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肽论文_王琳琳,王刚,张灏,赵建新,陈卫

导读:本文包含了调节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调节,蛋白酶,太子参,卵巢癌,淋巴结,小鼠,杆菌。

调节肽论文文献综述

王琳琳,王刚,张灏,赵建新,陈卫[1](2019)在《具粘附特性的动物双歧杆菌对便秘模型小鼠血清中胃肠调节肽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具有较好粘附上皮细胞能力和耐受胃肠液的动物双歧杆菌CCFM625对便秘模型小鼠血清中胃肠调节肽(胃动素、胃泌素、乙酰胆碱酯酶、P物质、内皮素、生长抑素以及血管活性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酚酞和植物乳杆菌ST-Ⅲ)、2个剂量的阴性对照(不具备粘附特性的动物双歧杆菌CCFM624)和2个剂量的给药组。给药组分别经灌胃连续给予小鼠14 d低、高剂量(4×10~8、4×10~(10)CFU/mL)的双歧杆菌CCFM625菌悬液0.25 mL;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0.25 mL的无菌生理盐水;阳性药物对照组给予7 mg/mL酚酞溶液0.25 mL,阳性对照组给予低、高剂量(4×10~8,4×10~(10)CFU/mL)的植物乳杆菌ST-Ⅲ菌悬液0.25 mL,阴性对照组低、高剂量(4×10~8,4×10~(10) CFU/mL)的动物双歧杆菌CCFM624菌悬液0.25 mL。第15~17天用盐酸洛哌丁胺灌胃小鼠造便秘模型,建模后于第18天上午处死小鼠,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便秘相关肠肽类递质的表达情况。结果:具有较强粘附能力的动物双歧杆菌CCFM625可以显着提高血清中促进性递质(胃动素、胃泌素、乙酰胆碱酯酶和P物质)的分泌,同时降低抑制性递质(内皮素、生长抑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水平。表明动物双歧杆菌CCFM625通过粘附于肠上皮细胞达到调节肠道内便秘相关的胃肠调节肽的分泌来缓解便秘。(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倩,汪少芸[2](2018)在《太子参源免疫调节肽的分离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太子参源的免疫调节肽复合物中分离出较高免疫调节活性的成分,并对较高活性组分进行表征。方法:利用Sephadex G-25凝胶过滤色谱柱对太子参源免疫调节肽复合物进行分离,采用小鼠脾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Stimulation Index,SI)为指标,反映其免疫调节活性的高低;并测定活性较高组分对脾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通过凝胶过滤色谱将多肽复合物分为叁个组分(G1、G2、G3),通过测定比较叁个组分的SI,发现G3的免疫调节活性最高,其24h和48h的SI分别达到1.386和1.533。脾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IL-10、IFN-γ和TNF-α的分泌量随着G3刺激浓度的上升而增加,呈现剂量依赖性,说明G3能够同时刺激T辅助I型和T辅助Ⅱ型淋巴细胞的增殖。讨论:经凝胶色谱柱分离得到的G3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活性,得到了分离多肽复合物的条件,为太子参免疫调节肽的分离纯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杨成迎,杨阳,谢清,甘玲[3](2019)在《可卡因-安非他明转录调节肽的功能及抗应激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生产动物自出生后将面临补铁、断奶、环境及温度变化等应激源造成的威胁,这极大地增高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地影响了畜牧经济的发展。神经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尤其在动物机体抗应激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可卡因-安非他明转录调节肽(CART)的功能以及参与抗氧化应激调控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蔡莎莎[4](2018)在《免疫调节肽CATHPb1抗耐药金葡菌感染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爆发地区广、感染人数多、死亡率高而引起临床广泛关注。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表明,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与乙肝、艾滋病并列为世界叁大最难解决的感染性疾患。更为严重的是,某些MRSA菌株进一步突变降低了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出现了耐药性更强的万古霉素中度耐药菌株(VISA)和耐万古霉素的金葡菌(VRSA)。研发安全有效的抗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新药和新型治疗方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免疫疗法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型抗耐药菌感染疗法,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选择性压力引起的病原菌耐药性的问题。目前已有十几种免疫调节肽作为抗感染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Cathelicidin是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类十分重要的免疫调节肽家族,除具有直接杀菌活性外,还表现出多种免疫调节活性,包括直接或间接诱导免疫细胞趋化与分化、调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抑制过度炎症反应、诱导血管生成和伤口修复等。本论文围绕从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体内发现的一种兼具广谱高效in vitro杀菌活性与优异免疫调节活性的新型cathelicidin家族免疫调节肽(CATHPbl)的动物感染模型评价、初步用药参考及其抗MRSA/VRSA感染的多重作用机制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RACE-PCR技术从缅甸蟒体内首次克隆获得六条全长的cathelicidins免疫调节肽(CATHPbl-6),并对其invitro杀菌、抗生物膜、免疫调节活性及毒性进行了系统研究。CATHPbl,2,4表现出很强的广谱快速杀菌活性,尤其对一些临床分离的耐药菌;CATHPbl-4能显着抑制病原菌生物膜的形成,并有效消除已形成的成熟生物膜;CATHPbl,2,4,6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活性。结合毒理及初级成药性评价,CATHPbl表现出最优的药理学活性及成药性,可用于体内抗感染活性研究。(2)In vivo抗感染效果评价结果表明:CATHPbl在多种小鼠感染模型,尤其是MRSA/VRSA感染模型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感染前或感染后给药,均能显着降低小鼠死亡率及腹腔液和脾脏中的细菌总负荷,5 mg/kg剂量的作用效果优于20 mg/kg的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药效不受给药途径的限制,局部或系统给药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人正常细胞毒副作用低,极少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血清稳定性较好。(3)抗耐药金葡菌感染多重机制研究表明:CATHPbl具备两亲性α螺旋结构,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完整性引起细菌死亡,发挥in vitro杀菌活性;此外,可通过调控MAPK/NF-kB信号通路,抑制VRSA感染引起的小鼠腹腔炎症反应。其免疫调节抗感染活性依赖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且可能主要是通过对中性粒细胞的诱导趋化和功能调控实现invivo抗病原菌感染功效。(4)对中性粒细胞的功能调控研究表明:CATHPb1可显着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且相同剂量的CATHPb1作用下被诱导产生的活性氧量远多于巨噬细胞;同时还可显着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形成,在提高NETs耐核酸酶降解能力的同时增强NETs诱捕病原菌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10)

阮昕,汪慎燚,徐恰,席浩,薛绍礼[5](2018)在《乳源免疫调节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抑制卵巢癌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乳源免疫调节肽(PGPIPN)抑制卵巢癌耐药性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PGPIPN与抗癌药顺铂(DDP)联合用药抑制人卵巢癌敏感细胞株(SKOV_3)、耐药细胞株(SKOV_3-DDP)和原代卵巢癌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和细胞增殖抑制率,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人卵巢癌细胞株和原代卵巢癌细胞用药情况下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PGPIPN和DDP联合用药细胞增殖抑制率显着高于单独DDP组或PGPI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GPIPN通过调节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降低卵巢癌细胞的耐药性。PGPIPN促进SIAH和PSMA1表达,降低β-catenin基因的表达(P<0.05,P<0.01),且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PGPIPN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低卵巢癌细胞对DDP的耐药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叶盛旺,杨最素,李维,唐云平,余方苗[6](2018)在《青蛤免疫调节肽的酶解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酶法制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青蛤多肽,以青蛤肉为原料,分别采用胰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进行酶解,以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的相对增殖率为指标,筛选出最佳酶种,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_(16)(4~5)正交试验确定该酶的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最佳酶种是胃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为p H2、温度42℃、料液比1︰10(g/m L)、加酶量1 600 U/g、时间8 h,所得酶解产物对RAW 264.7细胞的相对增殖率为76.15%。该工艺研究为青蛤免疫调节多肽的分离纯化及开发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功能食品提供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8年05期)

顾芳,席浩,阮昕,徐恰,汪慎燚[7](2018)在《乳源免疫调节肽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乳源免疫调节肽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清洁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乳源免疫调节肽(PGPIPN)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谷胱甘肽(GSH)组。连续灌胃2周,最后3 d,采用白酒(56度)给小鼠连续灌胃建立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各组小鼠体质量、肝脏指数及相关生化指标;取肝脏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组织出现了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PGPIPN高剂量组肝脏指数、血清ALT、AST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GPIPN高剂量组TNF-α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肝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增强,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明显下降;肝组织病理损伤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PGPIPN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阮昕[8](2018)在《乳源免疫调节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抑制卵巢癌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研究乳源免疫调节肽(PGPIPN)提高人卵巢癌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DDP)的敏感性;2.研究PGPIPN与DDP联合用药使人卵巢癌细胞耐药性降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方法:1.培养人原代卵巢癌细胞和正常卵巢细胞,并用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纯度;2.使用MTT法检测PGPIPN处理48 h对人正常卵巢细胞的影响;3.使用MTT法检测DDP处理48 h抑制人卵巢癌敏感细胞株(SKOV_3和COC1),耐药细胞株(SKOV_3/DDP和COC1/DDP)和原代卵巢癌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和对细胞的抑制作用;4.使用MTT法检测PGPIPN联合DDP用药48 h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_3、SKOV_3/DDP、COC1、COC1/DDP和原代卵巢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计算抑制率;5.使用RT-PCR法检测人卵巢癌细胞SKOV_3、SKOV_3/DDP、COC1、COC1/DDP和原代卵巢癌细胞在PGPIPN和DDP联合处理下,检测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的表达情况;6.Western blot法检测人卵巢癌细胞SKOV_3、SKOV_3/DDP、COC1、COC1/DDP和原代卵巢癌细胞在PGPIPN和DDP联合处理下,检测UPP的表达情况。结果:1.培养原代卵巢癌细胞和正常卵巢细胞,经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可达94%以上;2.MTT结果表明当PGPIPN为低浓度时,对人正常卵巢细胞的增殖活性没有特别显着的抑制效果;3.MTT结果表明DDP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_3、SKOV_3/DDP、COC1、COC1/DDP和原代卵巢癌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随着DDP浓度增大而增加,计算得出SKOV_3、SKOV_3/DDP、COC1、COC1/DDP以及原代卵巢癌细胞的48 h的平均IC50值为(3.759±0.790)μmol/L、(9.092±1.738)μmol/L、(4.997±0.437)μmol/L、(21.819±2.644)μmol/L、(17.266±7.454)μmol/L。4.MTT结果表明,IC50浓度的DDP联合低、中、高浓度PGPIPN作用于人卵巢癌细胞SKOV_3、SKOV_3/DDP、COC1、COC1/DDP和原代卵巢癌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着高于单独使用DDP组和PGPIPN组,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也随着PGPIPN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人卵巢癌细胞耐药株联合用药组的抑制率变化大于敏感株。5.PCR数据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加药后,UPP的相关基因SIAH、PSMA1的mRNA表达量增加,β-catenin的mRNA表达降低;与单独使用DDP组和PGPIPN组相比,随着PGPIPN浓度增大,联合用药组的SIAH、PSMA1的mRNA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大,β-catenin的mRNA表达量降低。6.Western blot数据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加药后,UPP的相关基因SIAH、PSMA1的蛋白表达量增加,β-catenin的蛋白表达量降低;与单独使用DDP组和PGPIPN组相比,随着PGPIPN浓度增大,联合用药组的SIAH、PSMA1的蛋白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β-catenin的蛋白表达量降低。结论1.DDP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与PGPIPN联合使用后,增强了卵巢癌细胞对DDP的敏感度。低浓度PGPIPN对正常卵巢细胞没有明显抑制作用。2.联合用药后,SIAH、PSMA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增加,β-cateni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降低,说明PGPIPN逆转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的可能与UPP有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陈雪飞,张靓[9](2017)在《肌浆网钙泵调节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肌浆网钙泵(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calcium adenosine triphosphatase,SERCA)位于肌浆网膜,通过逆浓度差将胞浆中钙离子回收入肌浆网,维持胞浆钙离子水平稳定,是多种疾病防治的靶点。受磷蛋白、sarcolipin、肌调素和短小开放阅读框架(dwarf open reading frame,DWORF)是目前发现的SERCA调节多肽。其中受磷蛋白和sarcolipin已早被大家认识,我们将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而肌调素和DWORF均是最近对长链非编码RNA转录本进行编码区筛选后新发现的、开放性阅读框架短小的功能性微肽,我们将对其生物学作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17年06期)

江祺川,陈冬,徐亚男,康健,陈建国[10](2017)在《神经调节肽U在喉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神经调节肽U(neuromedin U,NMU)在喉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为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收集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共120例喉癌患者标本,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原发灶及淋巴结组织中NMU的表达,组织芯片技术分析NMU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NMU在转移组喉癌原发灶和淋巴结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转移组,与肿瘤的N分级相关而与T分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NMU在伴转移的喉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可能成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期刊2017年07期)

调节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从太子参源的免疫调节肽复合物中分离出较高免疫调节活性的成分,并对较高活性组分进行表征。方法:利用Sephadex G-25凝胶过滤色谱柱对太子参源免疫调节肽复合物进行分离,采用小鼠脾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Stimulation Index,SI)为指标,反映其免疫调节活性的高低;并测定活性较高组分对脾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通过凝胶过滤色谱将多肽复合物分为叁个组分(G1、G2、G3),通过测定比较叁个组分的SI,发现G3的免疫调节活性最高,其24h和48h的SI分别达到1.386和1.533。脾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IL-10、IFN-γ和TNF-α的分泌量随着G3刺激浓度的上升而增加,呈现剂量依赖性,说明G3能够同时刺激T辅助I型和T辅助Ⅱ型淋巴细胞的增殖。讨论:经凝胶色谱柱分离得到的G3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活性,得到了分离多肽复合物的条件,为太子参免疫调节肽的分离纯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调节肽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琳琳,王刚,张灏,赵建新,陈卫.具粘附特性的动物双歧杆菌对便秘模型小鼠血清中胃肠调节肽水平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9

[2].杨倩,汪少芸.太子参源免疫调节肽的分离与性质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杨成迎,杨阳,谢清,甘玲.可卡因-安非他明转录调节肽的功能及抗应激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2019

[4].蔡莎莎.免疫调节肽CATHPb1抗耐药金葡菌感染及其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5].阮昕,汪慎燚,徐恰,席浩,薛绍礼.乳源免疫调节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抑制卵巢癌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8

[6].叶盛旺,杨最素,李维,唐云平,余方苗.青蛤免疫调节肽的酶解制备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2018

[7].顾芳,席浩,阮昕,徐恰,汪慎燚.乳源免疫调节肽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8

[8].阮昕.乳源免疫调节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抑制卵巢癌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

[9].陈雪飞,张靓.肌浆网钙泵调节肽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7

[10].江祺川,陈冬,徐亚男,康健,陈建国.神经调节肽U在喉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7

论文知识图

蛋白的跨膜区分析层层电场自组装过程.(a)ZnO纳米带表...免疫调节肽对瘤组织细胞bcl-2蛋白...肺内调节肽对支气管上皮细胞分泌...免疫调节肽对瘤组织细胞bcl-2蛋...免疫调节肽对瘤组织细胞形态的影...

标签:;  ;  ;  ;  ;  ;  ;  

调节肽论文_王琳琳,王刚,张灏,赵建新,陈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