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殖吸虫论文_胡坤敏,郑彬,陈韶红,艾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并殖吸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吸虫,龙海市,浆膜,血清学,特征,分类学,积液。

并殖吸虫论文文献综述

胡坤敏,郑彬,陈韶红,艾琳[1](2019)在《并殖吸虫DNA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并殖吸虫病是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其病原体通过中间宿主溪蟹、蜊蛄等传播,可寄生于人体及多种哺乳动物组织、脏器内,引起并殖吸虫病。我国是并殖吸虫分布最广且种类最多的国家,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并殖吸虫感染病例的报告。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DNA技术的进步,对并殖吸虫的分类和鉴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同DNA检测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检测时间和检测成本存在差异,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方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并殖吸虫DNA分类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并殖吸虫的分类鉴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杨琴,马红玲,卢清华[2](2019)在《儿童卫氏并殖吸虫感染并发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卫氏并殖吸虫感染并发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多浆膜腔积液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多浆膜腔积液分为单纯感染组(7例)和并发感染组(7例)。观察两组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C反应蛋白(CRP)、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簇3(CD3+)、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簇4(CD4+)、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簇8(CD8+)、CD4+/CD8+,且评估两组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单纯感染组与并发感染组的发热温度、发热时间、咳嗽类型、腹痛、呕吐等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感染组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IgE、CRP均高于单纯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感染组的胸片异常率(100.00%)高于单纯感染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感染组CD3+、CD8+高于单纯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感染组的CD4+、CD4+/CD8+低于单纯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征不显着,为减少误诊或漏诊,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对患儿实施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19期)

章乐生,王旗,李清越,张世清,杨荣笙[3](2019)在《不同动物宿主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后的抗体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适宜和非适宜宿主,观察感染后的抗体动态变化情况。方法从安徽省休宁县采集溪蟹捣碎并收集囊蚴,以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适宜宿主犬和非适宜宿主大鼠,收集感染后0~16周血清;以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为探针,建立ELISA方法检测不同宿主感染后的血清抗体。结果检测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动物的血清,均有抗体出现。其中感染犬3周可检测抗体阳性,抗体水平达高峰的时间最早为5周;感染大鼠1周检出抗体阳性,2~3周抗体水平达到高峰,至8周时抗体水平降低并维持在平衡状态。结论不同宿主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后抗体变化有区别,在非适宜宿主体内短期抗体水平下降较快且维持在弱阳性水平。(本文来源于《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期刊2019年02期)

郑晓燕,王非,王磊,李小丽,齐志群[4](2019)在《12例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临床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分析胸肺型并殖吸虫病误诊为肺结核的原因,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并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在2016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确诊的12例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12例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咳嗽、咳痰和胸腔积液,此外,3例患者出现腹痛,2例患者出现皮下结节,12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10例患者肺吸虫IgG抗体呈阳性;10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其中左侧胸腔积液2例,右侧胸腔积液3例,双侧胸腔积液6例,胸水均呈渗出液;胸部CT见8例患者表现为索条、实变及磨玻璃密度灶,4例出现肺部多发结节,2例出现胸膜肥厚。12例患者使用吡喹酮治疗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结论系统总结12例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鉴别诊断,减少误诊、误治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顾梦杰,李友松,董惠芬,赵琴平[5](2019)在《并殖吸虫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并殖吸虫是肺吸虫病的病原体。随着大量新种的报道,单一的形态学依据难以准确区分虫种,结合生活史各阶段虫体形态的多特征分析成为了鉴别虫种的主要方法。此外,利用不同的分子标记,不仅为并殖吸虫的系统分类补充了更有力的证据,亦为其遗传进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本文将对并殖吸虫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郑晓燕,李小丽,王非,王磊,李晶晶[6](2019)在《6例肝型并殖吸虫病的临床诊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型并殖吸虫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分析肝型并殖吸虫病误诊的原因,为临床医师进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例肝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2例肝型并殖吸虫病患者无明显不适,仅在健康体检时发现腹部超声肝脏回声异常;4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和肝大。此外,1例患者还出现胸腔积液、咳嗽,1例患者出现皮疹。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5例患者并殖吸虫IgG抗体呈阳性;6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升高;6例患者的血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正常;2例患者的碱性磷酸酶升高,最高达358U/L;6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可见肝脏病变,其中4例累及右肝,1例累及左肝,1例两侧肝脏均受累;3例患者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病理可见夏科-雷登晶体,并可见虫体穿行所致窦道,以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广泛组织坏死,未发现虫体或者虫卵;5例患者曾被误诊,其中2例患者被误诊为肝血管瘤,1例患者被误诊为肝癌,1例患者被误诊为肺炎,1例患者被误诊为急性胸膜炎;6例患者使用吡喹酮杀虫治疗后病情均好转,随访均未复发。结论肝型并殖吸虫病极易被误诊,临床医师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提高鉴别诊断意识,减少误诊误治。(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9年06期)

董小蓉,周晓蓉,孙凌聪[7](2019)在《湖北省2012—2017年并殖吸虫病流行现状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湖北省并殖吸虫病的流行现状。方法选取湖北省兴山县、恩施市、郧西县、保康县、南漳县、随县、竹山县、巴东县8个县(市)作为监测点,开展主动监测。包括采集溪蟹检测囊蚴感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群血清并殖吸虫特异性抗体IgG和IgM。结果 2012—2017年在8个监测点共调查3561人,总体阳性率1.42%(52/3651),男性阳性率1.22%(21/1716),女性阳性率1.68%(31/18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7,P>0.05),其中兴山县4次调查共1128人,阳性率2.57%(29/1128);共调查溪蟹760只,平均重量9.81 g,阳性率25.00%(190/760),感染度7.15个/只,其中兴山县共调查340只,阳性率27.94%(95/340)。结论湖北省并殖吸虫病的传播流行风险依然存在,应持续开展监测防控和健康教育宣传,以免出现暴发流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盛利平,孔宪炳,邓友松,王静波,毕小恺[8](2019)在《30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卫氏并殖吸虫病肺内及肺外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经实验室和临床确诊的30例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肺内症状以胸闷、发热、胸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为主,肺外表现有腹痛、呕吐、腹泻、纳差、消瘦、双下肢乏力、头痛、头昏、癫痫样发作、皮下游走性包块等。30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或胸腔积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患者胸部CT异常主要有结节、磨玻璃样变、虫蚀样变、胸腔积液、"隧道"征、"月晕"征等,头颅CT和MRI可见颅内出血灶及大范围"指套样"水肿,腹部CT呈肝脾包膜下蛇纹石样变、"隧道"征样变。结论卫氏并殖吸虫病以多器官系统受累为特征;CT及MRI示"隧道"征、蛇纹石样变系由卫氏并殖吸虫在颅内、肺内、肝脾内迁移游走形成,是本病的重要影像学征象。(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卢晓琴,胡波,李儒贵,李金科,李健[9](2019)在《1例以急性严重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并殖吸虫病》一文中研究指出并殖吸虫(Paragonimus)在我国主要有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和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两种。斯氏狸殖吸虫导致的并殖吸虫病(俗称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本文报告1例以急性腹胀、纳差、尿黄、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斯氏狸殖吸虫病,经病史、体检、辅助检查、斯氏狸殖吸虫皮试确诊。经吡喹酮驱虫治疗结合护肝、退黄、降酶治疗治愈。提示在斯氏狸殖吸虫流行区肝脏损害病例需要注意排除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因素,详细的病史询问、注意血常规化验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斯氏狸殖吸虫皮试是确诊的关键,驱虫治疗联合相关治疗可以治愈斯氏狸殖吸虫导致的肝脏损害。(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9年04期)

林国华,黄明松,罗鋆,蔡茂荣,程由注[10](2018)在《福建省龙海市并殖吸虫宿主淡水蟹类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龙海市淡水蟹种类及其并殖吸虫感染情况。方法按地貌环境采集蟹类标本,采用"双筛法"检查并殖吸虫囊蚴。比较观察华溪蟹、南海溪蟹、闽溪蟹和束腰蟹等属种类形态学特征,同时拍照与列表比较近似种之间的雄性第一腹肢形态区别。结果查见将乐华溪蟹、待定种南海溪蟹、漳浦束腰蟹、鼻肢闽溪蟹及待定种闽溪蟹4属5种淡水蟹类,其中程溪镇一个乡镇查出4种淡水蟹属罕见,将乐华溪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7.65%(3/17)。待定种南海溪蟹可与近似种华安南海溪蟹相鉴别,待定种闽溪蟹可与近似种鼻肢闽溪蟹相鉴别。结论龙海市淡水蟹类资源丰富,为防治并殖吸虫病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并殖吸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儿童卫氏并殖吸虫感染并发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多浆膜腔积液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多浆膜腔积液分为单纯感染组(7例)和并发感染组(7例)。观察两组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C反应蛋白(CRP)、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簇3(CD3+)、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簇4(CD4+)、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簇8(CD8+)、CD4+/CD8+,且评估两组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单纯感染组与并发感染组的发热温度、发热时间、咳嗽类型、腹痛、呕吐等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感染组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IgE、CRP均高于单纯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感染组的胸片异常率(100.00%)高于单纯感染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感染组CD3+、CD8+高于单纯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感染组的CD4+、CD4+/CD8+低于单纯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征不显着,为减少误诊或漏诊,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对患儿实施诊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并殖吸虫论文参考文献

[1].胡坤敏,郑彬,陈韶红,艾琳.并殖吸虫DNA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9

[2].杨琴,马红玲,卢清华.儿童卫氏并殖吸虫感染并发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9

[3].章乐生,王旗,李清越,张世清,杨荣笙.不同动物宿主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后的抗体动态变化[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9

[4].郑晓燕,王非,王磊,李小丽,齐志群.12例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临床特点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9

[5].顾梦杰,李友松,董惠芬,赵琴平.并殖吸虫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

[6].郑晓燕,李小丽,王非,王磊,李晶晶.6例肝型并殖吸虫病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刊.2019

[7].董小蓉,周晓蓉,孙凌聪.湖北省2012—2017年并殖吸虫病流行现状监测[J].中国热带医学.2019

[8].盛利平,孔宪炳,邓友松,王静波,毕小恺.30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

[9].卢晓琴,胡波,李儒贵,李金科,李健.1例以急性严重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并殖吸虫病[J].医学动物防制.2019

[10].林国华,黄明松,罗鋆,蔡茂荣,程由注.福建省龙海市并殖吸虫宿主淡水蟹类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鼠肺和溪蟹肌肉与并殖吸虫经ITsZ...陈心陶小辜并殖吸虫成虫F19.1Theadulto...绿春县的并殖吸虫PCR扩增!TSZ基因...金平县的并殖吸虫PCR扩增ITSZ基因...待定种闽溪蟹检及的斯氏并殖吸虫...

标签:;  ;  ;  ;  ;  ;  ;  

并殖吸虫论文_胡坤敏,郑彬,陈韶红,艾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