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运移论文_陆丽华,侯岳岚,程亚平,夏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运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质,裂隙,水力,土壤,入渗,过渡带,装料。

耦合运移论文文献综述

陆丽华,侯岳岚,程亚平,夏源[1](2019)在《地表水-地下水溶质运移耦合模拟研究——以某赤泥堆场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地表水体常作为边界条件,不能体现地表水中的溶质运移过程。本文以某一赤泥堆场项目为例,采用GMS软件中的MT3D-USGS模块的SFT程序包建立河流—地下水—溶质耦合模型,预测氟化物在运营期14年运移扩散情况,评价污染物对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模拟流场能较真实的反应研究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动特征;(2)在正常工况条件下,氟化物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较小;(3)在岩溶塌陷的情况下,氟化物仅2d就可运移至季节性河流,在运移2369d后最大超标距离已经达到河流,且氟化物有沿河流向下游运移的趋势,第14年氟化物沿河流运移到下游河流及沿岸地下水含水层,形成一个随河流扩散的污染晕。(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9年06期)

张志红,韩林,田改垒[2](2019)在《饱和土体热-水-力-化全耦合一维溶质运移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孔隙流体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溶质质量守恒,综合考虑力学固结、热固结与化学渗透固结对土体结构的影响,并结合黏土颗粒对溶质吸附、半透膜效应作用及耦合流、耦合扩散效应,建立了单一溶质在饱和土体中运移的热-水-力-化全耦合分析模型,采用COMSOL软件重点模拟了渗滤液环境温度对溶质运移行为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温度会显着影响溶质浓度随时空的分布,热扩散作用加速溶质运移进程,热渗透与热固结机制对溶质运移具有阻滞作用,模拟时间为50年时黏土垫层上下边界温差70 K比无温差工况溶质运移深度减缓87.6%.所建全耦合模型能够为填埋场防渗隔污屏障优化设计及服役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泽,张伟国,韦红术,杜庆杰,孙宝江[3](2019)在《基于CFD-DEM耦合模型的深水钻屑返出运移沉积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深水油气田开发过程多次遇到因海床不平导致的生产管汇水下安装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因此,获悉岩屑运移沉积情况的信息就显得尤为必要。相关研究人员对携岩规律的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井筒内,对于泥沙输移的研究主要是在浅滩,对深水钻屑运移沉积研究成果较少。为了揭示深水钻屑运移规律,本文采用CFD-DEM耦合计算模型,利用EDEM软件建立岩屑颗粒的离散元模型,与FLUENT软件实现耦合并行计算,流场计算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SIMPLE算法,颗粒间相互作用采用Hertz-Mindlin弹性接触模型,对岩屑颗粒在海底的运移沉积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实验验证,本研究采用的CFD-DEM固液两相流耦合模型计算结果相对误差低于10%,吻合度较高。模拟了洋流速度、岩屑返速、岩屑粒径、机械钻速等参数对其运移沉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洋流速度和岩屑返出速度的增大,岩屑运移距离增加;增大颗粒粒径和提高机械钻速,岩屑沉积高度增加。本文研究可为深水钻屑沉积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郭勇,尹鑫卫,李彦,陈园园,崔梦琪[4](2019)在《农田-防护林-荒漠复合系统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耦合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节水灌溉条件下干旱内陆区不同景观单元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及水盐通量变化特征,以新疆叁工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景观格局农田-防护林-荒漠为研究对象,利用2018年4月—9月连续定位观测数据资料,分析各景观单元作物生育期(4月1日—6月28日)和非生育期(6月29日—9月15日)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及其变异性、土壤水盐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农田-防护林-荒漠复合系统BP神经网络土壤水盐耦合模型,并对所建模型参数敏感性及应用可行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各景观单元作物生育期和非生育期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均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分层、水平递变和季节波动特征;按变异性可划分为3个典型土层:活跃层(0~40 cm)、次活跃层(>40~140 cm)和相对稳定层(>140cm);距防护林越近,农田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分别呈降低和升高趋势,荒漠均呈升高趋势;单次降水和灌溉事件后各景观单元各典型土层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随时间分别均呈负指数函数和叁次函数变化趋势。土壤控制体(单位面积深140 cm土柱)内,生育期农田和防护林均为向下水分通量,非生育期均为向上水分通量,荒漠两时期均为向下水分通量;农田和防护林土壤贮水量与土壤积盐量随地下水位下降、蒸散发量增大均呈递减趋势;荒漠土壤水盐通量对各因素及其交互效应响应较微弱;生育期最后1次充分灌溉的淋洗作用可使该系统土壤积盐量趋于平衡状态。拓扑结构为32-36-6的BP神经网络土壤水盐耦合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灌溉和地下水位是影响该系统土壤水盐动态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节水灌溉条件下绿洲-荒漠共生系统寻求生产和生态之间的平衡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刘乐[5](2019)在《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氮素运移转化与水肥耦合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总结膜孔灌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黄河流域浑水灌溉与农田施肥现状,采用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通过开展浑水肥液入渗的膜孔灌试验研究,分析浑水膜孔单点源肥液自由入渗的入渗特性、湿润体内水分、氮素的运移分布规律和水肥耦合特性,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浑水肥液入渗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层状上浑水膜孔单点源肥液自由入渗的入渗特性,结果表明:夹砂层不同位置处理对浑水膜孔单点源肥液入渗均具有明显的减渗效果;夹砂层不同位置处理均增加了水分的横向扩散,水分穿过土砂交界面后,0~5 cm层位的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历时仍符合幂函数关系,而5~10 cm层位则呈线性函数关系;不同夹砂层位置的含水率在水平方向的分布规律同均质土相似,而在垂向的分布规律差异较明显;各处理在水平方向的土壤NO3-N浓度前锋运移距离的关系为:0~5 cm 层位>5~10 cm层位>均质土,0~5 cm土层各处理在垂向的NH4+-N含量含关系为:5~10 cm层位>均质土>0~5 cm层位。(2)浑水膜孔灌单点源自由入渗条件下,不同肥液浓度、土壤容重、泥沙级配的浑水肥液入渗与浑水入渗的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愤和入渗历时之间均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其湿润锋运移距离随入渗历时增加均呈幂函数增大趋势;分别建立了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各影响因素和入渗历时的经验模型,经验证,所建模型拟合精度饺高。(3)与浑水入漆相比,除土壤容重1.40 g/cm3外,浑水肥液入渗的入渗能力、湿润体体积、湿润锋运移距离均较大。灌水结束时,肥液浓度为600、1300和2000 mg/L的肥液入渗增渗率分别为12.62%、23.84%和37.55%,且增渗率η与入滲历时t呈幂函数负相关;土壤容重由1.30 g/cm3增大至1.35 g/cm3 和1.40 g/cm3,其减漆率分别为13.96%和24.33%,且减渗率δ与入渗历时t呈对数负相关;泥沙中值粒径D50由0.019 mm增大至0.056 mm,其减渗率分别为20.28%、15.03%和10.36%,且减漆率ξ与入漆历时t呈幂函数负相关。(4)浑水膜孔灌单点源自由入渗条件下,不同肥液浓度、土壤容重、泥沙级配的浑水肥液入渗在湿润体内的水分分布规律基本相同,膜孔中心处的土壤含水率最高,越远离膜孔中心,土壤含水率越低,其等值线分布逐渐密集;同一入渗历时下,肥液浓度和泥沙中值粒径D50越大,土壤容重越小时,湿润体体积越大,且湿润体内同一点的土壤含水率越大。(5)浑水肥液入渗与浑水入渗在土壤湿润体内的NO3-N、NH4+-N分布规律不同;不施肥时,湿润体内NO3--N、NH4+-N含量靠近膜孔中心处均低于本底值,而靠近湿润锋处略大于本底值;灌水结束时,浑水肥液入渗的土壤NO3-N、NH4+-N含量均随湿润距离增大而减小。肥液浓度和泥沙中值粒径D50越大,湿润体内同一点的NO3-N和NH4+-N含量越大;土壤容重越小,湿润体内同一点的NO3--N含量越大,靠近膜孔中心处的NH4+-N含量越小,而湿润锋附近处的NH4+-N含量越大。(6)灌水结束时,膜孔中心水平方向0~12 cm与垂向0~10.5 cm的土壤NO3-N、NH4+-N含量与含水量之间均符合二次项函数关系;不同肥液浓度的浑水膜孔入渗土壤湿润体中含水率较高处,NO3-N、NH4+-N含量亦较高;且NO3-N、NH4+-N含量均随含水量增大呈增大趋势,肥液浓度越高,湿润体同一点的NC3--N、NH4+-N含量和含水量均越大。(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高万德[6](2019)在《灌溉对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不合理的灌溉不仅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于底部泄漏损失,大量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氮、磷元素通过底部渗漏淋虑于地下水,严重威胁地下水环境。包气带浅层土壤含水量通常较低,由于日温差较大,受土壤温度梯度的影响,其表层土壤中的液态水与汽态水之间频繁发生转换,影响水分运移过程,因此同时考虑水、汽、热耦合运移的研究对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和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泾惠渠灌区内农田展开原位试验,利用原位试验所获得土壤水分和温度数据和室内实验所获得的土壤物理参数,以及泾阳气象站所获得的气象数据,利用Hydrus-1d模型软件建立大埋深(0~6m)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灌溉条件下的水、汽运移规律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含水率在土壤顶部(100cm以上)变化最剧烈,随着深度的增加,剧烈程度逐渐减弱。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呈现出两大特征:(1)各层土壤温度在年际上或者日变化上都呈现出周期性变化规律。土壤温度年际变幅随深度的增加而衰减,地表温度变化最为剧烈;对于日变化,0~20cm的土壤温度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20cm深度以下的土壤温度日变化不明显。(2)土壤温度的变化具有滞后现象,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滞后时间越长。(2)分别建立了包气带水分运移模型和水-汽-热耦合运移数值模型,利用实测土壤含水率和温度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准和验证,通过R~2(决定系数)、RMSE(均方根误差)和MAE(绝对误差)叁个指标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于水-汽-热耦合运移数值模型,在校准期和验证期,土壤含水率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0.818,0-6m各深度土壤含水率的均方根误差和绝对误差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05~0.033cm~3·cm~(-3)、0.004~0.024cm~3·cm~(-3),土壤温度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5、0.813,各深度温度的均方根误差和绝对误差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032cm~3·cm~(-3)、0~1.663 cm~3·cm~(-3);对于单纯只考虑水分的运移模型,校准期和验证期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03、0.83;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误差(MAE)的变化范围分别0.0033~0.0319cm~3·cm~(-3)、0.0026~0.0184cm~3·cm~(-3);认为这两个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模拟值和实测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接近,基本上能够反映土壤物理性质和包气带水分运移特征。(3)通过灵敏度分析研究发现,水力学模型对模拟效果影响最大的水力学参数是θ_s和n,当θ_s减小20%时,250cm处的均方根误差值变化了797.90%;当n增加20%时,600cm处的均方根误差值变化了654.06%;θ_r、α、K_s的值分别变化±10%、±20%时,均方根误差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对于确定导热系数的经验参数,当b_1、b_2、b_3分别变化±10%、±20%时,均方根误差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表明确定导热系数的经验参数值对于热力学参数并不敏感。初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对于模拟土壤含水率有较大的影响,而对于热力学模型,温度影响最大的是初始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净辐射和相对湿度对模拟土壤温度的影响非常小,增加或减小10%、20%不能造成均方根误差的较大变化。(4)建立水-汽-热耦合运移和单纯的水分运移模型,通过对比两种水分运移过程发现,由于水分运移模型忽略了水汽运移以及温度对水分运移的影响,导致计算出的水分通量相对较小;在水-汽-热耦合运移研究时,通过对夏玉米模拟期灌溉前后基质势和土壤温度对液态水和汽态水运移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区的土壤汽态水运移以温度梯度作用下的水汽运移为主,通过模拟计算,最大可达到-0.0042cm/d,基质势梯度作用下的水汽量相对很小,可忽略不计。对于水分收支平衡,两种模型计算出夏玉米和冬小麦模拟期内的蒸散发量接近,而两种模型计算出的底部渗漏量相差较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6)

张建山[7](2019)在《瓦斯运移规律气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瓦斯矿井实测了瓦斯基本参数,运用数学偏微分方程,建立了瓦斯运移方程,嵌入仿真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不同埋深和瓦斯压力下对瓦斯渗流速度、瓦斯渗透率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得出埋藏深度和瓦斯压力对渗流速度基本无影响,而埋深和瓦斯压力增加,渗透率较低。渗流速度和渗透率因采动破坏而变化,在煤体原始状态趋于稳定。瓦斯运移气固耦合模拟研究,为矿井配风和瓦斯防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本文来源于《煤矿现代化》期刊2019年03期)

张春晋,孙西欢,李永业,张学琴[8](2019)在《基于流固耦合的管道车振动运移水力特性数值模拟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传统运输方式在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节能环保的运输方式——筒装料管道水力输送技术。为了进一步分析管道车在平直管段振动运移的水力特性,采用ANSYS Fluent 12.0对管道车结构响应和管道内部流场进行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其中流场计算采用RNG k-ε紊流模型,结构响应计算采用结构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且相对误差不超过4.8%;管道车在平直管段的瞬时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呈不规则振动变化,可以将管道车的振动运移视为恒定运动;管道车近壁面流场区域的沿程测压管水头呈"W"型分布规律;管道车运移时平均能耗与管道流量之间呈线性变化趋势。该研究对进一步准确掌握管道车在平直管段振动运移过程中轴向流速与压强的瞬态变化特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5期)

李馨馨,徐轶[9](2019)在《裂隙岩体渗流溶质运移耦合离散裂隙模型数值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裂隙岩体渗流溶质运移问题对于岩土工程地下水污染物预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采用实体单元模拟基质岩块、无厚度单元模拟复杂裂隙网络,提出了裂隙岩体渗流溶质运移耦合的叁维数值计算方法。针对无反应项和含反应项两种情况,通过算例分析了单裂隙中溶质迁移行为,并与精细模拟方法、解析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进一步将该法应用于预测大规模裂隙岩体溶质浓度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并评价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法可有效模拟裂隙网络、基质岩块中水分溶质传输行为;由于贯通裂隙网络的优势流影响,溶质羽主要受控于裂隙水的对流作用,出现了高度非均匀分布现象;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岩块基质的扩散作用,裂隙开度产生的对流作用是影响浓度场分布的主控因素。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该法可大幅减小计算量和计算时长,对于解决含复杂裂隙网络岩体渗流传质的叁维数值模拟问题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峰,仲俊桥,于景麟,明健,贾黎明[10](2019)在《水肥耦合对杨树根区水、氮运移及吸收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木材需求量不断增加,速生丰产林提质增产迫在眉睫,急需探求合理高效的水肥集约经营策略。文中对灌溉施肥条件下植物根区水和氮(N)运移分布、吸收根形态与分布,以及水和N吸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论如下:1)水、N分布与施肥灌水量、土壤质地、降水、地下水位等条件有关。主要研究方法有室内、大田试验以及数值模拟法。由不同时刻水、N运移分布情况发现,改善水肥耦合措施,可降低N淋失对地下水的污染,同时提高植物的水、N利用效率。2)杨树吸收根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呈"倒金字塔"型分布,随远离树干方向,分布趋于浅层化,垂直根呈"S"形,整体表现为"二态性";从根系分布规律发现,少量多次随水施肥有利于吸收根及林分生长。3)杨树品种、生育阶段、施肥水平以及土壤条件等不同,其水、N吸收情况及后期分配均存在差异。但恰当的水肥比例和灌施频率均有利于水、N吸收。以往研究只关注根区水和N运移、根系分布、吸收利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而对各环节间动态联系以及整体调控机制知之甚少。因此,应设置不同水、N耦合方式,对各环节进行关联分析,明确调控机制,以期实现水、N效率最大化,有效提升林木产量。(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耦合运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孔隙流体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溶质质量守恒,综合考虑力学固结、热固结与化学渗透固结对土体结构的影响,并结合黏土颗粒对溶质吸附、半透膜效应作用及耦合流、耦合扩散效应,建立了单一溶质在饱和土体中运移的热-水-力-化全耦合分析模型,采用COMSOL软件重点模拟了渗滤液环境温度对溶质运移行为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温度会显着影响溶质浓度随时空的分布,热扩散作用加速溶质运移进程,热渗透与热固结机制对溶质运移具有阻滞作用,模拟时间为50年时黏土垫层上下边界温差70 K比无温差工况溶质运移深度减缓87.6%.所建全耦合模型能够为填埋场防渗隔污屏障优化设计及服役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运移论文参考文献

[1].陆丽华,侯岳岚,程亚平,夏源.地表水-地下水溶质运移耦合模拟研究——以某赤泥堆场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为例[J].地下水.2019

[2].张志红,韩林,田改垒.饱和土体热-水-力-化全耦合一维溶质运移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王泽,张伟国,韦红术,杜庆杰,孙宝江.基于CFD-DEM耦合模型的深水钻屑返出运移沉积规律研究[J].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2019

[4].郭勇,尹鑫卫,李彦,陈园园,崔梦琪.农田-防护林-荒漠复合系统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耦合模型建立[J].农业工程学报.2019

[5].刘乐.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氮素运移转化与水肥耦合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高万德.灌溉对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9

[7].张建山.瓦斯运移规律气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9

[8].张春晋,孙西欢,李永业,张学琴.基于流固耦合的管道车振动运移水力特性数值模拟与试验[J].振动与冲击.2019

[9].李馨馨,徐轶.裂隙岩体渗流溶质运移耦合离散裂隙模型数值计算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19

[10].刘峰,仲俊桥,于景麟,明健,贾黎明.水肥耦合对杨树根区水、氮运移及吸收的影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埋藏深度550m时,巷道周围煤体瓦斯压...耦合作用下深部软岩气体运移规律...新模型与PdV模型对实测土壤温度的模拟...温度变幅与水气密度的绝对空气效应(...用于水力耦合及溶质运移研究的裂隙网络...场地污染概念模型

标签:;  ;  ;  ;  ;  ;  ;  

耦合运移论文_陆丽华,侯岳岚,程亚平,夏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