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事件论文_刘名望

导读:本文包含了匈牙利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匈牙利,苏联,事件,印度,赫鲁晓夫,布达佩斯,美国之音。

匈牙利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刘名望[1](2016)在《万隆精神与国家利益的碰撞:印度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政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10月,苏联政府从阵营稳定等角度考虑,对匈牙利人民旨在要求改革的呼声予以了粗暴干涉,最终引发了匈牙利事件。在国际社会对此的一片质疑声中,尼赫鲁并没有站在他积极倡导的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核心的万隆精神的高度对苏联在匈牙利的举措进行谴责,而是在各个场合为苏联人做伪辩,这与几近同时发生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典型的双重标准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受尼赫鲁对印度国家利益的深层次考量、苏联的压力和美英的"观望"的影响所致。尽管尼赫鲁在此事件上的双重标准饱受国内外媒体和政要们的质疑,但却由此赢得了苏联的信任,为随后印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刘名望[2](2016)在《印度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政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10月,苏联政府从阵营稳定等角度考虑,对匈牙利人民旨在要求改革的呼声予以了粗暴干涉,最终引发了匈牙利事件。在国际社会对此一片质疑声中,尼赫鲁并没有站在他积极倡导的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核心的万隆精神的高度对苏联在匈牙利的举措进行谴责,而是在各个场合为苏联人做伪辩,这与他在几近同时发生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典型的双重标准的特征。尼赫鲁对印度国家利益的深层次考量、苏联的压力和美英的"观望"是他奉行双重标准的主要原因。尽管尼赫鲁在此事件上的双重标准饱受国内外媒体和政要们的质疑,但却由此赢得了苏联的信任,为随后印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周兵[3](2014)在《毛泽东与匈牙利事件后的意识形态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下半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和匈牙利接连发生动乱,其中匈牙利事件对国际局势的震动尤为强烈。因为苏联对匈牙利的军事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反苏浪潮。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不仅没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声援苏联,反而发表普拉演说,对苏联进行了批评。铁托的演说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论战。在毛泽东的主持下,我国发表了《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妥善应对了这一论战,并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4年04期)

刘刚[4](2014)在《匈牙利事件—中苏关系演变的转折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苏两国于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同盟关系,这扩大了中苏两国和社会主义阵营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50年代初,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使苏联和东欧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困境,而中国共产党凭借其壮大的实力和负责的态度,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不断攀升。为了加强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团结,苏联和东欧各国纷纷要求中国领导人正式出访欧洲。周恩来于1957年1月先后对苏联、波兰和匈牙利进行了访问,在访苏期间,周恩来对苏联在东欧问题上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作了尖锐的批评。在接受中共批评的同时,苏共感到自己在国际共运中的领导权受到来自中共的挑战,中苏双方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此消彼长。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行为是既“揭了盖子”,也“捅了漏子”。匈牙利事件发生后,毛泽东认识到否定斯大林所带来的恶果,中共开始较多地强调了批判斯大林错误的消极作用。和平共处是苏联在50年代的主要外交政策,然而,中苏两国不仅对和平共处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在和平共处的实施上也有很大差异。在中共共产党人看来,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宣扬与西方国家的“和平共处”,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走向“修正主义”。匈牙利事件后,苏联地位的削弱与中共地位的上升,形成巨大的反差。因此,中共认为,苏联已经不能担负起领导国际共运的重任。世界革命中心已然由莫斯科转移到了北京。(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赵继珂,邓峰[5](2013)在《论匈牙利事件冲击下的美国之音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之音在应对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做了大量工作,但事后美国决策层却认为其对该事件的报道具有过于浓厚的宣传腔调,并迫使它在播音内容、腔调和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整改。不过,在"宣传预设"的前提下,这种追求"客观性"报道的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美国之音仍积极地为帮助美国赢得文化冷战而努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3年06期)

胡舶[6](2013)在《中国对匈牙利事件的反应、对策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领导人在匈牙利事件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反复性。一方面,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发要求苏联对匈牙利在政治、经济上放手,在军事上也放手,并促使苏联发表《宣言》。但后来的迹象表明,《宣言》只不过是一障眼法,旨在掩盖苏军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基于整个华沙条约考虑,中共领导人后来又坚决要求苏军不撤兵,要保住匈牙利的社会主义。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明中国对苏联的第二次出兵决策起了主要作用,或者说对苏决策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对苏联决策的改变起加速和促进作用的因素是1956年10月31日国际风云突变,即英法侵略埃及。苏联正是从两大阵营对抗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苏伊士危机的机会,才最终做出了武力解决匈牙利事件的决定。(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胡舶[7](2012)在《苏联对匈牙利事件“政治干预”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就曾表示"决定使用一切手段来粉碎匈牙利的危机,苏联决不允许阵营的‘阵线被攻破’"。在匈牙利事件过程中,苏联从一开始就想通过"政治干预"来解决匈牙利危机,即用政治手段扶植那些与苏联友好的、忠于苏联的、能稳定大局的匈牙利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台,以消除政治危机。苏联在尽可能支持拉科西无果的情况下扶持格罗上台,但格罗的优柔寡断已很难挽回日益复杂的局势。此后,苏共又默许纳吉出山主政,其目的是要利用纳吉的影响力来控制日益恶化的局势。最后见纳吉摇摆不定,又启用卡达尔和明尼赫重组新政府,以达到挽救匈牙利社会主义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史学理论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孔寒冰,郭洁[8](2012)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真相》一文中研究指出56年前的10月23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游行,随后演变为流血冲突。1956年10月24日和11月4日,苏联两次派兵镇压,史称"匈牙利事件"。(本文来源于《开心老年》期刊2012年06期)

付林[9](2011)在《匈牙利事件和苏联的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示威者要求政府进行民主改革,使人们享有更多的权利。面对匈牙利的复杂局势,莫斯科一方面寄希望于匈牙利政府依靠自身的力量稳定国内局势: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匈牙利在改革的道路上走的太远,以免在东欧引起连锁反应。(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1年03期)

孔寒冰,郭洁[10](2011)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真相》一文中研究指出50年前的10月23日,布达佩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游行,随后演变为流血冲突。10月24日和11月4日,苏联两次派兵镇压,史称"匈牙利事件"。匈牙利事件在世人心中是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2010年在它发生50周年之际,匈牙利、波兰、(本文来源于《芳草(青春版)》期刊2011年01期)

匈牙利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56年10月,苏联政府从阵营稳定等角度考虑,对匈牙利人民旨在要求改革的呼声予以了粗暴干涉,最终引发了匈牙利事件。在国际社会对此一片质疑声中,尼赫鲁并没有站在他积极倡导的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核心的万隆精神的高度对苏联在匈牙利的举措进行谴责,而是在各个场合为苏联人做伪辩,这与他在几近同时发生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典型的双重标准的特征。尼赫鲁对印度国家利益的深层次考量、苏联的压力和美英的"观望"是他奉行双重标准的主要原因。尽管尼赫鲁在此事件上的双重标准饱受国内外媒体和政要们的质疑,但却由此赢得了苏联的信任,为随后印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匈牙利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刘名望.万隆精神与国家利益的碰撞:印度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政策探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刘名望.印度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政策探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周兵.毛泽东与匈牙利事件后的意识形态论争[J].现代哲学.2014

[4].刘刚.匈牙利事件—中苏关系演变的转折点[D].曲阜师范大学.2014

[5].赵继珂,邓峰.论匈牙利事件冲击下的美国之音改革[J].安徽史学.2013

[6].胡舶.中国对匈牙利事件的反应、对策及其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7].胡舶.苏联对匈牙利事件“政治干预”的个案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12

[8].孔寒冰,郭洁.1956年“匈牙利事件”真相[J].开心老年.2012

[9].付林.匈牙利事件和苏联的政策[J].文学界(理论版).2011

[10].孔寒冰,郭洁.1956年匈牙利事件真相[J].芳草(青春版).2011

论文知识图

匈牙利事件-布达佩斯市街头上的暴动不言自明. 应该说匈牙利事件是...4-7韩国釜山陶器装置杜勒斯,约翰·福斯特不言自明。多瑙河畔鞋子雕塑群公共艺术设计(图...

标签:;  ;  ;  ;  ;  ;  ;  

匈牙利事件论文_刘名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