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川农论文_谭飞泉,任天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品种川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新品种,条锈病,川农,大麦,有效分蘖,冕宁县。

品种川农论文文献综述

谭飞泉,任天恒[1](2019)在《广适小麦新品种——川农32》一文中研究指出川农32为四川农业大学遗传和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适应性强,抗倒伏,高产,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通过了四川省和国家品种审定。1.特征特性。该品种春性,适播期长。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较小。穗层整齐,熟相好。穗近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每亩有效穗约为25万穗,穗粒数约为40粒,千粒重46克左右。籽粒容重754克/升,(本文来源于《农村百事通》期刊2019年19期)

刘家君,罗伟,秦娜娜,刘亚西,魏育明[2](2019)在《小麦品种川农16有效分蘖数位点QPtn.sau-4B的鉴定和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分蘖数是小麦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目前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前期我们基于小麦55K SNP芯片,利用小麦品系20828和川农16杂交构建的F_7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到一个主效的有效分蘖数位点QPtn.sau-4B。该QTL的增效位点来源于川农16,能解释17.23-45.46%的表型变异。在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群体中验证QPtn.sau-4B的遗传效应时发现,该位点能显着增加植株2.68-3.99个分蘖。结合BSA和660KSNP芯片技术,将有效分蘖数位点关联于染色体4B的28Mbp-39Mbp区间内,与我们之前的定位结果基本一致。利用该位点区间内SNP,开发得到与该位点紧密连锁的KASP标记10个,其中KASP_AX-110436964距目标位点最近,仅2.1cM。另外,我们在进行遗传学定位的同时,也利用反向遗传学来进行候选基因预测。我们对该位点区间内的18个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发现,发现基因TraesCS4B01G042700在玉米中的同源基因能编码转录因子TEOSINTE BRANCHED1(TB1),并且TB1在玉米中被广泛报道,其作用是影响玉米分枝和分蘖。结合近期报道以及对该基因的同源基因和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TB1并非QPtn.sau-4B的候选基因。因此,我们正在创制近等基因系以进一步精细定位来获得该位点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将为后续QPtn.sau-4B精细定位、克隆以及其候选基因功能验证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谭飞泉,任天恒,罗培高,张怀渝,唐宗祥[3](2019)在《广适性小麦新品种—川农32》一文中研究指出川农32(区试代号:R807)为四川农业大学遗传和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品种来源为:川农27/80978,其中,川农27为自育品种,80978为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引进品系。该品种的突出优点为:高产,适应性好,适播期较宽,抗倒,品质达到弱筋小麦标准。该品(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丹丹,汪文琴,叶少平,袁金娥,刘新春[4](2019)在《青贮饲料大麦新品种川农饲麦1号高产栽培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新选育的饲料大麦品种川农饲麦1号作青贮用时的适宜收获时期及其栽培技术,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播种密度(X_1)、播种期(X_2)、收割期(X_3)和氮肥用量(X_4)4个因素在成都种植时的最佳栽培技术模式。其鲜质量产量为目标函数Y(kg/667 m~2)的数学回归模型为:Y=2 172.172 1+104.449 7 X_1-276.310 1 X_2-76.485 3 X_3-64.818 1 X_4+3.789 9 X_1~2+42.680 7X_2~2-5.377 3 X_3~2+13.234 8 X_4~2+7.778 2 X_1X_2-105.005 2 X_1X_3-2.222 3 X_1X_4+27.223 6 X_2X_3+91.115 7 X_2X_4-23.890 1 X_3X_4。全株鲜质量产量大于3 500 kg/667 m~2时的农艺措施优化组合方案为:播种密度为9.89~11.32kg/667 m~2,播种期为10月24—26日,收割期为4月13—18日,氮肥用量为10.83~16.71 kg/667 m~2。在4个参试因素中,播种期对全株鲜质量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对全株鲜质量产量的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大麦与谷类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伍祥,陈文强,马炳田,张上都,彭菊[5](2018)在《杂交水稻品种川农优894的选育及特征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叁系不育系川农4A与恢复系R 894配组杂交水稻新组合川农优894,2012—2013年参加贵州省区域试验,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该组合区试平均产量、增产点次、抗性水平均达到贵州省农作物水稻品种审定要求,2014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试验介绍了川农优894选育经过、区试产量、抗性表现及特征特性。(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09期)

郑庆伟[6](2018)在《抗病、抗倒小麦新品种“川农32”通过国家审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从四川农业大学获悉,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8号公告,该校生态农业研究所谭飞泉副研究员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川农32"经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02),该品种的申请者和育种者均为四川农业大学。据审定公告,"川农32"具有高产、抗病、优质、抗倒、早播早熟、适应性广等突出优势,适宜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汉中和湖北十堰地(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16期)

任天恒,谭飞泉,晏本菊,张怀琼,符书兰[7](2016)在《高产抗病的大穗型小麦新品种—川农29》一文中研究指出川农29是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2003年以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小麦品系02017为母本、高产抗病的川农1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004年其杂交F1与高产大穗的川农21再次杂交,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5年12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川审麦2015009。1生物学特性该品种弱春性,芽鞘绿色,幼苗绿色、半直立,(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李莎,赵媛媛,李焕秀,唐懿,汪志辉[8](2015)在《辣椒品种川农泡椒1号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线椒作对照,探讨了川农泡椒1号的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川农泡椒1号单果干质量低于线椒,但是单果鲜质量及单株坐果数均高于线椒。采用叶绿素仪SPAD-502和Li-COR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分别测定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川农泡椒1号的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线椒,但是净光合速率以及对光照和CO2的利用效率都低于线椒。川农泡椒1号和线椒的表观量子效率分别是0.046和0.051,羧化效率分别是0.027和0.056。但是,在1 000μmol/m2/s以下的非强光条件下,川农泡椒1号的净光合速率与线椒差别不大;这可能是川农泡椒1号单位面积产量高于或持平于线椒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辣椒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朱琳[9](2013)在《大麦新品种“川农饲麦1号”推广应用通过测产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5月7日,四川省农业厅组织省、州、县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麦青棵)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我校农学院冯宗云教授主持的由四川农业大学、西昌学院和冕宁县农业局联合实施的"大麦新品种‘川农饲麦1号'推广应用"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验收鉴定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审查了相关资料,在凉山州冕宁县宏模乡"川农饲麦1号"高产示范片进行了实地考察,采取抽样方法抽取"川农饲麦1号"验收田块,以相邻同等肥力和相同管理水平田块种植的本地品种为对照,用收割机进行实收,实收结果:(本文来源于《大麦与谷类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郭雅丹,汪婷,曾艳,唐茜[10](2013)在《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川农黄芽早’黄茶适制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川农黄芽早’独芽和1芽1叶为原料所制黄茶的主要品质成分、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进行研究,以了解‘川农黄芽早’的黄茶适制性。结果表明,‘川农黄芽早’独芽所制的黄芽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的含量分别比‘福选9号’独芽所制黄芽茶(CK1)高:4.11%,18.02%,9.17%,18.80%,8.65%,差异显着。1芽1叶制得的黄小茶与‘福选9号’1芽1叶所制黄小茶(CK2)相比,水浸出物高13.46%,氨基酸高25.47%,咖啡碱高10.06%,儿茶素高8.12%,而茶多酚含量低8.78%。香气成分含量比对照高5.61%,检出香气成分共31种,其中6种特有。感官审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表明其制作黄茶品质更优良。(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品种川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效分蘖数是小麦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目前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前期我们基于小麦55K SNP芯片,利用小麦品系20828和川农16杂交构建的F_7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到一个主效的有效分蘖数位点QPtn.sau-4B。该QTL的增效位点来源于川农16,能解释17.23-45.46%的表型变异。在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群体中验证QPtn.sau-4B的遗传效应时发现,该位点能显着增加植株2.68-3.99个分蘖。结合BSA和660KSNP芯片技术,将有效分蘖数位点关联于染色体4B的28Mbp-39Mbp区间内,与我们之前的定位结果基本一致。利用该位点区间内SNP,开发得到与该位点紧密连锁的KASP标记10个,其中KASP_AX-110436964距目标位点最近,仅2.1cM。另外,我们在进行遗传学定位的同时,也利用反向遗传学来进行候选基因预测。我们对该位点区间内的18个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发现,发现基因TraesCS4B01G042700在玉米中的同源基因能编码转录因子TEOSINTE BRANCHED1(TB1),并且TB1在玉米中被广泛报道,其作用是影响玉米分枝和分蘖。结合近期报道以及对该基因的同源基因和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TB1并非QPtn.sau-4B的候选基因。因此,我们正在创制近等基因系以进一步精细定位来获得该位点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将为后续QPtn.sau-4B精细定位、克隆以及其候选基因功能验证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品种川农论文参考文献

[1].谭飞泉,任天恒.广适小麦新品种——川农32[J].农村百事通.2019

[2].刘家君,罗伟,秦娜娜,刘亚西,魏育明.小麦品种川农16有效分蘖数位点QPtn.sau-4B的鉴定和精细定位[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谭飞泉,任天恒,罗培高,张怀渝,唐宗祥.广适性小麦新品种—川农32[J].麦类作物学报.2019

[4].王丹丹,汪文琴,叶少平,袁金娥,刘新春.青贮饲料大麦新品种川农饲麦1号高产栽培方案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9

[5].伍祥,陈文强,马炳田,张上都,彭菊.杂交水稻品种川农优894的选育及特征特性[J].种子.2018

[6].郑庆伟.抗病、抗倒小麦新品种“川农32”通过国家审定[J].农药市场信息.2018

[7].任天恒,谭飞泉,晏本菊,张怀琼,符书兰.高产抗病的大穗型小麦新品种—川农29[J].麦类作物学报.2016

[8].李莎,赵媛媛,李焕秀,唐懿,汪志辉.辣椒品种川农泡椒1号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J].辣椒杂志.2015

[9].朱琳.大麦新品种“川农饲麦1号”推广应用通过测产验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3

[10].郭雅丹,汪婷,曾艳,唐茜.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川农黄芽早’黄茶适制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3

论文知识图

小麦新品种川农18的根尖有丝分...一2由小麦品种川农16未成熟胚诱导...国家区试AMMI2模型双标图高分子t谷蛋白sDs一PACE图谱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标签:;  ;  ;  ;  ;  ;  ;  

品种川农论文_谭飞泉,任天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