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稳定性论文_李志永,文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能量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能量,稳定性,激光器,模型,国际关系,全球,方程。

能量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永,文君[1](2019)在《推动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主席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把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倡导伙伴合作精神,践行互利共赢理念,阐释共同发展主张,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09-20)

邱革非,杨晓龙,李超,白春涛[2](2019)在《计及运行稳定性的微电网能量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功率输出存在不确定性使得制定策略时因电源出力预测偏差导致所得控制策略不能完全适应电网实际运行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微电网孤岛运行模式下的储能系统管理方法,在储能系统管理的决策中考虑系统的稳定运行要求,将充放电价格与储能系统电量及充放电动作相联系,使得储能系统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在满足削峰填谷和平抑能量供求平衡关系波动的同时尽量维持一定的能量存储以满足紧急情况下重要负荷的供电调整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微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及用户的供电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卢佳丽,谢欢,王欣浩,吴涛,周冉冉[3](2019)在《基于暂态能量函数优化VDCOL对提高弱送端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锡盟—泰州特高压弱送端交流系统为背景,提出优化低压限流控制环节(voltage dependent current order limiter,VDCOL),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首先分析传统VDCOL的工作原理及局限性,提出以送端短路比与受端换流母线电压作为VDCOL截止电压的变量,进而达到优化VDCOL的作用。使其截止电压为随逆变侧换流母线电压变化而变化的数值,可以兼顾交流与直流系统的恢复速度。其次,详细分析构建考虑直流系统动态特性的暂态能量函数的过程,并采用实时数字仿真仪(real time digital simulator,RTDS)搭建单机无穷大-直流的仿真算例。最后,基于时域仿真及暂态能量函数裕度方法,验证优化直流控制系统中的低压限流控制环节对送端交流系统稳定性的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电力建设》期刊2019年09期)

任寰宇[4](2019)在《为国际形势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1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在比什凯克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并发表题为《凝心聚力 务实笃行 共创上海合作组织美好明天》的讲话,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指明前进方向。6年来,习近平主席出席历次上合组织峰会并发表讲(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06-15)

燕晓东[5](2019)在《大倾角煤层采场能量转移特征及其邻近巷道稳定性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倾角煤层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围岩变形及受力特征具有不对称性,工作面开挖过程中在围岩内部伴随着大范围的能量转移,围岩应力场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于煤层倾角较大,工作面开采过程中能量产生重新积聚,积聚的能量进一步对邻近巷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本文以大倾角煤层及其邻近动压巷道为研究对象,结合陈蛮庄煤矿西翼轨道大巷生产地质条件,综合应用室内力学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陈蛮庄煤矿3#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能量转移特征及采动影响下西翼轨道大巷的变形规律,分析了动压巷道围岩能量场以及应力场的分布状态,提出了基于能量的动压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结合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研究了岩石压缩试验过程中的能量耗散与释放,得到了岩石单轴压缩过程中的总能量、弹性变形能、塑性变形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弹性变形能在峰前呈直线性增长,峰后阶段迅速衰减;塑性耗散能在峰前变化不大,峰后阶段塑性耗散能显着增加。(2)分析了不同煤层倾角、不同邻近距离影响因素下大倾角煤层工作面能量转移特征,并对大倾角煤层工作面围岩能量转移特征及大倾角煤层工作面对邻近巷道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得到了不同距离下巷道所受采动影响的能量分布特征,当巷道与工作面的垂直距离大于40m以后,达到工作面对巷道影响的极限距离。(3)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应力场以及能量场分布状态,采动期间工作面支承压力对西翼轨道大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402工作面回采造成整个岩层能量大范围转移,巷道受能量转移影响较大,巷道围岩变形程度增大。(4)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动压巷道围岩能量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基于采动巷道围岩应变能分布表达式,得出了巷道围岩能量分布状态与支护力的关系。研究了不同围岩力学参数对塑性耗散能的影响规律,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影响参数下拱形巷道围岩能量的分布状态:随着岩石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的增大,巷道围岩塑性耗散能逐渐减小。(5)确定了动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参数,通过锚杆锚索支护巷道顶板以及两帮,同时采取注浆加固,提高巷道围岩承载性能和力学参数,抑制巷道围岩内部裂隙扩展,达到控制巷道围岩变形的效果。工业性试验表明,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陈蛮庄煤矿西翼轨道大巷的围岩控制,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子涵,陈忠辉,张凌凡,年庚乾,王建明[6](2019)在《基于能量原理的露天矿边坡开挖稳定性突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边坡系统能量的原理,借助FLAC~(3D)有限差分法内嵌FISH语言进行了叁维露天矿边坡模型在开挖过程中能量计算的二次开发。将能量与突变理论相结合,以边坡系统的总耗散能作为状态变量,构建了边坡系统的能量耗散突变判别准则。以大孤山露天矿西北帮边坡为例,通过能量耗散突变分析、塑性区演化分析、安全系数变化分析及关键点位移分析可知,以上分析得到的边坡稳定性演化规律具有一致性,验证了提出的突变判别准则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能量突变特征值D<0是露天矿边坡在第k_i步开挖后发生失稳的充要力学条件;当进行至第6~8步开挖时,边坡局部岩体系统发生了失稳,且第7、8、9叁个台阶受开挖扰动的影响较为严重,与现场的实际开挖情况相符,为预防露天矿边坡在开挖扰动过程中的局部围岩系统失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12期)

石淇允,李无阴,张颖,田涛涛,曹剑[7](2019)在《影响老年低能量股骨粗隆间骨折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能量损伤下影响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稳定性的相关因素,以充实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面的经验。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髋部诊疗中心就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参照Evans-Jensen分型将骨折分为稳定性骨折(Ⅰ型与ⅡA型)和不稳定性骨折(ⅡB型、Ⅲ型与逆粗隆间骨折),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股骨近端骨密度(大粗隆部位、颈部及Wards叁角区域)、体质量指数(BMI)及股骨颈干角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病例91例,其中稳定组42例,不稳定组4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BMI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区域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股骨大粗隆区域及Wards叁角区域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干角大小相比较,无论男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大粗隆区域及Wards叁角区域的骨密度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可能相关,而患者年龄、性别、BMI、股骨颈区域骨密度、股骨颈干角与股骨粗隆间的稳定性可能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肖美擎[8](2019)在《基于随机能量函数的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网互联规模的持续加大使随机扰动现象越来越常见,它们大多是由故障和负荷等引起的。比如,负荷的随机波动、风力发电中风速的不确定性等,这些随机扰动都能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产生或轻或重的影响。电力系统具有高维性、强非线性,而且其本身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随机现象,再加上智能电网建设和新能源电力的广泛接入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随机因素,对电力系统随机稳定性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电力系统稳定性及其随机稳定性的基本问题,将电力系统稳定性从确定性分析方法和随机稳定性方法两个方面剖析了现有定义、分类、研究方法和不足等。然后通过构造新的Lyapunov函数来分析电力系统的随机稳定性,并借助Lyapunov指数来验证其随机稳定性。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考虑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与随机稳定性的定义及其分类,然后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归纳概括新能源电力系统随机稳定性分析模型的构建和方法等,提出潜在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法。2、针对带有高斯型随机激励的单机无穷大系统,结合能量函数法、分离变量法和变梯度法构造系统的Lyapunov函数并证明其弱随机渐近稳定性,然后进行模拟计算加以验证。3、基于EEAC理论,将两机系统转化为单机无穷大系统,借助分离变量法构造其Lyapunov函数,并讨论两机系统的随机稳定性。4、以随机单机无穷大系统为研究模型,计算出系统的近似稳态概率密度函数,进而得出随机系统的最大Lyapunov指数。结果表明,最大Lyapunov指数为负,系统是渐近稳定的。(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尹吉宪,张鉴[9](2019)在《相场方程指数时间差分法的能量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场模型已成为计算材料科学领域模拟和预测中尺度水平微观结构演化的一项通用性很强的计算方法。本文针对Allen-Cahn方程、Cahn-Hilliard方程以及它们的耦合模型,介绍了紧致指数时间差分的解法。这种解法相比于显格式、隐格式的求解方案,具备稳定、大时间步长的优势。同时,对于所介绍的紧致指数时间差分法,本文在严格的数学意义的基础上,证明了它们是符合完全离散的能量稳定性原则,并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紧致指数时间差分法的能量稳定性、误差以及时间收敛率。(本文来源于《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朱峰,黄珂,陶蒙蒙,黄超,马连英[10](2019)在《重复频率HF激光脉冲能量稳定性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重复频率HF脉冲激光器的气体介质对激光输出能量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激光器放电区内SF_6的解离率约为1.5%(略高于实验测量值),工作气体介质的消耗速率为2.2×10~(15)(cm~(-3)·s~(-1)),但消耗量比气体的初始量小3~4个量级。通过合理控制激光器内HF的分子浓度,并适时补充激光器气体介质,可以提高激光器输出能量的稳定性。激光器输出能量变化分为过渡阶段和维持阶段,其中过渡阶段决定了重复频率工作模式下HF激光器的总体出光能力。计算结果可为重复频率非链式HF脉冲激光器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能量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微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功率输出存在不确定性使得制定策略时因电源出力预测偏差导致所得控制策略不能完全适应电网实际运行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微电网孤岛运行模式下的储能系统管理方法,在储能系统管理的决策中考虑系统的稳定运行要求,将充放电价格与储能系统电量及充放电动作相联系,使得储能系统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在满足削峰填谷和平抑能量供求平衡关系波动的同时尽量维持一定的能量存储以满足紧急情况下重要负荷的供电调整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微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及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能量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志永,文君.推动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N].人民日报.2019

[2].邱革非,杨晓龙,李超,白春涛.计及运行稳定性的微电网能量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9

[3].卢佳丽,谢欢,王欣浩,吴涛,周冉冉.基于暂态能量函数优化VDCOL对提高弱送端系统稳定性的研究[J].电力建设.2019

[4].任寰宇.为国际形势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9

[5].燕晓东.大倾角煤层采场能量转移特征及其邻近巷道稳定性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6].周子涵,陈忠辉,张凌凡,年庚乾,王建明.基于能量原理的露天矿边坡开挖稳定性突变研究[J].岩土力学.2019

[7].石淇允,李无阴,张颖,田涛涛,曹剑.影响老年低能量股骨粗隆间骨折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

[8].肖美擎.基于随机能量函数的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9].尹吉宪,张鉴.相场方程指数时间差分法的能量稳定性分析[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9

[10].朱峰,黄珂,陶蒙蒙,黄超,马连英.重复频率HF激光脉冲能量稳定性的理论分析[J].光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多喷注器燃烧室结构图(具有齿轮、压力...测量能量稳定性及...在对Gd(OH)@MC复合体的示意图有膝关节机器人动能成型控制的极限环...几种不同电池技术的体积和能量质量密...

标签:;  ;  ;  ;  ;  ;  ;  

能量稳定性论文_李志永,文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