无量纲平均速度型分布顺序与旋转数排列次序相一致,在对数律区符合对数律规律。壁面剪切应力在前缘面随着旋转数的增大而先单调递减,而在后缘面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旋转状态下修正的对数律公式斜率随着旋转数的增加而单调递减且在后缘面递减的趋势逐步有所减缓,并提出了对数律区的旋转修正公式,公式的误差范围控制在15%以内。(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盛发家,谭慧俊,黄河峡,刘亚洲,高婉宁[10](2019)在《连续双扫掠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连续双扫掠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的流动特性,采用仿真方法对一双尖鳍/平板物理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扫掠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形成的两个干扰区存在明显的相干现象,虽然第一道扫掠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仍具有典型的准锥形相似特性,但受其干扰所形成的非均匀流的影响,第二道扫掠激波/边界层干扰却不再具有准锥形相似特性,同时第二个干扰区将影响其上游临近气流的运动甚至影响第一个干扰区的再附线和分离线等结构。两个干扰区形成各自的λ波结构,并且沿着流向两个干扰区内的激波结构相互汇聚,最终合并为单个更强的λ波结构;不仅如此,两个干扰区内还形成了复杂的旋涡结构,包括一级主旋涡和二级主旋涡,这些旋涡向下游运动,最终融合成一个尺度更大的锥形主旋涡。(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流动湍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全球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的不断上升,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能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节约能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尽量减少各种运输工具的表面摩擦阻力。对于民航飞机而言,表面摩阻约占总阻力的50%,减阻不仅直接关系到民航飞机的性能,还会影响到飞行的成本和大气环境。近年来随着实验和湍流模拟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合适形状、尺度和布置方式的小肋沟槽表面具有明显的抑制湍流摩擦阻力作用。在本文中,作者在亚垮风洞试验进行了超临翼型的小肋薄膜减阻流动显示验证试验研究,采用PSP技术判定翼型表面流态,采用PIV、TOMOPIV等技术验证了小肋薄膜减阻效果;针对平板模型进行了PIV和荧光油膜摩阻测量、试验,同样验证了小肋薄膜减阻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湍流论文参考文献

[1].巩飞,王研艳.纸浆悬浮液管内流动的湍流模型分析[J].纸和造纸.2019

[2].黄湛,王宏伟,于靖波,李晓辉,张淼.超临界翼型小肋湍流减阻流动显示验证[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3].卞修涛,林敦,苏欣荣,袁新.高负荷透平叶片流动机理及湍流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4].刘春宝,李静,卜卫羊,徐东,徐志轩.尺度解析湍流模拟方法在液力传动流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液压与气动.2019

[5].吴新,黄乾.高扬程贯流泵湍流流动及流固耦合数值模拟[J].人民黄河.2019

[6].张春.双旋转入流湍流场流动特性的大涡模拟研究[D].江苏大学.2019

[7].王智慧.湍流度和粗糙度对椭圆柱绕流流动及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8].丁普贤.基于PL-DDES湍流模型的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9].江智耀,李海旺,由儒全.旋转光滑直通道湍流流动一维热线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19

[10].盛发家,谭慧俊,黄河峡,刘亚洲,高婉宁.连续双扫掠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动特性研究[J].推进技术.2019

标签:;  ;  ;  ;  

流动湍流论文-巩飞,王研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