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肽静脉滴注致胸闷气短2例

甘露肽静脉滴注致胸闷气短2例

一、静滴甘露聚糖肽致胸闷、气促2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莹[1](2019)在《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临床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疗效,以期获得更科学、有效的结果,指导临床治疗。并检测恶性胸水中VEGF的表达,通过研究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在分子水平探究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恶性胸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华蟾素组)和对照组(即白介素-2组),胸腔灌注药物治疗1疗程后,评估其临床疗效。主要结局指标为:临床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胸水红细胞、胸水乳酸脱氢酶、胸水肿瘤标记物、KP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和不良反应。同时检测纳入患者治疗前后胸水VEGF水平,对比华蟾素、白介素-2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并通过统计分析上述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关系,初步探究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恶性胸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胸水患者。其中治疗组17例,对照组16例,总脱落病例为3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因患者个人原因放弃继续治疗。共3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1)胸水量的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60%。对照组治疗后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5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4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69>0.05)。(2)胸水质的疗效评价:治疗组患者胸水中红细胞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下降≥25%的患者占到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5);治疗组患者胸水中乳酸脱氢酶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下降≥25%的患者占到40%,高于对照组33.33%,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7>0.05);治疗组患者胸水中肿瘤标记物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下降≥25%的患者占到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26.67%,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3)中医症状积分的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第8天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9>0.05);第14天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对照组治疗第8天、治疗第14天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88、0.071,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8天中医症状积分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8>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14天中医症状积分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0.05)。(4)KPS评分的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第8天、治疗第14天KPS评分与治疗前KP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55、0.706,均>0.05。对照组治疗第8天、治疗第14天KPS评分与治疗前KP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47、0.692,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8天KPS评分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1>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14天KPS评分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0.05)。(5)胸水中VEGF表达的变化评价:①治疗组治疗后VEGF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VEGF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对照组治疗后VEGF浓度与治疗前VEGF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降低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0.05)。②进一步根据分级标准,对其进行计数资料统计。治疗组患者胸水中VEGF水平较治疗前下降≥25%的患者占到46.67%,高于对照组13.33%,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5)。③治疗组15例患者中9例有效患者,6例无效患者,其胸水中VEGF降低值分别为937.04±1056.98pg/ml与-10.00±214.12pg/ml,有效的患者胸腔积液VEGF浓度降低值明显大于无效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6)安全性评价:入组病例均未发生骨髓抑制、肝肾损害、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事件,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疼痛、发热,其发生率分别为13.33%、6.67%。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为一过性发热,发生率为13.33%。[研究结论](1)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胸水的生长,并可明显降低胸水中红细胞及肿瘤标记物的含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2)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可降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但对KPS评分影响不大。(3)华蟾素注射液可明显降低胸水中VEGF浓度,并且VEGF降低与控制胸水量的疗效可能存在相关性。(4)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不良反应小,患者接受度高。

胡思星,苏艺[2](2019)在《注射用甘露聚糖肽致呼吸困难4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4例患者使用注射用甘露聚糖肽后,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停用注射用甘露聚糖肽,并采用相关对症处理后,患者呼吸困难缓解,呼吸基本恢复正常。上述患者注射用甘露聚糖肽的使用与呼吸困难的发生有合理的时间顺序,停用该药后症状均消失,特别是其中1例患者再次使用注射用甘露聚糖肽时,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故可判断该不良反应由注射用甘露聚糖肽所致。甘露聚糖肽属于大分子糖肽类药物,可作为抗原进入体内,诱发过敏。故临床使用该药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药液配置不宜过浓,滴注速度不易过快,并密切监测,一旦发生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

陈沫[3](2014)在《我院206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了解我院ADR发生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012年我院收集的206例ADR报告,总结ADR发生的特点。结果:206例ADR报告中涉及中成药61例次、非中成药193例次,其中抗菌药物81例,占非中成药的41.97%;静脉给药引起ADR的比例较高(93.2%),护士上报的比例较大(79.1%);给药30min内发生ADR比例较高(45.6%);ADR最常见的是累及神经系统(36.7%)、皮肤及附件(35.0%)。结论:加强ADR监测和药学监护,尤其是重点药物,如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王山山[4](2012)在《无明显宿主因素侵袭性肺真菌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高对无明显宿主因素人群,尤其是有吸入途径的人群,并发侵袭性肺真菌病的重视。方法:对2例无宿主因素并发侵袭性肺真菌病的病例在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手段、治疗、预后等进行回顾分析,检索国内外文献,对无宿主因素人群侵袭性肺部真菌病发病特点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侵袭性肺真菌病的高危因素、致病真菌病原谱及实施早期诊断治疗的必要性。结果: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多参照2008年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MSG)制订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标准。我们报道的两例患者均不存在典型的免疫抑制宿主因素,病例1在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证实为霉菌感染;病例2中,充分考虑到患者吸入尘土病史、高热抗感染治疗无效、诱导痰中多次找到真菌菌丝及孢子、GM试验阳性和胸部CT结节并空洞性病变等因素,给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诊断级别虽未达到确诊标准,但为临床上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搜索“万方数据库”,免疫力正常人群患侵袭性肺真菌病的高危因素主要为基础性疾病、老龄。而非免疫抑制非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中,原发吸入途径成为最主要的原因。免疫力正常人群较免疫力抑制人群更缺乏特点,往往依赖组织病理学达到诊断目标,在早期更不易识别与其他肺部疾病识别,延误治疗时机,甚至导致死亡。结论: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中,应当重视非免疫抑制宿主患此病的可能。本文的两例病例报告为无明显宿主因素侵袭性肺真菌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定的参考。

夏婕[5](201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发病特点及中西医治疗特点,总结相关临床经验,为SLE的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2006-2010年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并发症、中医舌脉证侯、中西医诊断、中西医治疗用药、疾病转归等,并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相关临床经验。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资料292份,性别构成比为男:女=1:8.7,21~40岁患者占52.74%,一半的患者病程不到一年。63.01%的患者入院情况危急,98.29%的患者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治疗总有效率为92.82%;6例死亡病例均合并感染或重要脏器的损害,其中1例死于自杀,1例因未及时确诊而延误治疗。平均住院费用为12350.71±14069.28元,平均住院日由2006年的19.55到2010年的14.84天,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首发症状以关节痛、面部红斑、发热、浮肿为多见,入院前经诊病例误漏诊率为46.59%,97例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狼疮性肾炎、血细胞减少是SLE最常见的并发症,94.18%的患者于肾病科、皮肤科、血液科住院治疗;189例患者并发狼疮性肾炎,占64.73%。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颜面或四肢浮肿、面部红斑或皮疹、关节痛或肿胀、发热、浆膜腔积液、咳嗽、头晕头痛、泡沫尿、脱发为SLE十大主要症状,治疗后以发热改善最为明显。本病病性以虚实夹杂为主,入院主证多见气阴两虚、脾肾亏虚(气虚、阳虚)、阴虚内热、肝肾阴虚型等,以前两者为主,兼证以湿、热、瘀邪为主;出院证型比例无明显改变。舌脉象依据频数排名为:红、淡暗、暗红、淡红舌;黄腻(厚)、黄(薄)、白腻(厚)、白(薄白)苔;细、弦、数、沉脉。糖皮质激素为治疗SLE的主要药物,配合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案,血浆置换应用较少,对症以抗疟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调节剂,并以中药汤剂、中成药辅助治疗;中药及中成药以益气养阴、补脾益肾,兼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法,清热药、补气药、滋阴药、利湿药、活血药为组方的五大主要药类。结论1.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我院被广泛应用于SLE患者的治疗中;我院在缩短SLE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控制其医疗卫生费用方面所做的工作值得肯定,SLE患者的诊疗工作日渐规范化;2.SLE的诊断仍是难点,临床需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诊断水平,尽量避免错失治疗时机;3.“热”是SLE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特点,“清热”之法的活用是中医药治疗SLE的一个重要手段,清热药、补气药、滋阴药、利湿药、活血药为中医治疗SLE的五大主要药类;4.我院治疗SLE多采用激素+中药、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药的经典方案,一些新近治疗方法有待积极引入和尝试,或能为SLE患者带来更多选择;5.积极预防感染和延缓重要脏器损害是延续患者生命的重要一环,应注意每一位患者都应当对本病有正确的认识,并得到心理疏导;6.SLEDAI积分的规范评估和记录需要得到各科临床医生的重视;7.电子病历系统在医疗及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李运景,李雪芹[6](2011)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及防范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到2000-20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甘露聚糖肽所致不良反应病例,对患者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甘露聚糖肽所致不良反应共57例,无性别差异,多发生于用药后30min内;胸闷、憋气等呼吸系统症状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性休克;死亡4例。结论: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一旦发现应及时抢救处理。

本刊编辑部[7](2009)在《2001—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信息通报》文中研究表明

王乾蕾,李运景[8](2008)在《甘露聚糖肽致不良反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总结其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防范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2006年国内报道的甘露聚糖肽所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过敏性休克、胸闷气促是甘露聚糖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次是支气管哮喘。结论甘露聚糖肽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过敏性休克和引发的支气管哮喘,使用时要严加关注。

郑刚,李成建,张嘉[9](2007)在《甘露聚糖肽不良反应》文中认为

杨玉芳,陈龙英,陈秋萍,刘滔滔,唐双意,周燕文[10](2005)在《273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 tions,ADR)发生的基本情况及其发生特点。方法:对 273 例儿童ADR病例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 ADR的药物共有 120 种,其中抗感染药物 ADR 发生例/次为 142,占45.95%。ADR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9.32%。ADR以 7 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大。严重的 ADR28例,占10.26%。结论:开展对儿童 ADR 监测工作应成为ADR研究领域的重点。

二、静滴甘露聚糖肽致胸闷、气促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滴甘露聚糖肽致胸闷、气促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临床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恶性胸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胸水的生理病理
        2 恶性胸水的诊断
        3 恶性胸水的西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恶性胸水的中医治疗进展
        1 恶性胸水病因病机
        2 恶性胸水辨证分型
        3 恶性胸水中医治疗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胸水中VEGF表达对恶性胸水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临床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临床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讨论
        一、研究立项依据
        二、研究方法概述
        三、研究结果分析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注射用甘露聚糖肽致呼吸困难4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1) 某66岁男性患者, 因“呕血4个月余, 腹胀10余日”于2015年12月8日入院。
    (2) 某55岁女性患者, 因“反复中上腹痛1个月余”于2018年3月22日入院。
    (3) 某68岁男性患者, 因“肝脏恶性肿瘤”入院。
    (4) 某67岁男性患者, 因“骨髓增生性肿瘤”入院。
2 讨论

(3)我院206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报告人职业和科室分布
    2.2 患者情况
        2.2.1 患者人口学特征 (年龄、性别) :
        2.2.2 患者过敏史:
    2.3 用药情况分析
        2.3.1 引起ADR的药物:
        2.3.2 引起ADR的联合用药情况:
        2.3.3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
        2.3.4 ADR发生时间:
    2.4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2.4.1 ADR涉及的系统和器官:
        2.4.2 ADR转归与关联性评价:
3 讨论
    3.1 监测员在ADR监测中的作用特点
    3.2 患者特征对ADR的影响
        3.2.1 人口学特征对ADR的影响:
        3.2.2 过敏史对ADR的影响:
    3.3 药物引起ADR的特点
        3.3.1 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3.3.2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3.4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
    3.5 ADR涉及的系统及发生时间

(4)无明显宿主因素侵袭性肺真菌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病例报告
分析
讨论
总结
文献复习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1.1.1 历史源流
        1.1.2 病因病机
        1.1.3 辨证分型
        1.1.4 中医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1.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2 诊断水平
        1.2.3 西医治疗
    1.3 SLE相关研究新进展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疗效判定标准
    2.2 采集及评价的内容
    2.3 信息采集表的设计(见附录1)
    2.4 统计分析
        2.4.1 数据管理
        2.4.2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总体描述
        3.1.1 性别及年龄构成
        3.1.2 婚姻状况
        3.1.3 入院情况
        3.1.4 治疗类别
        3.1.5 住院科室
        3.1.6 住院时间
        3.1.7 住院费用
        3.1.8 入院诊断
    3.2 病史及临床资料
        3.2.1 病程
        3.2.2 入院前诊治
        3.2.3 首发症状
        3.2.4 舌脉象
        3.2.5 病性及证侯分型
        3.2.6 临床表现
        3.2.7 并发症
    3.3 中西医治疗
        3.3.1 糖皮质激素
        3.3.2 其他药物及治疗
        3.3.3 药物不良反应
        3.3.4 住院期间中药
        3.3.5 中成药
    3.4 治疗效果
        3.4.1 疾病转归
        3.4.2 SLEDAI积分
        3.4.3 症状改善情况
    3.5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点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资料回顾
    4.2 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4.3 临床症状分析
    4.4 中医辨证及治疗用药
    4.5 西医用药及中西医治疗概括
    4.6 SLEDA工积分
    4.7 死亡病例分析
    4.8 电子病例系统评价
    4.9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 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2.2 患病种类
    2.3 用药方法
    2.4 ADR出现的时间
    2.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6 ADR的临床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7)2001—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信息通报(论文提纲范文)

1 壮骨关节丸与肝损害
2 清开灵注射液与过敏反应
3 双黄连注射剂与过敏反应
4 龙胆泻肝丸与肾损害
5 甲紫溶液的安全性问题
6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的安全性问题
7 甘露聚糖肽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8 葛根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9 穿琥宁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1 0 参麦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1 1 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1 2 含马兜铃酸中药与肾损害
1 3 痔血胶囊与肝损害

(8)甘露聚糖肽致不良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2 甘露聚糖肽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2.1 甘露聚糖肽致过敏性休克
    2.2 甘露聚糖肽致过敏性哮喘
    2.3 甘露聚糖肽致心跳骤停、呼吸骤停
    2.4 甘露聚糖肽致神经性耳聋
    2.5 甘露聚糖肽致死
    2.6 甘露聚糖肽致呼吸困难憋闷、气促
    2.7 甘露聚糖肽致水肿
    2.8 甘露聚糖肽致其他不良反应
3 治疗原则
4 讨论

(9)甘露聚糖肽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过敏性休克
2 感冒样症状
3 胃肠绞痛
4 哮喘
5 失语

(10)273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ADR类型
    2.3 ADR严重程度
    2.4 ADR因果关系评价与ADR转归
    2.5 用药情况
    2.6 原患疾病情况
3 讨论

四、静滴甘露聚糖肽致胸闷、气促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临床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杨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2]注射用甘露聚糖肽致呼吸困难4例[J]. 胡思星,苏艺.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02)
  • [3]我院206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 陈沫.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4(02)
  • [4]无明显宿主因素侵袭性肺真菌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王山山. 山东大学, 2012(02)
  • [5]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分析[D]. 夏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李运景,李雪芹. 中国药房, 2011(10)
  • [7]2001—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信息通报[J]. 本刊编辑部.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9(02)
  • [8]甘露聚糖肽致不良反应分析[J]. 王乾蕾,李运景.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05)
  • [9]甘露聚糖肽不良反应[J]. 郑刚,李成建,张嘉.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03)
  • [10]273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杨玉芳,陈龙英,陈秋萍,刘滔滔,唐双意,周燕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02)

标签:;  ;  ;  ;  ;  

甘露肽静脉滴注致胸闷气短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