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对三年级学生的鼓励

认真——对三年级学生的鼓励

一、认真——与初三同学共勉(论文文献综述)

杨批额[1](2021)在《袁嘉谷年谱全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别字树圃,晚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求学于经正书院,得到许印芳、陈荣昌、朱庭珍等滇中名家的教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应“经济特科”试,大魁天下,是为“经济特元”;次年,东游日本考察学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归国,与高步瀛、王国维、缪荃孙等共事于学部图书局,发起抢救敦煌遗书;宣统元年(1909年)出任浙江提学使,推动浙江教育和民风民俗的改良;辛亥革命起,袁嘉谷倡改“中华国”,次年回滇寓居。民国改元,历任清史馆协修、国会议员;民国十二年(1923年)任云南图书馆副馆长,辑刻《滇诗丛录》等,保存一方文献,褒奖先贤;并出任东陆大学教授,培育英才,提携后辈。一生勤于学问,其所着的《滇绎》《云南大事记》《石屏县志》《卧雪堂文集》《卧雪诗话》等,具有丰富的文史价值。云南地处边陲,而为文献名邦,但历经“回纥变兴”、“蒙诏徙民”、“沐英一烬”和“李湖奉诏搜书而藏私室”等书厄,使得云南文献散乱蒙尘,面对这种情况,袁嘉谷与赵藩、秦光玉等文献名家一起整理辑刻了《云南丛书》等云南地方文献,为云南地域文学与文献的保存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清末民初易代之际的士人,其身份虽经历了清朝官员向民国文人的转变,依然怀有表彰节烈妇女的思想之温情,也肯定女子之才情,支持女性之解放。在清末“西学东渐”的风潮下,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作出了自己的抉择,折射出特殊时代士人的际遇和生存状况,其人生与事功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启示意义。在袁丕元、林景泰、李士厚、佘孟良、张维等多个《袁嘉谷年谱》编撰等基础上,我们汲取了前人研究成果,并参考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中收录的袁嘉谷《钦命四书经义题》,以及上海图书馆和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所发现的《袁氏家谱》,结合对《天津益世报》《申报》等近代报刊杂志所作的考察,走进具体的文学事件和文学史情境,以谱主的交游、唱酬等文学活动为重点,考订其诗文着述的刊刻和传播情况,完成了《袁嘉谷年谱全编》的编撰,展现其事功、学术与文化贡献。

易梦[2](2021)在《基于逆向思维探究初中平面几何辅助线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初等几何往往明借图形直观,暗取数学常识.初中平面几何解题的基本途径是建构已知条件和验证结论之间的支架,作为系统性极强的板块,平面几何中繁多的定理衍生出多种作辅助线的方式.几何题千变万化,辅助线也是千变万化的,从而导致辅助线问题成为平面几何学习的难点.因此探求有效且符合初中学情的辅助线的教学方法,对于身在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教与学生简捷地学都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助于完善辅助线的相关教学理论,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内部规律,建立认知结构,提升数学思维层次和数学学习能力.本研究以逆向思维作为立足点探析平面几何辅助线的作法.首先开篇明义,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法论述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理论基础,在初中生思维水平和障碍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在平面几何添设辅助线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环节及其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同时采取访谈法对初中数学教师进行关于辅助线教学方法的研讨;在文献研究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介绍逆向思维引领下的初中平面几何辅助线的作法,主要包括作辅助线的基础(作图公法和基础作图表)和基本方法、基本辅助线、分析法巧设辅助线以及分析树模型;然后以具体教学案例分析展现逆向思维在提升学生的辅助线添设能力中的重大作用.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辅助线教学现状中,学生知识结构薄弱、思维受限和推理能力弱、教师对辅助线的教学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到盘根错节的几何知识内容中.因而结合初中数学整体知识结构,巧妙分析平面几何各部分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分区化块的形式剖析基本图形,描绘不同图形的辅助线作法.运用逆向思维帮助学生梳理合适辅助线出现的途径,以分析树模型清晰直观的展示思维过程,帮助教师的施教和学生的学习打造强劲引擎,拓宽阳光大道.研究发现教师需要从几何直观和逆向思维的培养两个层面来提升学生的辅助线添设能力.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二次开发教材”的基础上,降低坡度,搭建合理化桥梁,设置辅助线专题训练,引导学生条析审题,及时指导归纳辅助线的作法.

刘姝妤[3](2021)在《微项目学习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对于化学学科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日趋增加,通过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微项目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知识的构建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将微项目学习引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分析研究微项目学习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具体实施步骤及效果。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微项目学习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展开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实验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微项目学习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确定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采用的思路与方法;接着对化学实验教学、项目式学习、微项目学习进行概念界定,提出微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微项目学习的设计原则、一般流程及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前面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微项目学习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以兰州市某中学初三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展开实验教学研究。其中,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采用微项目学习模式。通过设置测试卷、调查问卷对微项目学习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应用效果及学生接受度进行考察。利用SPSS2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微项目学习的应用能显着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感与化学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有帮助。综上所述,微项目学习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可行的。本研究对今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项目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张静[4](2020)在《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中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关乎个体一生的发展,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心。职业成熟度是个体在不同阶段所面临职业生涯发展所做出的准备状态,是衡量个体的职业心理发展状态和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为了解中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发展状况,本研究引入了主动性人格与领悟社会支持两个变量,旨在探索中学生的主动性人格与职业成熟度的内在关系及领悟社会支持对此产生的作用机制。为中学阶段职业教育与指导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和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以《主动性人格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职业成熟度量表》为主要的测量工具,选取了陕西省关中地区120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初中和高中阶段,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中学生的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中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以下水平;(2)中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中学生的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在年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的主动性人格水平在高二年级最高,女生的主动性人格水平在初三年级最高,男生和女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在初三年级最高;男生和女生均在高一时的职业成熟度水平最高;(3)中学生的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在生源地、父母亲的学历、父母亲的职业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4)中学生的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之间呈现显着的相关关系,且有积极的预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对中学生的主动性人格与职业成熟度有显着的调节作用。

邹逸[5](2020)在《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保证科学教育改革品质与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科学教师教育的重要方面。面对身份角色转变、文化场域更迭、理论与实践碰撞的全新情境,初任科学教师必然会遭遇不适。他们需要在不适中寻觅新知新途,实现各个面向上的专业成长,以使自身在学校场域中渐渐安顿。那么,初任科学教师究竟会遭遇哪些专业成长问题?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呢?真实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样态内蕴着什么样的价值意义?对于相关主体而言又有何可为空间?本研究正是旨在对真实、微观、具体情境中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通过对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本研究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指向聚焦在“教学知能发展”、“学校文化适应”、“身份认同”三个方面。进而以“实践-认知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身份认同理论”等观点对上述三大具体指向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通过“实地”、“田野”的方式,对浙江省杭州市S中学11位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实践生活进行了观察、调查与访谈,详细描述与呈现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样态,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实然样态背后的实质意义。研究发现:第一,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的过程。面对不断袭来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不足以有效应对。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尝试、行动、反思、检验、确认,以吸纳与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这些新的知识与能力,经由具体问题解决过程的澄明,因而具有了情境脉络意义与个体具身意义,成为初任科学教师关于教学知能的“真”的信念与行为指南。同时,我们也可以深切地发现,文化因素对于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浸润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孔不入、深入人心,向初任科学教师清晰地传达着学校主流的价值取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思维与行动的着眼点与方向。第二,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过程主要表现为自我原有文化特征与学校主流文化价值之间的博弈。这一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体验着自身与新情境之间的文化差距,进而扬弃性地做出文化适应趋向上的自我选择。尽管每位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情况有所差异,不过,他们每一次对文化差距的感知,可以说都是对自己仍是“局外人”的体认,而他们于相应文化活动中的每一种选择及行为,都至少表达了其成为“局内人”的期待与尝试。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实则就是一种文化比较、选择与认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渐明晰“局内”的文化特征,并逐渐建构起作为“局内人”的自己。当然,初任科学教师在适应学校文化的同时,也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际关系等不同层面,对学校文化带来了不少全新的创生性发展。第三,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对作为“科学教师”的自我的不断寻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感知与体察着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差异,进而在选择与应对中不断重塑着思想理念上认同的自我和行为表现中的自我;他们不断探寻着科学教师群体内部的典型特质及其与不同学科教师群体间的本质差异,从而在参照和比较中体认着作为科学教师群体成员的自我;他们不断理解着学校场域中的多元文化价值导向,以不同的衡量标准不断切换着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使自己适应不同情境中的文化身份。综合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认为,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学校场域内外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的整体背景之中,大体表现出渐、摄、融、构的过程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各种社会资本的积累成为促进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而从共同体中汲取养分,则能直接有效地实现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本研究从师范生职业幸福感的养成、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师范生“基本功”的夯实、师范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进行了再思考;从主动规划专业成长、深度理解和落实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教学生成能力、全面建设初任科学教师支持体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后成长进行了再思考。最后,就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继续深入的方向进行了些许探讨。

张敏[6](2020)在《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利弊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中学阶段,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情况非常普遍,并且由于语文学科的地位使然,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这一情况还将长期存在。语文班主任是一个双重角色,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重视教育教学效果,班主任更是需要兼顾学校、科任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皆非常重要,绝不能厚此薄彼。然而,在教育教学一线,现状却令人担忧:大多语文教师不愿、不敢、不乐于兼做班主任,“被班主任”现象成为常态。实际上,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相较于其他学科有独特的优势,虽然其中不乏弊端,但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并加以利用,将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笔者有四年的一线语文班主任工作经历,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众多一线语文班主任的具体案例、实际调查,以及研读优秀语文班主任教育专着、教育随笔,深入分析、探讨了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现状、利弊以及具体措施,是对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探索,希望能促进语文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叙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概括了本篇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现状和对学生语文成绩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了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第三部分,论述了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独特优势,主要从实际教育教学的案例入手,分析语文教师角色对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角色对语文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同样以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梳理了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不足,两者角色容易发挥过度从而影响师生长足发展。第五部分,在认清优势与不足的情况下,试着将二者有机结合,探讨一线语文班主任在具体的工作中如何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最后得出结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相互之间的有利影响,克服恐惧,敢于并乐于兼做班主任。这不仅能引起一线语文班主任的重视,还可以给兼做班主任的其他学科教师提供宝贵经验,有利于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发展。

王民钰[7](2020)在《大连市中考体育加试政策对初中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连市中考体育加试政策的实施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活力,提高了社会对体育学科的重视,体育课被其他学科替课情况明显减少,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更加积极。中考体育加试和学校体育教学都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在实际结合过程中,中考体育加试政策对学校体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影响有弊有利。通过调查研究大连市中考体育加试政策的实施对初中生、体育教师以及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环境等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总结当前初中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寻找其弊端影响形成的实际原因,对实现体育教学和中考体育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大连市中考体育加试政策对体育教学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大连市中山区、沙河口区、西岗区、甘井子区中的8所初中学校的部分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中考体育加试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教师对教学态度更加认真负责。2.中考体加试政策的实施,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有促进作用,基本满足日常教学的使用。3.中考体育加试政策的实施,对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产生了明显的影响。4.中考体育加试政策的实施使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的地位都得到了提高,体育课被其他学科占课情况明显减少。5.学生对中考体育加试政策的目的性和体育教学目的性认识片面。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体育分数上,缺少对体育知识体育文化认识。6.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有所保障,但锻炼时间内的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建议:应重视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精神的发展。体育教师在维持课堂秩序和统计考勤方面还需要提高。学校对体育设施器材的购置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发挥中考体育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例如丰富中考体育加试内容,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体育学科在学校中地位提升的同时,参考其他学科在对其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上更加严谨规范,真正提高学生及家长对体育学科的重视。加强学生在体育课上对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学习,使其对体育有更多的了解。学校在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同时,还要提高体育锻炼效率和质量。

公锦萍[8](2020)在《提高初中物理教师命题能力初探》文中提出2019年1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强调要加强命题队伍建设。教师命题能力作为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提高初中物理教师命题能力的研究也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深化、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在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以布鲁姆教育目标理论以及PISA测试评价理论为指导,梳理了命题技术规范,探讨了影响命题质量的因素。其次,对初中物理一线教师命题能力现状进行访谈调查,了解了教师命题能力现状、存在问题与提升命题能力的影响因素。第三,选择南京市2015-2019年中考物理卷和相应区县中考物理模拟卷为样本,就考点覆盖、情境创设以及能力考查等进行了比较与量化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模拟卷与中考卷相比,考点种类数低,对课标要求内容的覆盖率偏低;模拟卷与中考卷的情境选材多源于教材与日常生活,文化历史、社会科技情境少;模拟卷与中考卷相比,对实物图的应用较多,对数据图表的应用较少;模拟卷与中考卷对认知能力“理解”水平的考查都远远高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第四,结合试卷分析提出对教师命题的启示:锻炼自身对“冷点”知识的命题能力,提高知识点覆盖率;重视情境的价值功能,丰富情境选材与呈现方式;研读、理解课标对能力考查要求,把握考查能力的试题的命题特点。最后,从遵循命题指导思想、掌握命题技术与规范等6个方面结合具体试题分析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师命题能力提出了6条建议。

李百艳[9](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郜冰川[10](2019)在《智能终端在初中英语家庭作业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兰州市两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致力于通过智能终端在初中英语家庭作业中的使用现状调查,对初中生在英语家庭作业中使用智能终端的情况进行初步了解。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智能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终端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智能的家庭生活环境,也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目前,智能终端在家庭中的使用已经广泛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智能终端的使用得以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使用智能终端辅助其完成家庭作业;许多家长也借助智能终端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智能终端在家庭作业中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目前初中生对于智能终端的使用基本情况如何?(2)初中生在英语家庭作业中使用智能终端的现状是什么?(3)智能终端在初中生英语家庭作业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4)学生、老师、家长对于智能终端辅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认知情况是怎样的?基于以上问题的提出,本论文确定了研究思路:调查智能终端在初中英语家庭作业中的应用现状,从现状中找出学生借助智能终端完成初中英语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对此,以甘肃省兰州市的第三十四中学和第十一中学的学生和部分老师及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初中生在英语家庭作业中使用智能终端的情况展开调查。通过调查主要了解初中生使用智能终端完成英语家庭作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初中生智能终端的认识和具体运用情况,为帮助初中生高效的完成英语家庭作业以及构建良好的智能终端学习环境提供借鉴与参考。通过对初中生在完成英语家庭作业时使用智能终端的现状调查并结合老师、家长访谈结果进行分析,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越来越多的初中生使用智能终端解决英语家庭作业中遇到的困难。(2)借助智能终端虽然能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英语家庭作业,但在其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3)对于智能终端应用于初中英语家庭作业中的问题,学生、家长及老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智能终端应用在学生英语家庭作业的高效性。

二、认真——与初三同学共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真——与初三同学共勉(论文提纲范文)

(1)袁嘉谷年谱全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价值
    二、袁嘉谷对乡邦文献的整理与文史研究的成就
        (一)云南古籍四厄与袁嘉谷对云南文献整理辑刻的贡献
        (二)云南学术史之商量与地域文学之研究
        (三)“时无古今”观念下云南地方文史分期之探讨
    三、女性解放视域下袁嘉谷传统人伦观的坚守与新女学的萌芽
        (一)对高、曾祖母守节行为的表彰与温情
        (二)对太夫人倡天足的书写与对缠足陋习的批判
        (三)对夫人才情的赞赏与对女性致用的肯定
    四、袁嘉谷述作的时代意识与时代特点
        (一) 《钦命四书经义题》与袁嘉谷对于时代命题的回应与思考
        (二)《日本刀歌》《东游集》与袁嘉谷的认知困境与突围
        (三)故国与新朝下的身份抉择与袁嘉谷失落与振作
        (四)《卧雪诗话》的诗史观与袁嘉谷的诗学理想
袁嘉谷年谱全编
凡例
谱前
传记资料
    袁嘉谷《例赠登仕佐郎晋赠文林郎占林公家传祖妣丁氏杜氏附传》
    袁嘉谷《恩赐肉帛占云公传》
    袁嘉谷《乡饮宾祖德公传》
    袁嘉谷《例授登仕佐郎敕赠文林郎凝道公家传》
    袁嘉谷《先伯兄雪樵公墓碑》
    袁嘉谷《先四兄维彰公墓碑并铭》
    陈荣昌《石屏袁封君墓碑》
    陈荣昌《袁母徐太夫人墓志铭》
    孙树礼《袁母徐太夫人诔》
    陈荣昌《张夫人墓志铭》
    周汝钊《石屏袁广文先生墓志铭》
    陈荣昌《袁嘉端传》
    李坤《袁嘉端传》
    章太炎《袁百举墓志铭》
    许钟奇《袁百举别传》
    方树梅《袁丕钧传》
卷一 求知问学
    清同治十一年 壬申 一八七二年 一岁
    同治十二年 癸酉 一八七三年 二岁
    同治十三年 甲戌 一八七四年 三岁
    光绪元年 乙亥 一八七五年 四岁
    光绪二年 丙子 一八七六年 五岁
    光绪三年 丁丑 一八七七年 六岁
    光绪四年 戊寅 一八七八年 七岁
    光绪五年 己卯 一八七九年 八岁
    光绪六年 庚辰 一八八○年 九岁
    光绪七年 辛巳 一八八一年 十岁
    光绪八年 壬午 一八八二年 十一岁
    光绪九年 癸未 一八八三年 十二岁
    光绪十年 甲申 一八八四年 十三岁
    光绪十一年 乙酉 一八八五年 十四岁
    光绪十二年 丙戌 一八八六年 十五岁
    光绪十三年 丁亥 一八八七年 十六岁
    光绪十四年 戊子 一八八八年 十七岁
    光绪十五年 己丑 一八八九年 十八岁
    光绪十六年 庚寅 一八九○年 十九岁
    光绪十七年 辛卯 一八九一年 二十岁
    光绪十八年 壬辰 一八九二年 二十一岁
    光绪十九年 癸巳 一八九三年 二十二岁
    光绪二十年 甲午 一八九四年 二十三岁
    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 一八九五年 二十四岁
    光绪二十二年 丙申 一八九六年 二十五岁
    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 一八九七年 二十六岁
    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一八九八年 二十七岁
    光绪二十五年 己亥 一八九九年 二十八岁
    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 一九○○年 二十九岁
    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 一九○一年 三十岁
    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 一九○二年 三十一岁
卷二 经济特元
    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 一九○三年 三十二岁
卷三 东游日本
    光绪三十年 甲辰 一九○四年 三十三岁
    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 一九○五年 三十四岁
卷四 执掌学部
    光绪三十二年 丙午 一九○六年 三十五岁
    光绪三十三年 丁未 一九○七年 三十六岁
    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一九○八年 三十七岁
卷五 提学浙江
    宣统元年 己酉 一九○九年 三十八岁
    宣统二年 庚戌 一九一○年 三十九岁
    宣统三年 辛亥 一九一一年 四十岁
卷六 旧邦新命
    民国元年 壬子 一九一二年 四十一岁
    民国二年 癸丑 一九一三年 四十二岁
    民国三年 甲寅 一九一四年 四十三岁
    民国四年 乙卯 一九一五年 四十四岁
卷七 烟土谤伤
    民国五年 丙辰 一九一六年 四十五岁
卷八 林泉小隐
    民国六年 丁巳 一九一七年 四十六岁
    民国七年 戊午 一九一八年 四十七岁
    民国八年 己未 一九一九年 四十八岁
    民国九年 庚申 一九二○年 四十九岁
    民国十年 辛酉 一九二一年 五十岁
    民国十一年 壬戌 一九二二年 五十一岁
卷九 执教东陆
    民国十二年 癸亥一九二三年 五十二岁
    民国十三年 甲子一九二四年 五十三岁
    民国十四年 乙丑一九二五年 五十四岁
    民国十五年 丙寅一九二六年 五十五岁
    民国十六年 丁卯一九二七年 五十六岁
    民国十七年 戊辰一九二八年 五十七岁
    民国十八年 己巳一九二九年 五十八岁
卷十 辑刻着述
    民国十九年 庚午 一九三〇年 五十九岁
    民国二十年 辛未 一九三一年 六十岁
    民国二十一年 壬申 一九三二年 六十一岁
    民国二十二年 癸酉 一九三三年 六十二岁
    民国二十三年 甲戌 一九三四年 六十三岁
    民国二十四年 乙亥 一九三五年 六十四岁
    民国二十五年 丙子 一九三六年 六十五岁
    民国二十六年 丁丑 一九三七年 六十六岁
附录
    《袁氏家谱》诰封
    袁嘉谷《钦命四书经义题》师承表
    袁嘉谷《钦命四书经义题》各科次第
    袁嘉谷《钦命四书经义题》会试卷及批语
    袁嘉谷《钦命四书经义题》乡试卷批语
    袁嘉谷《钦命四书经义题》优贡卷及批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逆向思维探究初中平面几何辅助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3 理论基础
第三章 初中平面几何辅助线添置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目的及意义
    3.2 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3.3 调查结论
第四章 逆向思维探究平面几何辅助线构造方法
    4.1 作图基础方法和基本辅助线
    4.2 逆向思维在平面几何辅助线中的应用——分析法
    4.3 分析树模型探究辅助线构造
第五章 提高学生辅助线添置能力的教学案例分析
    5.1 平面几何辅助线解题教学案例
    5.2 解题教学案例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教学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3)微项目学习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化学实验教学
        2.1.2 项目式教学法
        2.1.3 微项目学习法
    2.2 理论基础
        2.2.1 实用主义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多元智力理论
        2.2.4 发现学习理论
3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微项目学习的设计
    3.1 微项目学习的设计原则
        3.1.1 以学生为主原则
        3.1.2 基于真实性原则
        3.1.3 合作探究型原则
        3.1.4 可行性原则
    3.2 微项目学习的设计流程
        3.2.1 确定微项目主题
        3.2.2 设计驱动性问题
        3.2.3 学生微项目设计
        3.2.4 学生微项目制作
        3.2.5 成果展示与交流
        3.2.6 评价
    3.3 设计微项目学习的注意事项
        3.3.1 改变角色定位
        3.3.2 合理规划时间
        3.3.3 意外情况的处理
4 微项目学习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信效度分析
    4.2 微项目学习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4.2.1 案例一-“水的净化”
        4.2.2 案例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探究”
        4.2.3 案例三-“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4.2.4 案例四-“从粗盐中获得精盐”
    4.3 微项目学习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4.3.1 前测分析
        4.3.2 后测分析
5 微项目学习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5.1 优化微项目主题选择
    5.2 优化教学设计
    5.3 优化评价体系
    5.4 转变教学观念
    5.5 增强教师课堂把控能力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化学实验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 微项目学习在初中化学实验的接受度调查问卷
    附录3 微项目学习后测试题
致谢

(4)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主动性人格
        2.1.1 主动性人格内涵与概念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1.3 国内研究现状
        2.1.4 主动性人格的相关研究
    2.2 领悟社会支持
        2.2.1 领悟社会支持内涵与概念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2.3 国内研究现状
        2.2.4 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3 职业成熟度
        2.3.1 职业成熟度的内涵与概念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3.3 国内研究现状
        2.3.4 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
    2.4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一般问卷资料
        3.2.2 主动性人格问卷
        3.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3.2.4 职业成熟度量表
    3.3 研究思路与假设
        3.3.1 研究假设
        3.3.2 研究思路
    3.4 施测方法与数据统计处理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的基本特点
    4.2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的差异分析
        4.2.1 性别差异
        4.2.2 年级差异
        4.2.3 不同性别、年级差异分析
        4.2.4 生源地差异
        4.2.5 父亲学历差异
        4.2.6 母亲学历差异
        4.2.7 父亲职业差异
        4.2.8 母亲职业差异
    4.3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
    4.4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4.4.1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4.4.2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与职业成熟度的回归分析
        4.4.3 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的回归分析
    4.5 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在主动性人格与职业成熟度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分析
第5章 讨论分析
    5.1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的基本特点
    5.2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5.2.1 性别差异
        5.2.2 年级差异
        5.2.3 不同性别、年级差异分析
        5.2.4 生源地差异
        5.2.5 父母亲学历差异
        5.2.6 父母职业差异
    5.3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及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分析
    5.4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的回归分析
        5.4.1 主动性人格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5.4.2 主动性人格与职业成熟度的回归分析
        5.4.3 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的回归分析
    5.5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及职业成熟度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教育启示
        6.2.1 完善中学的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成熟度
        6.2.2 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支持,提高社会认可度
        6.2.3 提升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培养主动性人格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自我解惑:亲身经历引发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怀
        (二)时代回应:社会变革中科学教育改革的应然突破
        (三)范式转型:实践转向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迫求
    二、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二)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三)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四)文献综述的反思与启示
    三、本研究中初任科学教师教授的“科学课程”之特别说明
        (一)国际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
        (二)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四、核心概念
        (一)初任科学教师
        (二)专业成长
    五、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的确定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研究过程的展开
        (四)研究效度与信度的保证
        (五)研究伦理的观照
    六、研究的价值意义与创新之处
    七、论文思路
第一章 探讨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实践-认知理论
        (一)古希腊的实践-认知观
        (二)实践-认知传统的流觞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
        (四)舍恩的“行动中反映”的实践认识论
    二、文化适应理论
        (一)贝瑞的“跨文化适应模型”
        (二)沃德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
        (三)丹克沃特的“陌生文化适应理论”
    三、身份认同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四、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思路
        (一)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分析思路
        (二)初任科学教师学校文化适应的分析思路
        (三)初任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分析思路
第二章 背景的呈现:S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S中学概况
    二、S中学的微观文化
    三、S中学的初任教师培养理念与措施
    四、S中学的科学学科组活动机制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
    一、守望“科学素养”
        (一)萦绕不去的“科学知识传递”教学
        (二)迷途中的“科学知识建构”教学
    二、“学情”掌握的虚妄与真实
        (一)“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二)反思过后的应对
        (三)学生观的转变探析
    三、科学课程知识的裂缝与弥合
        (一)“备”与“现”的差距
        (二)我们一起学
        (三)主题式行动研究的力量
    四、模仿与借鉴:科学教学策略选择
        (一)以教学师傅为“指路明灯”
        (二)集体备课带来的便利
        (三)“板书”的日益遗落
    五、分数线上的“舞蹈”
        (一)超越“依纲据本”的纸笔测验
        (二)从“空心”到“赋实”的课堂表现评价
        (三)“闪光”的创新性评价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局外与局内: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
    一、从不满到理解:初任科学教师的物质文化适应
        (一)“自我预期”的调试
        (二)“社会空间”意识的逐步确立
    二、规约中的亦步亦趋:初任科学教师的制度文化适应
        (一)作息时间制:在“忙于应对”中“提升效率”
        (二)“圆桌制”:从“倾听”走向“对话”
        (三)逐级管理制: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
    三、“偏利己”的选择:初任科学教师的精神文化适应
        (一)“以人为本”的再认识
        (二)“以校为家”的单向体认
        (三)“以身作则”:他人在与不在两个样
    四、闭合网络与权宜之计:初任科学教师的人际关系适应
        (一)“熟人社会”:趋向闭合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与同事交往:同质相吸
        (三)与学生交往:从“尊重平等”到“保证权威”
        (四)与家长交往:情感与功利的博弈
    五、初任科学教师带给学校文化的创生性发展
        (一)物质文化层面
        (二)制度文化层面
        (三)精神文化层面
        (四)人际关系层面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我的寻求: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
    一、自我同一性的延续:以教师群体的名义在行为表现上趋同
        (一)内在自我:我想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二)外在自我:外界期望我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三)“内-外”自我的冲突与选择
    二、社会群体认同:求同立异
        (一)群体内的求同
        (二)群际间的立异
    三、个体化认同:即体即用
        (一)为“应试”而教的“工匠”化倾向仍是主流
        (二)顺应课程改革的“专家”化倾向日渐兴盛
        (三)追求经济效益的“个人”化倾向开始凸显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发现
        (一)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背景
        (二)渐摄与融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境界演进
        (三)资本积累: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
        (四)共同体建设: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未来可能
    二、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再思考
        (一)对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思考
        (二)对科学教师职后成长的思考
    三、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结语 觉醒着成长与成长着觉醒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6)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利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情况
        2.国内研究情况
    (三)论文研究方法
二、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可行性研究
    (一)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现状
        1.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现状调查
        2.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
    (二)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对学生语文成绩的影响
        1.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对学生语文成绩的影响调查
        2.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
    (三)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有机结合的可行性
        1.语文教育的特点与班主任工作的目标接近
        2.二者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一致
三、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优势
    (一)语文教师角色对班主任工作的促进作用
        1.挖掘语文教材,熏陶学生思想
        2.坚持语文写作,建立班级沟通平台
        3.借助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建设独特班级文化
        4.利用课内外阅读,开展班级心理建设
        5.依托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与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成长
    (二)班主任角色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1.借助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借助班级活动,拓展语文教学天地
        3.借助主题班会,增强学生的语文“向师性”
四、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不足
    (一)语文教师与班主任角色发挥过度
        1.变语文课为“德育课”“班会课”
        2.变活动课为“复习课”“过关课”
    (二)定位混乱影响师生长足发展
        1.工作量大影响教师自身专业提高
        2.学生“恨屋及乌”不利成长
五、发挥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优势克服不利因素
    (一)保持良好心态,用人格魅力享受教育幸福
    (二)树立民主观念,进行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
    (三)准确定位语文班主任角色,有条不紊避免自乱阵脚
    (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五)坚持写教育随笔,定期反思与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连市中考体育加试政策对初中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依据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有关初中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
    2.2 有关中考体育加试现状的研究
    2.3 有关中考体育加试对初中体育教学所产生影响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的对象
    3.2 研究的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调查法
4.结果与分析
    4.1 大连市中考体育加试的现状
        4.1.1 大连市中考体育加试的组织形式及情况
        4.1.2 大连市中考体育加试的分值情况
        4.1.3 大连市中考体育加试的评分标准情况
    4.2 大连市初中学校学生和教师对中考体育加试的认识情况
        4.2.1 大连市初中学校学生和教师对中考体育加试评分形式的认识情况
        4.2.2 大连市初中学校学生和教师对中考体育加试目的的认识情况
    4.3 大连市中考体育加试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4.3.1 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4.3.2 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4.3.3 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
        4.3.4 学生知识和技能收获
        4.3.5 学生的学业压力
    4.4 大连市中考体育加试对体育教师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4.4.1 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
        4.4.2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4.4.3 体育教师的教学压力
        4.4.4 体育教师的地位
    4.5 大连市中考体育加试对体育教学情况的影响分析
        4.5.1 教学内容的影响
        4.5.2 教学时间的影响
        4.5.3 教学方法的影响
        4.5.4 教学环境的影响
        4.5.5 教学目标的影响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 教师调查问卷
访谈提纲
致谢

(8)提高初中物理教师命题能力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初中物理试卷命制的理论与技术探讨
    2.1 试题与初中物理测试卷
    2.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3 经典测量理论
    2.4 PISA科学素养下的测评理论
    2.5 初中物理试卷命制的技术规范
    2.6 影响试卷命制质量的因素探讨
第3章 初中物理教师命题能力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研究的整体设计
    3.2 调查研究的实施
    3.3 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3.4 调查结论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近5年中考物理卷与初三物理复习模拟卷的比较
    4.1 样本选取与维度确立
    4.2 知识点覆盖率的比较与启示
    4.3 试题情境创设的比较与启示
    4.4 试题考查能力的比较与启示
第5章 提高初中物理教师命题能力的建议
    5.1 紧扣课标制定多维细目表,尽可能提高知识覆盖率
    5.2 问题设计要明确考查目标,能逐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5.3 情境创设真实、丰富、有价值,能够衔接设问与作答
    5.4 理解课程标准对能力的要求,抓住能力考查的命题特点
    5.5 试卷组合要协调各个要素,排版考虑学生舒适度
    5.6 赏析、改编优秀试题,养成积累命题素材的习惯
第6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思考
    6.1 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考考查知识点明细表
附录2
附录3
致谢

(9)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四、文献评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伦理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背景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第二节 发展阶段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第三节 研究空间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结语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智能终端在初中英语家庭作业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兰州市两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智能终端在家庭中已经广泛使用
        1.1.2 学生借助智能终端完成家庭作业
        1.1.3 家长借助智能终端辅导学生家庭作业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总结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智能终端
        2.1.2 家庭作业
        2.1.3 英语家庭作业
    2.2 国内外智能终端应用于初中英语家庭作业的研究现状
        2.2.1 智能终端应用于学生学习的研究现状
        2.2.2 学生在英语家庭作业中使用智能终端的现状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泛在学习理论
        2.3.2 分布式认知理论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问卷编制
        3.1.1 问卷设计
        3.1.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2 访谈设计与实施
        3.2.1 访谈提纲编制
        3.2.2 访谈对象选择
4 智能终端应用于初中英语家庭的现状分析
    4.1 智能终端在初中生英语家庭作业中使用的基本情况分析
        4.1.1 学生课后完成英语作业时借助的智能终端类型
        4.1.2 学生智能终端完成家庭作业的使用频率
    4.2 智能终端在初中生英语家庭作业中使用的现状分析
        4.2.1 智能终端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中的使用情况分析
        4.2.2 智能终端在学生英语书面作业中的使用情况分析
        4.2.3 智能终端在学生英语听力作业中的使用情况分析
        4.2.4 调查对象对智能终端的认知情况分析
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5.1 存在的问题
        5.1.1 智能终端在初中英语预习、复习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5.1.2 智能终端应用在初中生英语书面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5.1.3 智能终端应用在初中生听力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5.1.4 英语家庭作业中使用智能终端会给学生带来弊端
    5.2 对策分析
        5.2.1 利用智能终端培养初中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5.2.2 引导学生利用智能终端做好预习和复习功课
        5.2.3 提高学生、老师及家长对智能终端设备及学习软件功能的认识
        5.2.4 重视初中英语教材学习中利用智能终端模仿跟读的重要性
        5.2.5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6 研究结论和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四、认真——与初三同学共勉(论文参考文献)

  • [1]袁嘉谷年谱全编[D]. 杨批额.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逆向思维探究初中平面几何辅助线方法研究[D]. 易梦.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微项目学习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姝妤.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D]. 张静.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5]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D]. 邹逸.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的利弊研究[D]. 张敏. 西南大学, 2020(01)
  • [7]大连市中考体育加试政策对初中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D]. 王民钰.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8]提高初中物理教师命题能力初探[D]. 公锦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智能终端在初中英语家庭作业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兰州市两所中学为例[D]. 郜冰川.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认真——对三年级学生的鼓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