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合成孔径雷达论文_于广洋,路瑞峰,赵迪,刘艳阳,陈筠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孔径,海冰,天线,高度计,波束,海洋学,北极。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论文文献综述

于广洋,路瑞峰,赵迪,刘艳阳,陈筠力[1](2019)在《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波束指向优化设计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体制的星载高度计能实现高分辨率、宽幅、高精度海面高程测量。传统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波束指向设计方法以SAR图像近远端噪声等效后向散射系数差异最小化为优化目标,星载InSAR高度计对海入射角小,如采用传统波束指向设计方法将面临系统近端测高性能优于远端等问题。为使远端测高性能满足应用精度指标要求,系统需提高雷达发射功率或增大雷达天线尺寸,这对卫星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出了面向测高应用的星载InSAR高度计波束中心指向设计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调整雷达波束中心指向实现全场景测高性能最优化,可有效降低传统设计方法中SAR载荷对发射功率等卫星指标的要求,对未来我国发展InSAR体制海面高度计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新方法相对于传统设计方法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9年03期)

方昊然[2](2019)在《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城市基础设施形变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快速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是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地下水的开采等引发的地面沉降及基础设施形变,这些问题日益危害基础设施的健康,迫切需要“体检”。另一方面,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监测,传统的测量手段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成本高,无法持续监测等。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一种新兴的测量技术,以其范围广,精度高,全天时等特点,可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持续性观测。本论文依托于“天空地协同遥感监测精准应急服务体系构建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以太原市和深圳市福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监测,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第一,以改进PS点识别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为出发点,同时在相干系数阈值和振幅离散差阈值双重指标选点的基础上,利用距离阈值与叁维连通性(一维时间,二维空间)对PS点集进行优化筛选。第二,对PS构网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传统Delaunay叁角网的局限性,借助控制测量的思想,构建了自由连接网与Delaunay叁角网模型,并基于模型相关系数对PS网络进行优化。在相位解缠方面,首先借助零空间矩阵及整数规划完成一级控制网高精度相位解缠;其次通过最小费用流对二级叁角网进行解缠。在相位解缠还原真实差分相位的基础上,利用间接平差求解PS参数,对残余相位进行滤波分析。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研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处理程序,实现了自动化解算。第叁,以太原市为实验区分析了太原市区域沉降情况,指出太原市的四个沉降漏斗并说明其发展趋势,说明雷达干涉测量在传统采空区基础设施形变监测的适用性。针对石太客专等交通基础设施形变进行分析评价,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对比传统PS-InSAR算法,改进算法在大气延迟估计、相位解缠和提高解算方程冗余度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算法。第四,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在沿海大气相位复杂,填海造陆、软土基础等情况下,利用本文提出的算法对深圳市福田区的地铁,通关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等重要基础设施进行形变监测,精确提取了其形变量,说明了这些基础设施沉降情况。利用构建影像金字塔的策略,利用python编写了基于google earth的InSAR解译可视化程序,直观方便地查看形变监测结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证明,本文的改进算法在城市基础设施形变监测中,可以很好的抑制噪声及大气延迟影响,能够准确获取基础设施的形变场,从而精确地提取其形变量。(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16)

李晓明,张强[3](2019)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北极海冰覆盖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冰是北极变化的"指示器"。准确的海冰覆盖信息对于北极环境与气候变化认知、极地航行安全保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以全天候、全天时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在极地海冰观测展示了突出优势。前期针对高分3号SAR数据,我们建立了基于支持(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谢辉,赵强,曾祥能[4](2019)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应用于星载平台的现状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当前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成像模式与精度、高分辨宽测绘带技术等发展情况,分析了无线SAR(WiSAR)的优势,指出天线将作为星载SAR的主要载体,其它功能部件将围绕天线而展开集成化设计,预见未来星载SAR将秉承轻量化、模块化、数字化的设计理念,实现经济型、稳健性、敏捷型的设计目标,而天线将成为未来星载SAR的主要外在构型。(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对抗》期刊2019年01期)

郭倩,王海鹏,徐丰[5](2018)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飞机目标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场景下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中飞机目标检测问题,提出一种端到端的飞机目标检测算法。先在大场景SAR图像中对机场目标进行粗检测,定位机场区域,再通过精确分割算法获得机场的精细区域。对机场区域中的飞机目标进行检测,采用一种基于Canny算子的边缘检测与卷积神经网络结合的飞机目标检测算法。通过飞机边缘检测、边界框预处理等操作确定潜在飞机目标在机场中的位置范围,采用基于GoogLeNet的卷积神经网络对可疑目标进行鉴别。利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对算法进行验证,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8年06期)

赵娟[6](2018)在《完善海洋遥感理论 发展海洋遥感技术——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洋遥感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作为一种主动式微波侧视成像雷达,具备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宽刈幅成像的优势,是可见光、红外传感器及其他微波传感器所不具备的。自美国于1978年发射第一颗海洋遥感卫星SEASAT以来,SAR海洋遥感理论、SAR海洋遥感探测技术与应用研究始终是海洋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航天飞机成像雷达以及X波段SAR(SIR-C/X-SAR)运行之后,多波段、多极化、多入射角和多观测模式成为SAR海洋遥感研究的主流发展方向。SAR遥感图像(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8年11期)

郑敏薇,李晓明,任永政[7](2018)在《高分3号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极地海冰自动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变暖等一系列气候变化的发生,极地海冰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由于不受光线和云雨影响,合成孔径雷达(SAR)可以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高分3号是我国高分系列卫星中的一颗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卫星,具有多种成像模式,可以在全球获取SAR数据。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特性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使得高分3号星载SAR在极地海冰遥感监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高分3号水平-垂直(Horizontal-Vertical,HV)极化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无需人工干预的海冰检测方法,实现海水和海冰的自动分离。利用该方法得到的海冰和海水分离结果同辅以人工解译的半监督分类结果相比较为吻合,为高分3号服务于极区海冰监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陆智俊,钟超,吴敬玉[8](2018)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小特征的准确分割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信息丰富且复杂,无法通过某种信息对其所有目标进行准确表述,相同种类图像有很大不同,而不同种类图像有很大的相似性,传统方法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导致分割精度低。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星载SAR图像小特征准确分割方法。首先,对星载SAR图像灰度特征进行提取,通过灰度共生矩阵对纹理特征进行提取,利用谱嵌入式聚类方法塑造星载SAR图像可识别特征轮廓模型,实现轮廓特征的提取。然后,通过支持向量机实现星载SAR图像小特征初分割,利用不同小特征信息对各过分割部分的空间关系进行研究,在全局范围对类似过分割部分进行迭代增长处理,对星载SAR图像进行小特征准确分割。最后通过试验证明了本文方法有很高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郑敏薇[9](2018)在《C波段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极地海冰检测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极地海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海冰作为影响气候重要的因子,不仅对全球热平衡有着重要影响,还对海洋的温盐平衡也有影响。随着北极海冰逐渐地融化,使得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航道能够开通。但是即使在夏季,北极航道地区仍然存在海冰,威胁过往船只的安全,因此极地海冰的检测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合成孔径雷达(SAR)全天时全天候观测及高空间分辨率数据的特性,更加有利于海冰的监测。因此如何利用SAR来进行极地海冰检测,即将海冰和海水分离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利用C波段高分3号及Sentinel-1 SAR数据开展了极地海冰检测算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初步结论如下:(1)研究了海冰在C波段SAR水平-水平(Horizontal-Horizontal,HH)极化和水平-垂直(Horizontal-Vertical,HV)极化数据上的散射特性的差异。分析了在较大的入射角范围的情况下海冰、海水图像灰度值随入射角的变化情况及在较小入射角范围的情况下,海冰、海水的灰度值是否受风速的影响。通过以上两个研究分析,得到了HV极化图像灰度值随入射角的变化情况小于HH极化图像,以及HV极化图像灰度值受风速的影响小于HH极化图像的结论。这表明了HV极化方式相较于HH极化方式来说,对入射角及风速都较为不敏感,图像中同种物体的灰度值较为一致,有利于海冰和海水的区分。(2)开展了基于高分3号和Sentinel-1 SAR HV极化数据的海冰检测算法的研究。文中主要使用高分3号的条带成像模式的HV极化图像和Sentinel-1的超幅宽成像模式的HV极化图像,通过图像的纹理特性及支持向量机分类的方式进行海冰和海水的分离。为了能使算法自动运行而无需人工干预,文中改进了分水岭算法并用其进行样本的自动提取,同时根据海冰和海水在不同的纹理上表现出明显的特征来进行样本分类。最终通过用支持向量机训练样本得到的分类模型对整幅图像进行海冰检测。(3)开展了算法结果精度的研究。文中通过利用目视解译的结果同算法结果进行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算法精度的检验。结果表明文中算法对海冰和海水的检测精度均在90%以上。(4)开展了算法的适用性研究。文中利用了多幅高分3号及Sentinel-1SAR图像进行算法测试,其中大部分的图像都能得到很好的海冰检测结果,但也有少量图像不能得到海冰检测结果。文中对部分海冰检测结果成功的图像进行了展示,同时对检测不成功的原因也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江烨[10](2018)在《多模式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航天系统重要的微波遥感手段,在军事和国民经济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随着星载SAR应用场合的愈加广泛,对成像分辨率和测绘带宽等性能指标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因此,现如今先进的星载SAR系统往往要求具备多种工作模式以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多工作模式是指除了条带SAR这一基本模式之外,系统还可以工作在ScanSAR、TOPSAR等宽测绘带模式及聚束SAR、滑动聚束SAR等高分辨率模式,具备多模式的星载SAR系统的对地观测能力可以被极大地增强。另外,新模式不断涌现的同时也伴随着成像算法的更新。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立足于高分辨率和宽测绘带两个基本需求,着重研究了几种热点SAR工作模式的信号处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从星载滑动聚束模式的回波模型出发,研究其高分辨率成像算法。通过分析该模式的方位时频关系,得出其成像时面临方位欠采样的问题。为使经典成像算法能直接应用于滑动聚束模式,将全孔径数据进行了保证方位无模糊的子孔径划分。星载SAR高分辨成像时传统双曲距离模型失效,对此研究了结合沿视线方向轨道一步运动补偿的?k成像算法,从运动补偿和成像算法的角度使成像误差最小。最后运用方位基频变标原理完成了子孔径数据的拼接和方位向压缩,并给出了详细处理流程。2、将极坐标格式算法(Polar Format Algorithm,PFA)推广应用到星载TOPS模式中。TOPS模式特殊的扫描方式使其成像同时出现方位频域混迭和方位时域混迭,较之聚束模式的处理更加复杂,必须对传统的PFA进行改进。首先构造了基于旋转中心的方位去斜函数以减小方位总带宽,保证后续两维插值的正确处理,然后推导并补偿了多余的空不变相位,最后提出利用方位变标原理解决时域混迭问题,仿真实验证明了广义PFA应用到TOPSAR的有效性。3、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宽测绘带成像的新型环视扫描模式,借鉴ScanSAR的扫描思想,使雷达天线作圆锥扫描的同时,由近及远地对多个距离子带进行周期性分时扫描,分析了该模式下天线波束在各子带的驻留时间分配准则以及成像参数间的依赖关系,然后在子孔径内完成成像及基于真实地理位置和成像点间映射关系的几何失真校正,最后通过图像拼接得到完整的环形成像图。经过仿真数据验证,所提成像方案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前提之下能极大地拓宽测绘带。(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3-01)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快速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是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地下水的开采等引发的地面沉降及基础设施形变,这些问题日益危害基础设施的健康,迫切需要“体检”。另一方面,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监测,传统的测量手段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成本高,无法持续监测等。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一种新兴的测量技术,以其范围广,精度高,全天时等特点,可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持续性观测。本论文依托于“天空地协同遥感监测精准应急服务体系构建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以太原市和深圳市福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监测,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第一,以改进PS点识别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为出发点,同时在相干系数阈值和振幅离散差阈值双重指标选点的基础上,利用距离阈值与叁维连通性(一维时间,二维空间)对PS点集进行优化筛选。第二,对PS构网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传统Delaunay叁角网的局限性,借助控制测量的思想,构建了自由连接网与Delaunay叁角网模型,并基于模型相关系数对PS网络进行优化。在相位解缠方面,首先借助零空间矩阵及整数规划完成一级控制网高精度相位解缠;其次通过最小费用流对二级叁角网进行解缠。在相位解缠还原真实差分相位的基础上,利用间接平差求解PS参数,对残余相位进行滤波分析。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研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处理程序,实现了自动化解算。第叁,以太原市为实验区分析了太原市区域沉降情况,指出太原市的四个沉降漏斗并说明其发展趋势,说明雷达干涉测量在传统采空区基础设施形变监测的适用性。针对石太客专等交通基础设施形变进行分析评价,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对比传统PS-InSAR算法,改进算法在大气延迟估计、相位解缠和提高解算方程冗余度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算法。第四,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在沿海大气相位复杂,填海造陆、软土基础等情况下,利用本文提出的算法对深圳市福田区的地铁,通关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等重要基础设施进行形变监测,精确提取了其形变量,说明了这些基础设施沉降情况。利用构建影像金字塔的策略,利用python编写了基于google earth的InSAR解译可视化程序,直观方便地查看形变监测结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证明,本文的改进算法在城市基础设施形变监测中,可以很好的抑制噪声及大气延迟影响,能够准确获取基础设施的形变场,从而精确地提取其形变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论文参考文献

[1].于广洋,路瑞峰,赵迪,刘艳阳,陈筠力.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波束指向优化设计新方法[J].上海航天.2019

[2].方昊然.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城市基础设施形变监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3].李晓明,张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北极海冰覆盖观测[J].海洋学报.2019

[4].谢辉,赵强,曾祥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应用于星载平台的现状与发展[J].舰船电子对抗.2019

[5].郭倩,王海鹏,徐丰.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飞机目标检测[J].上海航天.2018

[6].赵娟.完善海洋遥感理论发展海洋遥感技术——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洋遥感导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

[7].郑敏薇,李晓明,任永政.高分3号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极地海冰自动检测方法研究[J].海洋学报.2018

[8].陆智俊,钟超,吴敬玉.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小特征的准确分割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9].郑敏薇.C波段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极地海冰检测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

[10].江烨.多模式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以色列TECSAR卫星分解图长曲棍球总体图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处理系统结...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探测干扰示意图2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距离模糊示意...

标签:;  ;  ;  ;  ;  ;  ;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论文_于广洋,路瑞峰,赵迪,刘艳阳,陈筠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