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论文_陈玉屏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民族,心理素质,斯大林,儒家,思维,形式,概念。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屏[1](2015)在《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终将走向民族大融合。我坚信,这是一条终将被历史证明的真理。民族是一个有生命的、动态的事物,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上民族发展的现象表明,由数量众多、单个人数较少的民族群体向数量渐少而单个人数较多的民族群体发展,是人类社会发(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5-03-19)

刘晓亮,王雷[2](2011)在《从民歌看民族“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川南汉族民歌《槐花几时开》和鄂西土家族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极度相似,或者本就是同一首民歌,应该是川南、鄂西两地所属的武陵地区各民族,因相同的自然环境、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各民族长期较为稳定的杂居聚集、交流融合而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审美观,进而形成"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本文来源于《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丁宇,唐守冬[3](2009)在《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角度审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主要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在内心的投映和共鸣,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民族文化这个社会背景为依托,没有了文化这个社会大前提,民族心理素质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和世界文化完整性的重要问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姚昕[4](2005)在《浅议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涵义、属性、具体表现及其特点与作用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发展规律,并说明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10期)

徐黎丽[5](2002)在《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多年来关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两个概念存在许多含糊之处的现实 ,提出“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属民族心理学范畴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 ;民族心理素质实际上是指民族心理产生的生理条件 ,即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心理现象产生的先天条件(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02年03期)

王叁北[6](2002)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特定 民族共同拥有的大脑与机能系统的特点,也就是构成民族 共同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民族意识则应该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 的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民族意识概念。(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韩忠太[7](1999)在《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的区别——兼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民族理论界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心理两个概念等同使用的情况 ,从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学科归属、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五个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关系 ,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它们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但有本质的区别 ,在实际运用中应当区别使用 ,以助于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1999年05期)

韩忠太[8](1996)在《“共同心理素质”不能作为民族识别的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斯大林关于“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简称“共同心理素质”)的论述在理论上极为模糊,要准确地把握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非常困难;在实践中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者用“共同文化“代替“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心理素质”标准已经名存实亡;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理论界和民族心理学界的学者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对“共同心理素质”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但至今仍然得不出切实可信的结论。因此,“共同心理素质”不能作为民族识别的标准。今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必须根据我国民族的实际,由我国的民族学家研究确定新的识别标准。(本文来源于《民族研究》期刊1996年06期)

熊锡元[9](1995)在《再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修世华《关于共同心理素质的思考》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修世华同志的文章我已仔细拜读,觉得作者提出了不是人云亦云的而是经过自己多年思考的一些看法,对理论探讨殊多启发。我因视力故障,一时不能写长文参加讨论。现在先提几点看法,与世华同志和同行们共同切磋,希望能有助于贯彻双百方针,繁荣学术。 一、正如修文所说,费孝通先生在80年代初曾对“民族自我意识”作过“最通俗、最精彩、最权威的解释和表述”。(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才慧莲[10](1992)在《试论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释义及提法,导致了这个问题上的混乱,也直接影响到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内在含义及其互动因素,以期有关问题的明了。一、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内在含义作为民族四个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一般简称“心理素质”,我们认(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期刊1992年05期)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川南汉族民歌《槐花几时开》和鄂西土家族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极度相似,或者本就是同一首民歌,应该是川南、鄂西两地所属的武陵地区各民族,因相同的自然环境、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各民族长期较为稳定的杂居聚集、交流融合而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审美观,进而形成"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1].陈玉屏.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N].光明日报.2015

[2].刘晓亮,王雷.从民歌看民族“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3].丁宇,唐守冬.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角度审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4].姚昕.浅议民族共同心理素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关系[J].广西民族研究.2002

[6].王叁北.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意识[J].兰州大学学报.2002

[7].韩忠太.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的区别——兼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商榷[J].云南社会科学.1999

[8].韩忠太.“共同心理素质”不能作为民族识别的标准[J].民族研究.1996

[9].熊锡元.再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修世华《关于共同心理素质的思考》读后[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

[10].才慧莲.试论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J].江汉大学学报.1992

论文知识图

雪铁龙C4轿车急功近利的做现设计的差...:西汉时期民族系统的超循环示意图彝族服饰局部纹样彝族器物维吾尔学校

标签:;  ;  ;  ;  ;  ;  ;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论文_陈玉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