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秆突变体论文_董春林,翟广谦,张正,杨睿,张明义

导读:本文包含了矮秆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菜,突变体,甘蓝,性状,小麦,组分,转录。

矮秆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董春林,翟广谦,张正,杨睿,张明义[1](2019)在《玉米矮秆突变体A2的表型鉴定及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矮秆突变体A2由PH6WC经EMS诱变获得,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GA_3敏感性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A2较其野生型株高显着降低10.13%,节间数减少和节间长度缩短,从而导致植株矮化;A2突变表型受单隐性基因控制;A2对赤霉素敏感,外源GA_3可恢复其表型。转录组分析发现,共有7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KEGG分析表明,这些DEGs显着富集在类胡萝卜素合成通路、戊糖和葡萄糖酸盐相互转化等通路上。(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晴,古佳玉,赵紫伟,赵林姝,郭会君[2](2019)在《小麦矮秆突变体DC20的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小麦矮杆突变体DC20致矮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小麦D6-3(WT)及其经高能混合粒子场诱变处理得到的矮秆突变体DC20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突变体DC20和WT的转录组分析,挖掘与DC20致矮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在株高差异起始的孕穗期茎秆中,DC20与WT之间存在2 15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除参与糖代谢、能量代谢、转录调控、转录后修饰和翻译及翻译后修饰途径外,其中有47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植物激素GAs的生物合成和IAA的动态平衡调节及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细胞伸长等相关途径。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表现为表达下调,少量抑制因子的表达量上调。内源植物激素检测结果显示,DC20孕穗期茎秆中的IAA、GA1和GA3含量均显着低于WT。表明辐射诱变处理产生的变异是通过植物激素GAs与IAA的协同作用,调控细胞周期以及细胞伸长等途径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从而对DC20的株高产生影响,形成矮化表型。本研究结果为更好地运用辐射诱变育种手段进行作物育种以及阐明矮秆突变体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博,贾小平,杨德智,赵渊,戴凌峰[3](2019)在《糜子矮秆突变体778农艺性状调查及其对GA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糜子矮秆突变体与原始材料农艺性状存在的差异及其矮化原因是否与赤霉素(GA)合成或信号传递途径有关,以糜子矮秆突变体778和其原始材料高秆260为材料,在苗期进行形态学观察,在成熟期对株高、穗长、节间长、节间数、种子长、种子宽和穗粒数等7个田间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同时在不同生长时期使用不同浓度GA处理植株,对处理后的株高、根长、GA敏感系数(GRI)的变化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矮秆突变体778在苗期株高已经和原始材料高秆260产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地上基部、第一、第二伸长节节间长度不同造成的。比较分析矮秆突变体778和原始材料高秆260的成熟期性状差异,发现矮秆突变体778的株高、穗长、节间数、穗粒数、节间长度极显着低于高秆260(P<0.01),矮秆突变体778的种子长显着高于高秆260(P<0.05)。不同浓度GA(0、50、100、200 mg·L~(-1))对糜子矮秆突变体778的株高和根长无显着影响(P>0.05)。不同浓度GA对糜子高秆260的株高、根长、敏感系数GRI值有显着影响(P<0.05),高秆260在不同浓度GA处理下的植株形态及生长势与其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在100、200 mg·L~(-1)的GA浓度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增加,糜子矮秆突变体778与高秆260的株高差异不断缩小至没有差异,且敏感系数GRI值在不同浓度赤霉素组之间无差异,说明外施赤霉素可以使糜子矮秆突变体778恢复到原始材料高秆260,导致突变的基因可能是赤霉素合成途径基因。(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宋稀,蒲定福,田露申,余青青,杨玉恒[4](2019)在《甘蓝型油菜半矮秆突变体dw-1的遗传分析与激素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株高是影响油菜抗倒性、丰产性和全程机械化进程的关键性状,油菜矮秆、半矮秆资源的发掘与研究,是实现株高遗传改良的关键。目前油菜优异矮源缺乏,通过对获得的甘蓝型自然矮化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及激素相关形态学、生理学分析,旨在综合评估其利用潜能,为其在油菜矮化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后续基因定位、克隆奠定基础。【方法】将甘蓝型油菜品系141492自交6代后发现的半矮秆突变体经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DH系群体,选取1个半矮DH系,暂命名dw-1,其平均株高约95 cm,变幅83—105 cm。对dw-1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病性等进行表型鉴定,并以dw-1与野生型高秆为亲本构建6世代遗传群体,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株高进行遗传分析。通过光暗处理(16 h光照/8 h黑暗、24 h黑暗)形态学观察、下胚轴与茎秆赤霉素敏感性测验,鉴定突变体突变类型。【结果】与野生型相比,dw-1千粒重无明显变化,菌核病病指、二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显着或极显着增加,主序有效长、一次分枝数、株高、分枝部位高度、重心高度、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单株产量显着或极显着降低,全生育期极显着缩短。遗传分析表明,dw-1株高的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D-0模型),主基因加性效应-47.5,显性度0.2;B1、B2、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6.0%、84.0%、85.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5.6%、6.7%。光照与黑暗条件下,dw-1形态建成正常且下胚轴长度均极显着低于野生型。外施低浓度赤霉素对下胚轴与茎秆伸长作用不明显,高浓度处理有显着促进作用,但均不能恢复至野生型表型。【结论】dw-1田间综合性状优良,矮生性状以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遗传为主,主基因又以加性效应为主,常规杂交育种早代选择有效。dw-1矮化机制与油菜素内酯途径无关,为赤霉素敏感性减弱应答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潘文秋,乔朋放,侯炳旭,张浩彬,游银[5](2019)在《1个新的小麦矮秆突变体的遗传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掘应用新的小麦矮秆突变体,以小麦品种‘邯6172’的航天诱变矮秆突变体为材料,分析该矮化突变对苗期活力、株高、分蘖数、穗粒数、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明确其矮化效应及应用价值。结果表明,该突变为隐性突变,对外源赤霉酸不敏感,对胚芽鞘长度和苗期活力有负面效应;降秆效应约为15.0%,对旗叶长宽和旗叶面积没有负面影响;抽穗期和开花期推迟(3 d);有效分蘖减少,但对小穗数和穗粒数没有负面影响。小麦35 K芯片扫描发现,‘邯6172’突变体与‘邯6172’共有3 613个纯合差异SNP,平均4.1 Mb就有1个突变,变异丰富。(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迪,王健,李刚,程保山,徐卫军[6](2019)在《水稻矮秆小粒突变体dsg7的图位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株高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不断发掘新的水稻株高调控基因,阐明水稻株高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Kitaake的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后代中筛选到一个矮秆小粒突变体dsg7,与Kitaake相比,dsg7株高变矮,千粒重下降。通过叶鞘切片观察证实,由于细胞数目减少导致小粒表型的出现。利用图位克隆,将DSG7定位到第7染色体长臂237kb的区间内,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测序证实Os07g0616000为突变基因,编码一个植物中广泛存在的蛋白。本研究证实DSG7参与水稻株高发育调控,为阐明水稻株高调控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水稻株高发育分子机制的进一步阐释。(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魏超[7](2018)在《甘蓝型油菜hau CMS恢复基因Rfh的定位以及矮秆突变体bnaC.dwf的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种优势在油菜育种中的利用广泛,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甘蓝型油菜hau CMS是不同于现有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一个新的不育胞质类型,但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恢复系而一直没能应用于叁系杂交育种。本研究不仅采用1303份油菜自交系与hau CMS不育系广泛测交,从中挑选可育单株,连续自交的方法获得了稳定的恢复系,利用体视显微镜、半薄切片方法、扫描和透射电镜进行表型和花药的观察,同时还利用BSA重测序和图位克隆的方法对恢复基因Rfh进行了初定位。另外,近几年来杂种优势的利用在油菜理想株型育种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培育抗倒伏、高收获指数以及适合密植和机械化收割的油菜株型对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十分关键,其中矮秆或半矮秆油菜株型的培育十分重要。本研究中利用化学方法诱变获得的矮秆突变体bnaC.dwf具有矮化在内的多种突变表型,为了解释这些表型产生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bnaC.dwf盛花期的茎尖进行RNA-seq,并着重分析了激素路径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与突变体生长发育缺陷之间的关系。hau CMS恢复系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hau CMS恢复系的成功创建:获得含不育S胞质恢复系mr73和mr98以及正常胞质N的恢复系CR127。2.恢复系恢复模式的考察:兄妹交群体的BC代以及部分亲本构建的F2代和BC代的育性分离比符合一对主效恢复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但也存在不少分离群体的育性分离比不明显,且育性随着温度(15-20℃影响最大)和亲本核背景差异而变得不稳定,说明了hau CMS育性恢复除了受到主效Rfh的控制,还受到微效QTLs和温度的影响。3.恢复材料中线粒体的异质性鉴定:qPCR实验鉴定2种不同胞质类型的线粒体序列共存于hau CMS恢复系和保持系中,但是orf220序列在恢复系中占主导优势;另外,不育胞质特异的线粒体序列的亚化学剂量效应与育性的变化有关系。4.BC群体中恢复单株的表型鉴定:观察发现恢复系的花药发育正常,花粉粒形态完整饱满;不育单株的败育发生在胼胝体解离期,在第8、9期时绒毡层细胞就出现比较明显的空泡化和破裂,孢粉素堆积在小孢子细胞壁外且花粉外壁结构不能形成,导致后期时小孢子降解,但是恢复单株的绒毡层正常退化且小孢子及花粉外壁发育都正常。5.恢复基因的BSA重测序及定位:对兄妹交BC1群体进行BSA重测序和ED4法关联分析后得到chrA03、chrA03_random和chrC01_random上的3个候选区间,位于chrA03上的2.43 Mb区间可能性最大;构建遗传图谱,将Rfh定位至94 kb的物理区间,遗传距离为2.98 cM。6.候选区间比较分析及候选基因测序:参考基因组上的候选区间与白菜和拟南芥的基因组共线性很高,但是可能由于候选区间存在重组和重排等现象,最终导致恢复材料的基因组在定位区间内可能存在大片段插入;并且候选区段内含有PPR或 TPR 结构域的候选基因 BnA03g05690D、BnA03g06010D和BnA03g56170D在基因序列上并没有明显的碱基差异,都不能作为候选基因。候选基因可能编码恢复复合体RFC(如其中RNA编辑复合体)相关的成员。矮秆突变体bnaC.dwf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突变体遗传模式和表型的分析:突变体与中双11杂交的F2代株高显示连续性变化,说明其受多对基因控制;突变体在株高、根长、节间长度和数目、田间抗性以及未成熟萌发等多方面与对照T6有显着差异。2.转录组测序分析:经过筛选和分析,在突变体和T6茎尖的转录组中共得到819个DEGs,其中有较大部分属于激素信号路径,还有属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糖代谢、泛素化和氧化磷酸化等多个路径,说明多个路径DEGs综合调控表型。3.IAA信号路径:DEGs对突变体茎顶端分生组织SAM和节间的细胞增殖速度和细胞伸长影响较大,与株高的形态建成有关。4.Auxin-KAN1以及auxin-JA路径:DEGs可能与突变体根的生长发育受阻和维管组织分化以及抗性变弱有关。5.ABA路径:DEGs可能与突变体的穗发芽有关,同时还与JA路径的DEGs协同降低田间生物抗性;而一些植物-病原菌互作的DEGs也可能参与其抗性下降。6.其他路径:泛素化路径的DEGs介导激素路径调控突变体表型,ET路径的MPK16和MAPK路径的DEGs可能影响突变体的磷酸化水平和表型;糖代谢路径和氧化磷酸化路径的DEGs可能与突变体的能量供应不足有关,使生长发育受阻。(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李昕,杨飘,彭武生,张维,卓宇红[8](2018)在《甘蓝型油菜EMS诱变矮秆突变体鉴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蛋白质饲料和食用油的重要来源。随着作物杂种优势的运用,目前种植的油菜普遍偏高且易倒伏,而株高是油菜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筛选出优良的矮秆突变体是培育矮秆品种的关键。本研究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甘蓝型油菜玻里马胞质雄性不育系(pol cms)的保持系2B种子,构建了突变体库。通过多代筛选,获得3个矮秆突变体,分别命名为Bnd1(Brassica napusdwarf 1)、Bnd2、Bnd3。观察比较油菜野生型2B与矮秆突变体Bnd2的农艺性状,发现Bnd2突变体的植株高度为90~110cm,比野生型矮50~85cm。苗期,Bnd2与2B相比,叶色深绿,叶片匍匐于地面。成熟期,Bnd2突变体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伸长节数、节间距、主花序长显着低于2B,表明Bnd2株高降低主要是由于有效分枝高度降低、伸长节数减少、节间距和主花序缩短所致。Bnd2突变体的主花序角果数、有效分枝数、每角粒数、果荚长度、千粒重、含油量和单株产量显着低于2B,而单株总角果数与2B无显着差异。Bnd2下胚轴伸长对赤霉素(GA)的响应减弱,对油菜素内酯(BR)的响应正常。外施GA不能使Bnd2株高恢复正常,表明Bnd2突变体GA信号途径可能发生了变化。遗传分析发现,F_1代株高偏向高秆,F_2代高秆与矮秆株数的分离比符合3:1的分离规律,表明Bnd2矮秆性状受单个隐性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期刊2018-11-19)

赵秋实,李倩倩,王超杰,蒋宏宝,耿皆飞[9](2018)在《普通小麦品种陕农33矮秆突变体的矮化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普通小麦品种陕农33矮秆突变体的矮化原因,通过农艺性状调查、茎秆细胞学观察、苗期赤霉素(GA)反应试验、内源激素含量测定和矮秆基因检测,分析了陕农33的13个矮秆突变体植株生长发育、茎秆解剖特征及对GA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与野生型陕农33相比,矮秆突变体的株高都显着下降,株高的下降与节间数无关,主要是由于节间长度的缩短,其中穗下节和第四节间的降秆效应较大。经进一步细胞学观察,突变体变矮是由茎秆细胞长度减少和细胞变小共同引起的,其中细胞长度减少是主因。从苗期植株对GA3的反应看,13个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不敏感型或弱敏感型,说明赤霉素转导途径存在问题,即矮秆突变位点可能在赤霉素转导途径上。从内源激素测定结果看,13个矮秆材料中只有1个材料的茎秆GA3含量较陕农33略降,其余均增加,而CTK含量均减少,10个材料的IAA含量增加,说明这些材料的株高下降与赤霉素等内源激素代谢变化密切相关。通过矮秆基因检测,13个矮秆突变体和陕农33均含有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Rht-D1b基因,只有两个矮化材料含有Rht-B1b,因而推测矮秆突变体可能还含有其他致矮相关的基因。(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郭妍妍,赵丁丁,孙丙耀[10](2018)在《水稻Ds标记的矮秆突变体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已构建的水稻Ac/Ds突变体系,研究分析新型水稻功能基因,为水稻功能基因组学提供分子遗传方面的资源。从构建的水稻Ac/Ds突变体系中,筛选得到性状稳定的矮秆突变体(mutant type,MT)和正常株高回复体(revertant type,RT)。采用热不对称交错PCR(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简称TAIL-PCR)技术,克隆Ds插入的侧翼序列,对该侧翼序列进行NCBI-Blast在线比对,寻找Ds插入基因;同时利用FGENESH、Gene Mark. hmm、DNAMAN、SWISS-MODEL等软件分析Ds插入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发现Ds插入在水稻第3号染色体上的OSJNBa0054H04. 28基因第4外显子上,此基因编码假拟氧化还原酶蛋白(putative oxidoreductase),该蛋白含有1个保守的2OG-Fe(Ⅱ)加氧酶蛋白结构域。同时发现,RT中有Ds发生转座,并留下8个碱基的切离足迹,其转座机制属于"内切酶模式"。后续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假拟氧化还原酶蛋白可能在GA的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基因是一个新的株高控制基因,可能通过编码假拟氧化还原酶蛋白影响GA的合成,从而对水稻株高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矮秆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小麦矮杆突变体DC20致矮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小麦D6-3(WT)及其经高能混合粒子场诱变处理得到的矮秆突变体DC20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突变体DC20和WT的转录组分析,挖掘与DC20致矮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在株高差异起始的孕穗期茎秆中,DC20与WT之间存在2 15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除参与糖代谢、能量代谢、转录调控、转录后修饰和翻译及翻译后修饰途径外,其中有47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植物激素GAs的生物合成和IAA的动态平衡调节及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细胞伸长等相关途径。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表现为表达下调,少量抑制因子的表达量上调。内源植物激素检测结果显示,DC20孕穗期茎秆中的IAA、GA1和GA3含量均显着低于WT。表明辐射诱变处理产生的变异是通过植物激素GAs与IAA的协同作用,调控细胞周期以及细胞伸长等途径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从而对DC20的株高产生影响,形成矮化表型。本研究结果为更好地运用辐射诱变育种手段进行作物育种以及阐明矮秆突变体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矮秆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董春林,翟广谦,张正,杨睿,张明义.玉米矮秆突变体A2的表型鉴定及转录组分析[J].玉米科学.2019

[2].刘晴,古佳玉,赵紫伟,赵林姝,郭会君.小麦矮秆突变体DC20的转录组分析[J].核农学报.2019

[3].张博,贾小平,杨德智,赵渊,戴凌峰.糜子矮秆突变体778农艺性状调查及其对GA的敏感性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9

[4].宋稀,蒲定福,田露申,余青青,杨玉恒.甘蓝型油菜半矮秆突变体dw-1的遗传分析与激素响应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9

[5].潘文秋,乔朋放,侯炳旭,张浩彬,游银.1个新的小麦矮秆突变体的遗传效应[J].西北农业学报.2019

[6].王迪,王健,李刚,程保山,徐卫军.水稻矮秆小粒突变体dsg7的图位克隆[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7].魏超.甘蓝型油菜hauCMS恢复基因Rfh的定位以及矮秆突变体bnaC.dwf的转录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

[8].李昕,杨飘,彭武生,张维,卓宇红.甘蓝型油菜EMS诱变矮秆突变体鉴定分析[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2018

[9].赵秋实,李倩倩,王超杰,蒋宏宝,耿皆飞.普通小麦品种陕农33矮秆突变体的矮化效应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8

[10].郭妍妍,赵丁丁,孙丙耀.水稻Ds标记的矮秆突变体的分子鉴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功能分类Fig.8Functionclassif...在黑暗条件下发芽叁天后矮秆突变体矮秆突变体bnaCd现爪原始亲本T6...矮秆突变体与T6田间抗性比较:野生型(9522)与矮秆突变体d-...突变体种子外观和光对生长影响的观察...

标签:;  ;  ;  ;  ;  ;  ;  

矮秆突变体论文_董春林,翟广谦,张正,杨睿,张明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