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沐川县凤村学校陈兴秋邮编:614501
随着生本课堂轰轰烈烈地开展的同时,也凸现出许多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在研究问题之前,有必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生本教育,它的前身是什么?理论基础是什么?实质又是什么?“生本课堂”这一概念来源于“生态课堂”,强调以学生为本,突出“对话”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启迪、鼓励、唤醒和激发作用。它需要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呵护心灵,最大限度地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潜能的有效开发,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让我们想起因材施教、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事实上,生本教育的理论基础就是这三者。生本教育是这三者理论的升华与拓展,是以往教育观念的延续与总结。可以说因材施教、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和生本教育四者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落实生本课堂就是要继续以人文本、继续因材施教、继续实施素质教育。有了这个认识,我们的教育观念的思路会逐渐清晰起来,从而来指引我们研究一下几个问题。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生本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生本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变。
小学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生本课堂虽然强化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参与面,但个别教师有弱化语文素养培养的倾向。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在生本课堂中扎实抓好语文基本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在生本课堂中,评价、展示环节,应让学生多听,捡要点听,抓关键听,听学生,听老师,听录音。二是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材也有特别的设计——口语训练,生本课堂强调小组交流、讨论,无疑给学生的说话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传统教学只是学生对老师说,是提问与回答的模式,生本教育加强了师生交流、生师交流、生生交流,说的方式也变为讨论、提意见、说自己、谈想法,重在表达的面的扩大。三是仍然不能放弃读的训练。古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这是一条恒古不变的定律。读的目的或在于提高声音的流畅,或在于激发潜在的思考,或在于培养敏锐的观察。有教师因为展示、交流的时间花去太多而疏于品读,可能会造成舍本逐末的后果。所以,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读书的乐趣,读中悟,读中思,读中求。四是一切皆为写。纵观古今,圣人贤士留下的只有写的功劳。生本课堂应重在拓展与升华,重在生成新的感悟。是故,要让学生多动笔写。
听说读写乃是小学语文的语文基本素养,落实生本课堂不能变。
二、生本课堂不能上成数学课或者科技制作课。
教育贵在专一。语文是一个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的学习科目,其文本的欣赏价值、情感体验远比操作实践更有意义。语文课堂重在于心灵的遐想与感悟,而不在于动手操作实践。为什么外语没有汉语的博大精深,没有汉语的气势和感染力,那是因为汉语有多义与侠义之分,有多音与变声结合,多种语境与心境相关,文字与文字之间的衔接极富个人色彩。因而不能用操作实践来解决小学语文课堂的问题,更不能花大量时间上成数学课和科学实践课。大家要明白,生本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理念而不完全是课堂。
三、生本课堂不可以删除教师的讲解环节。
生本课堂强调要“少讲多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助、合作、探究学习,这是充分发扬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但是,请各位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把一线教育工作者称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千年教育精华的总结,我们是不是就不要教师了?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我们该把教师放在什么位置?究竟还要不要讲解?二是让学生当老师科学不?如果要让他们当老师,我们应该给学生发工资。三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讲解存不存在时代感的缺失?因为老师活了几十年,经历了多个时代,多种生活,多种境遇,所以教师显然经验丰富,情感体验也很深入。有些课文如果让学生讲,可能造成理解的偏差,甚至与文本主题背道而驰,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四是为什么通过教师获得的知识印象就一定不够深刻吗?教师是一本无声的百科全书。学生通过教师的途径获取的知识是那么的迅速、快捷、直接,为学生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教学相长,这也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无师自通的毕竟是少数学生。小学语文课堂里,必要的讲解不但不能少,而且是必须的。
四、不能成为几个学生的生本课堂。
在生本课堂中,教师秉承“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让学生小组活,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抢占话语霸权,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渐渐地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表现得冷淡、麻木,直至自我放弃。当老师提问到他们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学习又变成了“一言堂”,失去了合作的意义与价值。针对这一问题,在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前,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讨论,这样就可以防止生本课堂成为几个学生的。
五、生本课堂必须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
教无定法,这是一条恒古不变的法则。每一种理念都存在弊端,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一样的道理。没有一种理念可以决定学生一生的发展,但是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着想。生本课堂仍然要把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必然趋势。由于小学生还小,生理和心理正处于柔弱发展阶段,如同小树苗,必须要大树的庇护。教师必须要帮忙,要辅助,要支持,要鼓励,要给予,要奉献,才能扶正这些弱不禁风的小树苗。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不能盲目地加大学生负担。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生本课堂,不能人与亦云,一概而论,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策略是不同的,遇到的问题也是颇多的,这就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去探索、实践、总结。只要我们坚定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落实生本课堂就轻易而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