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移误差论文_樊敏,张启灿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移误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移,误差,测量,相位,干涉仪,算法,湍流。

相移误差论文文献综述

樊敏,张启灿[1](2019)在《相移条纹非线性相位误差补偿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于数字光栅投影的叁维测量系统中,数字投影仪和相机的gamma非线性效应会给测量结果带入非线性误差。建立并分析了该非线性误差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利用该测量系统非线性误差的谐波系数进行相位误差补偿的方法。该方法向参考面投影两组初始差为π/N的相移条纹计算出非线性误差,利用非线性误差的分布规律,直接在误差分布的空域内计算出该测量系统的非线性谐波系数,然后用相位补偿迭代算法来求取物体的理想相位分布。模拟仿真以及对标准平面和面具模型的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提高相位测量精度,将实测实验中的误差标准偏差由0. 27 rad降为0. 036 rad。(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Chao,FANG,Yang,XIANG,Ke-qi,QI[2](2018)在《一种用于抑制相移误差和零级串扰的相移算法通用设计方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零级串扰和相移误差对光栅横向剪切干涉仪波前复原精度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光栅横向剪切干涉仪检测光刻镜头系统波像差精度,推导出一种设计光栅剪切干涉相移算法的一般表达式,给出相移算法的具体设计方法。根据该表达式和设计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零级串扰和相移误差建立相应的4种相移算法,实现高精度系统波像差检测。同时设计和评价了一种新的13步相移算法,结果证明所推导的一般表达式的有效性和先进性。(本文来源于《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期刊2018年06期)

高芬,倪晋平,李兵,田爱玲[3](2018)在《多步相移中被测件径向相移不均匀引入误差比较及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步数相移算法下被测件径向相移不均匀引入的误差不同,对测量的影响也将不同。基于点衍射干涉测量光路,构建了误差分析模型,以5、6、7和13步相移算法为例,对不同相移算法下被测件径向相移不均匀引入的移相误差进行了分析,并将该移相误差的影响引入到实际干涉测量模型中,进一步分析比较了该误差对最终面形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误差预估计的多项式误差校正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相移算法步数越多,被测件径向相移不均匀引入的面形检测误差越大,误差均呈类抛物面分布;最终面形检测结果经Zernike多项式拟合消离焦项后已等同于进行了二次多项式校正,对于数值孔径为0.3以下的被测件,经二次多项式校正后该误差对测量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冯玙璠[4](2016)在《基于相移干涉的碟片晶体面型测量及误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碟片激光器将传统的棒状晶体改为碟片状,增加了增益介质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可以有效解决固体激光器的热效应问题,实现了高平均功率、高峰值功率和高转换效率的激光输出。然而,在实现更高功率激光输出的同时,碟片晶体的热畸变特性成为制约激光功率与光束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展对于碟片激光晶体光程差的测量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论文调研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热畸变测量方法,选择相移干涉法对非运行状态下的碟片晶体光程差进行测量。论文详细介绍了相移干涉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并阐述了Zernike各项像差、光程差和波像差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干涉图及光程差分析理论。之后从相移干涉测量中的误差源入手,分析了其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并主要对相移误差进行研究。在理论上模拟了相移误差的产生和对OPD测量结果的影响,讨论了不同方向的误差、不同大小的误差及随机误差的变化特性,最后提取出振荡曲线的上下轮廓线,进行中心线拟合,来消除相移误差引起的非球面纹波。搭建实验平台测量碟片晶体的面型,在已经存在未知相移误差的基础上迭加一定的已知误差,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推论,并采用中心线拟合的方法获得消除相移误差后的非球面数据,对获知碟片晶体封装时的应力对面型的影响、碟片热透镜效应的测量及碟片激光器性能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张慧颖,李洪祚,肖冬亚,蔡超[5](2015)在《大气湍流和瞄准误差下差分相移键控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研究了Gamma-Gamma湍流信道大气闪烁、信道衰落及瞄准误差对差分相移键控(DPSK)相干光通信系统误码性能、信道容量和中断概率等指标的影响。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系统采用基于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ZM)和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的DPSK调制/解调结构,通过广义超几何方法分析推导出有关平均误码率、平均信道容量和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并简化分析。在Matlab平台下进行模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平均误码率和平均信道容量随湍流程度的增强而减弱;信道容量的提升可以通过增加带宽或减小抖动方差实现;当瞄准误差过大时导致中断概率增大,严重影响系统的通信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5年10期)

吴飞斌,唐锋,王向朝,李杰,李永[6](2015)在《Ronchi相移剪切干涉仪及其相位提取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Ronchi相移剪切干涉仪典型系统参数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干涉仪相位提取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传统的五步相移算法,采用所提出的八步与十步相移算法,对Ronchi相移剪切干涉仪的相位提取误差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说明,八步和十步相移算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多级衍射光寄生干涉对相位提取精度的影响,且十步相移算法比八步相移算法具有更高的相位提取精度;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要求相移误差优于2%;探测器位数大于10位;光栅周期误差小于1%;光源空间相干性低于0.1。通过采用不同的相移算法、剪切率和光源空间相干性的叁组对比实验,对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刘锋伟,吴永前,伍凡[7](2015)在《随机相移误差的Lissajous标定与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将Lissajous标定技术应用到相移干涉测量的相移算法(PSA)中,提出一种基于Lissajous标定技术的随机相移误差校正算法。该算法不需要计算各帧干涉图之间的实际相移量,直接用Lissajous标定和椭圆拟合的方法计算相移算法的相位提取误差(包括离焦、偏倚、相移量偏差)然后进行校正。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需要迭代运算就能从大于3帧的带有随机相移误差的干涉图中有效恢复出正确的相位信息,运算时间少,计算精度高并且适合于所有的相移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Lissajous标定技术的随机相移误差校正算法与现有的迭代随机相移算法(AIA)精度相当,但计算速度得到明显提升。(本文来源于《光电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张涛[8](2014)在《相移干涉术中相移非线性误差的分析及校正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移干涉术(PSI)作为一种快速、非接触的精密测量技术,近年来人们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相移实现方法和计算方法。由于它的测量精度高,速度快,可以实现实时测量等特点,所以能够准确确定光场上任意点的相位,实现了全场测量。因此PSI作为干涉测量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干涉测量领域的各个方面,如叁维形貌测量、数字全息显微术、模式识别、粗糙度检测、图像的加密及水印技术等方面。在相移技术中相移值的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测量结果的精度,这样便会限制了相移干涉术的精度。针对干涉系统中各种误差源的影响,近年来已出现了很多有效的算法能够抑制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但这些方法中都或多或少地有缺陷,要想有效的消除在相移过程中出现的相移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针对相移器非线性误差的校正问题,更是一个待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些典型的相位提取算法,并对最小二乘迭代算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最终提出了一个有效的最小二乘迭代算法来校正相移的非线性误差。根据最小二乘迭代算法从相移残差当中近似的估计出相移的非线性误差高阶项的系数,并给出了新算法的修正计算公式,详细说明了该算法的迭代步骤,通过对实验数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系统中产生的非线性误差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4-12-01)

高芬,蒋庄德,李兵,田爱玲[9](2014)在《基于扩展平均的多步相移算法及误差抑制特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移相干涉测量中纳米甚至亚纳米高准确度检测要求,需采用对误差敏感度更低的相移算法.基于扩展平均技术,在传统4步和3步算法的基础上分别推导了A类和B类5~13步相移算法公式,以5、6、7和13步算法为例,通过仿真及数值计算,比较了两类算法对相移器移相误差及CCD非线性误差的抑制特性.结果表明:同类算法下,步数越多的算法,对这两项误差的抑制效果越好,但达到一定步数后对测量的影响可以忽略;B类算法具有增强的移相误差抑制能力,在相移不准情况下可优先选用B类算法;A类算法对CCD非线性误差几乎完全免疫,而B类算法受一定CCD非线性误差影响,但对大多数高准确度CCD来说,其在常规检测中的影响可以忽略;由相移噪音引入的随机性测量误差的极大值要略大于相移噪音本身,且不同算法对相移噪音的抑制效果差别不大,因此相移噪音对测量的影响不可忽略.文中给出了不同误差影响下各算法引入波面检测误差的比较数据,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干涉测量中最适相移算法的使用和选用提供理论指导及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赵智亮,夏伯才,陈立华,张志华,郑万国[10](2013)在《相移干涉测量中相移误差的自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相移干涉测量过程中相移误差产生的原因,研究了基于迭代最小二乘算法的相移误差修正法,实现了任意两幅干涉图间相对移相量的计算和自适应校正。基于光、机、电、算四系统,实现任意步长的3幅以上干涉图像的采集,用迭代最小二乘法计算任意两幅干涉图间的相对移相量,然后将其闭环反馈至硬件相移系统,自动修正相移步长为给定量的特征相移值,从而完成干涉仪相移误差的自修正。构建了相移误差自校正系统,通过实际干涉测量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相移误差自修正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自适应修正后相移量相对误差<5%,面形RMS测量重复性<λ/1 000,实现了高精度、高效率的相移误差自适应修正。(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3年05期)

相移误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降低零级串扰和相移误差对光栅横向剪切干涉仪波前复原精度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光栅横向剪切干涉仪检测光刻镜头系统波像差精度,推导出一种设计光栅剪切干涉相移算法的一般表达式,给出相移算法的具体设计方法。根据该表达式和设计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零级串扰和相移误差建立相应的4种相移算法,实现高精度系统波像差检测。同时设计和评价了一种新的13步相移算法,结果证明所推导的一般表达式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移误差论文参考文献

[1].樊敏,张启灿.相移条纹非线性相位误差补偿方法[J].激光杂志.2019

[2].Chao,FANG,Yang,XIANG,Ke-qi,QI.一种用于抑制相移误差和零级串扰的相移算法通用设计方法(英文)[J].FrontiersofInformationTechnology&ElectronicEngineering.2018

[3].高芬,倪晋平,李兵,田爱玲.多步相移中被测件径向相移不均匀引入误差比较及校正[J].光学学报.2018

[4].冯玙璠.基于相移干涉的碟片晶体面型测量及误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5].张慧颖,李洪祚,肖冬亚,蔡超.大气湍流和瞄准误差下差分相移键控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J].中国激光.2015

[6].吴飞斌,唐锋,王向朝,李杰,李永.Ronchi相移剪切干涉仪及其相位提取误差分析[J].光学学报.2015

[7].刘锋伟,吴永前,伍凡.随机相移误差的Lissajous标定与校正[J].光电工程.2015

[8].张涛.相移干涉术中相移非线性误差的分析及校正算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9].高芬,蒋庄德,李兵,田爱玲.基于扩展平均的多步相移算法及误差抑制特性比较[J].光子学报.2014

[10].赵智亮,夏伯才,陈立华,张志华,郑万国.相移干涉测量中相移误差的自修正[J].光学精密工程.2013

论文知识图

种状态下叁种顺序的相对相移误差本文与传统相移算法对复杂曲面石膏牙...五位分布式移相器相移测试结果本文与传统相移算法对白色平板叁维重...整个C波导相对于Output4的相位偏差总...考虑误差时的相移干涉条纹(a)0.2r(b)...

标签:;  ;  ;  ;  ;  ;  ;  

相移误差论文_樊敏,张启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