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生理论文_温娟娟,王超楠,华德平,张红,徐营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病生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铃薯,稻瘟病,抗病性,生理,根肿病,不饱和,晚疫病。

抗病生理论文文献综述

温娟娟,王超楠,华德平,张红,徐营莉[1](2019)在《不同大白菜材料对根肿菌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及抗病位点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主栽的大白菜以及大白菜育种材料与根肿菌生理小种之间的抗性关系,以现有4,7,10和11号生理小种为菌源,用注射法进行接种,对25份供试大白菜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供试材料中所含的根肿病抗性位点。结果表明:供试大白菜中,山地王2号等8份试材对4个生理小种都表现抗病,德高CR117等7份试材对4个生理小种都表现感病,C1等4份试材对2个生理小种感病,华抗301等6份试材只对4号生理小种感病;所有试材均含有Crr1抗病位点,德高CR117等11份试材含有Crr2抗病位点,仅在京春CR3中检测到Crr3抗病位点,除德高CR铁甲1号和大地CR118外,其他试材中均检测到了CRk抗病位点,有21,16份试材中分别检测到抗病位点CRa和CRb,而CRc抗病位点仅在星光和CR75中存在。总之,不同大白菜材料对同一生理小种抗性反应不同,同一个材料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不同;所有生理小种中4号生理小种最强,其次为7号生理小种;大白菜材料抗病位点多一定抗病性强;Crr1抗病位点对材料抗性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伟,高保燕,黄罗冬,王飞飞,张成武[2](2019)在《微藻及其生物活性成分在水产养殖中的营养价值、生理功能和抗病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环境被广泛的工业发展所破坏,水质不断恶化,由此导致爆发性疾病频发,给我国乃至全球水产养殖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世界范围内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增长,鱼粉和鱼油的需求也在增加,鱼粉和鱼油市场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寻找鱼粉和鱼油的替代原料以及生产无毒、无污染、高效代替抗生素使用的生物制剂已成为水产养殖研究的主要发展目标。微藻富含蛋白质、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类胡萝卜素、多糖、维生素、牛磺酸、甾醇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水产动物摄食微藻,能够促进养殖动物的营养循环、降低饲料系数、提高成活率和抗病力,微藻可以作为鱼粉和鱼油良好的替代原料。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水产动物的关键营养成分;多糖特别是硫酸酯多糖可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功能,具有抗菌、抗病毒的能力;虾青素作为着色剂已被用于水产养殖,它是鱼类维生素A的前体,同时作为鱼类和虾、蟹类的免疫增强剂,促进生长和存活率;甾醇在水产软体动物、甲壳类和鱼类的生长、性腺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牛磺酸是一种非蛋白磺酸,它是水产肉食动物的一种重要营养成分。本文主要对微藻及其生物活性成分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动态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霍宏丽[3](2018)在《硅酸钠提高马铃薯对黑痣病抗性及其生理生化抗病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黑痣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真菌病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生物因素之一。本试验通过室内和田间研究硅酸钠对马铃薯黑痣病抗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抗黑痣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为安全有效的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发现硅酸钠抑制黑痣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在对不同浓度硅酸钠试验后,发现在MS培养基中加入0.604g/L硅酸钠对马铃薯组培苗有促生作用,并且对黑痣病菌毒素具有较强的忍耐力。2.在MS培养基中加入0.604g/L硅酸钠的组培苗盆栽接菌可提高对黑痣病的抗性,防效为地下茎18.28%。以MS液体培养基为营养液,其中加入3.02g/L浓度的硅酸钠明显增加马铃薯幼苗对黑痣病的抗性,8d地下茎防效为42.86%,匍匐茎防效为66.67%;12d防效为地下茎55.56%,匍匐茎50.00%。3.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试验地点马铃薯对硅酸钠的敏感程度不同,单株沟施硅酸钠5g、8g、叶面喷施100mmol/L和130mmol/L在不同地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药害。单株沟施3g硅酸钠和叶面喷施70mmol/L硅酸钠溶液对马铃薯安全,明显增强马铃薯黑痣病的抗性,硅酸钠沟施3g不接菌,对地下茎和块茎的防效达47.93%和40.62%,硅酸钠喷施70mmol/L接菌处理对地下茎、匍匐茎防效达48.84%和61.96%,且能增加产量。4.生理生化抗性机制结果表明,硅酸钠参与了马铃薯和黑痣病菌互作体系的代谢过程,提高和协调防御性关键酶的活性,参与马铃薯本身的防卫机制。接菌和不接菌时,硅酸钠处理2d,诱导马铃薯幼苗体内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升高,处理4~6d可以诱导马铃薯幼苗体内POD活性升高,处理第10d可以诱导马铃薯幼苗体内CAT活性升高。在不接菌的情况下,处理4~6d时硅酸钠能减缓PPO活性的降低,处理10d时硅酸钠能诱导马铃薯幼苗体内木质素含量升高,处理14~16d时硅酸钠增加SOD的活性,处理14d降低几丁质酶活性,处理10d~16d时能降低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接菌的情况下,处理10d~14d时硅酸钠降低马铃薯幼苗体内脯氨酸含量,硅酸钠对PAL活性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梁爽[4](2017)在《杂色鲍杂交种耐低温和抗病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优1号”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是以杂色鲍台湾群体为母本,杂色鲍日本群体为父本的杂交鲍新品种,相比亲本具有高水平的抗性杂种优势,表现出高于亲本的越冬养殖存活率。目前,该新品种已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杂色鲍冬季暴发性死亡的问题。然而,对其高存活率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制,尚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为了在鲍的育种生产中更科学、有效地利用杂种优势理论,也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贝类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本文结合生理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针对鲍越冬养殖存活率相关的耐低温和抗病两方面的特性,对杂色鲍“东优1号”群体(DY),及其亲本群体杂色鲍台湾群体(TW),杂色鲍日本群体(JP)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主要工作如下:(1)杂色鲍3群体的耐低温能力评价1,研究了 DY、JP和TW叁个群体在越冬养殖环境下,及急性低温胁迫下的存活率情况。发现越冬养殖后,DY、JP和TW的存活率分别为95.56、93.56和 37.56%;DY、JP 和 TW 的 12h-LT50分别为 3.10、3.34 和 4.15℃,24h-LT50分别为5.70、5.69和6.58℃,DY在低温胁迫下表现出存活率的杂种优势。2,研究了低温胁迫下鲍的心率变化规律,以鲍心率随温度下降的阿伦尼乌斯曲线斜率(ADR),和鲍心率近似为0时的理论温度(AZT),作为评价鲍耐低温的心率指标。研究发现,DY、JP和TW的ADR分别为9.00、9.78和10.07,AZT分别为-13.52、-10.67和-9.53℃,DY在ADR和AZT指标上都表现出杂种优势。表明DY在低温下心率变化更为稳定,耐受极限低温的能力更强。3,测定了短期(7天)低温胁迫过程中,杂色鲍3群体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以及反映其细胞膜流动性的脂肪酸组成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DY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都小于亲本,说明其呼吸代谢作用受低温影响较小;DY的7d脂肪酸不饱和度(270.72%)显着高于TW亲本(232.63%),表现出中亲杂种优势,预示其细胞膜的功能受低温的影响相对较小。4,使用熵值法和隶属函数法,结合以上指标,建立了鲍耐低温综合评价体系,以综合满意度代表鲍的综合耐低温能力。经计算,DY,JP和TW的综合满意度值分别为0.834,0.627和0.252,符合3群体的耐低温表型,说明该评价体系准确可靠,DY在综合耐低温能力上优于亲本群体。(2)杂色鲍3群体的免疫能力评价1,经7天的致病菌浸泡胁迫,DY、JP和TW的存活率分别为93.33、84.44和36.67%,DY表现出超亲杂种优势。2,研究了病原菌胁迫过程中,杂色鲍3群体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总血细胞数(THC),吞噬活力,呼吸爆发和酚氧化酶(PO)活力的变化,发现DY在攻毒后的THC减少率(-8.26%)小于亲本群体JP(-15.12%)和TW(-24.48%),吞噬活性及呼吸爆发增加率(70.69%和163.50%)则高于亲本群体JP(28.00%和146.32%)和TW(-2.86%和106.26%),DY的PO活力增加率则低于双亲。说明DY的抗病杂种优势,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更为高效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3,计算得出杂色鲍3群体DY、JP和TW的抗病综合满意度分别为0.777、0.707和0.087,DY表现出综合免疫能力上的杂种优势。(3)“东优1号”杂色鲍杂种优势的转录组学解析利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和比较了杂色鲍3群体在低温胁迫和病原菌胁迫过程中的转录本变化,结果如下:1,低温胁迫下DY的整体基因表达模式更偏向JP,而与TW差异较大;低温胁迫下的3个时间点(0h,6h和7d)分别鉴定到2186、688和574个在DY中非加性表达的基因(NAG,在杂交子中表达水平不同于双亲中值的基因),其中超显性表达的基因占据了最大的类群;对显性基因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类基因包括与鲍耐低温相关的脂质代谢、跨膜转运蛋白、抗氧化、低温保护分子、表观遗传修饰的相关基因;除显性基因外,DY在冷/热应激蛋白、脂肪酸去饱和酶、ATP合成酶、细胞凋亡酶等其它低温耐受基因上,也表现出一定比例的显性表达。推测上述这些基因在DY中的表达模式,决定了DY在器官、组织等生理水平上对低温胁迫具有更有效的抵御手段。2,发现病原菌胁迫下DY的整体基因表达模式同样偏向JP,而异于TW。病原菌胁迫下的2个时间点(Oh,24h)分别鉴定到264和105个NAG。在攻毒后表达的NAG中,显性表达的基因数目占据了主要部分,说明攻毒过程中,杂交子代中出现了大量超出双亲表达水平的基因;对在DY中呈显性表达的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负责细胞吞噬、病原清除、抗氧化和营养免疫等生理功能;除显性基因外,DY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非特异性体液免疫、抗氧化系统相关免疫基因上,也表现出很大比例的显性表达。以上结果预示着DY在病原菌胁迫下能够更有效地执行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并能及时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表现出抗病表型上的杂种优势。(4)“东优1号”杂色鲍杂种优势的表观遗传解析为从表观遗传修饰角度解析杂色鲍杂种优势产生的分子机制,对杂色鲍3群体进行了全基因组重硫酸盐甲基化测序和小RNA组测序,结果表明,DY与亲本群体存在明显的全基因组甲基化修饰率的差异(TW>JP>DY),以及明显的小RNA整体表达水平的差异(DY>TW>JP),结合转录组分析的结果,推测DY中受表观修饰调控的基因的转录活动更为活跃;对转录组中鉴定出来的显性表达基因在杂色鲍3群体中的甲基化修饰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其中19.50%~29.58%的基因存在甲基化修饰水平的差异,说明甲基化修饰差异是造成杂色鲍叁群体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综合以上结果,杂色鲍3群体在全基因组甲基化修饰和小RNA表达模式上的不同,通过表观调控作用,部分造成了3群体在基因转录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后者可能通过翻译、代谢路径,进一步造成杂色鲍3群体在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上的差异,最终表现为耐低温和抗病表型上的差异,在“东优1号”杂色鲍中产生了杂种优势现象。(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8-01)

张源明,彭丹丹,舒灿伟,周而勋[5](2017)在《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水稻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稻巨座壳[Magnaporthe oryzae(Hebert)Barr][无性态:稻梨孢(Pyricularia oryzae Cav.)]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水稻叁大病害之一。近年来,该病在中国、韩国、日本、越南和美国等水稻主产区发生与为害严重。迄今为止,全球许多实验室都致力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其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研究。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其在水稻抗病育种上的应用研究概况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旨在为稻瘟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概貌:(1)稻瘟病菌的分布及其为害:简述了这种由稻巨座壳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性的、是对水稻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真菌性病害之一,每个水稻种植区几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为害。(2)稻瘟病菌的变异机制:叙述了影响稻瘟病菌产生变异的各种因素,普遍被接受的是以下8种原因:突变、菌丝融合、准性生殖、有性生殖、转座子、异核现象、寄主的定向选择、迁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①突变;②准性生殖;③异核现象;④寄主的定向选择。(3)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目前普遍接受的机理是稻瘟病菌附着孢形成假说,附着孢产生侵染栓穿透寄主组织的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继而在寄主细胞内生长并侵染临近表皮细胞及深入叶肉细胞,此假说主要适用于解释稻瘟病菌对水稻地上部分侵染。(4)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其命名:1976年,我国自主确定了由特特普、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丽江新团黑谷7个水稻品种作为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并根据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的命名方法对其生理小种进行命名。(5)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在育种方面的应用研究:根据基因对基因假说,水稻品种上有抗病基因,那么或迟或早都会出现一个新的小种或基因,使抗病基因失效。因此,及时并全面地了解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对水稻育种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6)分子生物技术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只具有单一抗源的品种,容易因为稻瘟病菌的变异而导致失效。因此,通过分子技术将多个抗病基因聚合到一个品种上,培育出多抗品种,普遍认为是可行的。稻瘟病在全球大规模发生且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及其侵染机理以及分子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稻瘟病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董鲜,马玉楠,马晓惠,李维蛟,徐福荣[6](2017)在《尖孢镰刀菌侵染下香蕉幼苗抗病生理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枯萎病由土传病菌尖孢镰刀菌侵染引起,为探究病原菌侵染过程中香蕉植株的抗病生理响应,本研究利用温室培养植株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测定病原菌侵染之后叶绿素含量、抗病防御酶活性、总酚含量、木质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1)随着病原菌的侵染,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在侵染第16天时,发病植株叶绿素含量相对于健康植株降低44%;(2)病原菌侵染之后,植株各部位抗病防御酶苯基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显着提高;(3)随着病情的加剧,酚类物质和木质素逐渐在植株体内累积;(4)病原菌侵染之后,香蕉植株叶片和假茎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但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降低。当植株发病等级为I级时,叶片和假茎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至未侵染植株的1.53和1.62倍,根系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至未侵染植株的67%;(5)当植株发病等级为II级时,叶片和假茎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至未侵染植株的的3.01、5.38和1.99倍。综上所述,病原菌侵染之后,香蕉植株会通过提高抗病防御酶活性,合成抗病物质酚类和木质素,同时,也会主动累积可溶性糖和氨基酸,来缓解由于病原菌侵染之后所造成的渗透胁迫。(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郭睿[7](2017)在《黄瓜抗病自交系IL51霜霉病抗性基因定位及白粉病抗性生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霜霉病、白粉病是黄瓜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利用黄瓜的抗病性防御病害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本实验室现有一高抗霜霉病、白粉病的材料IL51,是研究黄瓜抗性机制的试验基础。本论文从黄瓜霜霉病抗性基因定位及白粉病抗性生理机制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为黄瓜抗性品种的分子育种、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试验结果如下:1.黄瓜霜霉病抗性基因定位:用IL51与IL53杂交,得到F_1,F_1再自交,得到F_2,用霜霉病菌接种F_2群体,筛选F_2群体中高抗霜霉病植株与高感霜霉病植株分别混池,进行基因组重测序。(1)本研究采用喷雾接种霜霉病菌的方法,对作图群体进行了人工接种鉴定,具体结果如下:F_1代表型与感病亲本相一致,表示亲本IL51的霜霉病抗性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在分离群体中,从发病初期开始,共进行了4次表型鉴定,第一、二次,高抗植株与感病植株分离比符合1:3的分离比;第叁、四次高抗植株与感病植株分离比不符合1:3的分离比,表明应该是有多个抗性基因在起作用,属于数量性状。(2)对F_2群体中,抗病植株混池(R01)与感病植株混池(R02),进行重测序。将重测序所得的SNP和InDel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目标性状基因可能位于4号、5号、6号、7号染色体上。(3)利用PCR技术验证了49个平均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的特异性In Del分子标记,准确率为77.78%,这些标记可以用于后续抗性基因的定位。2.黄瓜白粉病抗性生理机制研究:检测抗病植株、感病植株各项生理指标含量:O_2~-,H_2O_2,SOD,POD,CAT,可溶性糖含量及还原糖含量。感病植株与抗病植株相比:感病植株积累更多的O_2~-与H_2O_2;抗病植株SOD,POD,CAT活性高于感病植株;感病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及还原糖含量均高于抗病植株。(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8)

陈亮[8](2017)在《低温胁迫对西瓜抗病砧木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瓜枯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西瓜生产的世界性土传病害,随着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重茬连作导致枯萎病大面积发生,选育和筛选抗病嫁接砧木是解决西瓜枯萎病有效的途径之一。西瓜属于喜温作物,对低温极为敏感,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设施栽培方式均以春提早和秋延迟栽培为主,北方冬春季节温度较低,低温常会影响设施西瓜的生长发育,制约西瓜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通过使用耐冷性较强的嫁接砧木材料,可显着提高接穗品种的耐冷性,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北方地区设施栽培的环境,要求筛选出既抗枯萎病,同时耐低温的西瓜嫁接砧木材料,因此,开展西瓜砧木组合材料的枯萎病抗性鉴定、砧木幼苗耐冷性评价及耐冷性生理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选配的39份西瓜砧木组合为试材,采用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孢子悬浮液人工接种法,筛选出3份优良抗病砧木组合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工气候箱控制温度条件,研究了低温10℃/5℃(昼/夜)(重度低温)、15℃/10℃(昼/夜)(中度低温)和25℃/18℃(昼/夜)(适宜温度)处理对3份西瓜抗病砧木幼苗生长发育、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及根系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以探讨西瓜抗病砧木幼苗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性及耐冷性生理机制,阐明低温条件下幼苗根系对N、P、K的吸收转运规律,为西瓜抗病砧木材料的抗逆性鉴定评价及设施西瓜栽培中养分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鉴定出本试验所用尖孢镰刀菌为1号生理小种(Race1)。39份西瓜材料中筛选出对Race1表现抗病的材料4份,占总供试材料的10.3%,中抗材料25份,占64.1%,轻抗材料10份,占25.6%,不存在免疫和完全感病材料。2.低温胁迫使3个西瓜抗病砧木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冷害率和冷害指数显着增加,低温处理10d,3个西瓜砧木组合冷害率均达100%。低温胁迫显着抑制了‘BEH×Ag2-1’、‘BYH×FR328’和‘BEH×FR328’砧木组合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叶片数的增加,显着降低了砧木组合总干物质的积累分配,结合外部形态观察可知,‘BEH×Ag2-1’叶片边缘轻度萎蔫,无脱水斑,心叶正常,受冷害最轻,‘BEH×FR328’叶片边缘较重萎蔫,出现轻微脱水斑,心叶略失水,受冷害最重,3个西瓜抗病砧木组合耐冷性强弱顺序为‘BEH×Ag2-1’>‘BYH×FR328’>‘BEH×FR328’。3.低温胁迫显着降低了3个西瓜抗病砧木叶片光合能力。低温胁迫条件下,砧木叶片Chl(a+b)和Car,Chla/Chlb、Pn、Tr、Gs、WUE和Ls显着降低,Ci显着增大,非气孔限制为光合下降主因,叶片Fv/Fm、Fv/Fo、Y(Ⅱ)、ETR和qP显着降低,‘BEH×FR328’叶片NPQ显着降低,而‘BYH×FR328’和‘BEH×Ag2-1’叶片NPQ增加。随低温胁迫度增加,‘BEH×FR328’、‘BYH×FR328’和‘BEH×Ag2-1’叶片Chl(a+b)和Car,Chla/Chlb、Pn、Tr、Gs和Ls,Fv/Fm,Fv/Fo,Y(Ⅱ),ETR和q P降幅均依次减小。重度低温(10℃/5℃)胁迫下,耐低温型组合‘BEH×Ag2-1’叶片Chl(a+b)和Car,Chla/Chlb、Pn、Tr、Gs和Ls,Fv/Fm、Fv/Fo、Y(Ⅱ)、ETR和qP显着高于低温敏感型组合‘BEH×FR328’,而叶片Ci则相反。‘BEH×Ag2-1’叶片吸收利用光能和传递电子效率较高,光合受抑制程度均小于其余2个砧木组合,‘BEH×FR328’光合机构破坏,光合活性受损最重。4.低温胁迫破坏了3个西瓜抗病砧木叶片膜完整性,启动了抗氧化酶系统,增加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低温胁迫条件下,砧木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POD和CAT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显着升高,随低温胁迫程度增加,‘BEH×FR328’、‘BYH×FR328’和‘BEH×Ag2-1’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升高幅度依次减小,SOD、POD和CAT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升高幅度依次增大。重度低温(10℃/5℃)胁迫下,耐低温型组合‘BEH×Ag2-1’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着低于中等耐性组合‘BYH×FR328’和低温敏感型组合‘BEH×FR328’,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低温敏感型组合。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增强了植株耐冷性,是西瓜抗病砧木抵抗低温逆境的重要生理机制。5.低温胁迫使3个西瓜抗病砧木幼苗根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主根长、根体积、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均显着降低,耐低温型组合‘BEH×Ag2-1’的上述根系指标值均大于中等耐性和低温敏感型组合。低温胁迫显着降低了3个砧木幼苗茎叶N、P、K含量和根系N、P含量,表明低温降低了植株根系活力,抑制了根系对N、P和K元素的吸收。重度低温(10℃/5℃)胁迫下,耐低温型组合‘BEH×Ag2-1’幼苗根茎叶N、P、K含量显着高于低温敏感型组合‘BEH×FR328’。适温对照(25℃/18℃)幼苗茎叶N、P、K含量高于根系,低温胁迫下茎叶N、P、K含量低于根系,但含量无显着性变化。(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靳学慧[9](2015)在《氮素对马铃薯根际微生物和抗病相关生理生化物质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是马铃薯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大量必需元素,要获得高产就必须供给充足的氮素营养,但高施氮量容易导致马铃薯晚疫病的严重发生而造成大幅度减产。从健身防病的理念出发,探索既能获得较高产量又能充分发挥植株抗性的施氮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与田间小区控制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PCR-DGGE技术、生理生化检测技术、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微生物分离培养法等检测和研究手段,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丰富度、土壤酶活性、植株体内抗性相关酶活性及抗性相关物质含量、晚疫病发生程度和产量的影响,确定出较为适宜的施纯氮水平范围为90~135 kg·hm-2,最佳施纯氮水平为135 kg·hm-2。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有46.4%~56.3%细菌、69.0%~82.1%真菌和53.6~61.2%放线菌分布于0~10cm土层,仅有17.2~21.8%细菌、4.6%~8.1%真菌和9.2~18.1%放线菌分布于20~30cm土层。土壤酶活性在土壤中垂直分布与微生物是一致的。在马铃薯生长时期,土壤细菌总量、芽孢菌和放线菌数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播种后61d细菌数量最多,75d放线菌数量最多;真菌总量和木霉菌数量以播种后43d最多,后期逐渐减少;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数量呈缓慢增加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DGGE图谱显示,各生育期均有各自特定的DGGE图谱条带结构。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时间变化动态趋势与施氮水平无关。2.适量施入氮素有利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增加而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数量,并能增加土壤细菌的丰富度,提高土层中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施纯氮90~135kg·hm-2水平,马铃薯各生育期各耕层根际土壤中细菌总量、真菌总量、放线菌以及芽孢菌和木霉菌数量显着增加,而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数量显着减少,尤其是对自然状况下细菌总量和芽孢菌数量偏少的深层土壤、马铃薯生育前期与后期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但不同生育时期有所波动。施纯氮157.5kg·hm-2以上时,细菌总量和芽孢菌数量的波动较大,真菌总量、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数量增加幅度较大,木霉菌增加量相对较少。各施氮处理之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DGGE图谱条带数目和亮度存在较大差异,以施纯氮135 kg·hm-2水平的谱带数目最多,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在播种后61d和75d显着高于其它施氮水平。施纯氮67.5~135.0 kg·hm-2水平有利于提高土壤脲酶的活性,施纯氮112.5~157.5kg·hm-2水平有利于提高各生育期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生育前期蔗糖酶活性。在马铃薯生长发育期间,各种土壤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肥料15N在土壤中垂直分布随着时间推移呈动态变化。播种后45d时0~10cm土层中肥料氮素的含量(Nspf)和肥料氮素占土壤全氮的百分比(Ndffs)很大,播种后75d时Nspf和Ndffs很小;10-20cm土层中Nspf和Ndffs缓慢下降;20-30cm土层中Nspf和Ndffs呈先升后降趋势。Nspf和Ndffs大小对土壤细菌总量、芽孢菌数量、真菌总量、木霉菌数量及磷酸酶活性有一定影响,而对放线菌和其它土壤酶活性影响不大。土壤全氮含量对土壤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有一定影响。4.在自然发病情况下,施入氮素能增加植株体内的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并能提高总酚、绿原酸、类黄酮、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以施纯氮135 kg·hm-2作用效应较强且较稳定,施纯氮180 kg·hm-2水平的促进效应也很强但不稳定。不同施氮水平对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稳定。人工接种病菌后,品种间存在差异。品种“大西洋”体内POD响应较快,施N区CAT活性显着高于不施氮,总酚含量响应慢但较稳定,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值较高;品种“克新18号”体内POD响应较快,施N区CAT活性显着低于不施氮,总酚含量响应快且较稳定,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值较高;而品种“克新1号”体内POD响应很慢,施N区CAT活性显着高于不施氮,总酚含量响应快但较不稳定,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值较低。5.盆栽和小区实验均显示,施纯氮135 kg.hm-2水平发病程度轻,产量最高且薯块较大;施纯氮180kg·hm-2水平发病程度重,产量低且薯块较小。较为适宜的施纯氮水平范围为90~135kg·hm-2,最佳施纯氮水平为135 kg·hm-2。(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5-06-01)

李捷[10](2015)在《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及生理生化抗病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枸杞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老产区与新产区枸杞根腐病发病率连年上升,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农民种植的种植和经济收入,对整个产业链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然而,枸杞根腐病研究的主要在不同地区的病原学方面,对于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原菌与枸杞互作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病原菌与枸杞互作时光合作用指标的变化等均未见报道。本文对枸杞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原菌与枸杞互作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病原菌与枸杞互作时光合作用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对枸杞根腐病防治和枸杞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对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原菌与枸杞互作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病原菌与枸杞互作时光合作用指标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一下结论:1.病原菌的生态分布及优势种类本研究从甘肃枸杞各产区根腐病患病植株中分离得到298株镰孢菌属菌株,其中腐皮镰孢菌205株、尖孢镰孢菌71株、单隔镰孢菌7株、同色镰孢菌5株,另有11株镰孢菌属菌株未作出鉴定,其分离频率依次为68.79%、23.83%、2.35%、1.68%和3.69%。兰州安宁区、白银市景泰县、武威市民勤县和酒泉市瓜州县以腐皮镰孢菌为主,白银市靖远县以尖孢镰孢菌为主。因此腐皮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是甘肃枸杞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2.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各菌株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孢菌的最适培养基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 H值为8-10,半光半暗环境下生长状况最佳,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状况最好;硫酸铵为氮源生长最差,以硝酸钾、硝酸钠、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状况均较好。腐皮镰孢菌最适培养基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35℃,最适p H范围为8-10,半光半暗条件下生长优于全暗和全光,对麦芽糖、Na NO3利用效果最好。单隔镰孢菌以豆芽汁琼脂培养基为最适培养基,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硝酸钾、硝酸钠,适宜的生长环境为35℃、p H9和光暗交替。同色镰孢菌的最适培养基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硝酸钾、硝酸钠,适宜的生长环境为35℃、p H8-10和光暗交替。根据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甘肃省枸杞根腐病分离出5种微生物尖孢镰孢菌、单隔镰孢菌、镰孢菌属菌物、同色镰孢菌、腐皮镰孢菌。而致病菌为尖孢镰孢菌、腐皮镰孢菌。3.病原致病性及品种的抗病性在水培和土培条件下,5种病原菌的致病能力依次为尖孢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单隔镰孢菌>镰孢菌属菌物>同色镰孢菌。以致病力强菌尖孢镰孢菌接种后,抗病能力依次表现为L.exsertum>L.brevipes>宁夏枸杞=中国枸杞>黑果枸杞>宁杞二号>宁杞一号>宁杞五号,即L.exsertum抗病能力强于其他品种,属抗病材料,而宁杞一号和五号抗病能力较弱,属感病材料。4.枸杞抗病性相关酶活的测定在接种F.oxysporum后,宁杞一号的POD、SOD、PAL、PPO和类黄酮活性或含量上升幅度显着小于L.exsertum,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幅度显着高于L.exsertum。POD、SOD、PAL、PPO、类黄酮、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等9个指标可以作为枸杞鉴定抗根腐病能力强弱的生理指标。SOD、PAL、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等6个指标可以作为前期抗病筛选的指标。5.对枸杞光合特性的影响在接种F.oxysporum后,宁杞一号光合作用受到极大的抑制,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大幅度下降,而气孔限制值大幅上升。而L.exsertum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程度显着的轻于宁杞一号。对照组光合作用未受到抑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和水分利用率6个光合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F.oxysporum侵染枸杞初期判断的标志。6.对枸杞叶绿素荧光相关指标的影响在接种F.oxysporum后,宁杞一号叶绿体色素降解,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而L.exsertum的降解速度显着低于宁杞一号,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感病初期判断的标志。在接种F.oxysporum后,宁杞一号PSⅡ电子传递以及猝灭的过程中出现了紊乱,最大光量子效率(Fm/Fv)、实际光量子效率(ΦPSⅡ)、开放中心捕捉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效率(q P)大幅度下降,而非光化学猝灭效率(NPQ)则大幅上升。而L.exsertum PSⅡ电子传递以及猝灭受到抑制程度显着轻于宁杞一号。对照组PSⅡ该过程完全未受到抑制。Fm/Fv、ΦPSⅡ、Fv‘/Fm‘、q P以及NPQ 5个叶绿素荧光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感病初期判断的标志。(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抗病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环境被广泛的工业发展所破坏,水质不断恶化,由此导致爆发性疾病频发,给我国乃至全球水产养殖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世界范围内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增长,鱼粉和鱼油的需求也在增加,鱼粉和鱼油市场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寻找鱼粉和鱼油的替代原料以及生产无毒、无污染、高效代替抗生素使用的生物制剂已成为水产养殖研究的主要发展目标。微藻富含蛋白质、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类胡萝卜素、多糖、维生素、牛磺酸、甾醇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水产动物摄食微藻,能够促进养殖动物的营养循环、降低饲料系数、提高成活率和抗病力,微藻可以作为鱼粉和鱼油良好的替代原料。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水产动物的关键营养成分;多糖特别是硫酸酯多糖可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功能,具有抗菌、抗病毒的能力;虾青素作为着色剂已被用于水产养殖,它是鱼类维生素A的前体,同时作为鱼类和虾、蟹类的免疫增强剂,促进生长和存活率;甾醇在水产软体动物、甲壳类和鱼类的生长、性腺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牛磺酸是一种非蛋白磺酸,它是水产肉食动物的一种重要营养成分。本文主要对微藻及其生物活性成分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动态进行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病生理论文参考文献

[1].温娟娟,王超楠,华德平,张红,徐营莉.不同大白菜材料对根肿菌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及抗病位点检测[J].华北农学报.2019

[2].赵伟,高保燕,黄罗冬,王飞飞,张成武.微藻及其生物活性成分在水产养殖中的营养价值、生理功能和抗病活性[J].饲料工业.2019

[3].霍宏丽.硅酸钠提高马铃薯对黑痣病抗性及其生理生化抗病机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4].梁爽.杂色鲍杂交种耐低温和抗病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7

[5].张源明,彭丹丹,舒灿伟,周而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水稻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6].董鲜,马玉楠,马晓惠,李维蛟,徐福荣.尖孢镰刀菌侵染下香蕉幼苗抗病生理响应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7

[7].郭睿.黄瓜抗病自交系IL51霜霉病抗性基因定位及白粉病抗性生理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

[8].陈亮.低温胁迫对西瓜抗病砧木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7

[9].靳学慧.氮素对马铃薯根际微生物和抗病相关生理生化物质及产量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

[10].李捷.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及生理生化抗病机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叻杭惑池扩增电泳结果不同生理小种诱导抗病品种东农1572总...大豆疫霉的致病性测定硅酸钠处理后的菌丝形态接种丛根病前的T1代转基因甜菜与野生型...离体叶段抗性鉴定结果

标签:;  ;  ;  ;  ;  ;  ;  

抗病生理论文_温娟娟,王超楠,华德平,张红,徐营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