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发酵论文_李姝江,彭娇洋,朱涵明月,刘倩,王诗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相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薯蓣,夜蛾,烟色,复壮,可的松,黄姜,皂素。

双相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李姝江,彭娇洋,朱涵明月,刘倩,王诗玮[1](2017)在《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固液双相发酵配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通过基础培养基基质、碳、氮、维生素筛选,玉米(50 g)、葡萄糖(1.5 g)、水解酪蛋白(1.5 g)、抗坏血酸(0.5 mg)、水50 m L为最佳固体培养基质(培养10 d),产孢量达4.78×1010cfu·m L-1。以SMY为液体培养基质,莱氏野村菌最适发酵条件:1.0×108cfu·m L-1接种浓度,25℃、p H=6、全天光照、180 r·min-1振荡培养7 d,菌丝干重为690.2 mg。固体发酵为复合粉炮生产提供基础配方,液体发酵缩短时间后可作为固体培养生产莱氏野村菌菌粉的二级种子,发酵产品为杜仲梦尼夜蛾粉炮防治重要生物制剂。(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5期)

张璐璐[2](2016)在《防治西花蓟马的球孢白僵菌液固双相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危险害虫,2003年在我国北京发现后,迅速扩散并局部暴发成灾,对我国的农作物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成为我国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不仅可以直接取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萎蔫减产,还可以传播多种病毒病,造成更严重损失。目前,随着人们对农药残留、食品及环境安全的关注及西花蓟马抗药性的产生,生物防治在西花蓟马防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作为一种安全无污染的虫生真菌,对西花蓟马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已被开发成多种剂型用于西花蓟马的田间防治。本研究主要以球孢白僵菌菌株XJWLMQ-32为供试菌株,对球孢白僵菌液固双相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4种方法对已退化的菌株进行复壮试验,通过比较菌株的产孢量和毒力,筛选出一种最有效的复壮方法,然后对菌株的液体摇瓶发酵和固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液固双相发酵的最佳生产工艺,最后利用7L发酵罐对菌株进行放大培养,通过优化发酵罐的条件参数,提高发酵液的质量,进而促进菌株固体产孢,为菌株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如下:室内筛选的对西花蓟马具有高效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XJWLMQ-32,在固体产孢培养基上继代培养8代后菌株退化十分严重。采用4种不同的方法对第8代退化菌株进行复壮试验。结果显示,连续复壮5代后,利用西花蓟马虫体粉培养基复壮的菌株产孢能力和毒力恢复效果最好,产孢量为9.11×108个/cm2,LT50为2.87 d,西花蓟马第5天的累积校正死亡率高于90%;利用胶体几丁质培养基复壮后,菌株的LT50为3.12 d,每代菌株毒力的提升率适中且稳定;蚕蛹粉复壮后,菌株产孢量最高,但毒力的提升率最低且波动较大;利用蝉蜕培养基复壮,菌株产孢和毒力的恢复效果较差。在产孢培养基中同时添加西花蓟马虫体粉和胶体几丁质,其毒力和产孢能力的恢复效果好且稳定,毒力恢复比例由13.39%降为11.45%,产孢量提高比例由40.93%降低为34.66%,仅下降6.27%。综合考虑,在产孢培养基中同时添加适量的虫体粉和胶体几丁质对退化菌株的产孢和毒力恢复效果好且稳定。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对菌株液体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温度、装样量、转速和浓度是影响发酵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一定范围内的pH变化对此菌株的液体发酵影响较小。在自然pH下,当培养温度27.08℃、装样49.72 mL(250 mL叁角瓶)、摇床转速205.45 r/min、接种浓度1.122×107孢子/mL时,发酵48h产生的生物量最大。在优化发酵条件下进行液固双相发酵试验,得到的球孢白僵菌液体发酵生物量为14.769g/L,与模型预测生物量相符,固体发酵后产孢量为20.16g/kg,含孢量1.84×10~(11)孢子/g。以菌株的产孢数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菌株固体发酵基质进行筛选,并对其固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使用麦麸和稻壳作为固体发酵基质,在基质中添加0.3%KH2PO4、0.1%MgSO4·7H2O、0.1%NH4NO3混匀,保持麦稻比为4:1,料水比为3:1,发酵液接种量为30%,使用15cm×30cm的保鲜袋装料,置于26℃培养箱前3 d黑暗封闭培养,后5d光照开袋培养(光照强度为2500lx)。通过此培养方法得到菌株的产孢数高达(18.30±1.58)×109个/g,显着高于优化前菌株的产孢数。以发酵液中菌株的生物量为指标,优化7L发酵罐发酵参数,对菌株XJWLMQ-32进行放大培养。结果显示,菌株经摇瓶一级发酵后,接种到7L发酵罐中进行二级发酵,利用NaOH/HCl调节发酵液pH值为6.5,控制发酵罐转速200r/min,通气量6L/min,发酵时间32h,将发酵液接种到固体基质上进行产孢培养。经比较,菌株的产孢数较摇瓶发酵有所提高,孢子粉的含孢量显着高于摇瓶发酵,达到(2.08±0.18)×10~(11)个/g。(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6-01)

王旭波,杨欢,尹华武,于建钰,李莉[3](2014)在《预发酵-双相联合酸水解法萃取薯蓣皂素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建立预发酵-双相联合酸水解法从黄姜药材中萃取薯蓣皂素的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以薯蓣皂素的得率为考察指标,分别优化预发酵和双相联合酸水解法的最佳条件,并与两类传统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将黄姜药材粉末在500 r·min-1搅拌下于30℃预发酵72 h后,加入浓硫酸和甲醇使它们的终浓度均为10%,再加入石油醚形成双相体系,并于120℃油浴中加热回流萃取4 h,薯蓣皂素的平均得率为4.28%;而两类传统水解方法的得率则分别为3.01%和3.28%。结论利用预发酵-双相联合酸水解法从黄姜药材中萃取薯蓣皂素简便易行,并且提取率明显高于其他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许天委,张世清,黄俊生[4](2013)在《金龟子绿僵菌的液固双相发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龟子绿僵菌是重要的害虫致病真菌,采用液固双相发酵方法对MA4-37菌株进行发酵,研究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及其厚度、浅盘固体发酵、袋装固体发酵对金龟子绿僵菌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优化控制发酵过程。结果表明,液体发酵较适合的培养基为发酵液B(大豆1%、蔗糖1%、NaCl0.5%、MnSO40.5%,用KH2PO4-K2HPO4缓冲液调节pH值为6.0~7.0),采用该培养基时液生分生孢子产量和菌丝生长量均最高,分别达到4.3×109个/L、5.99g/L。固体发酵时,浅盘发酵方法优于袋装发酵,其中采用配方F的固体培养基(碎米600g、大米300g、H2O 50%、KH2PO4-K2HPO4缓冲液0.05%、蔗糖0.5%),厚度在1.3cm时,浅盘培养7d的产粉量可达16.1mg/g。(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尤艳华[5](2011)在《盾壳霉双相发酵过程中污染微生物的分析及其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病原真菌,引起很多植物的菌核病。近年来,作物菌核病的生物防治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重视,。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是核盘菌的一种重寄生菌,具有防治作物菌核病的潜能,所以,重寄生菌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前提条件是制备大量而且有活性的分生孢子。2009年本实验室张雄硕士采用液-固双相发酵生产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筛选出了最优的双相发酵配方和发酵条件,可是在双相发酵过程中存在着污染的问题。本课题主要是以缪华军(2004)诱导的盾壳霉抗农利灵菌株SV-5-2为发酵菌株,采用张雄(2009)年优化的双相发酵配方进行发酵,对其发酵过程中出现的污染真菌和细菌微生物进行分析控制。实验结果如下:在盾壳霉双相发酵过程中分离到7种真菌污染物和10株细菌污染物,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鉴定结果为:2种是根霉属(Rhizopus sp.)、2种是木霉属(Trichoderma sp.)、1种是脉胞菌属(Neurospora sp.)、1种是聚端孢(Trichotheciumsp.)、1种是青霉属(Penicillium sp.);7株细菌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2株细菌是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p.)、1株细菌范菌属(Pantoea sp.)。连续发酵12个月,总结真菌污染物的发生规律,测真菌污染物对盾壳霉孢子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真菌污染物随着发酵季节的不同呈现一定的规律:春季发酵,根霉污染最严重,其次是木霉和皮壳青霉;夏季发酵,木霉和根霉污染最严重;秋季发酵,木霉和脉胞菌污染最严重;冬季发酵,脉胞菌污染最严重。深绿木霉、皮壳青霉、粉红复端孢对盾壳霉孢子产量影响最大。测农利灵对7种真菌污染物的EC50。实验结果表明:7种真菌对农利灵比较敏感,EC50最大值为9.68μg a.i./ml。测7种真菌和盾壳霉菌株SV-5-2在4个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度,低温下,7种真菌生长速度较慢,高温下生长速度较快,盾壳霉菌株SV-5-2生长速度变化不明显。以这两点为依据,分别采用喷洒农利灵和敞开后低温发酵的方法防治污染的发生,均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测定细菌对盾壳霉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6株芽孢杆菌对盾壳霉的拮抗作用最大,这6株芽孢杆菌的革兰氏染色均为阳性。陈世忠等人在2000年研究表明:在酒精制浆、糖化过程添加青霉素可以避免染菌,青霉素作为一种抗菌素能抑制产酸细菌生长,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及杀灭作用。所以在以后的发酵过程中可以考虑添加适当的抗生素,防治污染的发生。这一部分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张雄[6](2010)在《生防菌盾壳霉双相发酵工艺的优化及放大》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作物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顽固性病害。近年来,菌核病的生物防治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重视,重寄生菌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生防菌。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前提条件是制备大量而且有活性的盾壳霉分生孢子。本研究以野生型盾壳霉菌株Zs-1为研究对象,以分生孢子萌发率及分生孢子产量为指标,并综合考虑生产成本等问题,进行了盾壳霉发酵的一级种、液体及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试验。本课题采用液-固双相发酵生产生物农药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对液体及固体发酵培养基及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对半开放式浅盘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浅盘发酵进行放大。结果如下:在盾壳霉液体发酵试验中,以小麦粒培养基为一级种,培养15天后,将其接种于二级发酵液中,使其孢子浓度达106个孢子/ml。在叁角瓶(250ml)培养的条件下,以盾壳霉分生孢子萌发率和芽管长度为指标,对二级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碳源、pH值、装样量、接种体浓度和培养时间等5个因子进行优化。该试验结果表明:以蔗糖为碳源,在pH4的条件下,每叁角瓶装液体培养基100 ml(在250 ml叁角瓶中),接种体浓度为106个孢子/ml,培养时间为24h,盾壳霉分生孢子萌发率即可达到68%。在盾壳霉固体发酵试验中,通过全因子试验和中心组合优化法,在叁角瓶(250 ml)培养的条件下,获得了盾壳霉叁级固态发酵的最佳培养基基质配方为(重量百分比):麸皮42%、玉米粉37%、稻壳21%、含水量85%,发酵15天后孢子产量可达9.5×109个孢子/干基质。从试验结果发现,培养基的成份及其用量对盾壳霉产孢具有很大影响。在浅盘优化试验中,采用小浅盘(17.5cm×14cm×5cm)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每浅盘装发酵料120 g,厚度为2 cm,接种量为2×105个孢子/g发酵料,种龄为24h,培养叁天后半敞开,发酵9天后孢子产量即可达到6.8×109个孢子/g干基质。在盾壳霉的放大试验中,采用大浅盘(60 cm×40 cm×7 cm)进行放大发酵。结果表明,每浅盘内装料1651g,厚度为2cm,接种200ml二级发酵液,种龄为24h,培养叁天后半敞开,发酵9天后孢子产量即可达到5.2×109个孢子/g干基质。同时,对盾壳霉产孢过程中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发酵浅盘周围环境温度稳定在22℃左右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酵袋内的温度逐渐上升,基本上恒定在22~24℃范围内,而20℃是盾壳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据重复测定此温度范围正好与盾壳霉生长产孢所要求的温度范围一致;发酵基质中的含水量对盾壳霉产孢有明显影响,在培养期间盾壳霉由于呼吸不断加强、代谢热的产生及浅盘的半敞开状态,培养料中的水分不断蒸发,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基质含水量逐渐下降,但变化都比较平缓;测定了发酵期间盾壳霉对底物的消耗状况,经方差分析发现培养9~15天期间,发酵底物减重与盾壳霉产孢量的变化基本-致,由此说明到培养后期(9天后),盾壳霉生长开始减慢,代谢减弱,发酵温度与基质含水量基本保持不变,对基质营养的利用也开始下降。采用稀释涂PDA平板法测定了不同发酵期间(6-15天)盾壳霉孢子的萌发率,发现发酵的盾壳霉分生孢子24h的平均萌发率均在85%~90%左右,但最终萌发水平(36h的孢子萌发率)均达90-100%,经方差分析各发酵期间彼此差异性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陈宜涛[7](2002)在《玫烟色拟青霉双相发酵工艺及分生孢子粉贮存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Wize)Brown & Smith)是一种重要的丝孢类昆虫病原真菌,近年来在国外深受重视,已有多种商品制剂注册生产并用于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本研究对该液体培养、固体产孢的条件和孢子粉干燥工艺及孢子粉在贮藏过程中内源物质代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为利用玫烟色拟青霉控制我国的刺吸式口器害虫积累必要的经验和生产工艺技术。 从美国引进自粉虱分离的玫烟色拟青霉菌株Pfr116,用5种配方的培养液在25℃下进行深层发酵培养,以菌丝生物量作为指标筛选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发酵液配方(w/v):食用蔗糖2%,马铃薯20%,蛋白胨0.1%,NaNO_3 0.01%,KCI0.01%,MgSO_4 0.025%,MnSO_4 0.005%,FeSO_4 0.005%及KH_2PO_40.05%。用此培养液对Pfr116菌株进行48 h的深层发酵,可获〉20mg/mL的干菌丝产量,与萨氏培养液的菌丝产量无显着差异。通过对液培初始接种量和pH值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初始接种量为培养液的菌丝含量达到1.5~2.0mg/mL,最佳初始pH值为5~7。为了优化玫烟色拟青霉分生孢子粉的生产条件,以稻壳和麦麸(比例为7:3)为固体产孢基质,在51%~100%RH与20~32℃的24种温湿度组合条件进行产孢试验,初步确定24℃和90%RH的温湿组合最有利于产孢。进而在24℃恒温下,设定固相发酵头7天的相对湿度为90%,然后分别在90%,85%,74%和51%RH下继续至产孢结束,即产孢后期恒温变湿处理。结果表明,产孢量在85%RH下不受影响,而且孢子粉易于收集,但在51%和74%RH下产孢量明显下降。在以低值陈米为培养基质生产孢子粉的试验中,每克大米可产孢子粉30mg,含孢量可达1454亿/g孢子粉,只需常温晾干即可使含水量降至12%左右,孢子粉极易收获。 将液—固两相法生产的玫烟色拟青霉Pfr116菌株的分生孢子粉,在高真空冷冻干燥(HVFD)、高真空室温抽于(HVDAT)、35℃下烘干(HD)和低真空低热干燥(LVLHD)条件下进行不同程序的干燥处理,以筛选适合该菌孢子粉生产的干燥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低真空(0.1 MPa)低热(30℃)抽干20~24 h的干燥方法最适合用于该菌孢子粉的干燥,既能保证含水量在9.0%以下,又能保证87%以上的 活抱率和1130叫 亿哈的含抱量,而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可作为高纯度抱子 粉生产的首选干燥工艺。高真主(15.86 Pa)条件下无论冻干还是室温抽干,虽然 抱子粉的含水量(2.2%~8.7%)和含抱量(127~1360亿/克)指标有所改善,但活 抱率仅 62%,说明该菌抱子不适合在高真空条件下干燥。在 35C下烘干24 h所获 抱子粉含水量、24 h萌发率和含抱量分别为 9.6%、82.8%和 1200亿哈,该方法也 可在生产中应用,但其活抱率显着低于(P<0刀5)低真空低热抽干Q4h的抱子 粉,在无抽干设备时可选用烘干工艺。 本研究还检测了玫烟色拟青霉分生抱子内源营养物质在不同含水量和贮存温度 OoC和 25aC)组合条件下的代谢活动,以及内源营养物质与活抱率的关系。结果表 明,含水量和贮存温度交互影响抱子的活力。高含水量和常温贮存对抱子存活极端 不利。在一定范围内,低温或低含水量可以降低高含水量或高温对抱子的不利影 响。含水量和贮存温度显着交互影响着贮存中抱子内源营养物质侣糖、蛋白)的代 谢水平。低含水量的抱子粉无论在低温还是高温下贮存,其萌发率均与内源糖及蛋 白代谢呈极显着或显着线性关系,而高含水量抱子粉在贮存期间的萌发率则与内源 蛋白和内源糖代谢呈极显着反比例函数卜阶)关系。这表明含水量主要影响代谢水 平,而温度则主要影响代谢速度。但无论何种条件下贮存,玫烟色拟青霉分生抱于 均在贮存30天后死亡过半,死亡原因尚不清楚还有待有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2-05-01)

龙晋明,司云森,樊爱民[8](1999)在《双相不锈钢在衣康酸发酵液中的耐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稀土双相不锈钢(R1合金)在实际衣康酸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在衣康酸发酵液中R1合金能够保持稳定的钝化状态,腐蚀率很低。在溶液含Cl-量较高的情况下仍保持良好的抗点蚀能力。介质浸泡时,R1合金表面形成富铬的以Cr2O3和Fe2O3为主体的保护性氧化膜,这是合金具有优良耐腐蚀性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1999年04期)

冯汉昌,于连生[9](1976)在《从化合物“S”合成氢化可的松双相发酵法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化合物"S"合成氢化可的松,一般是利用发酵氧化法,即在培养微生物时投入化合物"S",使其11β位氧化。但是,由于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造成后处理工艺复杂。双相发酵法,是先培养微生物菌体,然后将菌体分离,置于蒸馏水中使化合物"S"在固液相中进行转化。实验证明,双相发酵法既可简化工艺,又能提高氧化速度。(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1976年02期)

双相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危险害虫,2003年在我国北京发现后,迅速扩散并局部暴发成灾,对我国的农作物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成为我国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不仅可以直接取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萎蔫减产,还可以传播多种病毒病,造成更严重损失。目前,随着人们对农药残留、食品及环境安全的关注及西花蓟马抗药性的产生,生物防治在西花蓟马防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作为一种安全无污染的虫生真菌,对西花蓟马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已被开发成多种剂型用于西花蓟马的田间防治。本研究主要以球孢白僵菌菌株XJWLMQ-32为供试菌株,对球孢白僵菌液固双相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4种方法对已退化的菌株进行复壮试验,通过比较菌株的产孢量和毒力,筛选出一种最有效的复壮方法,然后对菌株的液体摇瓶发酵和固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液固双相发酵的最佳生产工艺,最后利用7L发酵罐对菌株进行放大培养,通过优化发酵罐的条件参数,提高发酵液的质量,进而促进菌株固体产孢,为菌株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如下:室内筛选的对西花蓟马具有高效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XJWLMQ-32,在固体产孢培养基上继代培养8代后菌株退化十分严重。采用4种不同的方法对第8代退化菌株进行复壮试验。结果显示,连续复壮5代后,利用西花蓟马虫体粉培养基复壮的菌株产孢能力和毒力恢复效果最好,产孢量为9.11×108个/cm2,LT50为2.87 d,西花蓟马第5天的累积校正死亡率高于90%;利用胶体几丁质培养基复壮后,菌株的LT50为3.12 d,每代菌株毒力的提升率适中且稳定;蚕蛹粉复壮后,菌株产孢量最高,但毒力的提升率最低且波动较大;利用蝉蜕培养基复壮,菌株产孢和毒力的恢复效果较差。在产孢培养基中同时添加西花蓟马虫体粉和胶体几丁质,其毒力和产孢能力的恢复效果好且稳定,毒力恢复比例由13.39%降为11.45%,产孢量提高比例由40.93%降低为34.66%,仅下降6.27%。综合考虑,在产孢培养基中同时添加适量的虫体粉和胶体几丁质对退化菌株的产孢和毒力恢复效果好且稳定。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对菌株液体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温度、装样量、转速和浓度是影响发酵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一定范围内的pH变化对此菌株的液体发酵影响较小。在自然pH下,当培养温度27.08℃、装样49.72 mL(250 mL叁角瓶)、摇床转速205.45 r/min、接种浓度1.122×107孢子/mL时,发酵48h产生的生物量最大。在优化发酵条件下进行液固双相发酵试验,得到的球孢白僵菌液体发酵生物量为14.769g/L,与模型预测生物量相符,固体发酵后产孢量为20.16g/kg,含孢量1.84×10~(11)孢子/g。以菌株的产孢数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菌株固体发酵基质进行筛选,并对其固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使用麦麸和稻壳作为固体发酵基质,在基质中添加0.3%KH2PO4、0.1%MgSO4·7H2O、0.1%NH4NO3混匀,保持麦稻比为4:1,料水比为3:1,发酵液接种量为30%,使用15cm×30cm的保鲜袋装料,置于26℃培养箱前3 d黑暗封闭培养,后5d光照开袋培养(光照强度为2500lx)。通过此培养方法得到菌株的产孢数高达(18.30±1.58)×109个/g,显着高于优化前菌株的产孢数。以发酵液中菌株的生物量为指标,优化7L发酵罐发酵参数,对菌株XJWLMQ-32进行放大培养。结果显示,菌株经摇瓶一级发酵后,接种到7L发酵罐中进行二级发酵,利用NaOH/HCl调节发酵液pH值为6.5,控制发酵罐转速200r/min,通气量6L/min,发酵时间32h,将发酵液接种到固体基质上进行产孢培养。经比较,菌株的产孢数较摇瓶发酵有所提高,孢子粉的含孢量显着高于摇瓶发酵,达到(2.08±0.18)×10~(11)个/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相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李姝江,彭娇洋,朱涵明月,刘倩,王诗玮.莱氏野村菌(Nomuraearileyi)固液双相发酵配方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7

[2].张璐璐.防治西花蓟马的球孢白僵菌液固双相发酵条件优化[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3].王旭波,杨欢,尹华武,于建钰,李莉.预发酵-双相联合酸水解法萃取薯蓣皂素的初步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4

[4].许天委,张世清,黄俊生.金龟子绿僵菌的液固双相发酵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

[5].尤艳华.盾壳霉双相发酵过程中污染微生物的分析及其控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6].张雄.生防菌盾壳霉双相发酵工艺的优化及放大[D].华中农业大学.2010

[7].陈宜涛.玫烟色拟青霉双相发酵工艺及分生孢子粉贮存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2

[8].龙晋明,司云森,樊爱民.双相不锈钢在衣康酸发酵液中的耐蚀性研究[J].机械工程材料.1999

[9].冯汉昌,于连生.从化合物“S”合成氢化可的松双相发酵法实验[J].微生物学报.1976

论文知识图

3种氧载体对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不同油相体积分数下的体积溶氧系数变...灵芝菌丝体胞外多糖发酵罐发酵的溶氧...灵芝胞外多糖发酵过程液体的黏度变化沼气发酵工艺类型灵芝胞外多糖单液相发酵体系动力学曲...

标签:;  ;  ;  ;  ;  ;  ;  

双相发酵论文_李姝江,彭娇洋,朱涵明月,刘倩,王诗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