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模态论文-李家宝,徐聪,汤劲松,邓爱建,段合朋

车体模态论文-李家宝,徐聪,汤劲松,邓爱建,段合朋

导读:本文包含了车体模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道客车,模态,有限元,试验

车体模态论文文献综述

李家宝,徐聪,汤劲松,邓爱建,段合朋[1](2019)在《铁道客车模态参数识别及车体支撑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元和试验模态分析技术对某型铁道客车车体模态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结构车体和整备车体主要模态频率的计算与试验误差基本都在5%以内,其计算精度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整备车体一阶垂弯频率高于10Hz,能够满足标准的相关要求。同时,针对铁道客车车体模态试验时弹性支撑作用下的刚度选取尚无标准规定的情况,通过研究支撑刚度对车体模态频率的影响,给出了支撑刚度的确定方法。(本文来源于《铁道车辆》期刊2019年11期)

李立东,李文全,张强,赵尚超[2](2019)在《C_(80)型敞车车体模态试验及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铁路货车疲劳与振动试验台上对C_(80)型敞车进行了模态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修正了C_(80)型敞车模型及边界条件,提出了C_(80)型敞车重车模型简化方法,为装载散粒货物敞车的重车模态计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简化方法。(本文来源于《铁道车辆》期刊2019年11期)

曹辉,梁宁,赵锦南[3](2019)在《基于应变模态的轨道车辆车体应力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轨道车辆结构设计中,分析结构在动载作用下的应力状态是进行强度设计和疲劳寿命估计的关键,但应力不能直接进行测量,一般通过位移模态分析方法建立车体结构位移响应模型,再通过位移与应变的相互关系得到车体的应变响应,进而得到应力状态。由于从位移到应变是微分过程,位移的变动将会得到放大,从而带来误差。利用位移模态理论推导出应变模态理论及其性质,通过车体有限元模型的位移模态及应变模态的仿真分析表明,相对于位移模态,应变模态对损伤更为敏感。利用模态迭加方法可获得车体应变、应力时间历程,为疲劳寿命预测及载荷谱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成都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永强,朱卫,岳译新[4](2019)在《车体模态仿真方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测试结果建立符合车体理论模态和振动情况的有限元模型,并采用计算法对车体模态进行分析研究,获得车体结构的振动特性,进而评定车体在运行中的动态特性能否满足设计要求,为车体结构的优化设计,今后类似车体模型的有限元分析,以及模态测试布点和无样机条件下的车体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期刊2019年02期)

徐聪,李家宝,王云鹏,许钦华[5](2019)在《铁道客车车体模态分析及垂向弯曲频率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元模态分析和试验模态分析技术对某型铁道客车车体进行了模态参数识别。由于整备车体一阶垂向弯曲频率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均低于标准要求的10Hz,利用有限元模态分析方法对车体结构进行了局部优化,最终使整备车体一阶垂向弯曲频率提高到10.64Hz,满足了标准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铁道车辆》期刊2019年02期)

段合朋,邓爱建,刘宏友[6](2019)在《160km/h快捷货车车体模态试验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60km/h快捷棚车车体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整车疲劳振动台与模态激振器,研究了基于激振器、整车疲劳振动台的多点激励模态试验方法及各工况下160km/h快捷棚车的空、重车模态参数分布情况。为160km/h快捷货车车体结构优化和模态特性分析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02期)

曾要争[7](2019)在《车下设备激励对车体模态匹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系统有效地指导地铁车辆的设计和生产,尽可能减少车辆组装下线后出现振动剧烈等问题,提出了适用于地铁车辆的模态匹配策略和模态设计原则,并对车体典型吊挂设备激励下车体底架振动响应情况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有、无车下设备激励下车体各部分的振动舒适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车下设备激励引发的车体底架振动响应不同;与有、无车下设备激励条件相比,当考虑车下设备激励时,车体的振动舒适性指标有所增大。(本文来源于《机车电传动》期刊2019年01期)

孟飞,杨冰,阳光武,肖守讷,朱涛[8](2018)在《底架边梁及上弦梁结构刚度对车体结构模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5G型硬座车钢结构车体为例,在HyperMesh中利用CQUAD4、CTRIA3等单元建立该车体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底架边梁及上弦梁单位质量的惯性矩来控制车体单位质量刚度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底架边梁,车体一阶垂弯和一阶横弯频率随着底架边梁垂向结构刚度的增加线性递增,初期斜率较高,后期斜率较低;车体一阶垂弯和一阶横弯频率则随底架边梁横向刚度增加全程以二次多项式形式递增。对于上弦梁,车体一阶垂弯频率随着其结构刚度的增加基本不变,而一阶横弯频率则呈二次多项式关系逐渐增加。利用上述模态变化规律,可辅助开展车体固有振动特性研究,有助于针对具体优化部位进行形状和厚度等参数选择,以避开外部激励引起的共振,提升车体钢结构整体模态性能。(本文来源于《铁道机车车辆》期刊2018年06期)

夏张辉,周劲松,宫岛,孙文静,孙煜[9](2018)在《基于模态连续追踪的铁道车辆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agrange叁次样条插值原理,给出不同速度下车辆系统模态频率的连续追踪方法,并对不同速度下轮对、转向架、整车系统模态进行分析及变化规律的研究,根据模态阻尼异常变化前后相应模态的耦合振动特征,探讨铁道车辆车体低频横向晃动时的阻尼跳变现象及机理,提出基于振型相似度的车体低频横向晃动判定指标。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态追踪方法能够稳定、准确追踪车辆系统各阶模态;轮对模态频率接近车体模态频率是出现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轮对模态与车体模态间的振型切换是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的本质原因;将振型相似度作为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的判定指标是合理、有效的。(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何理,张立民[10](2018)在《基于静态台架试验的车体模态贡献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模态迭加原理推导车体模态贡献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某型地铁车体的模态贡献量。首先对车体进行静态台架模态试验,获得车体的响应数据并识别出车体的模态参数,然后计算出在不同激扰力频率下车体各阶模态对车体振动的贡献量。结果显示,当激励频率接近车体侧滚和一阶菱形固有频率时,侧滚和一阶菱形的模态贡献量最多,与实际情况吻合。其次,在两点、同侧、同相简谐激励工况下,车体侧滚和一阶菱形模态始终占主导地位,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04期)

车体模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铁路货车疲劳与振动试验台上对C_(80)型敞车进行了模态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修正了C_(80)型敞车模型及边界条件,提出了C_(80)型敞车重车模型简化方法,为装载散粒货物敞车的重车模态计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简化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体模态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家宝,徐聪,汤劲松,邓爱建,段合朋.铁道客车模态参数识别及车体支撑刚度研究[J].铁道车辆.2019

[2].李立东,李文全,张强,赵尚超.C_(80)型敞车车体模态试验及仿真研究[J].铁道车辆.2019

[3].曹辉,梁宁,赵锦南.基于应变模态的轨道车辆车体应力计算方法[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

[4].刘永强,朱卫,岳译新.车体模态仿真方法分析[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9

[5].徐聪,李家宝,王云鹏,许钦华.铁道客车车体模态分析及垂向弯曲频率优化研究[J].铁道车辆.2019

[6].段合朋,邓爱建,刘宏友.160km/h快捷货车车体模态试验方法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

[7].曾要争.车下设备激励对车体模态匹配的影响[J].机车电传动.2019

[8].孟飞,杨冰,阳光武,肖守讷,朱涛.底架边梁及上弦梁结构刚度对车体结构模态的影响[J].铁道机车车辆.2018

[9].夏张辉,周劲松,宫岛,孙文静,孙煜.基于模态连续追踪的铁道车辆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现象研究[J].铁道学报.2018

[10].何理,张立民.基于静态台架试验的车体模态贡献量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标签:;  ;  ;  ;  

车体模态论文-李家宝,徐聪,汤劲松,邓爱建,段合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