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缺乳论文_王茉然,孙国娟,谢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后缺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后,穴位,针刺,气血,催乳素,经验,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论文文献综述

王茉然,孙国娟,谢萍[1](2019)在《五行音乐疗法干预产后缺乳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五行音乐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将音乐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结合,独具特色的中医外治法。目前我国产后缺乳发生率逐年上升,有研究发现音乐疗法可以改善产妇情绪,使泌乳的始动时间提前、乳汁分泌量增加。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产后缺乳的病因、当前治疗方法及五行音乐疗法干预产后缺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杨婷子,石岳,杨小红,白祯祥[2](2019)在《白祯祥教授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祯祥教授认为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多与脾胃虚弱及肝脏失常有关,其病性虚实夹杂,但总体以虚为主,治疗当以"健脾胃,益气血,疏肝郁,通乳络"为原则,采用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疏郁通乳之法,自拟通乳方治疗,临床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刘胜春,赵学刚,祝佩芹[3](2019)在《通乳络方对气血两虚型产后缺乳疗效及催乳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通乳络方对气血两虚型产后缺乳患者的疗效及催乳素的影响。方法:气血两虚型产后缺乳患者66例,随机分两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注射液0.5~2单位肌肉注射;观察组采用通乳络方治疗,每日1剂,持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泌乳素(Prolactin,PRL)、雌二醇(Estradiol,E2),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5.76%低于观察组93.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血PRL、E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产后乳少评分为(1.31±0.56)、(0.68±0.42),乳房柔软评分为(1.20±0.51)、(0.61±0.37),面色无华评分为(1.31±0.56)、(0.46±0.31),神倦食少评分为(1.06±0.49)、(0.42±0.29),血PRL为(331.91±101.02)μg/L、(448.72±116.79)μg/L,血E_2为(71.92±24.58)pg/mL、(54.39±20.21)pg/mL,对照组和观察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2例恶心呕吐,2例胃部不适,对症处理后消失;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通乳络方对气血两虚型产后缺乳患者的疗效显着,可以提高催乳素、降低雌二醇,改善中医证候,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姚月月,郭锡全,韩维宁,曾霖[4](2019)在《针刺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痰浊阻络型产后缺乳35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痰浊阻络型产后缺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穴位按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于治疗2周后评估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泌乳量、血清泌乳素(PRL)、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29%(P<0.05);2组治疗后泌乳量、血清泌乳素(PRL)均较治疗前显着增加(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泌乳量、PR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按摩能促进产妇的乳汁分泌,增加泌乳量,良性调节泌乳素水平,有效改善痰浊阻络型产妇的临床症状。(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周兰,陆丹华,李佳颖,徐敏,王天慈[5](2019)在《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症有效性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综合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区间为建库至2018年4月1日,依据文献的排除、纳入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从而提取文献的数据及资料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2软件对所纳入的文献行Meta分析。结果:最后,共纳入14篇RCTs文献,合计1 555例产后缺乳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RR=1.25,95%CI=(1.19,1.32),P<0.01]。此外,针灸干预后治疗组的血清泌乳素水平[SMD=0.92,95%CI=(0.72,1.11),P<0.01]、泌乳量评分[SMD=0.53,95%CI=(0.33,0.73),P<0.01]等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可以有效治疗产后缺乳,而足叁里、膻中、少泽、乳根、叁阴交在选穴上频次较高。(本文来源于《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黄蕾,吴朝娇,王怀浩,唐梅[6](2019)在《产后缺乳的药膳食疗调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药膳食疗治疗产后缺乳历史悠久,中医药膳食疗是预防和治疗产后缺乳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文献回顾的形式,总结概述了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产后缺乳的未病、既病和愈后的中医辨体及辨证施膳干预。目前,结合现代医学及营养学,需从深度及广度探讨研究并总结、规范,研发一系列有效的改善产后哺乳质量的药膳食疗配方,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后医疗保健水平。(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期刊2019-10-18)

种文强,赵娴,张卫华,殷克敬[7](2019)在《殷克敬教授治疗产后缺乳临床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全国名老中医殷克敬教授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经验,为临床广泛推广应用提供借鉴。殷克敬教授认为缺乳的病因无非虚实两端,虚者为产后气血不足、冲任虚损、脾胃虚弱;实者为肝气郁滞而致;治疗当以"补养""通导"为法,临床采用胸部和背部推拿按摩,膻中与天池、乳根与屋翳对刺,电针少泽、内服加减涌乳汤等。治疗方法针药并用,通补兼施,气血得补,乳络得通,故乳汁自下。(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莺,唐以华[8](2019)在《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对产后缺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产后缺乳患者按照简单的随机对照分组,研究组32例采用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对照组32例仅口服催乳汤治疗。治疗7天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泌乳量以及补授乳量。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65.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泌乳量、补授乳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泌乳量显着增加、补授乳量降低(P <0.05)。2组间治疗后泌乳量、补授乳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后缺乳患者采用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临床疗效显着,有效恢复通畅泌乳,增加泌乳量,减少补授乳量。(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庄新英[9](2019)在《下乳方联合手法乳房按摩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下乳方联合手法乳房按摩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的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产后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下乳方并手法乳房按摩,观察并比较2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变化、血清泌乳素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泌乳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下乳方联合乳房按摩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可促进泌乳始动,显着增加泌乳量,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安惠霞[10](2019)在《针药加食疗治疗产后缺乳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药食疗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针药食疗组(50例)、中药组(50例),分别采用针刺、中药汤剂及食疗治疗和单纯采用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程度,对照比较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产妇治疗后泌乳量及乳房充盈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食疗组总有效率为92%,中药组为8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食疗治疗产后缺乳较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显着,起效快,无不良反应,患者易接受。(本文来源于《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09-20)

产后缺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祯祥教授认为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多与脾胃虚弱及肝脏失常有关,其病性虚实夹杂,但总体以虚为主,治疗当以"健脾胃,益气血,疏肝郁,通乳络"为原则,采用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疏郁通乳之法,自拟通乳方治疗,临床疗效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后缺乳论文参考文献

[1].王茉然,孙国娟,谢萍.五行音乐疗法干预产后缺乳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9

[2].杨婷子,石岳,杨小红,白祯祥.白祯祥教授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9

[3].刘胜春,赵学刚,祝佩芹.通乳络方对气血两虚型产后缺乳疗效及催乳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4].姚月月,郭锡全,韩维宁,曾霖.针刺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痰浊阻络型产后缺乳3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9

[5].周兰,陆丹华,李佳颖,徐敏,王天慈.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症有效性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

[6].黄蕾,吴朝娇,王怀浩,唐梅.产后缺乳的药膳食疗调养[C].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2019

[7].种文强,赵娴,张卫华,殷克敬.殷克敬教授治疗产后缺乳临床经验[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8].李莺,唐以华.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

[9].庄新英.下乳方联合手法乳房按摩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

[10].安惠霞.针药加食疗治疗产后缺乳临床观察[C].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论文知识图

产后缺乳产后缺乳产后缺乳产后缺乳产后缺乳产后缺乳

标签:;  ;  ;  ;  ;  ;  ;  

产后缺乳论文_王茉然,孙国娟,谢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