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导电性论文-乔靖雯

表面导电性论文-乔靖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导电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铜-铬-锆,有限元分析,表面塑性变形,显微组织

表面导电性论文文献综述

乔靖雯[1](2019)在《表面塑性变形强化Cu-1.2Cr-0.6Zr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导电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铜-铬-锆合金属于典型的析出强化型高强高导的铜合金,目前广泛用于高铁接触导线、点焊电极等领域。通常采用新成分设计、大塑性变形、时效热处理等几种方法相结合来提高铜-铬-锆铜合金强度,同时尽可能保持其高导电性。然而,上述方法提高合金强度的同时均会导致其内部晶格畸变严重、位错大量增殖团聚、第二相析出长大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导电性。本文通过扭转变形对预拉伸的铜-铬-锆合金棒材施加表面剪切应变。剪切塑性变形从试样表面开始向芯部延伸,形成一个由表面“变形层”和内部“原芯区”组成的“芯-壳”结构。这种结构使铜-铬-锆合金表面硬度提高的同时,保持了铜合金高导电性。围绕这一方向分析展开了以下工作:(1)研究采用低合金成分Cu-1.2Cr-0.6Zr合金。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了Cu-Cr-Zr合金材料库,对Cu-Cr-Zr合金棒材进行不同变形速率、不同变形量下的扭转变形模拟分析。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此Cu-1.2Cr-0.6Zr棒材在扭转达9圈时即发生塑性变形失效;另外扭转过程中棒材表面所受的最大应力远大于芯部所受的应力。根据模拟结果可知,由于扭转造成的应力变化是从棒材表面向芯部逐渐增大的,因此可通过控制变形量来实现Cu-1.2Cr-0.6Zr合金棒材的表面塑性变形强化;(2)通过XRD、OM、SEM、EBSD、TEM等方法,对表面塑性变形前后Cu-1.2Cr-0.6Zr合金试样芯部和表面的微观组织进行表征。分别得到塑性变形后试样“变形区”和“原芯区”的组织、晶粒、位错、第二相、晶格畸变等;(3)用显微硬度计测试表面塑性变形前后铜-铬-锆合金棒材表面和芯部的显微硬度;通过QJ44双臂电桥和KEITHLEY电表两种方法测试变形前后铜-铬-锆合金试样的电阻值;分析不同变形量对铜-铬-锆合金棒材硬度和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1.2Cr-0.6Zr合金棒材表面塑性变形之后,芯部显微硬度值从150HV提高到186HV,表面显微硬度值从190HV提高到201HV。而合金导电率从原始的79%IACS降低到72~73%IACS。(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焦承东,李宾,田兴强[2](2018)在《铝合金基材表面粗糙度对镀银层导电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表面粗糙度不同的2A12铝合金电镀银,对比了不同试样电镀银前后的表面粗糙度,并分别通过电导率和回路电阻测量,探讨了镀银层的导电性与基材粗糙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镀银后试样的粗糙度略增。当基材表面粗糙度较小(0.8~1.6μm)时,基材表面粗糙度对镀银层导电性的影响较小;当基材表面粗糙度较大(3.2~6.3μm)时,镀银层的导电性较差。(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8年23期)

刘潇枭[3](2018)在《基于导电性变化的单晶硅表面机械损伤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晶硅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机械及半导体性能,因此被作为基础材料广泛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以及光伏太阳能电池制造过程中。单晶硅资源储藏丰富、性能稳定以及无毒害污染,在工业中得到大量生产。目前,单晶硅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切割、磨削、抛光等步骤容易对硅片造成损伤,这类损伤将影响其余加工工序,并且残留的损伤将直接影响器件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因此,及时检测出单晶硅片加工中产生的损伤对提高其生产效率和良品率有重要意义。常用的单晶硅损伤检测技术如化学腐蚀法、X-射线衍射法、透射电镜法及显微拉曼光谱法等检测方法各自具有其优势,但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难以满足当前电子通讯技术和纳米技术发展的需求。随着扫描探针技术的发展,导电原子力显微镜的功能不断扩展精度逐渐提高,对于表征和检测纳米级材料微观性能有许多优势。然而,目前关于导电原子力显微镜对单晶硅损伤检测的研究还较少,对于其检测单晶硅损伤的方法及原理还不清楚,尚需开展深入的研究。本文综合运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课题组自主研制的多点接触微纳米加工设备及纳米力学测试系统等仪器,系统地研究了利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单晶硅划痕损伤的方法,并结合划痕区域透射电镜图像解释了单晶硅损伤导电性检测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硅片抛光损伤检测的方法及验证了其应用的可行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考察了扫描速度和扫描角度对导电原子力显微镜电流信号的影响。在利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过程中,当样品表面形貌起伏较大,且扫描速度较快时,将会产生较强的干扰电流信号,这种信号并非源自材料本身特性,而扫描速度较低时则不产生此电流信号。分析表明,产生的干扰电流信号为探针-样品结构在高速扫描时形成的Maxwell位移电流,并非材料表面电流信息的反映。因此,降低扫描速度可消除位移电流,得到真实的样品表面电流情况。(2)探究了单晶硅机械划痕表面电流产生的规律。利用多点接触摩擦诱导纳米加工设备对单晶硅表面进行刻划,然后使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其损伤区域。考察了不同载荷下损伤区域表面的电流分布以及相同载荷损伤区域在不同偏转电压下的电流分布,结果表明,随着刻划载荷或检测偏压的增加,电流均会增大;同时,对比了单晶硅表面摩擦诱导纳米凸结构和摩擦化学诱导无损去除区域表面的电流检测结果,仅在高速下(40-1000μm/s)的摩擦诱导纳米凸结构表面检测到了电流。(3)阐述了单晶硅机械损伤导电机理及其应用。通过对比摩擦诱导凸起表面的导电性结果,并进一步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表明,摩擦诱导非晶化不会引起导电性增加,而刻划导致的晶格畸变是引起导电性增加的主要原因。分析表明,由于畸变层降低了电子流动的能量势垒,使得电子更易通过划痕损伤区域。基于此导电性变化的原理,本文提出了针对单晶硅片表面损伤的简单快速、低成本、无损伤检测的方法。本文研究了单晶硅机械划痕表面导电性变化的规律,通过对比摩擦化学诱导无损去除区域及摩擦诱导纳米凸结构的表面导电性,并结合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结果,揭示了单晶硅表面机械损伤导电机理。据此,提出了可用于硅片的简单快速、低成本、无损伤检测的方法,进一步丰富了硅片检测手段,为提高硅片的良品率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帆,胡圣飞,张荣,刘清亭,徐成成[4](2017)在《镍包石墨的表面改性及环氧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镍包石墨/环氧树脂(NCG/EP)的导电性,采用乙二胺(EDA)配位改性NCG作为导电填料,以EP作为基体,加入固化剂及各种助剂,制备EDA改性NCG/EP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旋转流变仪及万用表分别对未改性NCG/EP和EDA改性NCG/EP的微观形貌、红外光谱、流变性能、导电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EDA改性NCG/EP中,EDA和石墨表面的镍发生了配位吸附反应;未改性NCG/EP和EDA改性NCG/EP均表现出非牛顿流体行为,且EDA改性体系黏度增加,EDA和EP发生了交联反应,交联密度变大;在同一填料含量下,EDA改性NCG/EP的体积电阻率相较未改性NCG/EP的减小了近3个数量级。以上实验结果证明,EDA改性NCG能有效抑制NCG在EP中沉降现象的产生,这种情况更易促使导电通路的形成,使复合材料NCG/EP的电阻率进一步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期刊2017-10-10)

陈文彬[5](2017)在《表面修饰金刚石薄膜导电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经过不同化学修饰,金刚石薄膜会表现出不同的表面导电性能。这使得其在平面微电子、微电化学器件开发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深入研究金刚石薄膜的表面修饰手段及导电机理对其在电学、电化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两种方法,研究了吸附活性粒子对不同表面修饰金刚石薄膜导电性的影响。在理论计算方面,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构建了不同活性质吸附氢、氧和氨修饰金刚石(100)表面,计算了叁种修饰金刚石(100)表面吸附体系的平衡态几何构型和态密度。结果表明:(1)在表面吸附H_2O和H_3O~+体系中,氢修饰金刚石表面与H_3O~+离子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在费米能级附近出现浅受主能级,电荷会发生从氢修饰金刚石表面向吸附H_3O~+离子迁移,从而呈现p型导电性;当吸附物为H_3O~+离子和H_2O分子混合吸附时,能带结构发生改变,但是其导电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对于氨修饰金刚石表面,在吸附H_3O~+时,电荷转移量低于氢修饰表面,而在其余吸附体系中,氨修饰金刚石呈现出与氢修饰相似的结果。相比之下,含H_2O分子和H_3O~+离子的吸附物在氧修饰金刚石表面将发生分解,不能稳定存在,吸附体系仍呈现绝缘性质。(2)在表面吸附H_2O和NO2体系中,氢修饰金刚石表面与NO2之间能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体系中H_2O的出现能减弱这种相互作用。另外吸附质中含有NO2的体系,在费米能级附近出现浅受主能级,发生电荷转移从而呈现p型导电性。同样的,氨修饰金刚石薄膜吸附体系也表现出相似的导电性。然而,氧修饰金刚石薄膜在含有NO2和H_20的不同吸附体系中均呈现绝缘性。这些结论对进一步探索金刚石薄膜导电机理,开发高性能的元器件提供了依据。与其他修饰方法相比,电化学方法有着对金刚石薄膜表面损伤小,制备工艺简单等优势。在实验研究方面,利用电化学方法,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了氢、氧、氨修饰金刚石薄膜,并对修饰后的金刚石薄膜的表面形貌、相结构、成分、润湿性以及导电性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1)电化学方法进行氢修饰和氧修饰不改变金刚石薄膜表面形貌,氢、氧、氨修饰对金刚石薄膜表面相结构基本没有影响;氢修饰薄膜表面呈现出疏水性,而氧、氨修饰薄膜表面呈现亲水性。其中,低电压下阴极浸泡法获得的氢修饰效果较好。(2)在NO2以及潮湿的气氛下,氢修饰、氨修饰金刚石薄膜在表面表现出高导电性,而氧修饰金刚石薄膜表面依然呈现出绝缘性,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以上研究对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不同表面修饰金刚石薄膜有着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7-05-27)

马旭村[6](2016)在《钾表面掺杂对硒化铁薄膜超导电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层Fe Se/Sr TiO_3界面高温超导的发现为人们研究高温超导机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已成为高温超导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最近,我们利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谱系统地研究了钛酸锶Sr TiO_3(001)和石墨化Si C(0001)衬底上Fe Se薄膜超导电性随碱金属钾表面掺杂的影响。不同衬底上的对比研究发现,未掺杂Fe Se薄膜的超导电性随钾原子掺杂量(电子掺杂)的增加而迅速减弱、消失、重新出现并最终演化为重电子掺杂的高温超导相,导致了两个分离的超导相图。Fe Se/Si C(0001)薄膜中高温超导相的最大能隙(~14 me V)小于Fe Se/Sr TiO_3体系的超导能隙(17~20 me V),直接澄清了电子掺杂和钛酸锶衬底(通过界面增强的电声耦合效应)各自对Fe Se薄膜高温超导电性发生的重要作用。两个分离超导相图的发现为理解Fe Se高温超导电性的物理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一分会:表面物理化学》期刊2016-07-01)

冉少念[7](2016)在《碳纤维表面金属化改善CFRC导电性及压敏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CFRC)作为一种新型机敏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功能特性,在大坝、道路、桥梁等大型基础设施的自诊断、自监测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CFRC成型制备过程中,碳纤维均匀分散是决定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导电性和压敏稳定性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碳纤维与水泥基体之间界面是传递应力和其它信息的桥梁,界面性能直接影响着CFRC的综合性能。本文首先对碳纤维表面进行金属化处理,主要采用电镀的方式在碳纤维表面电镀不同厚度的铜层或镍层;将电镀后的碳纤维掺入水泥净浆中制成CFRC试件,研究碳纤维表面金属化处理对CFRC中碳纤维分散性的影响,用碳纤维电镀后CFRC电阻率的变化来间接评价纤维的分散效果。然后在单调荷载和循环荷载下研究碳纤维表面电镀金属对CFRC压敏性的影响,建立纤维表面镀层厚度与CFRC导电性和压敏性的关系。最后,采用交流阻抗谱分析碳纤维表面金属化处理对CFRC导电性的影响以及其导电机理。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为防止碳纤维失去柔软性和金属镀层结块,电镀时电流密度和电镀时间不宜过大,应分别控制在1.5 mA/cm2和20 min范围内,电镀后碳纤维的导电性明显提高。(2)碳纤维表面电镀金属可以显着降低CFRC的电阻率,减小电阻变异系数,提高碳纤维的分散性,同时不会影响其强度发展,但镀层不宜过厚,平均厚度应控制在2μm以内;碳纤维表面电镀金属后,CFRC的电阻率随镀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镀镍的电阻率比镀铜的低,最低电阻率分别为65Ω·cm和246Ω·cm。(3)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压应力作用下存在压-阻效应,在单调荷载作用下,金属镀层厚度增加,电阻变化率先增大后减小;当碳纤维体积掺量增加时,CFRC的电阻变化率最大值对应的镀层厚度越小,这表明碳纤维表面电镀金属可以在较低纤维掺量下获得良好的压敏特性;在小应力循环荷载下,碳纤维表面镀镍的CFRC压敏性稳定。(4)通过CFRC的交流阻抗谱分析,发现碳纤维在CFRC中掺量的渗滤阈值在0.6%左右;同时随着碳纤维表面镀层厚度增加,阻抗曲线向左移动,镀层超过一定厚度,曲线开始向右移动;水泥水化早期,CFRC以离子导电为主,而水化后期,主要以碳纤维形成的导电网络导电。(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Abdel-Rahman,EL-SAYED,Hossnia.S.MOHRAN,Hoda,Abdel,Shafy,SHILKAMY[8](2016)在《H_3PO_4浓度对Pb-In合金表面阳极钝化膜导电性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将H_3PO_4加入H_2SO_4溶液有助于降低铅酸电池深放电后的硫化作用。研究Pb和Pb-In合金在纯H_3PO_4和含不同浓度H_3PO_4的H_2SO_4溶液中的阳极行为。使用动电位法、恒电位法和循环伏安法进行电化学测试。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能谱分析(EDX)和扫描电镜(SEM)对Pb和Pb-In合金表面钝化膜的成分和形貌进行表征。动电位研究表明测试溶液中的钝化电流密度随合金中I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向电解液中添加0.1 mol/L H_3PO_4对减小In含量更高(10%和15%)的合金表面的钝化膜厚度更有效。XRD、EDX和SEM数据表明在混合溶液中,PbSO_4和PbO在合金表面的生成随合金中In含量的增加而减弱,且当In含量更高时(15%)完全停止。(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6年03期)

秦文峰,郭荣辉,梁科,唐庆如[9](2015)在《玻璃纤维织物表面Ni-P合金涂层的制备及其导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玻璃纤维织物试样表面制备了Ni-P合金沉积的非晶镀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观察及分析了镀层的表面形貌与表面结构,研究了硫酸镍的浓度对非晶镀层的沉积速率、沉积量以及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硫酸镍浓度的增加,沉积速率和沉积量逐渐升高,而镀层方阻值逐渐降低,导电性增加。当硫酸镍浓度20 g/L时,玻璃纤维织物镀层方阻值为1.35Ω/方,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35期)

牟永强,沈自才[10](2014)在《空间太阳近紫外辐照对ACR-1白漆表面导电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试验研究了近紫外辐照对ACR-1白漆电学性能的影响,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四极质谱仪对ACR-1白漆的组分和状态等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其电学性能变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ACR-1白漆的表面电阻率随着近紫外辐照度的增加而呈指数规律减小,并在大气环境中存在"回复"效应;氧化锌的分解、吸附氧的减少和氧空位的增多是近紫外辐照后ACR-1白漆表面电阻率减小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真空与低温》期刊2014年06期)

表面导电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表面粗糙度不同的2A12铝合金电镀银,对比了不同试样电镀银前后的表面粗糙度,并分别通过电导率和回路电阻测量,探讨了镀银层的导电性与基材粗糙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镀银后试样的粗糙度略增。当基材表面粗糙度较小(0.8~1.6μm)时,基材表面粗糙度对镀银层导电性的影响较小;当基材表面粗糙度较大(3.2~6.3μm)时,镀银层的导电性较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导电性论文参考文献

[1].乔靖雯.表面塑性变形强化Cu-1.2Cr-0.6Zr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导电性[D].天津理工大学.2019

[2].焦承东,李宾,田兴强.铝合金基材表面粗糙度对镀银层导电性的影响[J].电镀与涂饰.2018

[3].刘潇枭.基于导电性变化的单晶硅表面机械损伤检测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4].张帆,胡圣飞,张荣,刘清亭,徐成成.镍包石墨的表面改性及环氧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2017

[5].陈文彬.表面修饰金刚石薄膜导电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7

[6].马旭村.钾表面掺杂对硒化铁薄膜超导电性的影响[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一分会:表面物理化学.2016

[7].冉少念.碳纤维表面金属化改善CFRC导电性及压敏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6

[8].Abdel-Rahman,EL-SAYED,Hossnia.S.MOHRAN,Hoda,Abdel,Shafy,SHILKAMY.H_3PO_4浓度对Pb-In合金表面阳极钝化膜导电性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6

[9].秦文峰,郭荣辉,梁科,唐庆如.玻璃纤维织物表面Ni-P合金涂层的制备及其导电性能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10].牟永强,沈自才.空间太阳近紫外辐照对ACR-1白漆表面导电性能的研究[J].真空与低温.2014

标签:;  ;  ;  ;  

表面导电性论文-乔靖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