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一段情……

一首诗,一段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解读

叶锋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实验小学梅花岭校区41020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的诗词。送别在古诗词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为什么古人对“送别”如此看重,不厌其烦地从多角度、多形式抒写,而且抒写得很精彩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古代交通非常不发达,路上又有许多凶险,很多时候真的是“今日一别,便是永别”,而所谓的友谊无疑在此时此刻发酵到了最高潮;二是由于战争频发,人们流离失所,既令亲友易于分离,又令亲友难以相聚,分离成了人生常态;三是由于对亲情、友情的眷念乃是人之常情。所以这种跨越了时空的离情别绪融入抒发胸臆的诗词创作中,比较容易引发各个时代读者的共鸣。“送别”诗不但数量可观,而且大多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可谓佳作频出。因此这类诗词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道无法忽略的亮丽风景线。这一类“送别”诗,可以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阔别”等几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在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在于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我受李白这种诗境的熏陶,送弟弟陈石到荆州就学时,写下了《送陈石之荆州》:故友相辞黄鹤楼,夏初五月奔荆州。黄昏酒醒人已去,江汉余晖红欲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通过诵读诗作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二是领略李白诗歌创作中高妙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本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这个板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诗歌理解意思,初步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依分别之情。

1.自古表现亲友之间相互送别的诗词很多,而且多为经典之作,这是中华古典诗词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品。请学生自己背诵自己以前学习的送别诗词,引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教师大致讲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这首诗,理解基本诗意。

3.允许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述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第二板块: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这个板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想象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来体会诗人与好友之间的深情,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1.诵读这首诗,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画面,引出学生联系“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意象来展开描述。

2.这幅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引发学生结合上述意象谈一谈,并带着这种感觉诵读这首诗。

3.出示李白与孟浩然交往的一些资料,引发学生了解这两位诗人之间的情谊,并在此基础上再读这首诗,进一步领略诗歌所包含的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三板块:研读诗歌,领略手法

这个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核心元素,领略李白诗歌精妙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1.诗人的离别。李白和孟浩然非比常人,都是当时的大诗人。

2.诗意的地点。两位诗人离别的地点在黄鹤楼,黄鹤楼是江南第一楼,天下第一名楼。两位诗人选择在这里告别,自是越发增加了许多诗意。孟浩然这一次要去的地方是一个烟柳繁华之地扬州。

3.诗意的季节。“烟花三月”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年轻的李白深深陶醉其中,而孟浩然又是自己的挚友,在这美好的时刻挚友要去那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因此诗人必定会涌动出浓浓的诗意热流,自然书写下千古佳句。

4.诗意的空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什么是“孤帆”呢?长江本应该是千帆竞发的,但此时此刻在李白的心中只有“孤帆”,为什么?这是因为在诗人的心中挚友孟浩然的位置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孤”字体现出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挚友乘坐的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为什么还是不愿意离开呢?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那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江水就是诗人此时心情的写照。对挚友的深情厚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这滚滚东逝的一江春水,可谓千言万语皆在其中。这样一幅天人合一、天水合一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有种巨大的无言之美,千百年来引发了无数读者美好的遐想。通过这三个板块的分析学习,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诗句动人的不仅仅是语言之内的景,景外的目光更是追随到固定的痴。这一个过程蕴含的就是朋友的真情,这样的语景才是最深情的情语。

的确,当教师走进文本,触摸语言,徜徉于语言文字中时,会为文中的景、情、人所感动。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中的事物心心相印后,就会发现文字不是静止的东西,就会感受到它的背后有画面、有声音等,正所谓“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在《武汉看望陈石》中我写到:列车飞驰赴江城,看望知交夙梦圆。不是今生缘似海,哪有异地两心牵。特级教师薛法根讲过:“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他的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只要教师全心走进文字中去,才会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中。

标签:;  ;  ;  

一首诗,一段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