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论文_刘晓甲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蛛网膜,单侧,比重,下肢,高龄,卡因,特征。

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甲[1](2018)在《小剂量轻比重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安全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使用小剂量轻比重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2012年2—12月于该院进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手术麻醉,参照组采用连续膜外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对两组患者下肢手术中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使用的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感觉阻滞生效时间与阻滞完善时间明显快于使用连续膜外麻醉方式的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omage评分结果实验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麻醉中使用小剂量轻比重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效果最好,麻醉方式可以达到最优的患者镇痛效果。(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8年03期)

张南南,王爱忠[2](2017)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单侧开放性疝修补术的麻醉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单侧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行单侧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40例,男36例,女4例,年龄18~82岁,BMI均<30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至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组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组,每组20例。椎旁神经阻滞组在超声引导下行T_(12)和L_1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各20mL;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在L_3与L_4间隙穿刺,注入罗哌卡因20~30mg。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平面、阻滞成功率和舒芬太尼使用情况。分别于麻醉前、注射局部麻醉药后15min(注药后15min)、注射局部麻醉药后40min(注药后4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6h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中、术后4h、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对两组患者进行静态和动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痛结束时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分,手术结束后进行手术医师满意度评分,于术后当日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记录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有效按压次数。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和导尿管的使用情况。结果椎旁神经阻滞组使用舒芬太尼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P<0.05),两组间阻滞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注药后15、40min和手术结束时的SBP、DBP、MAP均显着高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蛛网膜下腔阻滞组注药后15 min时的HR显着快于同组麻醉前(P<0.05),注药后15、4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SBP、DBP、MAP均显着低于同组麻醉前(P值均<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4、12、24、48h时的静态疼痛VAS评分和术后4、12h时的动态疼痛VAS评分均显着低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椎旁神经阻滞组的睡眠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和手术医师满意度评分均显着高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P值均<0.05),PCA按压次数显着少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P<0.05)。两组间呕吐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导尿管使用率显着高于椎旁神经阻滞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可满足单侧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麻醉,对循环影响小,术后镇痛效果好。(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17年12期)

杜大春,童江荣,李晓晖,付星火,杨赞[3](2017)在《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单侧下肢手术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单侧下肢手术患者手术的效果。方法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20~62岁,体重指数(BMI)18~24kg/m2。随机分为叁组,每组20例:组Ⅰ:0.5%布比卡因2.0 ml+0.5 ml生理盐水;组Ⅱ:0.5%布比卡因2.0ml+2.5μg右美托咪定;组Ⅲ:0.5%布比卡因2.0 ml+5μg右美托咪定。采用针刺法评估感觉阻滞效果,记录起效和维持时间;用改良的Bromage评分法评估非术侧下肢的运动阻滞效果,记录起效和维持时间;于术后1~24 h评定患者VAS评分。结果叁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和Ⅲ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延长(P<0.05或P<0.001),且呈剂量依赖性;与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01),Ⅲ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显着延长(P<0.01);与Ⅰ组相比,Ⅲ组VAS评分在术后4 h及8 h显着降低(P<0.05或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5μg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比卡因鞘内注射优点显着,适合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的麻醉。(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37期)

任慧娟,廖荣宗,彭键泓,余建华,刘莱莉[4](2017)在《不同穿刺间隙对高龄患者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的穿刺间隙对高龄患者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单侧腰麻)特征的影响。方法将90例高龄患者根据不同的穿刺间隙随机等分成3组:Ⅰ组为L3~4间隙、Ⅱ组为L4~5间隙、Ⅲ组为L5~S1间隙。均用0.3%轻比重布比卡因7.5mg进行单侧腰麻,观察3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和持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单侧腰麻的比率、麻醉失败率、血压及尿潴留等情况。结果 (1)3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Ⅰ组<Ⅱ组<Ⅲ组(P<0.05)。(2)3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比较,Ⅰ组高于Ⅲ组(P<0.05)。(4)3组单侧腰麻的比率、麻醉的失败率及术后尿潴留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变仰卧位后均未出现平均动脉压下降的情况(P>0.05)。结论高龄患者行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穿刺间隙位置越高,则阻滞起效越快,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越高,但持效时间、单侧腰麻的比率、麻醉的失败率及术后尿潴留等均与穿刺间隙无关。(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任慧娟,廖荣宗,彭键泓,余建华,刘莱莉[5](2017)在《不同侧卧时间对高龄患者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侧卧时间轻比重布比卡因对高龄患者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单侧腰麻)阻滞特征的影响。方法150例高龄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均用0.3%轻比重布比卡因7.5 mg进行单侧腰麻,注药后侧卧的时间Ⅰ组15 min、Ⅱ组20 min、Ⅲ组25 min、Ⅳ组30 min及Ⅴ组35 min。观察5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和持效时间、单侧腰麻的比率、麻醉失败率、血压及尿潴留等情况。结果 (1)5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感觉和运动阻滞持效时间,Ⅴ组和Ⅳ组>Ⅲ组>Ⅱ组>Ⅰ组(P<0.05);(3)单侧腰麻的比率,Ⅴ组>Ⅲ组>Ⅱ组和Ⅰ组(P<0.05),Ⅳ组>Ⅱ组和Ⅰ组(P<0.05);(4)Ⅰ组、Ⅱ组及Ⅲ组在变仰卧位后均发生血压下降的情况(P<0.05);(5)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Ⅰ组和Ⅱ组>Ⅳ组和Ⅴ组(P<0.05);(6)5组均未发生麻醉失败的情况。结论高龄患者行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注药后需维持侧卧时间超过30 min才更安全、可靠,并发症低。(本文来源于《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贾宗智[6](2016)在《单侧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单侧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优势。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手术患者72例,随机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比重和轻比重罗哌卡因单侧腰麻。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有效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有效率83.33%,观察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36±0.15)min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时间(7.52±2.54)min,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6年34期)

任慧娟,廖荣宗,彭键泓,余建华,熊亮[7](2016)在《不同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对高龄患者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对高龄患者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单侧腰麻)阻滞特征的影响。方法 90例高龄患者随机等分为Ⅰ、Ⅱ和Ⅲ组,分别采用4.5、6.0和7.5 mg的0.3%布比卡因进行单侧腰麻。观察3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和持效时间、单侧腰麻的比率、麻醉失败率和血压等情况。结果 (1)Ⅱ组和Ⅲ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均快于Ⅰ组(P<0.05);(2)Ⅲ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效时间最长,Ⅱ组次之,Ⅰ组最短(P<0.05);(3)Ⅰ组单侧腰麻的比率最高,Ⅱ组次之,Ⅲ组最低(P<0.05);(4)Ⅰ组麻醉失败率最高(P<0.05);(5)自注药后至维持侧卧体位20 min内,3组血压均无异常改变,但变仰卧位后Ⅲ组出现血压下降(P<0.05)。结论 (1)高龄患者行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剂量较小则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更慢,且持效更短、麻醉失败率更高,但单侧腰麻的比率更高;(2)高龄患者单侧腰麻用0.3%轻比重布比卡因6.0 mg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刘娜,马庆杰[8](2016)在《不同比重罗哌卡因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不同比重罗哌卡因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方法:选择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0.4%罗哌卡因轻比重组(L组)和重比重组(W组),每组30例。测定并记录麻醉前和麻醉后1、3、5、10、20 min MAP、HR,最高阻滞平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Bromage评分、患肢完全阻滞和麻黄碱使用例数。结果:与麻醉前相比,W组麻醉后5~20 min MAP明显降低,HR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同时间点MAP明显低于、HR明显快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L组比较,W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romage评分及麻黄碱使用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0.4%罗哌卡因5 ml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能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与重比重液相比,使用轻比重液血液动力学更加平稳,是该类手术麻醉的较佳选择。(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6年03期)

牟成爽,张明军,邱丽琳,朱学海,陈帝[9](2015)在《下肢手术采用轻比重布比卡因液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57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具有镇痛完全、肌松良好等优点,在下腹部及下肢创伤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因对健侧脊神经作用弱,具有循环平稳、时效长、麻醉控制范围精确等特点,更适用于下腹部以下手术。自2014年9月以来,我们对下肢创伤手术,采用轻比重液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15年12期)

李恩根[10](2015)在《不同比重罗哌卡因在下肢手术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比重罗哌卡因在下肢手术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的70例择期行单侧胫(腓)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11.25 mg罗哌卡因(7.5 mg/ml)+2 ml蒸馏水;对照组给予11.25 mg罗哌卡因(7.5 mg/ml)+2 ml(500 mg/ml)葡萄糖。比较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脊神经麻醉相关监测参数、麻醉恢复时间、麻醉成功率及手术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侧和非手术侧的麻醉平面达到T10水平时间、感觉平面消退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侧的单侧阻滞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手术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10 min、术后10 min的MAP及心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麻醉成功率及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侧胫(腓)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蛛网膜下腔麻醉中应用不同比重罗哌卡因均能达到可靠的麻醉效果,轻比重局部麻醉药单侧麻醉水平较高,且感觉、运动阻滞恢复快,适合老年患者术后肢体早期运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5年23期)

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单侧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行单侧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40例,男36例,女4例,年龄18~82岁,BMI均<30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至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组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组,每组20例。椎旁神经阻滞组在超声引导下行T_(12)和L_1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各20mL;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在L_3与L_4间隙穿刺,注入罗哌卡因20~30mg。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平面、阻滞成功率和舒芬太尼使用情况。分别于麻醉前、注射局部麻醉药后15min(注药后15min)、注射局部麻醉药后40min(注药后4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6h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中、术后4h、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对两组患者进行静态和动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痛结束时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分,手术结束后进行手术医师满意度评分,于术后当日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记录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有效按压次数。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和导尿管的使用情况。结果椎旁神经阻滞组使用舒芬太尼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P<0.05),两组间阻滞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注药后15、40min和手术结束时的SBP、DBP、MAP均显着高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蛛网膜下腔阻滞组注药后15 min时的HR显着快于同组麻醉前(P<0.05),注药后15、4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SBP、DBP、MAP均显着低于同组麻醉前(P值均<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4、12、24、48h时的静态疼痛VAS评分和术后4、12h时的动态疼痛VAS评分均显着低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椎旁神经阻滞组的睡眠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和手术医师满意度评分均显着高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P值均<0.05),PCA按压次数显着少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P<0.05)。两组间呕吐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导尿管使用率显着高于椎旁神经阻滞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可满足单侧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麻醉,对循环影响小,术后镇痛效果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甲.小剂量轻比重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安全性探讨[J].双足与保健.2018

[2].张南南,王爱忠.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单侧开放性疝修补术的麻醉效果[J].上海医学.2017

[3].杜大春,童江荣,李晓晖,付星火,杨赞.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单侧下肢手术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4].任慧娟,廖荣宗,彭键泓,余建华,刘莱莉.不同穿刺间隙对高龄患者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7

[5].任慧娟,廖荣宗,彭键泓,余建华,刘莱莉.不同侧卧时间对高龄患者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影响[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17

[6].贾宗智.单侧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优势[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

[7].任慧娟,廖荣宗,彭键泓,余建华,熊亮.不同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对高龄患者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6

[8].刘娜,马庆杰.不同比重罗哌卡因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6

[9].牟成爽,张明军,邱丽琳,朱学海,陈帝.下肢手术采用轻比重布比卡因液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57例[J].人民军医.2015

[10].李恩根.不同比重罗哌卡因在下肢手术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5

论文知识图

喉窥镜下所见喉部情况左梨状窝处巨大肿...

标签:;  ;  ;  ;  ;  ;  ;  

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论文_刘晓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