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芳基论文_李培源,周泉,霍丽妮,贾智若

导读:本文包含了氨基芳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氨基,机理,碳酸钾,菌丝,苯丙氨酸,噻唑,氢化。

氨基芳基论文文献综述

李培源,周泉,霍丽妮,贾智若[1](2019)在《甲氧基取代苯甲醛缩硫代氨基脲芳基钌配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研工作者围绕着芳基钌的配合物的合成、改性、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有机金属钌氨基硫脲配合物的抗肿瘤性质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邻甲氧基苯甲醛和3-硫代氨基脲反应制备邻甲氧基苯甲醛缩3-硫代氨基脲,将邻甲氧基苯甲醛缩3-硫代氨基脲作为配体与[Ru(p-cymene)Cl_2]_2反应制备配合物1,并研究其光谱特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4期)

王德志,冯吉利,陈淑伟,麻妙锋[2](2019)在《2-氨基-5-芳基-1,3,4-噻二唑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扩展1,3,4-噻二唑类衍生物的抑菌谱,以芳香醛和氨基硫脲为原料,合成6个2-氨基-5-芳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采用~1H NMR与~(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5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6个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均高于其他供试病原真菌。通过结构与活性相关性初步分析可知,此类化合物骨架中对氟苯基对抑菌活性的贡献优于其他取代基,对应化合物B4(2-氨基-5-对氟苯基-1,3,4-噻二唑)对小麦赤霉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23.17和20.22μg·mL~(-1)。(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曾育才,刘小玲,梁奇峰,吕鉴泉[3](2019)在《微波促进碳酸钾催化一锅法合成2-氨基-3氰基-4-芳基-4H-苯并色烯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辐射下,乙醇溶剂中K_2CO_3催化芳甲醛、丙二腈和α-萘酚(或β-萘酚)叁组分一锅法快速合成了一系列2-氨基-3-氰基-4-芳基-4H-苯并[h]色烯或苯并[f]色烯衍生物。以苯甲醛、丙二氰与α-萘酚的反应为模板反应,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案优化了反应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反应物各10 mmol,催化剂K_2CO_3 1 mmol,溶剂无水乙醇15 ml,采用微波功率500 W,80℃回流反应5 min,2-氨基-3-氰基-4-苯基-4H-苯并[h]色烯(4a)的收率83.6%。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利用取代苯甲醛代替苯甲醛,4H-苯并[h]色烯衍生物(4)产率为65.8%~89.4%。利用β-萘酚代替α-萘酚,4H-苯并[f]色烯衍生物(6)产率为67.5%~82.9%,合成产物通过熔点和红外光谱表征其结构。(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白会宁[4](2019)在《B-H键的活化/功能化和炔烃的分子间芳基氨基化反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理论与计算化学方法研究反应机理大大拓展了量子化学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成为探究反应机制细节信息和选择性产生根源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论文围绕B–H键的活化/功能化和炔烃的分子间芳基氨基化反应,针对叁个具体反应开展了详细的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研究。论文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简单介绍了理论与计算化学相关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背景和进展;第二章详细论述了铱催化碳硼烷B(3,6)–H位硼化反应机理和区域选择性的理论研究。第叁章讨论了利用游离的HBCy_2或N,O-螯合的Ir(I)络合物捕获的HBCy_2实现不饱和键硼氢化的反应机理,并揭示了化学选择性发生反转的原因;第四章介绍了关于无金属催化条件下炔烃分子间芳基氨基化的Z选择性的理论研究;第五章是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以下是对叁个具体课题的简单介绍:一、铱催化碳硼烷B(3,6)–H位硼化反应机理和区域选择性的理论研究2017年,谢作伟院士课题组报道了邻碳硼烷B–H位选择性硼化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优良的产率和高区域选择性,成功实现了铱催化邻碳硼烷B(3,6)–H位的直接硼化。在本课题中,我们使用DFT方法详细地研究了该反应可能的催化机理和区域选择性来源。理论计算结果表明,Ir(III)络合物是真正的催化剂,而不是实验中假设的Ir(I)络合物。每个硼化循环都是通过两个连续的氧化加成-还原消除过程发生的,并生成了不常见的高价Ir(V)络合物中间体。反应的区域选择性由第一个氧化加成步骤中决定。通过理论计算证实,我们所考查的两种主要反应构象具有竞争性,C–H...O氢键和B–H...O“相互作用”的不同分布是导致两种反应构象具有不同能量的主要原因。定域化轨道定位函数(LOL)分析证实了邻碳硼烷具有26电子离域结构,这是导致这一系列碳硼烷(阴离子)具有芳香性和特殊的化学稳定性的主要原因。该高度离域的电子结构与两个相邻碳中心的诱导效应的协同作用使得B(3,6)–H位最缺电子,因而成为与Ir(III)络合物发生氧化加成反应最有利的位点,同时也被认为是本章标题反应区域选择性产生的根源。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实验科学家合理设计具有更高区域选择性的催化剂以实现碳硼烷的功能化反应具有重要意义。二、N,O-螯合的Ir(I)络合物使硼氢化反应化学选择性反转的理论研究虽然利用过渡金属催化剂可以使含有多种不饱和底物的硼氢化反应的化学选择性发生反转的事实已被广泛报道,但是鲜有关于反转原因的研究。在本课题中,我们通过详细的DFT理论计算,对利用游离的HBCy_2或通过N,O-螯合的Ir(I)络合物捕获的HBCy_2与多种E–C多重键(E=CH,CH_2,O,N等)硼氢化反应的机理和化学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当使用游离的HBCy_2时,在四中心过渡态之前应该先形成叁中心π络合物。Ir(I)络合物捕获HBCy_2后,首先形成半稳定的金属杂环Shimoi型中间体,其中含有δ-[M]...H–B抓氢键。然后,E–C官能团插入到δ-[M]...H–B键之间(而不是插入到P=O...B之间),随后发生氢转移和E–C不饱和键的硼化,最后是产物的脱除,并伴随催化剂的再生。其中,氢转移步骤被证实为速率决定步骤。根据前线分子轨道理论分析,具有典型离域π电子的烯烃倾向于与HBCy_2的准π型LUMO轨道产生更有效的重迭,但是芳香族取代基可以显着降低其反应性。极化的羰基有利于与金属中心形成σ配位,而非极化的烯烃官能团则更倾向于形成π配位。σ配位的优越性导致醛比烯烃更优先发生硼氢化反应。因此,过渡金属的参与改变了硼氢化试剂的性质,进而导致与之优先键合的基团发生变化是导致化学选择性反转的主要原因。叁、无金属催化条件下炔烃分子间芳基氨基化的Z选择性理论研究过渡金属催化炔烃的氢化或碳胺化通常产生顺式烯胺,即氢或不饱和碳与胺位于烯烃键的同一侧。最近,Greaney课题组报道了无金属催化条件下的炔烃分子间芳基氨基化反应,生成了氨基和芳基处于反式结构的四官能团化的烯胺。通常认为该反应是通过Smiles重排机理发生,但是依据该机理很难理解为何反式烯胺是主要产物(Z选择性)。在本课题中,我们详细研究了该芳基氨基化反应的机理,并深入讨论了Z选择性的来源。理论计算结果表明Smiles重排机理能够在实验条件下发生,但是相对于Smiles重排机理,我们提出的另一种阴离子加合物转化的新机理能垒更低,且能更合理及充分地解释添加剂K_2CO_3的作用。分析表明,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应该由能量最占优势反应路径(机理I中的CTI-first路径和机理II中的QZ路径)的关键步骤能垒差异(动力学)控制。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在K_2CO_3的辅助下发生的E型产物的异构化。(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3-01)

陈海涛,路小非,韩福娇,王文新,傅经国[5](2018)在《2-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甲酯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单齿磷配体(S)-Mono PHOS和[Rh(COD)2]BF4作为催化剂,研究2-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甲酯类化合物中的氨基保护基对其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影响。最终经水解等操作,2-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甲酯类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以63%~92%的收率得到相应的D-苯丙氨酸及其衍生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必华,ELAGEED,Elnazeer,H.M.,张永亚,高国华[6](2018)在《离子液体BmmimOAc催化2-芳氨基乙醇与二硫化碳一步缩合合成3-芳基-2-噻唑硫酮(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噻唑硫酮因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使其在医学和杂环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兴趣。本文以离子液体1-丁基-2,3-二甲基咪唑鎓醋酸盐(Bmmim OAc)为催化剂,2-芳氨基乙醇和二硫化碳为起始原料,一步缩合合成3-芳基-2-噻唑硫酮。以2-苯氨基乙醇和二硫化碳的反应为模型,考察了一系列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发现只有阴离子为醋酸根的离子液体才具有催化活性,这可能是由醋酸根的碱性所导致的。在这些阴离子为醋酸根的离子液体中,Bmmim OAc的催化活性最高。以其为催化剂,系统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以及二硫化碳和2-苯氨基乙醇摩尔比对该反应的影响。得到最优的反应条件: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130℃、10%的Bmmim OAc用量以及5:1的二硫化碳和2-苯氨基乙醇摩尔比。在该反应条件下,目标产物3-苯基-2-噻唑硫酮的收率达到了97%。以不同的2-芳氨基乙醇为原料,考察了该反应的普适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具有给电子基团、吸电子基团或较大空间位阻的2-芳氨基乙醇均可顺利地与二硫化碳反应生成相应的3-芳基-2-噻唑硫酮,且分离收率高达83%–95%。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分析表明反应过程中Bmmim OAc的醋酸根阴离子可以自发地与二硫化碳反应生成硫代醋酸根阴离子,因此离子液体1-丁基-2,3-二甲基咪唑鎓硫代醋酸盐(Bmmim COS)可能是2-芳氨基乙醇和二硫化碳反应的催化剂。通过核磁共振波谱研究了Bmmim COS与反应底物2-苯氨基乙醇和二硫化碳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Bmmim COS与2-苯氨基乙醇之间存在氢键相互作用。在反应过程中硫代醋酸根阴离子通过氢键作用活化2-苯氨基乙醇,从而促进反应高效进行。基于表征结果,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反应机理。首先,Bmmim OAc自发地与二硫化碳反应生成Bmmim COS。然后,Bmmim COS中的硫代醋酸根阴离子通过氢键作用活化2-苯氨基乙醇。随后,活化的2-苯氨基乙醇与二硫化碳反应生成中间体。最后,中间体分子内环化生成目标产物3-苯基-2-噻唑硫酮。<正>2喀土穆大学教育学院化学系,思图曼406,苏丹(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雷英杰,吴新世,张国春[7](2018)在《4-香豆素基-2-芳基氨基噻唑的超声辅助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乙酰基香豆素经四丁基叁溴化铵溴化作用生成的3-溴乙酰基香豆素为起始原料、PEG-400为溶剂,设置超声功率为40 k Hz、辐射时间为20~40 min,通过与芳基硫脲的缩合环化反应制备标题化合物,收率为81.6%~93.0%,其结构经IR、~1H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加以确证。实验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所使用的反应媒介对环境友好,可以回收并多次使用。(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8年06期)

刘景陶,倪敬轩,王晓,毕毅[8](2018)在《联芳基氨基噻嗪类BACE1抑制剂的3D-QSAR分析与分子对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新型高效联芳基氨基噻嗪类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解酶1(BACE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新型AD治疗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41个联芳基氨基噻嗪类BACE1抑制剂分子,运用SYBYL-X 2.0软件包,以比较分子场分析法(CoMFA)与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MSIA)构建该类衍生化合物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并以Surflex-dock分子对接方法分析该类化合物与BACE1的结合模式。结果:以CoMFA法和CoMSIA法构建的3D-QSAR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q~2)均大于0.5,表明其预测能力良好;所建叁维等势图能直观反映不同位置引入取代基对化合物活性的影响。Surflex-dock对接分析显示,联芳基氨基噻嗪类分子与BACE1中的ASP80、ASP276、TYR246等氨基酸残基具有氢键作用。结论:基于联芳基氨基噻嗪类衍生化合物所构建的3D-QSAR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指导该类化合物的结构优化;TYR246可能是联芳基氨基噻嗪类抑制剂化合物分子与BACE1结合的另一潜在活性功能残基。通过3D-QSAR分析与分子对接,可进行新型高效联芳基氨基噻嗪类BACE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进而用于研发新型AD治疗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8年10期)

朱晨丹[9](2018)在《选择性碳氢键氨基化与芳基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一直是有机化学研究领域热门的方向之一,对于高区域选择性和高立体选择性的追求贯穿有机化学发展的始终。碳氢(C-H)键是有机化合物中最基本的化学键,C-H键的选择性活化是合成化学中的重要部分。C-H键的直接官能团化反应是快速、高效构建碳-碳、碳-杂键的重要手段。本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开发C-H键的活化断裂,及其官能团化反应。基于文献和实验研究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选择性C-H胺化反应和芳基化反应。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立体专一性的C-H胺化反应,对映选择性的钯催化的分子内α-芳基化的去对称化反应,钯催化的邻碘二芳基化合物的二聚环化反应选择性生成四苯并环辛四烯骨架或1-苯基叁亚苯骨架,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饱和氮杂环化合物是生物活性分子中普遍存在的结构片段,包括许多生物碱天然产物和药物。合成氮杂环化合物最有效的方法是分子内的C(sp3)-H胺化反应,用氮原子去取代C(sp3)-H上的氢原子构建来C-N键。我们利用碘代芳烃催化的分子内叁级C-H胺化反应,开发了一种新的Y-内酰胺的合成方法。利用简单的有机催化剂和m-CPBA作为氧化剂,可以在短时间内和温和条件下有效地实现这一转化。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该反应可能的途径涉及碘鎓阳离子中间体,并通过协同的C-H活化/C-N键形成过渡态进行。因此,可以使用这种方法立体专一性地构建手性季碳中心,实现了“手性记忆”的策略。第二部分:高含氧和密集取代的二环[m.n.1]骨架是许多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基元中非常重要的结构单元。在这些化合物中,大多都含有与桥联的酮相邻的季碳中心。钯催化的分子内羰基化合物的α-芳基化是一种有吸引力的策略。受此启发,我们研究了一种高度对映选择性的Pd催化的1,3-二酮的分子内α-芳基化的去对称化反应,利用这一反应对映选择性地合成了具有含多个立体中心的官能化的二环[m.n.1]结构,其中,产生的羰基化合物α位的三级碳手性中心,因为受到刚性骨架结构和张力的影响可以保持立体手性结构防止外消旋化。讨论了平面手性和中心手性对这一对映选择性转化和产物立体化学结构的不同影响。将开发的策略运用在了天然产物(-)-parvifoline的对映选择性全合成之中,作为关键步骤高选择性地引入了目标产物的手性中心,证明了这一反应的实用性。这一策略可为发展钯催化的新的不对称反应提供借鉴和参考,并能为更多其他的天然产物的不对称合成提供有效手段。第叁部分:芳基-芳基键的形成是有机合成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合成中,形成芳基-芳基键的直接芳基化反应已经成为与传统交叉偶联反应相比非常有吸引力的替代策略。我们研究了通过直接C-H芳基化同时构建两个芳基-芳基键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用Pd(OAc)2作为催化剂,不需要配体,在空气下进行反应。反应过程涉及两个C-H键的活化和两个C-I键的断裂,以及八元环的形成。这种钯催化的直接芳基化和邻碘化合物的环化反应成为构筑柔性π-共轭的环辛四烯的少数有效方法之一。利用这一方法快速合成了一系列的π-共轭的环辛四烯化合物。初步的反应机制探索表明,可能经历了 Pd(IV)螺环中间体。这一发展将有助于合成和材料化学家更快速容易地合成各种四苯并环辛四烯。第四部分:由于稠合多环芳烃(PAHs)的电子密度高、电子能级的最高已占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轨道(LUMO)之间的间隙窄、氧化还原电位低、π-π堆积能力强、芳香性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等特点,PAHs作为原子级精确的石墨烯片段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最近,C-H活化技术作为一种可靠的策略,也受到了高度关注,它可以更加有效和快速地从小芳烃获得多环芳烃。我们研究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构建1-苯基叁亚苯结构的化合物,通过Pd催化的邻碘二芳基化合物的二聚环化反应实现转化。反应过程包括两个C-H键和两个C-I键的断裂以及苯环的形成。我们讨论了 1,6,11-叁氯-4-(4-氯苯基)叁亚苯(TCCT)作为构建模块,采用先后期芳基化再脱氢环化的两步方案,开发了完全稠合的小石墨烯纳米带的合成策略。初步探索了反应机制,排除了 Pd(IV)螺环中间体的可能。考虑到π-系统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中应用,该反应和合成策略能简化石墨烯纳米带的合成和结构修饰。(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25)

宋文丽[10](2018)在《4-芳基乙基-6-芳基嘧啶-2-硫醇的合成及3-氨基吡唑与硝基烯的氮杂迈克尔加成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嘧啶-2-硫醇衍生物由于具有很重要的生物活性而广泛用于药物化学。对于未取代的嘧啶-2-硫醇,传统的合成方法是由1,1,3,3-四乙氧基丙烷与硫脲在强酸介质中反应而得。只有Habibi报道了在碱性条件下由β-烯胺与硫脲反应的合成方法。而近些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查尔酮与硫脲的反应来合成嘧啶-2-硫醇的互变异构体-嘧啶2-(1H)-硫酮。氮杂迈克尔加成反应及迈克尔加成反应是构建C-N键和C-C键的重要合成方法。其中以硝基烯为迈克尔受体,3-氨基吡唑为迈克尔给体的氮杂迈克尔加成反应将会得到同时含有硝基、氨基和吡唑环等多官能团的重要有机化合物;另外,以二烯酮为迈克尔受体,苯乙腈为迈克尔给体的迈克尔加成反应也会得到同时含有氰基、烯基和羰基等多官能团的重要有机化合物。但是,这两类反应至今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主要研究了以氮杂迈克尔加成/亲核加成/芳构化反应合成4-芳基乙基-6-芳基嘧啶-2-硫醇的方法和无催化条件下3-氨基吡唑和β-硝基苯乙烯的氮杂迈克尔加成反应,同时还报道了苯乙腈与二烯酮的迈克尔加成反应。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综述了嘧啶-2-硫醇的合成与应用以及含吡唑环化合物的氮杂迈克尔加成反应及应用。第二章:探究了以氢氧化钠作催化剂,二烯酮和硫脲的氮杂迈克尔加成/亲核加成/芳构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的4-芳基乙基-6-芳基嘧啶-2-硫醇。此方法只用简单的无机碱催化反应,反应条件较温和,产率高,原子利用性好。第叁章:探究了无催化条件下3-氨基吡唑和β-硝基苯乙烯的氮杂迈克尔加成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的1-(2-硝基乙基)-吡唑-3-胺。此方法不需要任何催化剂,条件温和,产率较高。第四章:探究了DBU作催化剂条件下,苯乙腈与二烯酮的选择性迈克尔加成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的(E)-3-(2-氧代-2-芳乙基)-2,5-二芳基戊-4-烯腈。此方法条件温和,产率较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氨基芳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扩展1,3,4-噻二唑类衍生物的抑菌谱,以芳香醛和氨基硫脲为原料,合成6个2-氨基-5-芳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采用~1H NMR与~(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5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6个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均高于其他供试病原真菌。通过结构与活性相关性初步分析可知,此类化合物骨架中对氟苯基对抑菌活性的贡献优于其他取代基,对应化合物B4(2-氨基-5-对氟苯基-1,3,4-噻二唑)对小麦赤霉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23.17和20.22μg·mL~(-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基芳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培源,周泉,霍丽妮,贾智若.甲氧基取代苯甲醛缩硫代氨基脲芳基钌配合物的合成[J].山东化工.2019

[2].王德志,冯吉利,陈淑伟,麻妙锋.2-氨基-5-芳基-1,3,4-噻二唑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19

[3].曾育才,刘小玲,梁奇峰,吕鉴泉.微波促进碳酸钾催化一锅法合成2-氨基-3氰基-4-芳基-4H-苯并色烯衍生物[J].化工学报.2019

[4].白会宁.B-H键的活化/功能化和炔烃的分子间芳基氨基化反应的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9

[5].陈海涛,路小非,韩福娇,王文新,傅经国.2-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甲酯的不对称氢化反应[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8

[6].陈必华,ELAGEED,Elnazeer,H.M.,张永亚,高国华.离子液体BmmimOAc催化2-芳氨基乙醇与二硫化碳一步缩合合成3-芳基-2-噻唑硫酮(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8

[7].雷英杰,吴新世,张国春.4-香豆素基-2-芳基氨基噻唑的超声辅助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J].化学试剂.2018

[8].刘景陶,倪敬轩,王晓,毕毅.联芳基氨基噻嗪类BACE1抑制剂的3D-QSAR分析与分子对接研究[J].中国药房.2018

[9].朱晨丹.选择性碳氢键氨基化与芳基化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8

[10].宋文丽.4-芳基乙基-6-芳基嘧啶-2-硫醇的合成及3-氨基吡唑与硝基烯的氮杂迈克尔加成反应[D].西北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含多氢键给体的氨基-硫脲I-d催化的硝...含多氢键给体的氨基-硫脲I-d催化的-芳...氨基芳基有机麟酸巧种分子全优...邻氨基芳基硫脲环化合成一1各种NHCO一芳基之间连接键的构象倾向...2.12-储基/氨基芳基化巧类...

标签:;  ;  ;  ;  ;  ;  ;  

氨基芳基论文_李培源,周泉,霍丽妮,贾智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