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提高放化疗措施对白血病细胞损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NO提高放化疗措施对白血病细胞损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张春雷[1]2004年在《NO提高放化疗措施对白血病细胞损伤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高效表达iNOS基因的3T3细胞,在隔离培养条件下,观察NO能否提高环磷酰胺(CAP)和钴60射线对L1210细胞的损伤效应,探讨NO的作用机制,期待为临床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L1210细胞、3T3细胞、大肠杆菌DH5α、pcDNA3.0-iNOS质粒、pcDNA3.0质粒及自制隔离培养器。2 实验方法:⑴ 质粒的转化、抽提、酶切鉴定和转染按照分子克隆常规操作,转染细胞鉴定按试剂操作说明书进行RT-PCR、免疫组化和NO含量检测。⑵ NO对L1210细胞作用培养分组:将L1210细胞加入隔离培养器内培养,12孔板内分别接种质粒和空载体转染的3T3细胞,隔离培养器内外细胞培养液均为0.75ml。根据实验设计分为NO对L1210的作用及机制研究、NO提高钴60射线对L1210细胞损伤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和NO提高CAP对L1210细胞损伤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叁部分,每部分根据12孔板内接种的转染细胞不同分为叁组,①pcDNA3.0-iNOS转染3T3细胞组,②pcDNA3.0转染3T3细胞组。③pcDNA3.0-iNOS转染3T3细胞加上终浓度为100μmmol/L的DEVD-CHO(Caspase-3特异性抑制剂)组。⑶ NO提高CAP和钴60射线对L1210细胞损伤效应的检测方法:收集各组L1210细胞12、24、48、72 h的标本,台盼蓝染色观察直接损伤的作用,TUNNEL法观察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收集各组L1210细胞4、8、12、24、48、72 h的标本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周期观察细胞的增殖状态。结果:1 转染细胞的鉴定:⑴ 质粒鉴定:质粒双酶切后电泳出现两条DNA带,第一条与空载体pcDNA3.0的DNA带相齐,第二条与人iNOScDNA片段大小一致。质粒分别以T7和BGH作正反两个方向测序,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上iNOS序列吻合。⑵ RT-PCR鉴定转染细胞:RT-PCR扩增产物电泳显示,PCR反应时质粒转染组扩增出约600 bp的DNA带,与根据人iNOS基因设计引物的目的片段大小一致,而对照组和空载体转染组未扩增出相应的DNA带。⑶ 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组和空载体转染组未有荧光出现,质粒pcDNA3.0-iNOS转染组在3T3细胞内有黄绿色的iNOS蛋白。⑷ 培养上清NO含量:比空载体转染组和对照组NO的含量比较显示质粒转染组在各时相点均显着增高(P<0.01),载体转染组和对照组NO的含量在各个时相点无显着差异(P>0.05)。2 NO对L1210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⑴ NO对L1210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24 h开始质粒转染组L1210细胞台盼蓝拒染率比空载体转染组显着下降(P<0.05)。DEVD-CHO在48 h有显着的逆转作用(P<0.05)。⑵ 细胞凋亡检查结果:质粒转染组较空载体转染组L1210细胞凋亡率12 h有显着的增加(P<0.05),24 h开始细胞凋亡率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别(P<0.01)。加DEVD-CHO后,细胞凋亡率下降,24 h开始与质粒转染组有显着的差异(P<0.05)。3 NO提高钴60射线对L1210细胞损伤效应及其机制研究:⑴ NO对12 Gy钴60照射后L1210细胞直接损伤作用的影响:各组L1210细胞台盼蓝拒染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减低,质粒转染组L1210细胞下降更快,与空载体组相比12 h开始有显着差异(P<0.05),72 h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质粒转染组加DEVD-CHO后能够提高台盼蓝拒染率,24 h开始有显着的差异(P<0.05)。⑵ NO对12 Gy钴60照射后诱导L1210细胞凋亡的影响:射线照射后L1210细胞凋亡率持续上升,质粒转染组24 h开始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与空载体转染组细胞凋亡率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质粒转染组加DEVD-CHO后细胞凋亡率有所下降,24 h开始与单独质粒转染组有显着的差异(P<0.05)。⑶ NO对12 Gy钴60照射后L1210细胞周期的影响:射线照射后质粒转染组L1210细胞G1期上升很快,4 h与空载体组相差显着(P<0.05),8、12 h升至高峰,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4 h后空载体转染组G1期下降较快,质粒转染组G1期保持较高水平(P<0.05)。质粒转染组加DEVD-CHO后G1期上升较单纯质粒转染组慢,4 h两组相差显着(P<0.01),8、12 h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4 h后下降,与单纯质粒转染组相差显着(P<0.05)。钴60射线照射后S期4 h下降,其中质粒转染组下降更快。质粒转染组加DEVD-CHO在4 h与质粒转染组相差显着(P<0.05),空载体转染组和质粒转染加DEVD-CHO与单纯的质粒转染组S期8、12 h无显着差别(P>0.05),24 h后两组都开始回升,质粒转染组持续较低(P<0.05)。4 NO提高CAP对L1210细胞损伤效应及其机制研究:⑴ NO对CAP作用下L1210细胞直接损伤作用的影响:质粒转染组L1210细胞较空载体组台盼蓝拒染率下降更快,12 h开始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DEVD-CHO在24 h后能够提高台盼蓝拒染率(P<0.05)。⑵ NO对CAP作用下诱导L1210细胞凋亡的影响:质粒转染组的L1210细胞凋亡率升高更快,与空载体转染组各时相点有显着差异(P<0.05)。DEVD-CHO能够使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⑶ NO对CAP作用下L1210细胞周期的影响:CAP作用4 h后各组L1210细胞周期G1期显着升高,S期迅速下降,质粒转染组比空载体转染组G1期升高快,S期4h下降快(P<0.05),8、12 h细胞G1期和S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4 h空载体转染组G1期下降和S期上升较快(P<0.05)。加入DEVD-CHO 4 h后G1期上升较单纯质粒转染组慢(P<0.05),8、12 h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4 h后G1期下降快(P<0.05),4 h细胞S期下降较质粒转染组慢(P<0.05),8、12 h无显着差别(P>0.05),24 h后两组都开始回升,单纯

郁心[2]2016年在《IL-24在髓系白血病生物疗法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含IL-24的培养体系对CIK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目的:观察IL-24对CIK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寻增强CIK细胞毒活性的有效方法。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含有或不含IL-24的培养体系体外诱导培养CIK细胞,观察细胞增殖情况,FCM和ELISA法分析CIK表型及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差别,溶血试验和FCM法评价CIK细胞产生颗粒酶等毒性颗粒和IFN-γ的能力,将培养获得的CIK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共培养,MTT法和FCM法检测各组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成功诱导培养获得CIK细胞,CIK细胞呈集落样生长,增殖速度较快,未添加IL-24的对照组CIK细胞的增殖率高于添加IL-24培养组。与对照组相比,培养体系中添加IL-24后CIK细胞中CD3+、CD4+和CD3+CD56+细胞的比例无明显改变,而CD3+CD8+、CD8+CD62L+和CD8+CCR7+细胞的数量呈一定程度增加,同时CD4+CD25+CD127-细胞比例有所下降。IL-24可上调CIK细胞表面CD107a和CD54分子以及胞内颗粒酶B的表达,此外,IL-24还可使CIK细胞分泌TNF-α和IFN-γ的能力显著增强。诱导培养的各组CIK细胞均能不同程度诱导K562、K562/A02及新鲜分离的原代白血病细胞凋亡,IL-24组的CIK细胞比常规方法培养的CIK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更强。结论:成功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培养了CIK细胞,所获得的CIK细胞具有正常的生物学功能。IL-24可通过增加CD3+CD8+细胞和中央型记忆T细胞(CD8+TCM)的数量,上调CIK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07a和胞内颗粒酶等毒性颗粒的表达,以及促进CIK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减少CIK细胞中Treg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等途径来改变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增强CI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第二部分il-24基因修饰的树突细胞促进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目的:研究cik细胞与il-24基因修饰的同源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后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常规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同时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advgfp/il-24(ad-il-24),将il-24基因通过重组病毒导入已负载肿瘤抗原的dc,所构建的细胞称为dc-il-24,rt-pcr和elisa法检测dc-il-24中il-24基因的表达。重组病毒感染72h后在培养体系中加入il-10,fcm和elisa法分别检测dc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的变化,将各组dc和cik细胞混合培养,fcm法检测与dc共培养的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成功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培养了dc和cik细胞,重组腺病毒ad-il-24能有效将il-24基因导入dc,il-24可上调dc表面cd80、cd83、hla-dr、cd40、cxcr4分子的表达。基因转染后的dc分泌il-12、tnf-α的能力显著提高。il-10能够抑制dc表型成熟,促使其向单核-巨噬细胞方向分化,并降低dc分泌il-12、tnf-α的能力,但il-10对已转入il-24基因的dc并无明显抑制作用。cik细胞与dc-il-24共培养后对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且这种作用不受il-10的抑制。结论:通过重组病毒将il-24基因导入dc后,il-24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活化dc,促进dc表型成熟,分泌th1型细胞因子,进而增强共培养的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且这种转基因dc能抵抗il-10的免疫抑制作用。第叁部分rgd修饰的il-24重组腺病毒载体对髓系白血病目的:构建rgd修饰的il-24重组腺病毒载体,观察它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重组腺病毒ad.rgd-il-24,观察它对髓系白血病细胞thp-1、k562、k562/a02、meg-01的感染效率,瑞氏-姬姆萨染色和fcm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分化情况。mtt法检测重组腺病毒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il-24基因表达对白血病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转染il-24基因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grp78/bip、gadd153、gadd34、gadd45α、bax、bcl-2和mcl-1在thp-1细胞中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我们成功构建并获得rgd修饰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rgd-il-24,ad.rgd-il-24对meg-01等髓系白血病细胞的感染效率较高。异位过表达il-24能通过细胞周期阻滞来抑制靶细胞生长,并对髓系白血病细胞有一定诱导分化的作用。ad.rgd-il-24重组腺病毒能显着诱导thp-1细胞凋亡,但不能明显诱导k562和k562/a02细胞凋亡。ad.rgd-il-24能明显上调thp-1细胞grp78/bip、gadd153、gadd34、gadd45α和bax基因的表达,并下调bcl-2和mcl-1基因的表达,同时增强caspase-3的活性。结论:rgd修饰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rgd-il-24对某些种类的髓系白血病细胞具有较高的基因转导能力,内源性il-24的过表达可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并一定程度地诱导分化。ad.rgd-il-24能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thp-1细胞凋亡。第四部分il-24基因表达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调变作用目的:观察il-24基因表达对髓系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的调变作用。方法:为观察il-24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调变作用,fcm检测il-24对白血病细胞表面cd80、cd86、hla-abc、hla-dr、mica/b、cd137、cd137l、cd200等免疫分子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ad.rgd-il-24对白血病细胞分泌vegf、tnf-α、il-6和il-8细胞因子的影响,细胞毒试验检测白血病细胞感染重组病毒后对cik细胞毒敏感性的变化。体内成瘤试验观察转基因白血病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和成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cd31、cd34、collageniv、cd147、mt1-mmp、mmp-2和mmp-9等因子的表达。结果:髓系白血病细胞低表达上述分子,而IL-24可影响部分免疫分子的表达,并对白血病细胞分泌某些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IL-24基因修饰可提高白血病细胞对免疫杀伤细胞的敏感性,并抑制裸鼠白血病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分子机制检测结果显示:Ad.RGD-IL-24重组腺病毒能明显下调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蛋白分子VEGF、CD31、CD34和collagen IV的表达,同时下调肿瘤侵袭相关分子CD14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T1-MMP、MMP-2和MMP-9的表达。结论:IL-24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原性具有调变作用,能增加白血病细胞对CIK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的敏感性,还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降低其侵袭性,抑制裸鼠白血病细胞移植瘤的生长。

杨小娜[3]2008年在《加味青蒿鳖甲汤对ANLL-CR患者BMNC来源DC诱导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急性白血病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恶性血液病,随着现代化疗方法的发展、新的化疗药物的开发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其缓解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病例已治愈,但是许多患者仍不免复发而危及生命。白血病复发的根本原因是缓解后患者体内仍存在微量白血病细胞,而机体不能对残留白血病细胞进行免疫监视而清除之。提高患者生存时间甚至治愈白血病,缓解期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清除成为重点,这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尚缺乏缓解后白血病即微小残留白血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Leukemia,MRD-L)的有效治疗方法,从中医角度探讨其治疗方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方法用加味青蒿鳖甲汤灌胃动物(大白兔)制备中药含药血清备用。将达到完全缓解标准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经抗凝后,应用绵羊红细胞玫瑰花结程序从骨髓中分离出去T细胞的骨髓单个核细胞(TD-BMNC),以加味青蒿鳖甲汤含药血清与细胞因子联合培养,观察含药血清对ANLL-CR患者TD-BMN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情况的影响。用此法诱导分化的树突状细胞与纯化的正常人或缓解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共同培养,观察对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激发的T细胞与K562细胞共同培育,以MTT法测定该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1.DC的形态倒置显微镜下:培养第4d可见细胞成簇生长,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培养第7d,长出小刺状结构,细胞质变丰富,并长出树突样伪足,培养第9天树突样结构更加明显,细胞质更加丰富。2.DC的抗原表达实验结果表明在这叁种培养体系中,ANLL-CR患者去T细胞的骨髓MNC(TD-BMNC)均能分化为形态特征典型的DC,能表达成熟DC的特异性标记(CD-86和CD-1a),高表达HLA-DR。大、中、小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合细胞因子组的CD-1a表达与细胞因子组比较有显着差异;大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合细胞因子组、大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组的CD-86表达与细胞因子组比较有显着差异;大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合细胞因子组的HLA-DR与大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组、细胞因子组比较有显着差异;3.DC激活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效靶比10:1时,大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合细胞因子组(患者T细胞组)、大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组(患者T细胞组)与细胞因子组(患者T细胞组)比较有显着差异;大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合细胞因子组(正常人T细胞组)与大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组(正常人T细胞组)、细胞因子组(正常人T细胞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效靶比20:1时,大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合细胞因子组(患者T细胞组)、中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合细胞因子组(患者T细胞组)与细胞因子组(患者T细胞组)比较有显着差异;中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合细胞因子组(患者T细胞组)与中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组(患者T细胞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效靶比40:1时,中剂量加味青蒿鳖甲汤合细胞因子组(患者T细胞组)与细胞因子组(患者T细胞组)比较,有显着差异。含药血清组内大中小剂量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各效靶比时,加味青蒿鳖甲汤合细胞因子组(正常人T细胞组)与加味青蒿鳖甲汤合细胞因子组(患者T细胞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加味青蒿鳖甲汤组(正常人T细胞组)与加味青蒿鳖甲汤组(患者T细胞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同组不同效靶比之间无显着差异。结论在DC的诱导过程中,细胞体积逐渐增大、聚集成集落,显示细胞的增殖,同时细胞胞体出现明显的树突状突起,细胞形态不规则,胞质丰富,并有成簇现象,显示出DC的形态学特征。DC的免疫分子检测显示,在实验的叁种培养体系中, ANLL-CR患者去T细胞的骨髓MNC(TD-BMNC)均能分化为形态特征典型的DC,能表达成熟DC的特异性标记(CD-86和CD-1a),高表达HLA-DR。加味青蒿鳖甲汤含药血清有助于ANLL-CR患者TD-BMNC来源DC的诱导。加味青蒿鳖甲汤含药血清联合细胞因子、单纯的加味青蒿鳖甲汤含药血清、单纯细胞因子诱导的DC激活的T细胞对K562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以加味青蒿鳖甲汤含药血清联合细胞因子组为优。其机理可能是含药血清联合细胞因子在诱导DC的过程中对DC分化成熟过程及其功能产生有利的影响,其表型和功能的异常得到修复而趋于正常,从而增强对T细胞的激活效应,但还有待今后的试验进一步证实和论证。

杨洪涌[4]2006年在《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急性白血病(AL)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化疗策略逐渐完善,抗白血病新药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免疫和基因疗法的使用,白血病的治疗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欲真正明了其病因和发病机理,探求安全、高效而经济可行的防治方法,则仍然任重而道远。从祖国医药宝库里探求抗AL新药,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据此,我院血证研究室从1991年至今,进行了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本人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其中。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科委科研基金等的资助下,在自拟抗白血病中药Ⅰ、Ⅱ、Ⅲ号方治疗白血病取得较好疗效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清毒饮和养正片两个中药复方,辨证用于AL化疗的不同阶段,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又进而利用AL动物模型和细胞株,开展了该二方抗AL疗效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受限于病床数等原因,既往的观察病例数偏少;自2002年以后,我们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患者服用和携带,进一步改良了清毒饮,并将其改为素片,即成为清毒片;并增加了观察样本,继续与养正片一道辨证应用于化疗的不同阶段,并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人类AL的增效减毒方案,并探讨其对人类白血病疗效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AL提供安全、有效、廉价的更佳方案,并为将来开发抗AL中药新药打下基础。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研究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在先前系列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临床观察样本,以观察中药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AL近、中、远期增效减毒作用,并直接观察服用该二方后AL病人体内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 文献研究:总结分析了近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国内外AL中西医研究领域的一系列进展,并提出存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临床研究:1994年2月-2005年12月选取137例AL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中西医联合治疗组92例,再按中医辨证分为两组,治以辨证分期、序贯服用清毒饮(片)和养正片并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组45例作组间和自身前后比较,从临床疗效、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症候积分等进行分析;并比较了清毒片和清毒饮、中西医联合疗法对AL不同亚型的疗效差异。 实验研究:选取A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抽取化疗前患者用清毒饮和养正片治疗前、后的骨髓液,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观察了中药对其Bcl-2、p~(53)、Fas及其mRNA表达影响。

陈怡宏[5]2005年在《清毒片、养正片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起源于造血系统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目前国内外治疗AL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联合化疗和骨髓移植,骨髓移植临床难于普及应用,故联合化疗为临床常规使用的最有效方法。化疗具有较严重的毒副作用,长期反复使用必然造成许多系统的损伤,生存质量差等问题,使病人难于耐受而化疗难于继续,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辨证、辨病用药,以及充分利用中药毒副作用少的独特优势,开发应用,为此课题从文献、临床、实验叁方面对清毒片、养正片减毒增加疗效作用进行探讨。 文献研究 祖国医学文献中“热劳”、“急劳”、“血证”、“湿毒”、“症瘕”的证候与白血病相似。如《普济方》提出“热劳”具有急性白血病的发热、骨痛、出汗、口腔发炎、消瘦的常有症状,所指的热劳,热毒攻注骨髓发热与肿瘤性的发热是一个特征。 多数中医学者临床施治是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化疗,结合中医辨证,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临床分为气阴两虚,毒热炽盛、瘀血痰结叁种证型为主临床治疗急性白血病通常分为化疗期、化疗间歇期、临床缓解期,各期治疗各有侧重。辨证辨病分期用药,是把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与现代医学对白血病的分期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白血病辨证施治的进一步深化。而常用单方单药的用药原则有清热解毒法,如以癌灵Ⅰ号治疗M_3型效果最为显着。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理论和实践依据充足,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清毒片和养正片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就清毒片、养正片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进行再评价,并探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方法:选择合格AL患者22例,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清毒片、养正片加化疗组)17例,对照组(单纯化疗组)5例,按常规化疗方案(ANLL用DA或MA或HAE方案,ALL用VDP方案)进行化疗,如出现感染、出血等情况,则按常规抗感染及止血治疗。同时根据不同中医证型辨证服用中药煎剂,每日1剂。口服清毒片每日3次,每次4至6片加养正片每日3次,每次4至6片,持续4周。观察对比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四周后血分析、尿分析、骨髓象、肝肾功能、凝血四项等实验室检查项目,以及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情况。 结果:清毒片和养正片加化疗组17例治疗四周前后对比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1例,无缓解2例。单纯化疗组5例治疗四周后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例,无缓解2例。清毒片和养正片加化疗组治疗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四项、外周血象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本组患者临床症状有显着性效差P<0.05。 结论 1 以往诸家报道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略高于单纯西药化疗组。

马洁[6]2003年在《六神丸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原发疾病,其病理特征是骨髓及造血组织中有广泛的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并浸润其他组织器官。细胞凋亡是由多种因素参与调控的主动生理过程,按细胞或机体自身设置的程序进行,直到细胞被吞噬,以保持机体和组织的自稳,对维持正常的造血起着重要作用。一旦细胞凋亡受到抑制,机体不能及时清除过多的、受损的或恶变的细胞,就会发生肿瘤。因此,诱导恶变的白血病细胞凋亡成为治疗本病取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六神丸经导师戴锡孟教授多年治疗白血病的临床证实,具有良好疗效。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白血病细胞体外培养,以细胞形态、DNA断端标记、DNA电泳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等指标观察六神丸对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其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该复方治疗白血病的机理。 方法: 1 细胞培养 用RPMI—1640培养液,悬浮细胞常规培养方法体外培养NB4、HL—60细胞。 2 药物提取 以乙醇回流法提取六神丸有效成分,配成无色药液。 3 六神丸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MTT法 4 细胞凋亡的检测 4.1 形态学观察 以离心涂片机制成细胞涂片,吉姆萨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4.2 凋亡细胞DNA电泳 常规氯仿/异戊醇法提取细胞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4.3 原位缺口标记法(TUNEL)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技术 4.4 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 用溴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用PI/Annexin V双标法,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中文摘要5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RT一PCR方法观察基因bel一2、P53、cmRNA表达的变化。六神丸能抑制NB4、HL一60细胞增殖,抑制率与药物作用时间明显相关,药物作用48h后,增殖抑制率均超过60%。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2六神丸作用后,细胞形态呈现出凋亡特征。50u岁mL六神丸作用32h后,NB4和Nl二一60细胞DNA电泳表现为典型的阶梯状条带。原位缺口标记法测定不同浓度六神丸对细胞均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凋亡率与作用时间和药物浓度成正比,较高浓度(100u岁ml)六神丸作用32h的凋亡率最高,NB4细胞为64.3%,HL一60细胞为68.6%。AnnexinV用I双染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显示50u岁mI六神丸作用32h后,细胞凋亡率最高,NB4细胞为37.7%,闭二一60细胞为23.2%。加大药物浓度,凋亡率下降。 3六神丸可下调两细胞株bc卜2 mRNA表达,使c一myc n1RNA表达增强,并上调NB4细胞p53基因mRNA的表达·结论: 体外实验表明,六神丸可抑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Z细胞HL一60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APL)细胞NB4的增殖,抑制率高,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依赖性。六神丸可诱导细胞凋亡,细胞从形态、生化等方面表现出凋亡特征。细胞经药物作用后,凋亡抑制基因bel一2 mRNA表达下降,促凋亡基因c一myc及p53n承刹A表达增强。这可能是六神丸诱导细胞凋亡的机理之一。

倪淑琴[7]2004年在《非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非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及加供者淋巴细胞输注能否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同时保留或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以及是否减少移植相关并发症和相关死亡。 方法 供鼠为雄性BALB/C小鼠,受鼠为雌性L7212小鼠,共分五组。每组受鼠10只,荷瘤小鼠在-2天右腋下皮下接种L7212白血病细胞1×10~6/只,0天全身照射(TBI)。传统移植组预处理方案为TBI 8.5Gy,剂量率为0.5Gy/min;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为TBI 5Gy,剂量率为0.34Gy/min,各组受鼠均在移植后第2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200mg/kg。 ①正常对照组: 正常615小鼠行非清髓预处理方案,尾静脉注入生理盐水0.5ml; ②非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空白组: 荷瘤L7212小鼠行非清髓预处理方案,尾静脉注入生理盐水0.5ml; ③传统异基因骨髓移植组:

田劭丹[8]2006年在《复方浙贝母颗粒辅助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较高,危害较大,且近50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根据目前国情,联合化疗仍是治疗白血病最主要的方法。尽管不断有新的化疗药物和改进的化疗方案推出,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MDR)一直是导致白血病难治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白血病患者治疗费用上扬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尚无理想的多药耐药逆转剂进入临床。因此,寻找低毒、高效、功能专一性强且作用靶点广泛的耐药逆转剂已成为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治疗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中药配合化疗治疗白血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缓解率与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其治疗机理与中药对白血病患者机体综合调理、提高免疫功能、有效杀伤白血病细胞、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除此之外,中药在逆转白血病MDR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容质疑。近些年来研究证实,多种中药具有逆转MDR生物活性成分,这进一步说明中药在提高难治性白血病临床疗效方面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和开发的商业价值,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与以往的基础研究及临床预试验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复方浙贝母颗粒”为治疗药物,以“麦芽颗粒”为对照药物,以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临床缓解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并拟定统一疗效评估标准,进行复方浙贝母颗粒干预围化疗期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及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规范化临床研究。全部病例资料来自12家叁级甲等医院于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间所观察的135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进入统计的病例共126例,治疗组65例,对照组61例。研究结果表明:①按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完全缓解29例,占44.6%;部分缓解23例,占35.4%;未缓解13例,占20.0%;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完全缓解15例,占24.6%;部分缓解17例,占27.9%;未缓解29例,占47.5%;总有效率为5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②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比治疗前后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比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即治疗组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比下降幅度大。③入组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白细胞计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高白细胞性白血病(WBC>100×109/L)病例比例较高,占21.5%,对照组中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病例比例仅占6.6%。治疗第2周及1疗程时,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血红蛋白值、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对于难治性AML患者,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病程<6个月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最好;对于男性AL患者,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⑥治疗组仅1例(1.52%)判断为可能与受试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但并不影响治疗。

吕翠岩[9]2006年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逆转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体外实验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以耐药的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系(KBV200)为靶细胞,以青蒿素、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及青蒿提取物(乙醇粗提物)为实验药物,通过体外细胞孵育技术观察其逆转KBV200细胞的耐药效应。2方法采用MTT法分别测定长春新碱(VCR)、青蒿素、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及青蒿提取物(乙醇粗提物)对KBV200细胞毒作用,计算相应的IC50,并以上述药物对KBV200的抑制率<30﹪的实验用药浓度与VCR配伍使用时对VCR细胞毒效应(IC50),依据公式计算实验用药的增敏指数。3结果研究结果表明:①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在体外细胞培养条件下,能够明显抑制KBV200细胞的增殖,其IC50分别为11.16μmol/l(3.18μg/ml)、1.466μmol/l(0.563μg/ml);②在体外细胞培养条件下,青蒿素、青蒿提取物(乙醇粗提物)浓度分别为40umol/l、8.88μg/ml与17.75μg/ml时,与VCR配伍使用后逆转耐药倍数为3.0倍、2.98倍与12.74倍。以上证明两种成分均可部分逆转KBV200细胞耐药性,且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性。4结论该项研究在国内首次发现,在体外细胞孵育条件下,青蒿素与青蒿提取物(乙醇粗提物)能够部分逆转KBV200细胞的耐药性;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能够抑制KBV200细胞增殖,且青蒿琥酯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证明,青蒿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衍生物)在抗肿瘤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领域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吴继明[10]2003年在《基于ALA的PDT体外灭杀白血病肿瘤细胞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缩写PDT)是利用细胞和生物组织内部发生的光化学相互作用/光动力作用进行治疗的方法。本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光动力疗法的研究状况,并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论文的第二部分对白血病的基本病理做了简要的阐述,并综述了目前治疗白血病的常规方法。第叁部分对光动力疗法的原理、PDT中的光敏剂及光源做了详细的论述。第四部分介绍了我们创建的ALA-PDT仪器系统。第五部分用我们的ALA-PDT仪器系统对白血病肿瘤细胞HL60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获得了一系列优化实验参数。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 1.本文对白血病的基本病理做了综述并纵观了目前白血病的一些常规治疗方法。 2.本文对ALA-PDT的作用机理做了深入性的探讨,阐述了PDT中使用的光剂量、光波长及光动力疗法的毒副作用。 3.完成了ALA-PDT光反应室的设计及整个光动力疗法实验系统的组建。该系统使用普通光源进行辐照,能在400~650nm间进行多光波段的选择,输出功率在1~8mW间可调。 4.应用我们创建的PDT实验系统对白血病肿瘤细胞HL60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ALA-PDT的优化参数,如:ALA的浓度、ALA的培养时间、辐照光剂量、光功率、辐照光波长及培养细胞的FCS浓度等。

参考文献:

[1]. NO提高放化疗措施对白血病细胞损伤效应的实验研究[D]. 张春雷. 第叁军医大学. 2004

[2]. IL-24在髓系白血病生物疗法基础研究中的应用[D]. 郁心. 苏州大学. 2016

[3]. 加味青蒿鳖甲汤对ANLL-CR患者BMNC来源DC诱导作用研究[D]. 杨小娜. 贵阳中医学院. 2008

[4]. 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杨洪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5]. 清毒片、养正片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陈怡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

[6]. 六神丸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D]. 马洁. 天津中医学院. 2003

[7]. 非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实验研究[D]. 倪淑琴. 山东大学. 2004

[8]. 复方浙贝母颗粒辅助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研究[D]. 田劭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9].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逆转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体外实验研究[D]. 吕翠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10]. 基于ALA的PDT体外灭杀白血病肿瘤细胞新方法研究[D]. 吴继明.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NO提高放化疗措施对白血病细胞损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