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一、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昕彤[1](2020)在《环境不确定性视阈下政企关系、银企关系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2013年至2018年沪深A股839家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政企关系、银企关系和环境不确定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以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非效率投资的路径中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调节作用。首先,本文阐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投资活动事关企业生存发展,已有的研究证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非效率投资问题。在中国情境下,政府和银行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环境不确定性也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参考了相关学者对政企关系、银企关系和环境不确定性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研究成果后,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其次,对非效率投资、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环境不确定性进行概念界定,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政府干预理论、财务危机预警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假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在不考虑调节作用的情况下,验证政企关系、银企关系和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非效率投资的路径中加入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作为调节变量。在对主要变量进行了度量方法的设计和特征分析之后,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样本企业普遍存在非效率投资但偏离度在逐年降低,并且更多表现为投资不足,非国有控股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情况要比国有控股企业的情况更严重;在职消费能够起到治理作用,我国新型的政企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非效率投资,且这种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强;企业在负债融资中对银行借款的依赖性越高,非效率投资越严重,银企关系对非效率投资的促发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强;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情况越严重;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环境不确定性对非效率投资的促发作用。根据实证结果,本文主要提出如下建议:辩证地看待高管在职消费,发展“清”和“亲”的政企关系;关注企业融资结构问题;进一步促进市场公平;动态关注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性和体制性改革,促进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莫开伟[2](2020)在《构建长期银企关系需要新思维》文中研究表明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公布。《意见》力图补上"中长期银企关系"这一课,并就改善银企关系提出了试图从优化支持、完善和健全民企发展"三个关系"来建立长效政策措施,鼓励银行与民营企业构建中长期银企关系。

李岩柏,王传会,王学伦,刘焕鹏[3](2019)在《银企关系重构与信贷市场有效竞争——基于日照市新型主办银行制度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照市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新型主办银行制度。该制度在优化银企关系、缓解信息不对称、改进金融服务、防控信贷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在对日照市新型主办银行制度总体考察的基础上,利用2015—2018年357家主办银行签约企业的财务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对新型主办银行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分析发现,新型主办银行制度具有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显着效果,实现了提高金融配置效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减少企业资金链非正常波动、防范金融风险等多重目标。

尤若颖[4](2016)在《新型银企关系背景下银行贷款定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是一个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被探究的课题。贷款定价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经营发展问题,也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的间接融资成本。在长期利率管制、金融抑制政策下,我国银企关系掺杂了过多的行政色彩,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力比较差。随着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管制逐步放开,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定价更加自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呈现新的特征,更趋向于银企双方在自主意识和利润最大化原则下通过双向选择形成的平等、互利、市场化关系。银企关系则成为未来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以新型银企关系为切入点。首先,将我国银企关系的变化及贷款定价机制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从金融体制改革、银行自身发展、企业融资需求三个角度,分析银企关系在每个阶段呈现的不同特点及贷款定价机制的相应调整,提出新型银企关系具有趋向贷款定价自主化、风险管理与综合收益并重等市场化特征。其次,对常用的贷款定价模型及其适用性进行比较分析,提出RAROC贷款定价模型在新型银企关系情景下更具有适用性和科学性,但没有考虑银企之间的综合收益。然后,对RAROC贷款定价模型进行两种方式的调整,一是将RAROC贷款定价模型融合到基于客户综合收益的贷款定价基本公式中,形成RAROCnew贷款定价模型,二是将中间业务调节系数、吸存收益调节系数等综合收益调节系数引入到RAROC贷款定价模型中,形成RAROC*贷款定价模型。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发现:在银行盈利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改进后的RAROC定价模型测算的贷款利率更低,更有优势。因此,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往来会产生“共赢”的效果,既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低的贷款利率,降低企业成本,也能使银行增强自主定价能力,更具竞争力。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为今后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提供有益参考。

王冲,郭琪[5](2015)在《主办银行:信息不对称下银企关系重构的选择》文中提出当前国内部分地区企业资金链紧张,违约风险不断发酵,部分企业的授信风险正蔓延成区域风险,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基于"多对多"的普通银企关系的信贷管理制度的弊端。主办银行制度"一对一"的特点有利于构建稳定、排他、密切的银企关系,进而通过促进信息透明和稳定预期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控。本文通过对1844家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主办银行制度更适用于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强的领域。因此,可以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最为严重的中小微企业、三农领域率先实施,实现融资与增信的双促进。

王克馨[6](2015)在《中国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全球性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阴霾,至今仍未彻底消散,而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常态”,显然也意味着当前所处的经济转型与升级的特殊时期,既充满着较大的风险与压力,同时也又带来了各种机遇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产融结合”发展近年来被誉为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对国内产融结合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当前国内的许多大型产业集团,也的确都正在或已经走上了产融结合发展的道路。回顾过去,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东风汽车”申请设立“产业银行”,到后来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开始涉足金融板块,再到如今“央企挑大梁”掀起“产融结合巨浪”,产融结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项重大课题。毫无疑问,在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我们同样需要借鉴国际上的有益经验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产融结合发展模式显然也应包括在内。例如,产融结合能够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以及帮助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迅速扩张并实现资本增值与高额回报等。然而,有关国内产融结合发展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也同样一直没有被各方所忽视,尤其是在2004年的“德隆事件”之后。2009年以来,随着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对于“产融结合发展”态度的逐渐明朗化,以及后又传闻可能“设限”,国内以“央企”和各行业龙头企业为首的大型企业集团,都开始了新一轮的产融结合计划。例如,“中石油”打造了包含银行、信托、租赁、保险等在内的“昆仑系”金融帝国,并几乎拿到了所有类型的金融牌照;“宝钢集团”从1998年开始涉足金融业之后,旗下的华宝信托在其后的10年里创造了连续盈利的奇迹,并一直在致力于其金融版图的扩张。不过,在“央企”与“行业龙头”纷纷实施产融结合的背后,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产融结合绩效作一个简单比较,就可以发现国内产融结合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征十分明显。另一方面,从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角度,如何改善和加强对于产融结合发展的有效监管问题,也一直是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等有关各方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之下,国内的产融结合发展究竟是不是一个“必然选择”?产融结合发展的具体模式如何选择?面对各种潜在风险如何确保产融结合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对于当前国内产融结合发展问题的研究,正是带着这样一系列的疑问展开的。本文对于中国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的研究,主要以现阶段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与现实国情为背景,通过对产融结合的理论与现实基础、主导模式、利弊分析,以及政府在其中所应当发挥的作用等的分析,对中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作为基础条件的银企关系与资本市场发展,以及当前中国产融结合发展的风险防范与政府规制等,依次展开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按照本文的研究主题与研究思路,本文的框架结构可以归结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本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重点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同时交代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框架、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与不足等;第二部分为产融结合的框架分析,主要对产融结合所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并分析总结产融结合的主导模式、政府的角色定位,以及产融结合的利弊等;第三部分为中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主要针对中国产融结合所走过的发展阶段,分析现阶段国内产融结合发展的基本现状与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为新型银企关系构建与资本市场发展分析,这是当前国内产融结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本部分分别就两者的发展与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第五部分为中国产融结合的模式选择,根据前文的分析与研究,就当前国内产融结合发展模式选择,所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与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第六部分为中国产融结合的风险防范研究,即依据当前国内产融结合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规划模式,着重分析如何进行相关风险的防范问题;第七部分为中国产融结合的政府规制研究,即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比和总结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与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制的方向与着力点;第八部分为全文的主要结论与政策性建议,总结针对现阶段国内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所能够采取的推动产融结合顺利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可以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中国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的一个分析框架。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产融结合的大量相关研究,要么侧重宏观视角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要么侧重微观视角的企业经营层面的分析。本文在对当前的产融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状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一个产融结合的分析框架,以确定当前产融结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主导模式与利弊等等。这样的一个分析框架,既是对全文研究范围的一个限定,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分析思路;第二,将新型银企关系的构建与资本市场的充分发展,作为当前中国产融结合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笔者对大量相关研究的分析与总结,许多研究对于中国产融结合发展问题的分析,尽管实际上都是将银企关系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作为前提,甚至将银企关系视为“起点”,但是往往也都没有进行明确交代与深入分析。为此,本文在提出分析框架之后,首先对银企关系与资本市场的发展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真正将两者作为基础条件摆在重要位置;第三,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于当前与未来中国产融结合的模式选择与风险防范,以及政府规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奠定了有力基础。尽管案例分析方法的运用不能算作是创新,但是对于本文研究主题下产融结合发展当前与未来风险的防范问题,这一方法的运用却是相对稀缺的,同时笔者也从业内人士的视角进行了思考与分析,并主要列举分析两个民营企业集团的例子。因此本文在这方面所运用的案例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国内产融结合研究的一个必要补充。由于笔者学术水平的限制以及时间上的种种制约,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就笔者自身而言,由于长期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的业务,尽管熟悉具体的操作,但同时也显示出笔者对相关理论掌握的不够深入和透彻。这就使得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现象和问题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可能不够深入,尤其是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把握方面;另一方面,从客观的环境条件上来看,本文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时间和资料等方面的制约,时间上的紧迫使得有些方面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而资料方面的限制则可能会导致在行文和阐释上说服力的欠缺。不过,对于本文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无疑都是笔者今后要努力改进的方向。

郭锐[7](2014)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新型银企关系》文中研究指明银行和企业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两个重要的经济主体,银企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实践证明,其两者关系的好坏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银行和企业的兴衰成败,同时也关系着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建立新型银企关系的过程中,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实行市场经济后,虽然银企关系已经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但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银行和企业两个独立

郭锐[8](2014)在《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新型银企关系》文中提出银企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历来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在新的形势下,努力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银行和企业两者合作共赢的客观需要。当前,要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机遇,进一步推进新型银企关系的建立和改善。在构建新型银企关系中,政府是主导,银行是关键,企业是根本。政府、银行、企业三方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这篇大文章。

罗忠福[9](2011)在《新型银企关系的构建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与企业都是国民经济运行中较为活跃的经济要素,其关系协调与否事关国家的长远发展与全局利益。良好的银企关系,将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起到"催化剂"作用。而在我国,传统银企关系已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尤其是在后改革开放时期,必须构建新型银企关系以克服各种弊端。但对于我国商业银

林茹[10](2011)在《“共生”视角下现代银企关系抑制信贷风险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银行信贷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有资金投资在企业生产中越来越少,信贷资金投资则成为最重要的投资方式。正是因为这种经营资金方式的出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日益突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直接与银企之间的关系系在一起,换句话说,银企关系是否良好决定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大小。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摸索过程中,经历了传统银企关系时代、传统银企关系向现代银企关系过渡时代以及现代银企关系建设时代几个环节。总结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经验,我们发现这三种银企关系相对应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别表现出不可规避、可分散以及可控制等状态,所以研究银企关系对破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正是该原因,论文提出的“共生”视角下现代银企关系抑制信贷风险研究课题显得尤为迫切。目前从银企关系研究商业银信贷风险抑制的文献较多,但多是从银行或企业单方角度进行阐述。实际上,银企关系中的银行与企业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因此,就其中单方进行的信贷风险抑制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不可适用的。本文则尝试用生物学“共生”概念来描述银企关系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论文首先分析银行与企业的共生系统,该系统是由共生行为和共生组织形式构成,根据本文研究一共有16种情况,我们重点考察其中三种并将它们与经济发展时期相对应,结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散、转移和规遥情况得出结论: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偏利间歇式共生”是不利于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当社会经济处于转轨时期,“非对称互惠连续性共生”银企关系改进了信贷风险,但是这种共生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则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能够最有效降低信贷风险抑制的渠道。本文通过论证分析不同银企关系对于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机理和抑制效果,提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上对商业银行如何控制信贷风险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二、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不确定性视阈下政企关系、银企关系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非效率投资
        2.1.2 政企关系
        2.1.3 银企关系
        2.1.4 环境不确定性
    2.2 相关理论分析
        2.2.1 委托代理理论与非效率投资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非效率投资
        2.2.3 政府干预理论与政企关系的作用
        2.2.4 财务危机预警理论与银企关系的作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政企关系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3.1.2 银企关系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3.1.3 环境不确定性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3.1.4 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的调节作用
    3.2 变量设计
        3.2.1 非效率投资程度的度量
        3.2.2 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的度量
        3.2.3 环境不确定性的度量
        3.2.4 控制变量的选择
    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4 主要变量特征分析
        3.4.1 非效率投资特征
        3.4.2 政企关系特征
        3.4.3 银企关系特征
        3.4.4 环境不确定性特征
    3.5 模型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相关性分析
    4.3 政企关系、银企关系及环境不确定性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分析
        4.3.1 总体回归分析
        4.3.2 按产权性质分组回归分析
        4.3.3 投资过度、投资不足分组回归分析
    4.4 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调节效应回归分析
        4.4.1 调节效应的作用机制
        4.4.2 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4.5 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
        4.5.1 稳健性检验
        4.5.2 内生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5.3.1 局限性
        5.3.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相关性分析
附录C: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结果
附录D:非效率投资中位数以上样本回归结果
附录E:样本企业2018年度主要变量数据

(3)银企关系重构与信贷市场有效竞争——基于日照市新型主办银行制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日照市新型主办银行制度的总体情况
    (一)日照市新型主办银行制度出台的背景
    (二)日照市新型主办银行制度的总体架构和特点
        1. 日照市新型主办银行制度的总体架构。
        2. 日照市新型主办银行制度的主要特点。
    (三)日照市新型主办银行制度的内在机理分析
        1. 尊重市场规律和契约精神,构建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
        2. 强化企业信息定向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 实施联合授信管理,推动银行由个体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变。
        4. 企业获得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是新型主办银行制度的核心价值体现。
        5. 行政主导是主办银行制度的基石,也是维护信贷市场运行规则的有效保证。
四、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新的制度变迁需求
    (二)市场利益的有效均衡
    (三)降低信息不对称
五、日照市新型主办银行制度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1. 计量模型构建。
        2. 变量与数据。
    (二)实证分析
        1. 基础回归结果分析。
        2. 稳健性检验。
    (三)企业问卷调查评价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4)新型银企关系背景下银行贷款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贷款定价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银企关系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分析路径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径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2.2 交易费用理论
    2.3 银企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2.4 贷款定价理论
第三章 我国银企关系的变化与贷款定价机制的演进
    3.1 1993-1998年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银企关系及受管制的贷款统一定价
        3.1.1 银企之间信贷资金财政化和借贷行为行政化
        3.1.2 贷款定价机制受行政管制实行统一定价模式
    3.2 1999-2003年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期银企关系及贷款定价的风险测度
        3.2.1 银企负债过重导致银企矛盾激化
        3.2.2 征信系统开始建立且贷款定价侧重风险管理
    3.3 2004-2009年金融改革攻坚期银企关系及贷款定价探索自主
        3.3.1 银企关系更密切自主与信贷业务重质量效益
        3.3.2 贷款定价考虑多种因素及定价空间进一步放开
    3.4 2010年至今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型银企关系及贷款定价放开
        3.4.1 新型银企关系逐步确立且信贷业务市场化趋势明显
        3.4.2 贷款定价自主化更注重市场风险及综合收益
第四章 贷款定价模型及其与新型银企关系适用性比较
    4.1 成本加成定价模型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
        4.1.1 定价原理及模型
        4.1.2 优缺点
        4.1.3 应用分析
    4.2 价格领导定价模型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
        4.2.1 定价原理及模型
        4.2.2 优缺点
        4.2.3 应用分析
    4.3 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型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
        4.3.1 定价原理及模型
        4.3.2 优缺点
        4.3.3 应用分析
    4.4 RAROC贷款定价模型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
        4.4.1 定价原理及模型推导
        4.4.2 对RAROC模型因素进行分析
        4.4.3 优缺点
        4.4.4 应用分析
    4.5 传统模型与新型RAROC定价模型的综合比较分析
第五章 新型银企关系背景下RAROC模型应用优化及建议
    5.1 新型银企关系背景下调整RAROC模型的必要性
    5.2 新型银企关系背景下RAROC贷款定价模型的调整
        5.2.1 贷款定价基本公式与RAROC模型融合的调整
        5.2.2 考虑客户综合收益系数的RAROC*模型调整
    5.3 基于改进后RAROC的贷款定价应用和建议
        5.3.1 改进后的RAROC贷款定价模型在实操中的应用流程
        5.3.2 国内某大型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案例分析
        5.3.3 改进后RAROCnew贷款定价模型的应用建议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文献综述报告
    参考文献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表

(5)主办银行:信息不对称下银企关系重构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主办银行制度的研究综述
二、主办银行制度对于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制度优势
    (一) 化解信息不对称,培育健康银企关系
    (二) 明确主办责权,构建银行同业合作的良好环境
    (三) 开展信用贷款,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题
    (四) 引导信贷投向,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三、主办银行制度的作用机制及适用条件分析
    (一) 信息不对称市场
    (二) 信息公开市场
四、主办银行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一) 基于信息环境的实证分析
    (二) 基于服务群体的实证分析
五、构建主办银行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 着重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的小微企业领域实行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的主办银行制度
    (二) 建立主办银行激励约束兼备的银企合作机制
    (三) 构建主办银行动态合理的制度运行机制
    (四) 完善主办银行制度运行的配套政策支持

(6)中国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1.4.2 案例分析与对比分析
        1.4.3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产融结合的框架分析
    2.1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2.1.1 产业结构理论
        2.1.2 金融发展理论
        2.1.3 政府规制理论
    2.2 产融结合的主导模式
        2.2.1 政府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2.2.2 银行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2.2.3 企业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2.2.4 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2.3 产融结合的经济效应
        2.3.1 产融结合的规模经济效应
        2.3.2 产融结合的资源配置效应
        2.3.3 产融结合的先导示范效应
3 中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3.1 中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
        3.1.1 起步阶段(1987-1992)
        3.1.2 治理阶段(1993-2003)
        3.1.3 快速发展阶段(2004至今)
    3.2. 中国产融结合的基本现状与主要问题
        3.2.1 现阶段国内产融结合发展的基本现状
        3.2.2 基于国内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3.2.3 当前产融结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中国产融结合的基础构建
    4.1 银企关系与产融结合发展
        4.1.1 中国银企关系及其发展
        4.1.2 产融结合发展中的银企关系
        4.1.3 基于产融结合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构建
    4.2 资本市场与产融结合发展
        4.2.1 中国的资本市场及其发展
        4.2.2 资本市场对产融结合发展的影响路径
        4.2.3 资本市场产融结合推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4.2.4 基于产融结合发展的资本市场改革
5 中国产融结合的模式选择
    5.1 我国产融结合的主要模式与问题
        5.1.1 服务型模式:以集团财务公司为平台提供内部服务
        5.1.2 投资型模式:以参/控股形式投资金融板块谋求回报
        5.1.3 发展型模式:以多个金融平台的设立实现独立发展
        5.1.4 当前产融结合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现阶段中国产融结合的模式选择
        5.2.1 以主业为中心保持产业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5.2.2 理智选择适应自身条件和实际的发展路径
        5.2.3 不断加强和完善对产融结合发展的有效监管
    5.3 产融结合模式选择的案例分析——新希望集团
        5.3.1 新希望集团发展概况
        5.3.2 新希望集团的产业布局
        5.3.3 新希望集团产融结合的模式选择分析
6 中国产融结合的风险防范
    6.1 现阶段国内产融结合发展面临的四大风险
        6.1.1 风险之一:经营与财务杠杆风险
        6.1.2 风险之二:内部交易与管理风险
        6.1.3 风险之三:市场投机与系统风险
        6.1.4 风险之四:金融政策与监管风险
    6.2 现阶段产融结合发展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6.2.1 产融结合发展风险评价的方法基础
        6.2.2 产融结合发展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2.3 产融结合发展风险的评估与预警
    6.3 防范和控制产融结合发展风险的主要对策
        6.3.1 建设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6.3.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6.3.3 制定合理产融战略,实施整体风险管理
        6.3.4 创新产融监管体系,推动有效产融结合
    6.4 产融结合风险防范案例分析——复星集团
        6.4.1 复星集团发展概况
        6.4.2 复星集团的产融结合
        6.4.3 复星集团的产融结合风险防范
7 中国产融结合的政府规制
    7.1 发达的国家产融结合与政府规制
        7.1.1 美国的产融结合与政府规制
        7.1.2 德国的产融结合与政府规制
        7.1.3 日本的产融结合与政府规制
    7.2 产融结合中政府规制的方向与着力点
        7.2.1 营造有利于产融结合的政策环境
        7.2.2 规划产融结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7.2.3 控制产融结合发展的风险水平
        7.2.4 提升产融结合发展的竞争能力
    7.3 政府规制视角下的产融结合发展之路
        7.3.1 明确产融结合发展战略定位与具体路径
        7.3.2 健全符合实际的产融结合风险控制体系
        7.3.3 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的产融结合发展模式
        7.3.4 通过合理布局与平衡发展助推经济转型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7)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新型银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政府、银行、企业三方要凝聚共识, 形成合力, 共同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银行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在构建新型银企关系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 从练好基本功入手, 以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银行的信任与支持
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 积极搭建银企之间合作的桥梁, 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8)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新型银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银行、企业三方要凝聚共识, 形成合力, 共同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二、强化银行服务意识,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三、积极创造条件, 提高企业自身形象, 以企业信誉颇得银行的信任与支持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 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9)新型银企关系的构建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银企关系演变中的新形态
    (1) 资金供求环境与银企关系形态
    (2) 双方个体质态与银企关系形态
2 新型银企关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1) 银企战略合作构建的基本原则
    (2) 构建银企战略合作关系的要点

(10)“共生”视角下现代银企关系抑制信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软预算约束与信贷风险抑制
        1.2.2 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风险抑制
        1.2.3 准债权约束与信贷风险抑制
        1.2.4 新型银企关系与信贷风险抑制
        1.2.5 对上述文献的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银企共生探讨
    2.1 共生的基本定义及分类
    2.2 银企关系本质是“共生”关系
    2.3 银企共生行为关系分析
    2.4 银企共生组织关系分析
    2.5 银行与企业共生条件分析
第三章 共生视角下银企关系对风险抑制的影响
    3.1 计划经济时“偏利间歇共生模式”信贷风险考察
        3.1.1 计划经济下银企关系的共生模式
        3.1.2 计划经济下传统共生银企关系的特征
        3.1.3 “偏利间歇式共生模式”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
    3.2 过渡时期中“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信贷风险考察
        3.2.1 过渡时期中银企关系的共生模式
        3.2.2 过渡时期银企关系的特征
        3.2.3 “非对称互惠连续性共生模式”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
    3.3 现代市场经济下“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信贷风险考察
        3.3.1 现代市场经济下银企关系的共生模式
        3.3.2 现代市场经济下银企“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的特征
        3.3.3 “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对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机制
    3.4 风险投资工程是现代银企关系对信贷风险控制的中介
第四章 “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抑制信贷风险分析——以投行业务为例
    4.1 投行业务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4.2 基于投行业务产品组合的信贷风险控制模型
    4.3 投行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案例解读
    5.1 “偏利”—政府干预造成制药厂信贷成为坏账
    5.2 “非对称互惠”—新型银企挽救P项目的“流产”
    5.3 “对称互惠”—新型银企关系下银企双方互生共赢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摒弃“偏利共生”模式需要政府的协调作用
        6.1.1 积极倡导银行与企业合理竞争
        6.1.2 不断加强信贷立法,确保银企关系稳定
    6.2 加强银企投行业务合作,抑制“非对称互惠”不可持续
    6.3 积极提倡“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抑制信贷风险
        6.3.1 完善企业信息披露与审核机制,促进新型银企关系发展
        6.3.2 多渠道拓展银企关系合作,有效规避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不确定性视阈下政企关系、银企关系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D]. 王昕彤. 江南大学, 2020(01)
  • [2]构建长期银企关系需要新思维[J]. 莫开伟. 商业观察, 2020(02)
  • [3]银企关系重构与信贷市场有效竞争——基于日照市新型主办银行制度的实证研究[J]. 李岩柏,王传会,王学伦,刘焕鹏. 金融发展评论, 2019(09)
  • [4]新型银企关系背景下银行贷款定价研究[D]. 尤若颖.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4)
  • [5]主办银行:信息不对称下银企关系重构的选择[J]. 王冲,郭琪. 金融发展研究, 2015(10)
  • [6]中国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D]. 王克馨.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7]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新型银企关系[J]. 郭锐. 金融博览, 2014(05)
  • [8]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新型银企关系[J]. 郭锐. 菏泽学院学报, 2014(01)
  • [9]新型银企关系的构建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J]. 罗忠福. 中国房地产金融, 2011(10)
  • [10]“共生”视角下现代银企关系抑制信贷风险研究[D]. 林茹.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