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敏感性论文_张凌云,刘蕾,王艺,李宜爽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气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敏感性,天气,函数,要素,气象,切变,天气预报。

天气敏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凌云,刘蕾,王艺,李宜爽[1](2018)在《一次冰雹天气的数值模拟及地形敏感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12年4月12日柳州市出现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高分辩率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冰雹天气发生的热力和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柳州市北部山脉作降低和升高处理,运用WRF中尺度模式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发生在典型的上干下湿不稳定大气层结中;(2)强对流发生需要较长的能量积累时间,但强对流爆发后能量释放迅速且时间短暂;(3)强对流发生前上升运动和正涡度较弱,且当中层有"干侵入"时会出现较弱的下沉运动,但在强对流爆发时上升运动瞬间突增,正涡度迅速增加,强上升运动和强涡度柱到达对流层上部,并出现强的垂直风切变;(4)地形改变对深厚冷空气的影响不大,地形降低使山脉南部急流强度加大,地形升高使山脉南部急流强度减弱,急流核南落,地形升高也使得动力条件明显增强,对强对流的发生更有利。(本文来源于《气象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02期)

贾晓,路川藤,黄华聪[2](2017)在《影响长江口深水航道骤淤的非常态天气过程Ⅱ:台风要素敏感性分析及典型台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台风中心气压、台风距离长江口距离(简称距离)、最大风速半径和移动风速4个典型参数对长江口航道骤淤的影响水平,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了64组典型试验工况,选择藤田-高桥圆形风场经验公式架构了台风场,然后采用SWAN模型模拟不同台风工况的波况,并计算牛皮礁站的波能。据波能的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台风要素的敏感性次序。研究表明,长江口过境台风中,距离最敏感,而最大风速半径为较不敏感因素。选取主要的敏感性参数(距离、中心气压)为代表参数,概化移动风速和最大风速半径。在合理选取能够引起骤淤的临界波能的标准下,给出较易引发骤淤的典型包络线范围,为骤淤的预报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乐满,李海飞,王式功,尚可政,张莹[3](2017)在《北京市主要天气敏感性疾病发病与流行的24节气特征分析和预报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北京市2009-2011年疾病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从24节气的角度分析了北京市近年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脑梗死的发病与流行时间变化特征,发现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受干冷空气影响较大,体现了以冷效应为主的特征,春季此类疾病的发病人数明显减少;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峰值期的出现,主要是秋末冬初冷暖空气频繁交替所致,与气温的变化幅度与频次密切相关.两种疾病发病的气象成因有一定差异,建立了北京市相关天气敏感性疾病发病的逐月预报方程,分别进行了回代检验和试预报检验,结果表明,回代检验中3种疾病的逐月预报方程均较好的反映了当天的患病人数;试预报结果不如回代检验的结果,且呈现夏季暖湿天气条件下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最少,干冷的冬季及粉尘较多的春季为呼吸系统疾病流行高发期的季节变化特征.预报方程在描述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高峰期时在数值上存在一定偏差,说明发病高峰期并不仅仅与气象因子有关,可能还受环境、空气污染及社会因素等影响.构建的逐月预报方程充分考虑了疾病发病的滞后效应和周末效应,利用了扩展后的368个气象因子进行优化筛选,充分体现了主控因子的主导作用,能够对相关天气敏感性疾病发病情况做出较好预报.(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牛嫣静,车玉章,彭新东,范广洲[4](2017)在《模式初值敏感性对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准定常外源强迫条件下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对初值的敏感性问题,采用ECMWF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作为模式初值,利用CAM3.0模式,对1982-2011年1月准定常短波辐射强迫情况下30个天气个例的15天预报结果进行分析,着重讨论预报结果对初值的依赖性,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模式确定性预报试验中,在10天内预报技巧显着,初值影响随预报时间延长而降低,10天以上仍有一定预报技巧。初值对15天以内的数值天气预报都有一定的影响,优良初值可提高预报质量。(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贾俊妹[5](2017)在《石家庄地区叁种天气敏感性疾病的医疗气象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愈加显着,表现为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引起、诱发或加剧相关疾病。流行病学及统计学的许多研究表明,在许多由极端天气,如高温热浪、重污染等引发的健康事件中,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及死亡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统计分析了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特征,发现很多种疾病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且和某些气象要素有显着的相关性。在对同一种疾病细分病种后进行分析,发现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种之间还可能存在不一样的季节性分布规律。所以,研究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等疾病与天气气候之间的关系,探索天气条件和气候变化对人体机能和身体健康影响的预报预测方法和有关技术研究,建立气象条件对人群健康的风险预报预警模型,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使用石家庄站1961-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石家庄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是气温的变化趋势。运用石家庄市某叁甲医院的慢性肺阻、冠心病和脑梗塞疾病住院资料,分析了慢性肺阻、冠心病以及脑梗发病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针对这叁种常见的气象疾病的发病趋势,建立了分季节的预测模型,并开发了健康气象预报系统。主要结论如下:1、石家庄地区近53年平均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至今上升趋势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也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年平均最低气温,平均增温率为0.594℃/10a,增温趋势显着。四季平均气温中冬季上升趋势最明显。2、慢性肺阻等呼吸疾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秋冬季高,春季次之,夏季最少。不同季节,不同气象因素对COPD发病起着综合影响。24小时变温、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是影响发病的叁个主要气温指标。秋冬季节,变温小时大气稳定,空气污染是主要因素;春季天气回暖,温差增大,平均日温差为10.0℃,另外春季细菌活性开始增强,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因素;夏季天气炎热,平均气压991.7hPa,高温、低压导致疾病复发。分季节建立的COPD发病预测模型,为疾病预测和减少该病的发生及其预报预警提供参考。此外,成人慢性肺阻病人男性占56.4%,多于女性;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51.2%,略多于中青年患者。因此,中老年人是预防该疾病的重点。3、冠心病发病人数存在月、季变化特征,6-8月最少,3月、10-11月最多。夏季最少,秋季最多,冬春季比平均值也略偏高。冠心病发病人数与风速变化、气压正相关,与水汽压、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负相关。春夏过渡期,气温逐渐升高,发病人数随之呈现下降趋势,夏季气温最高,对应发病人数也最少,夏、秋交替,气温逐渐降低,发病人数又有所增加。冠心病就诊人数与风速、气压为正响应机制,发病人数整体呈现随着风速和气压增加而增加、反之降低的趋势。利用水汽压和风速变化因子建立冠心病日发病人数预报模型,经过检验,模型预报准确率为77%,预报结果基本反应了实际就诊人数的变化趋势。4、脑梗塞发病人数存在月、季变化特征,冬季明显偏少,其他3季基本相同。夏季脑梗塞发病人数只与气压显着正相关,春秋冬叁季脑梗塞发病人数与相对湿度及其变化、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显着正相关,与气压显着负相关。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建立了脑梗塞夏季预报模型和春秋冬季预报模型。经过检验,夏季预报准确率为82%;冬季准确率为76%,基本反应了实际就诊人数的变化趋势。5、研发了健康气象预报系统,实现了业务化应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沈沛丰,韦芬芬,周正明[6](2016)在《一次霾天气过程分析和WRF-Chem敏感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2月21日~27日苏州连续出现霾天气,能见度持续低于2公里。其中,21日、23日、25日~26日前期达到重度霾,22日为轻度霾,24日受降水影响霾天气短暂消散。出现重度霾时,PM2.5和PM10平均浓度分别达到194ug/m3和230ug/m3,小时峰值更是分别达到248 ug/m3和314 ug/m3,对交通安全及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影响。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12月苏州地区出现的一次持续中重度霾天气,并利用WRF-Chem数值模式开展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本次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得到以下结论:(1)苏州地区此次持续霾天气过程中,数次冷空气扩散南下将上游的大量污染物向华东区域输送,由于风力不大,持续时间长,造成了区域性的重度霾天气。其中,22日转偏东风、24日苏南降水、26日弱高压入海对本地霾有短暂缓解作用。27日北方冷空气主体南下,大范围霾天气得到清除。(2)激光雷达探测数据显示,25日苏州市区上空混合层高度总体较低,不利于近地面污染物扩散。25日上午冷锋过境期间,锋面附近风场辐合导致上游污染物输入,苏州市区颗粒物浓度显着上升,混合层以下大气消光能力较强。下午随着锋面过境和混合层高度略有抬升,近地面颗粒物浓度下降,大气消光能力减弱。傍晚到夜间苏州上空存在明显的污染物沉降过程,造成近地面颗粒物、特别是PM10浓度上升明显。(3)通过控制西北内陆的排放源开展WRF-Chem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25日~26日前期,来自苏州西北侧内陆地区的污染物输入对本地污染物浓度上升、霾天气加重有较大贡献,控制上游污染排放有助于改善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期刊2016-11-01)

马占云,冯鹏,高庆先,孔珊珊,许霜[7](2015)在《华北地区能源及交通行业对极端天气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1987─2010年华北五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代表极端天气的HDD(采暖度日)、CDD(降温度日)和P(降水距平百分率)3个指标,通过建立Cobb-Douglas和超越对数2类生产函数,分析极端天气对华北五省市区的能源、交通2个行业产值影响的敏感性.结果表明:CDD、P对2个行业产值的影响较小,HDD的影响较大.能源行业产值对HDD、CDD及P的静态敏感系数最大值分别为0.29、0.10、0.07,表明这3个指标对能源行业产值的影响依次降低;交通行业产值对上述3个指标的敏感系数同样也依次减少.动态敏感性分析表明,能源消费结构和交通运输方式决定了CDD、P对五省市区2个行业产值的影响较小,而HDD的影响相对较大且年际波动也大,即冰雪、寒潮对能源、交通2个行业产值的影响程度远大于高温热浪、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山西交通行业产值对极端天气的敏感性在五省市区中表现最为显着,HDD、CDD和P每增加1%,该省交通行业产值将分别变化-0.11%、0.11%、0.03%.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五省市区极端天气事件的分布和2个行业产值的损失相吻合.(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汪娇阳,陈静,刘琳,田华[8](2014)在《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对气候累积概率分布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国气象局T213全球集合预报系统历史样本较短、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数学模型中气候累积概率分布样本不足的问题,选取气候背景和地理地貌特征较为相似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扩展时间序列和空间范围的方法,增加T213全球集合预报系统的降水预报气候分布样本数,改进模式降水预报气候累积概率分布,利用2011年6月10—20日集合预报资料进行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预报试验,分析气候累积概率分布敏感性。结果显示:扩展时间序列和空间范围增加模式T213集合预报气候样本数的方法,生成的模式气候累积概率分布较单一格点方法更具代表性,能提高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的识别技巧,并提前8 d发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强降水预报信号。(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4年04期)

党冰[9](2014)在《北京夏季叁种天气敏感性疾病的气象诱因及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暑、感染性腹泻、荨麻疹是北京地区夏季常见天气敏感性疾病,严重影响相关人群健康和劳动效率,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其发病和蔓延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收集了北京市某四家叁甲医院2008~2012年的中暑病例、感染性腹泻病例和荨麻疹病例资料(共23612例),以及同期逐日气象要素资料,详细分析了叁种天气敏感性疾病和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以9个气象要素资料为基础,派生出当天及累积共63个气象因子,采用相关分析,探索北京夏季叁种天气敏感性疾病发病人数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普查筛选出影响疾病的关键气象因子;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拟合不同气象要素与叁种疾病人数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并定量评估关键气象因子对疾病的影响程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拟合、广义相加模型预测方法分别构建北京夏季叁种天气敏感性疾病的气象预报模型,通过对比拟合优度和预报准确率,确立最优预报模型并进行疾病指数等级试预报检验,其中中暑预报已投入业务使用,为叁种夏季天气敏感性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与健康保障服务。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暑、感染性腹泻、荨麻疹均属于北京地区夏季高发的天气敏感性疾病。其中,中暑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9月份,7月份发病人数最多,6月和8月份次之;高发年龄段集中在20~59岁,且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感染性腹泻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其中6-8月份为高发期,8月份发病人数最多;高发年龄段集中在20~29岁,无明显性别差异。荨麻疹发病人数自3月份开始逐渐增加,其中6-8月份是发病高峰期,7月份发病人数最多,之后发病人数逐渐下降;高发年龄段集中在18~40岁,性别差异不大。(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诱发夏季中暑的决定性因子是气温,并且与其连续2d累积正相关最显着;感染性腹泻发病与气温连续7d累积的正相关最显着,与水汽压连续7d累积呈现较显着的正相关;荨麻疹发病与当日最低气温的正相关最显着,与水汽压和风速的累积也呈现较显着的相关性。表明气象要素的连续累积作用对疾病影响更大。(3)危险度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中暑危险度,随着气温和水汽压的上升而增加,随着气压和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特别是当最高气温大于32℃、平均气温大于27℃,中暑风险显着增加,此时平均气温再每升高1℃,其风险增加31.17%。感染性腹泻发病危险度,随着气温和水汽压的上升而增加,随着气压和风速的增加而降低;当平均气温处于25℃~27℃时,感染性腹泻发病风险增加最大,此时平均气温再每升高1℃,其风险增加8.01%。荨麻疹发病危险度,随着最低气温、水汽压的上升而增加,随风速的增加而降低;当最低气温大于23℃,荨麻疹患病风险增加最大,此时最低气温再每升高1℃,其风险增加3.49%。此外,温湿协同作用对叁种疾病的影响表明,气温和湿度同时增大会加剧叁种疾病的患病风险。(4)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拟合和GAM预测模型对叁种疾病的拟合及预报结果表明:GAM预测效果最佳,其拟合准确率分别为69.57%、71.01%、77.17%,预报准确率分别为66.30%、67.53%、75.00%,反映出预报准确率与拟合准确率接近,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可用于实际业务预报。(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4-01)

吴凡[10](2013)在《南京市高温热浪对天气敏感性疾病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的发展,夏季高温热浪及其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流行病学方法,在探明南京市高温热浪时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南京市高温热浪对天气敏感性疾病的影响。针对热浪期间的疾病死因序位变化,建立了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预测模型,为预防与控制高温热浪对城市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热浪期间各个年龄段的日平均死亡数都比非热浪期间的高,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日平均死亡数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的,且男性41-50岁的日平均死亡人数显着增大,50-61岁增加的相对缓慢,同年龄段女性却没有这种现象,但是在60岁以后男、女的日平均死亡数都是最大的。2、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RR(relative Risk, RR)值受到当天、死亡前2天的最高气温的影响比较大,其中最大的RR值是出现在当天,为1.204(95%CI:1.110-1.306);其次是死亡前2天,值为1.124(95%CI:1.013-1.247)。男性,主要受到死亡前2天、死亡前4天的最高气温的影响,影响效果特别大;女性受死亡前1天、死亡前2天以及死亡前3天的最高气温的影响差不多。60岁以上老年人受到当天、死亡前2天以及死亡前4天的最高气温影响所对应的RR值均大于1,16-60岁成年人RR值的受滞后影响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心脑血管疾病广义相加模型经调整后其回代预测2004年至2009年高温热浪时段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均方根误差为3.4,预测2010年的均方根误差为4.4。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受到当日最高气温、死亡前1天、6天的日最高气温的影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当日最高气温,其RR值为0.886(95%CI:0.771-0.972)。男性主要受到死亡前6天的日最高气温影响,女性受到当日最高气温以及死亡前1天的日最高气温的影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当日最高气温,其RR值为0.833(95%CI:0.703-0.987)。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受到当日的平均温度、死亡前1天以及死亡前6天的日最高气温的影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死亡前1天的日最高气温,其RR值1.095(95%CI:1.03-1.163)。呼吸系统疾病广义相加模型经调整后其回代预测2004年至2009年高温热浪时段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均方根误差为1.9,预测2010年的均方根误差为2.1。(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3-05-01)

天气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研究台风中心气压、台风距离长江口距离(简称距离)、最大风速半径和移动风速4个典型参数对长江口航道骤淤的影响水平,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了64组典型试验工况,选择藤田-高桥圆形风场经验公式架构了台风场,然后采用SWAN模型模拟不同台风工况的波况,并计算牛皮礁站的波能。据波能的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台风要素的敏感性次序。研究表明,长江口过境台风中,距离最敏感,而最大风速半径为较不敏感因素。选取主要的敏感性参数(距离、中心气压)为代表参数,概化移动风速和最大风速半径。在合理选取能够引起骤淤的临界波能的标准下,给出较易引发骤淤的典型包络线范围,为骤淤的预报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气敏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凌云,刘蕾,王艺,李宜爽.一次冰雹天气的数值模拟及地形敏感性试验[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8

[2].贾晓,路川藤,黄华聪.影响长江口深水航道骤淤的非常态天气过程Ⅱ:台风要素敏感性分析及典型台风路径[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乐满,李海飞,王式功,尚可政,张莹.北京市主要天气敏感性疾病发病与流行的24节气特征分析和预报模型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牛嫣静,车玉章,彭新东,范广洲.模式初值敏感性对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影响[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7

[5].贾俊妹.石家庄地区叁种天气敏感性疾病的医疗气象预报[D].兰州大学.2017

[6].沈沛丰,韦芬芬,周正明.一次霾天气过程分析和WRF-Chem敏感性试验[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2016

[7].马占云,冯鹏,高庆先,孔珊珊,许霜.华北地区能源及交通行业对极端天气的敏感性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5

[8].汪娇阳,陈静,刘琳,田华.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对气候累积概率分布敏感性研究[J].暴雨灾害.2014

[9].党冰.北京夏季叁种天气敏感性疾病的气象诱因及预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4

[10].吴凡.南京市高温热浪对天气敏感性疾病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等...1.1研究区域基于天气学习的需求学习系统夏季网供最高负荷-最高温度对比图16晴天、阴天沿水体下风向0.rc、...涡度沿119.2°E的经向剖面图(a、c控制...

标签:;  ;  ;  ;  ;  ;  ;  

天气敏感性论文_张凌云,刘蕾,王艺,李宜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