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成骨论文_王福科,张红,李彦林,刘流,何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位成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细胞,异位,组织,磷酸钙,脂肪,工程,血管。

异位成骨论文文献综述

王福科,张红,李彦林,刘流,何川[1](2019)在《联合培养血管内皮细胞与脂肪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将联合培养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和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培养体系作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能力。方法采用纤维粘连蛋白复合部分脱蛋白骨(partially deproteinised bone,PDPB)制备部分脱蛋白生物骨(partially deproteinised biologic bone,PDPBB);分离培养18周龄SD大鼠ADSCs及足月妊娠SD大鼠脐血VECs。体外构建3种组织工程骨:PDPBB+VECs(A组)、PDPBB+ADSCs(B组)、PDPBB+联合培养细胞(VECs∶ADSCs为1∶1,C组),以单纯PDPBB为对照组(D组)。细胞移植后10 d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各组支架上的黏附情况。取18周龄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2只。分别将A、B、C、D 4种支架材料植入相应组别的大鼠股部肌袋,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及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并取Masson染色切片行骨胶原量定量检测。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示,PDPB材料孔隙内部相互连通;纤维粘连蛋白修饰的PDPBB表面大量片状蛋白结晶松散附着于支架表面;复合细胞联合培养10 d后,C组大量细胞与PDPBB附着,细胞相互堆积形成细胞团,多角形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分布,细胞沿骨小梁生长,形成细胞层。大体观察示术后2周各组肉芽组织开始长入材料孔隙。C组自4周后材料表面逐渐产生大量白色软骨样物质,表面高低不平。至12周时,A组材料表面血管量增多,材料呈实变;B组材料表面出现少许白色软骨样物质,但材料孔隙未见明显减小;D组材料孔隙大小未见明显减小。组织学观察可见术后2周,各组间骨胶原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51,P=0.088);术后4、8、12周,C组骨胶原量显着高于其余3组,B组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培养VECs与ADSCs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能力最强。(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宁,刘昌奎,郭芳,黄硕,李芳[2](2019)在《仿生磷酸钙缓释涂层改性叁维支架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负载淫羊藿苷(icariin,ICA)去蛋白牛骨无机材料(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DBB)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使用仿生磷酸钙涂层技术制备负载ICA的改性DBB材料。6只雄性SD大鼠麻醉后,每只大鼠背部皮下分别植入3种材料:DBB组(未经处理的DBB),Ca P组(Ca P涂层改性的DBB),ICA-CaP组(Ca P涂层内含有ICA的DBB)。8周后取材,HE和Masson染色并对样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DBB组材料的周围被纤维组织包绕,少量新生骨形成; Ca P组的材料表面可见散在分布的新生骨; ICA-CaP组的材料表面可见多处新生骨生成。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ICA-CaP组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显着高于DBB组和Ca P组,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仿生磷酸钙涂层技术负载ICA的改性DBB材料具有较好的异位骨诱导能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许曼[3](2019)在《具有成骨、成血管特性的叁维微组织的异位成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体外构建叁维微组织,并植入裸鼠皮下观察其异位成骨的能力。方法:1.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分离与培养:全骨髓贴壁法获得rBMSCs并培养纯化,贴壁细胞达到90%左右时传代,进行形态观察及生长记录。2.兔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取融合至80%-90%的P2代rBMSCs,更换为成骨诱导液进行诱导成骨,连续诱导14天后收获以进行后续实验并检测成骨特性。3.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复苏与培养:将液氮中冻存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取出,水浴复苏原代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及生长状况,传代培养后用于后续实验。4.叁维微组织的体外构建:将叁维微组织分为两组,一组为成骨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1:1混合(OB组),以5×10~4个/cm~2的密度接种至96孔低黏附培养板中,隔天换液培养7天;一组为成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1:1:1混合(共培养组),同样以5×10~4个/cm~2的密度接种至96孔低黏附培养板中,隔天换液培养7天。5.两组叁维微组织植入裸鼠皮下:将每96个微球注射植入一只裸鼠皮下位点,于植入后2周、4周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及CD31免疫荧光染色等检测植入微球的成骨能力和成血管能力。结果:1.成功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呈长梭形,旋涡状生长。2.成功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呈多角形或立方形,表面有短突起,茜素红染色见橙红色钙结节。3.复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复苏后为P1代,贴壁生长,呈“铺路石状“排列。细胞扁平多角形。4.成功构建叁维微组织:细胞在96孔低黏附培养板中培养1周,肉眼观察可见细胞聚集成球状,两组茜素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染色表明两组微球均有成骨能力,CD31免疫荧光显示共培养组有成血管潜力。5.植入2周,OB组与共培养组植入位点均发现组织结节,4周后,两组植入位点处组织结节变小,边界清晰,表面按压较硬。HE及茜素红染色发现共培养组较OB组成骨多,CD31染色发现共培养组形成血管数目远多于OB组。结论:1.使用低黏附培养板可以比较简单易操作地形成叁维微组织,且其质地较为紧密。2.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构建的叁维微组织植入裸鼠体内后具有成骨成血管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1-01)

詹健峰,刘徐妹,于博[4](2018)在《载BMP-2多肽P24的巯基化壳聚糖水凝胶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载BMP-2多肽P24的巯基化壳聚糖(chitosan-4-thio-butylamidine,CS-TBA)水凝胶的异位成骨能力及体内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壳聚糖、2-亚氨基硫烷盐酸盐、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制备CS-TBA/HA溶液,进一步加入P24多肽制备CS-TBA/5%P24/HA、CS-TBA/10%P24/HA溶液;取上述3种溶液,加入β-甘油磷酸二钠(β-glycerophosphate disodium,β-GP),获得CS-TBA/HA/β-GP、CS-TBA/5%P24/HA/β-GP、CS-TBA/10%P24/HA/β-GP水凝胶。取雌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A、B、C 3组(n=6),制备竖脊肌肌袋后,分别植入CS-TBA/HA/β-GP水凝胶(A组)、CS-TBA/5%P24/HA/β-GP水凝胶(B组)、CS-TBA/10%P24/HA/β-GP水凝胶(C组)。术后观察大鼠存活情况,4、8周取材采用micro-CT检测标本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皮质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组织学观察(HE、Masson染色)分析材料的生物降解性及成骨作用。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取材时间点。micro-CT显示,术后随时间延长,各组新生骨逐渐增多;同一时间点B、C组较A组明显,且随着P24浓度的增加,C组新生骨形成更多。术后各组Tb.Th、Tb.N、BMD逐渐增加,除A组Tb.Th外,其余各指标4周与8周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B、C组Tb.Th、Tb.N、BMD明显高于A组,C组高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染色观察示,B、C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且成骨效果随P24浓度升高而增强。结论 P24多肽有助于提升CS-TBA水凝胶的异位成骨作用,且10%浓度效果更强。(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章立群,任英华,杨芬[5](2018)在《脂肪干细胞异位成骨修复兔上颌大面积缺损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异位成骨修复上颌骨大面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建立兔上颌缺损模型,取自体脂肪干细胞进行异位成骨修复,活体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活检结果显示,实验动物新生骨组织血管化良好,为成熟骨组织结构。重建术后2个月,腹直肌基本上完全萎缩,上皮化良好。丙烯酸固定桥修复成功,修复功能良好率为95.0%。术后6周,常规下颌CT扫描,并进行叁维重建。实验动物新生骨量明显,缺损边缘及中央均有明显新骨生成,术后8周,缺损已经完全修复。结论:脂肪干细胞异位成骨修复兔上颌骨大面积缺损无明显排斥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田学涛,王显勋,王小伟[6](2018)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混合成骨细胞与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乳酸复合后的体内异位成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成骨细胞缺乏是骨组织工程面临的关键问题,而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成骨细胞移植能够获得理想效果。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成骨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乳酸支架材料在体内的异位成骨效应。方法:酶消化法和贴壁法分离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并进行鉴定。取成骨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混合细胞(比例为1︰1),分别复合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乳酸骨修复材料,体外复合培养48 h后,植入SD大鼠背部皮下,作为实验组,以单纯材料植入作为对照组。术后8周取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并计算新骨生成率。结果与结论:(1)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成脂、成软骨、成骨诱导后,油红O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均为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CD147、CD90、CD105、CD44呈阳性表达(>80%),而CD117、CD34、CD31、CD45则呈阴性表达(<5%);(2)第3代成骨细胞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均为阳性;(3)植入8周后大体观察可见材料中有软组织长入,难以分离;(4)植入8周后组织学观察可见各组均有新骨形成,与其他材料组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乳酸组成骨分数最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5)结果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骨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乳酸支架材料的异位成骨。(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21期)

杜龑[7](2018)在《KLD-12多肽/rhBMP-2纤维凝胶复合BMSCs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KLD-12多肽/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 BMP-2)纤维凝胶复合兔BMSCs在兔臀肌内的成骨效果。方法:取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8只,体重3.0-3.5kg,雌雄不限,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兔BMSCs,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2只。A组(实验组):兔臀肌植入KLD-12多肽/rh BMP-2/BMSCs凝胶;B组(阳性对照组):臀肌内植入KLD-12多肽/rh BMP-2凝胶;C组(阳性对照组):臀肌内植入rh BMP-2;D组(阴性对照组):臀肌内植入KLD-12凝胶。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行X线、Micro-CT、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结果:(1)X线:A、B、C叁组在植入后4周,兔臀肌均出现成骨表现,成骨区面积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D组:无成骨影像表现。(2)Micro-CT结果:骨块形状不规则,外层骨质向骨块中央部不规则延伸。随时间推移,各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组织骨密度逐渐增大。12周时,骨体积分数BV/TV(%):A组24.274±1.034、B组21.141±0.998、C组20.163±1.096;骨小梁数量TB.N(个/mm3):A组6.869±0.247、B组5.616±0.232、C组5.098±0.199;组织骨密度TMD(mg/cm3):A组409.363±12.933、B组370.366±9.733、C组350.396±13.379;骨小梁厚度Tb.Th(mm):A组0.104±0.006、B组0.092±0.004、C组0.083±0.005,以上Micro-CT各指标测得的数据,A组与B组相比、A组与C组相比、A组与B、C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体标本观察:4周时:A、B、C叁组可见钙化结节,钳夹硬度均较低;8周、12周时:A、B、C叁组骨组织硬度均较高;D组:未发现骨组织(4)HE染色:100×,第4周时:A组可见编织骨和类骨质,B组可见少量形成的骨小梁,C组可见少量编织骨和类骨质;8周时:A组可见较成熟板层骨及少许编织骨,B组可见大量编织骨,C组可见少量成熟板层骨及大量编织骨;12周时:A、B两组为较成熟骨组织,C组为较成熟骨组织和少量编织骨。(5)姬姆萨染色(Giemsa染色):4周时:A组可见少量的深蓝色的成熟骨组织,B组可见较多量湖蓝色类骨质,C组可见浅蓝色新矿化骨;8周时:A组可见较多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B组可见少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C组可见少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并见较多量的浅蓝色新矿化骨;12周时:A组可见大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B组可见较多量深蓝色成熟骨组织,C组可见深蓝色成熟骨组织和浅蓝色新矿化骨。(6)ALP活性(金氏单位/gprot):12周时:A组20.236±0.351、B组17.697±0.533、C组16.981±0.246,A组与B组相比、A组与C组相比、A组与B、C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LD-12多肽/rh BMP-2凝胶复合BMSCs在臀肌内成骨活性良好,在KLD-12多肽凝胶内,BMSCs与rh BMP-2可以相互促进成骨活性。(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5-01)

何旭[8](2018)在《新型骨修复组合支架的设计制造及其体内异位成骨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每年因创伤、感染、肿瘤和发育异常等原因催生了数百万的骨折及骨缺损患者,大范围或节段性的骨缺损通常难以自行修复,需要通过骨移植手术进行修复治疗。自体骨是最好的骨移植材料,但来源有限,会增加患者病痛,容易引发术后不适等并发症;异体骨是另一种比较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其来源相对自体骨而言要广泛一些,但是存在免疫排斥反应,会导致某些疾病的传播以及引发肿瘤的生成。随着骨组织工程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人工骨替代材料被制备出来,它们在骨修复治疗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但同时每种材料也都存在着不足。基于此现状,我们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组合支架,该组合支架由多孔羟基磷灰石球粒、改性纯镁颗粒和多孔纯钛支架外壳叁部分组装而成,以期综合各组分材料的性能,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本论文研究过程中,采用如下技术路线和实验步骤展开研究:(1)采用溶胶一凝胶法,通过调整浆料固含量,制得了3种不同孔隙率的羟基磷灰石球粒,并对其表面形貌和表面结构进行了分析。(2)研究了表面处理对纯镁颗粒抗腐蚀性能的改进作用,通过浸泡溶液的pH值变化和镁离子浓度变化,以及浸泡前后不同组别颗粒形貌变化评价了不同表面处理对纯镁颗粒抗腐蚀性能的改善情况。(3)利用4种不同颗粒比例组合支架浸提液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以体外考察支架材料溶出物质浓度及pH值的变化对细胞增殖活性及成骨分化的影响。(4)采用比格犬背肌肌袋模型对组合支架异位成骨性能以及支架内部材料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由体视显微镜观察结果,可以得出本次实验制备得到的羟基磷灰石球粒都具有良好的类球形形貌;由SEM结果,发现固含量为20%的浆料所制得羟基磷灰石球粒拥有的微孔数量较多、晶粒较细小。体外浸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酸洗-钝化处理的纯镁颗粒浸泡溶液pH值可以稳定在8.50左右,且其由于材料腐蚀所产生的离子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表明酸洗-钝化处理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纯镁颗粒的耐腐蚀性能。MC3T3-E1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不同颗粒比例的组合支架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Micro-CT结果显示,含镁颗粒支架组的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目都高于不含镁颗粒支架组;另外,序列荧光双标和甲苯胺蓝组织学染色观察结果表明支架的组织相容性良好,植入8周时支架内部的颗粒材料之间的间隙被软组织充填,但是,不含镁颗粒的组合支架内部主要是纤维组织,未见有血管生成,没有任何成骨迹象;其他各组支架内部颗粒材料之间则有大片矿化骨出现,且Mg颗粒周边降解所留下的空隙被新生骨组织充填,表明改性纯镁颗粒的存在确实提高了支架材料的成骨性能,其在动物体内具有一定的成骨诱导作用。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本次研究我们设计制造的多组分材料组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且拥有一定的异位骨再生能力,是能够用于骨缺损修复的较理想支架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虞陆超,庄伟康,李海旭,石文俊,刘孚瑛[9](2018)在《异位成骨材料修复新西兰兔桡骨干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异位成骨材料修复新西兰兔桡骨干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3只新西兰白兔(4周龄,体质量1.5 kg)作为实验动物。取新西兰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予碱性磷酸酶染色确认其成骨活性。取诱导后的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与β-磷酸叁钙生物陶瓷共培养,3天后植入4只新西兰白兔股骨骨膜旁。于植入后第8周收取异位成骨材料,行骨组织切片检查。取8只新西兰兔,制作桡骨干骨缺损动物模型,并将其均分为实验组(4只)和对照组(4只),分别植入异位成骨材料和β-磷酸叁钙生物陶瓷修复骨缺损,于术后4、8、12周行手术侧X线摄片,术后12周取修复处骨,行组织切片检查。结果异位成骨植入第8周见植入物成骨完整,获取的成骨材料组织切片显示与股骨干骨细胞结构相似。骨缺损修复动物实验术后X线摄片显示,实验组修复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修复处骨组织切片显示,实验组新生骨与周边骨组织边界消失,融合度好,骨小梁密度高,新生血管较多。结论异位成骨材料可用于兔桡骨干骨缺损修复。(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赵倩,陈争晖,青薇,黄丽娟,牟雁东[10](2018)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的体内异位成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孔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支架作为人工骨替代材料的异位成骨效果。方法:将人胚胎间充质干细胞与多孔HA支架混合培养7 d,取出细胞支架复合体移植入比格犬背肌内为实验组,同时植入未与细胞共培养的多孔HA支架于比格犬背肌内为对照组,在植入第12周时取出体内异位成骨组织进行成骨效果检测。结果:植入第12周时的异位成骨组织内均有新生血管形成,新生骨组织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多孔HA支架在体内有很好的异位成骨能力,人胚胎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新骨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异位成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负载淫羊藿苷(icariin,ICA)去蛋白牛骨无机材料(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DBB)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使用仿生磷酸钙涂层技术制备负载ICA的改性DBB材料。6只雄性SD大鼠麻醉后,每只大鼠背部皮下分别植入3种材料:DBB组(未经处理的DBB),Ca P组(Ca P涂层改性的DBB),ICA-CaP组(Ca P涂层内含有ICA的DBB)。8周后取材,HE和Masson染色并对样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DBB组材料的周围被纤维组织包绕,少量新生骨形成; Ca P组的材料表面可见散在分布的新生骨; ICA-CaP组的材料表面可见多处新生骨生成。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ICA-CaP组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显着高于DBB组和Ca P组,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仿生磷酸钙涂层技术负载ICA的改性DBB材料具有较好的异位骨诱导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位成骨论文参考文献

[1].王福科,张红,李彦林,刘流,何川.联合培养血管内皮细胞与脂肪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2].刘宁,刘昌奎,郭芳,黄硕,李芳.仿生磷酸钙缓释涂层改性叁维支架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3].许曼.具有成骨、成血管特性的叁维微组织的异位成骨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9

[4].詹健峰,刘徐妹,于博.载BMP-2多肽P24的巯基化壳聚糖水凝胶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

[5].章立群,任英华,杨芬.脂肪干细胞异位成骨修复兔上颌大面积缺损效果[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

[6].田学涛,王显勋,王小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混合成骨细胞与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乳酸复合后的体内异位成骨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7].杜龑.KLD-12多肽/rhBMP-2纤维凝胶复合BMSCs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8].何旭.新型骨修复组合支架的设计制造及其体内异位成骨性能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8

[9].虞陆超,庄伟康,李海旭,石文俊,刘孚瑛.异位成骨材料修复新西兰兔桡骨干骨缺损[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8

[10].赵倩,陈争晖,青薇,黄丽娟,牟雁东.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的体内异位成骨效果[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组织工程骨移植8周后HE染色地塞米松磷酸钠-玉米醇溶蛋白微球形态裸鼠异位成骨第4周组织学观察...一16不同时间点异位成骨X线表现植入:hBMP一2/sH复合物侧小鼠肌肉组织...大鼠背部异位成骨HE染色(×100)A...

标签:;  ;  ;  ;  ;  ;  ;  

异位成骨论文_王福科,张红,李彦林,刘流,何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