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词汇习得中心理词汇的渐进

大学英语词汇习得中心理词汇的渐进

陈万会[1]2006年在《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写作接近尾声时,获得两条信恩。今年3月下旬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我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其中大中小学生人数超过1亿人,仅在校大学生就有2300多万人。专家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可以说,我国外语学习者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一个学习外语的群体。尽管我国外语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长期存在的费时低效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大的改观。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尚属于中低端阶段,高端外语人才依然严重缺乏。这一方面表明了研究外语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研究二语习得理论不能忽视中国学习者的特点。 同是在3月下旬,新华网、文汇报等大媒体报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宣布,“超觉英语学习法”将在我国大中小学试点推广。胡壮麟先生指出,“超觉英语学习法”将心理学、生理学和养生学的最新成果引入到英语教学法的研究中,教学设计的跨度大,学科间的联系逻辑严密,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尽管我们还不太了解这种方法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但是从直觉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种教学方法考虑到了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考虑到了人类学习规律,这大概是“超觉英语学习法”得到肯定并加以推广的主要原因。 二语词汇学习往往要比母语词汇学习困难得多,难就难在二语词汇推理能力的形成,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其基础是要建立相关的认知机制,因为这种认知机制能够使学习者象本族语者那样感悟一些未见过的词,或生成别人也可以接受的词,并能建立有效的心理词汇网络。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语言学习中的“道”就是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规律,如果教学过程符合并遵循这一规律,就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认知塑造了我们用来谈论概念世界的语言,它决定了一种语言中有多少词汇、某些词汇如何同其它词汇相联系、词汇如何组成句子、句子如何构成语篇、以及为了取得不同的语用功能进行口头交际或书面交流的方式。换言之,认知界定了语言的词汇、句法、语篇、语用以及修辞层面。认知差异导致了语言‘差异。 另一方面,由于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产物,而心理学是关于大脑的科学,因此对语言的研究也是一个心理问题。单单从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的方法来探究词义,并不能彻底揭示语义的本质特征或揭示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因此研究词汇与心理的关系,探求词汇的心理组织、词汇的提取、以及词汇之间的心理联系

石洛祥[2]2009年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是一个双重体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体系和以记忆为基础的套语体系。前者由单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相对封闭;后者由具有交际功能的语块构成,相对开放。套语体系使语言准确、流利、地道,满足及时交际的需要。语言习得的语块处理模式符合心理语言学的信息处理经济原则。英语惯用语承载着大量的语言信息和英语民族的文化内涵,体现着英语本族语者的概念结构。惯用语能力是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地道的关键,是概念流利度的重要体现之一。本研究的重点是英语中的惯用语块的习得。作者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应用语言学的词汇研究中,提出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概念隐喻、意象图式隐喻和概念转喻意识在惯用语块学习中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上证明了概念隐喻具有文化特质性,即概念隐喻在各种文化中并不是等价的,有的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有的则具有文化特殊性。全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论文首先以叁个预测调查问卷的结果为基础,分析了目前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和惯用语的学习现状,引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作者指出,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对包括短语动词在内的英语惯用语块的学习和加工策略,在语言产出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回避现象,希望老师予以指导。二语学习者要达到与本族语者同样的地道性和流利度,掌握目标语人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建立目标语人们思维的概念系统非常重要,这与预测调查问卷中超过8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写作中的“中式思维”是影响写作成功的主要原因的结论相一致。如何克服母语概念的影响(如中式思维),提高二语概念系统的熟练程度(conceptualfluency)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二语学习者的惯用语理解的概念隐喻意识应该有助于促进对惯用语的习得,克服母语思维,提高目标语的概念流利度。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叁个研究假设,即概念隐喻、意象图式隐喻和概念转喻意识可以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的理解和习得。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包括惯用语习得在内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词汇习得应该是既包括分析体系中的单个词汇的习得,也包括套语体系中的惯用语在内的语块的习得。以往的词汇研究存在下述明显不足:1)对词汇的深度知识研究不够。词汇深度知识不仅包括词的发音、拼写、词性、意义、搭配、联想和同义等微观的词汇知识,还应该涉及词的概念、词的规则和词的变体等元词汇知识。二语词汇的搭配知识和概念知识的习得受二语学习者母语概念知识的影响较大;搭配体现着词项之间的组合关系,搭配能力则体现了学习者二语的流利度、地道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反映着二语受母语干扰的程度。2)单个词汇研究较多,多词单位或者语块研究偏少,特别是其中比较固定的结构——包括短语动词在内的惯用语的研究更是少而又少。我们可以将词汇深度知识中的搭配和多词单位中的惯用语结合起来,看作是一个搭配连续统:处在顶端的是自由搭配,中间是限定性搭配和比喻义习语,处于最底端的是纯习语(惯用语)。在词汇习得中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个连续统中的限制性搭配和比喻性的惯用语。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处于两端的自由搭配和惯用语被认为在习得上是不存在问题的。前者可根据语法规则进行生成,后者惯用语由于具有结构的固定性和语义的晦涩性,因而不具有可学性或者可教性,惯用语的习得被边缘化了:认为惯用语只需学习者机械记忆记就行。结果是,二语学习者感觉到词汇学习只有这两种明显的结构模式,至于中间大量的限定性搭配,一直受到了忽视。有研究(Howarth,1998)发现,从词汇角度而言,高级外语学习者,无论是本族语者还是外语或二语学习者,其语言能力更高,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成功地掌握了更多的限定搭配和习语性搭配(惯用语),这也正是许多语言学习不成功者的问题所在。可见,搭配能力与二语语言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第叁部分从理论层面探讨英语惯用语块可学性的理论支持,主要是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和语言的双重体系理论,重点借鉴隐喻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意象图式隐喻等方面为惯用语的可学性提供理论依据。学习另一种语言就是建立起一种新的思维系统和概念结构。由于词汇意义反映出语言的民族个性,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因此语言相对论思想对二语词汇习得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和思维中,还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中。一个概念隐喻会产生出大量的、连贯的语言表达,可以称作“惯用语族”;不同的概念隐喻又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中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意象图式隐喻本质上也是概念隐喻。但是并非所有的概念隐喻都是以意象图式为基础的,因而只有以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概念隐喻才可称为意象图式隐喻。空间隐喻是一种典型的意象图式隐喻。与隐喻概念一样,概念转喻不仅构建着我们的语言,而且构建我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转喻思维是发生在概念层次上的一种思维方式,概念转喻同样具有系统性。惯用语中的隐喻体现着本族语者的概念结构和概念知识。概念隐喻等充当着大部分惯用语的认知理据。套语体系中的惯用语块实际上也具有可分析性。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的实验设计。实验以Gibbs等人(1989;1990)、Kovecses等人(1996),Boers(2000)等的实验研究为基础,设计出了叁个实验分别验证提出的叁个假设。每个实验都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材料在参考了上述研究设计及查阅大量的相关参考书的情况下精心设计而成。实验过程包括学前测试、课堂教学、学后测试、问卷反馈和一周后延迟测试等五个步骤。实验的受试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师范)的大约270名二年级本科生。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为实验的统计结果及其讨论。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了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证实: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意象图式隐喻的意识可以促进英语惯用语块的习得。第七部分为结论及启示。本研究从隐喻认知的视角,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英语惯用语块的可学性。研究结果启示我们,理解和学习目标语的惯用语不能只靠单纯的机械记忆、模仿,还应该尽量掌握其背后的概念隐喻理据,注意惯用语组成部分与其整体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两种语言在国内结构上的差异,培养学生概念隐喻意识,帮助消除学生惯用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和使用中的回避现象,逐渐提高目标语的概念能力,以达到最终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目的。

丁瑶[3]2004年在《大学英语词汇习得中心理词汇的渐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探讨了在二语心理词汇的形成过程中,词汇表征形成和发展的路径以及对此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针对其中某些因素作者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了相关教学实验以期取得积极的改进。 文章首先回顾了目前对心理词汇所作的研究,认为双语者只有一个统一的心理词汇,心理词汇中含有形式系统和语义系统,双语者通过建立意义表征—形式表征的联系构建有效的双语心理词库。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常常没有意识到所学的英语词汇的概念系统与自己所固有的母语词汇的概念系统不可能完全重合,因此未经过概念重组就在两种语言的形式系统间直接建立联系,导致了许多词的误用甚至是整体词汇能力的停滞僵化。这就要求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引导学习者建立英语词汇的形式系统与已有的意义系统之间的联系。在影响二语词汇表征与发展的众多因素(如二语输入数量与质量的欠缺,已有的母语词汇系统的存在)中,词汇教学方法可能会影响到英语词汇的形式系统与已有的意义系统之间的联系的建立与完善。基于此,第叁部分的教学实验检试了在两种不同的词汇教学方法下,学习者在词汇联想测试中所产出的词汇反应类型的差异。第一种词汇教学方法向学习者提供了所学生词及例句的汉语翻译,第二种方法不向学习者提供生词及例句的汉语翻译,只提供英语释义、例句以及相关的派生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辅以教师的适当补充。在其后进行的词汇联想测试中,两组学习者产出的反应类型表现出了显着差异,但所期待的语义型反应并未占据主导地位。这表明不同的词汇教学方法会对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汇的构建产生一定影响,但未能带来质的变化。二语心理词汇的构建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如何进行有效的二语词汇教学仍是一个等待着更多探索的问题。

应真箭[4]2006年在《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的词聚合效应》文中研究指明词汇是语言的基石,离开了词汇,语言知识的掌握无从谈起,利用语言交际也将是无源之水。词汇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提高词汇学习效应,寻找对提高词汇学习效应的最佳方法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研究探查了二语词汇学习软件环境中利用词聚合学习词汇的效应问题。词汇场理论和心理词汇的研究使二语词汇学习软件开发者和词汇教学者从直觉上认为词聚合学习方式将促进学习效应,并已开始把词聚合学习应用到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另一方面心理学干扰理论却质疑这种有效性,认为相似词同时学习将产生干扰效应。鉴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少,并且因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结果很难令人信服,而且至今还没有实证研究探讨自然的二语词汇学习软件环境中的词聚合效应。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叁个实验来探讨二语词汇学习软件的词聚合效应。实验1和实验2在严格受限的词汇学习软件环境中进行,词聚合学习没有受到任何其它学习方式的干扰,目的是获得实验内部效度较高条件下词聚合效应的结果。实验3在自然的二语词汇学习软件环境中进行,实验者同时提供给被试词聚合以及其它方式的学习,目的是探查词聚合效应的外部效度,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本研究进行的叁个实验中,实验1探查了语义聚合、主题聚合和非词聚合的效应,实验2和实验3增加了一种聚合方式——图示语义聚合。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都显示语义聚合在词汇初始学习上确实造成了干扰效应,增加了学习难度,但同时也显示了较强的记忆保持效果。实验3的结果显示这个结论不能被推广到自然的二语词汇软件学习中。在自然的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语义聚合学习在词汇初始学习难度和词汇记忆保持上与主题聚合并无显着性差异。其次,叁个实验都证明了非词聚合的词汇记忆保持和词汇学习效果最差,显着性低于词聚合各组,说明词聚合的较优效应。最后本研究也发现不论是在受控制的词汇学习软件中,还是在自然的词汇学习软件中用线图显示语义聚合诸词的词间关系的方法——图示语义聚合显着性降低了语义聚合的学习难度,显着性增加了语义聚合学习效果,并且图示语义聚合也显着性优于主题聚合和非词聚合的学习效应。

栾天[5]2014年在《心理词汇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浅析》文中研究说明词汇在语言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词汇是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阐释词汇是如何在人脑中被储存和提取的。以心理词汇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两种语义记忆模型储存心理词汇、激活心理词汇和影响词汇提取的主要因素几个方面出发,探讨心理词汇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一些启示,将有助于提高词汇习得的效率,促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水平的进步。

王云[6]2013年在《中国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语义组织和语义表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理动词作为表征人类心理活动动词的一个子类,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其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动词的特征、组织、分类和语义组织等方面。在传统的汉语语法动词分类中,把属于心理活动的动词作为一个词类来研究由来已久。早在1898年,马建忠就在其所着的《马氏文通》中对心理动词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研究。吕叔湘(1942)则是较早明确地将心理动词单独列为一类,并以“心理活动”来命名的学者之一。此后,黎锦熙(1954)、黄伯荣和廖序东(1980,1997)、邢福义(1990)、周有斌和邵敬敏(1993)、王红斌(2002)、张积家和陆爱桃(2007)等一些国内学者围绕心理动词的判定、分类和语义组织等陆续进行了一些深入的研究,并逐步明确了“心理动词”这一概念。国外对心理动词的研究主要以Davidson (1970)、Schwanenflugel et al(.1994,1996,1999)、Clark et al.(1996)、Alexander et al.(1998)、Olson et al.(2006)等人的研究为代表,主要涉及英语心理动词的组织特征与认知理论之间的关系、英语心理动词与建构主义心智理论发展观之间的关系、英语心理动词组织与智力水平不同的儿童心理活动元认知概念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同概念领域和不同文化中心理动词的组织特征等。语言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作为表征人类心理活动的动词,心理动词与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密切相关,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的复杂程度。透过语言镜像折射对中国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语义组织和语义表征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了解英语心理动词语义组织和语义表征在学习者大脑中的特征,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了解不同阶段学习者其英语学习认知思维的不同特点。纵观国内外心理动词的研究,大多偏重理论方面的探讨,而在实证研究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心理动词的语义组织、组织维度和语义表征等方面。因此,本课题将运用Bloom(1956)的认知领域分类理论和双语者的语义表征理论,以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语言学中常用的问卷调查和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认知研究方法,对学习者大脑中英语心理动词的语义组织特征和语义表征特点进行研究。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中国学习者大脑中英语心理动词的语义组织有何特征?(1)中国学习者大脑中英语心理动词的语义组织具有哪些整体特征?不同水平二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的语义组织各有哪些不同?(2)中国学习者大脑中英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层组织具有哪些整体特征?不同水平二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层组织各有哪些不同?2.中国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的语义表征有何特点?(3)中国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的语内语义表征有何整体特点?不同水平二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的语内语义表征各有哪些不同?(4)中国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的语际语义表征有何整体特点?不同水平二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的语际语义表征各有哪些不同?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语义启动范式来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大脑中英语心理动词的语义组织特征和语义表征特点。具体来说,我们进行了英语心理动词的自由分类问卷调查(实验一)、英语心理动词词对的相似性程度判断问卷调查(实验二)、英语心理动词语内语义启动效应检验(实验叁)和英语心理动词语际语义启动效应检验(实验四)四个实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考察了中国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的语义组织特征和语义表征特点。其中,实验一和实验二主要对第一个大问题做出回答,实验叁和实验四则主要回答第二个大问题。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细致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结论一表明,当我们把不同水平的二语学习者作为一个整体考察他们大脑中英语心理动词的语义组织特征时,多维标度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相对于一维模型和二维模型来讲,叁维模型是学习者大脑中英语心理动词语义组织的最佳组织模式。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而言,无论他们处于英语学习的哪一个阶段,即无论是高中生、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大脑中英语心理动词的语义组织都是比较相似的,叁维模型均是模型拟合优度最好的一个模型,这说明学习者大脑中英语心理动词的最佳结构模型是叁维组织模型。这叁个组织维度分别是信息加工维度(information processing)、语义相关维度(semantic-relatedness)和确定性维度(certainty)。其中,“信息加工维度”占的比重最大,是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语义组织最明显的组织维度和属性特征。不过,“语义相关维度”和“确定性维度”所占的比重虽然偏小一些,但都是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语义组织必不可少的两个组织维度。结论二表明,当我们把不同水平的二语学习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他们大脑中英语心理动词语义分层组织的特征时,多维标度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英语心理动词从最初的六个范畴经过五步的特征凝聚后,最终形成了以信息加工属性为主要特征的区分维度。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来讲,无论是高中生、本科生或研究生,总体来看,他们大脑中对英语心理动词的初始范畴属性和最终的范畴属性都是比较相似的,即经过五步的特征凝聚后,最后都形成了以信息加工属性为主要特征的区分维度,但中间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别。具体来讲,高中生对英语心理动词的认知侧重于对“知识”和“理解”等认知领域内较低水平的把握,本科生侧重的是“分析”和“应用”等较为高级的认知水平,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学习者对这些英语心理动词的认知活动则侧重于“综合”和“评估”等认知领域的高级水平。这说明,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英语心理动词的知识重组能力和认知学习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逐渐从认知学习的低级阶段过渡到认知学习的高级阶段。结论叁表明,当我们把不同水平的二语学习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他们在英语心理动词语内语义启动效应检验中的表现时,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学习者对有语义关系目标词的反应时间少于对无语义关系目标词的反应时间,但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异不具有显着性。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来讲,除高中组外,其它两个组(本科组和研究生组)的被试对有语义关系目标词的反应识别时间均少于对无语义关系目标词的反应识别时间。不过,叁个被试组内每两个不同的反应时间之间都不具有显着性差异。这表明,无论学习者处于哪一个英语学习阶段,从他们对英语心理动词提取的表现来看,其结果都没有显示出显着的语内语义相关特征,这进一步说明,学习者大脑中并不是按照语内语义相关原则对英语心理动词进行组织和贮存的。结论四表明,当我们把不同水平的二语学习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他们在英语心理动词语际语义启动效应检验中的表现时,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学习者对语义对应目标词的反应时间普遍要少于对语义不对应目标词的反应时间,且两个不同的反应时间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来讲,无论是高中生、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对语义对应目标词的反应时间均少于对语义不对应目标词的反应时间,且各个被试组内两个不同的反应时间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别。这表明,无论学习者处于哪一个英语学习阶段,从他们对英语心理动词的提取表现来看,其结果都表现出了显着的语际语义对应特征,这进一步说明,学习者大脑中是明确按照语际语义对应原则对英语心理动词进行组织和贮存的。此外,当对学习者在语内语义启动效应和语际语义启动效应检验中的表现进行比对时,我们发现被试对同一语言语内语言形式的反应识别速度明显快于对不同语言间语际语言形式的反应识别速度。这说明,跨语言的语际语义整合与同一语言语内语义整合存在着显着性差异,即语义表征并非是超语言的,而是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语义表征系统。总之,本课题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以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大脑中英语心理动词语义组织特征和语义表征特点进行了研究,拓展和丰富了英语心理动词的相关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同时,本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无论是对学习者大脑中语义组织特征的研究还是对语义表征特点的研究,结果均表明高中阶段到本科阶段是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语义组织及语义表征变化最为关键的学习阶段。到了本科阶段,由于“高限”效应(ceiling effect)的出现,学习者语义组织的发展和词汇语义知识的重组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态势。到研究生阶段后,尽管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的语义组织和语义表征依然在不断地发展,但相对来讲,与本科阶段变化不大。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一定要抓住高中阶段到本科阶段这一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展较高认知水平的思维能力,如多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估”等较高认知水平的思维训练;另一方面,要努力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学习者构建强大的词汇语义网络,以促进他们准确、快速地提取词汇语义相关知识。

段士平[7]2007年在《从词块能力看词汇深度习得中的“高原现象”》文中研究说明词汇深度习得过程中易于出现"高原现象"。本文从词汇的"板块性"和词块的心理现实性对"高原现象"加以研究发现:词块对语言综合能力有很强的预测性,恰当运用词块有助于提高语言交际的流利性和选词的地道性,有利于克服词汇深度习得中的"高原现象"。根据研究结果,我们为当前的英语词汇教学以及教材中词汇表的呈现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吴海燕[8]2011年在《背诵听力语料对口语词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口语是外语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部分。作为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已为广大学者和教师所认同。然而,目前针对背诵的研究有两个明显疏漏:(1)研究者们多选用书面语料作为背诵用语料,忽略听力语料。书面语与口语是有区别的。口语是包含“听”和“说”两方面的语言过程,这种做法明显忽视了听力语料的积极作用。(2)针对背诵对口语词汇影响的研究不多见。词汇是口语输出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没有词汇也就没有语言输出。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掌握口语词汇的程度完全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口语教学方法有效与否的标尺。本文通过采取背诵听力语料与课堂口语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力图考察背诵听力语料对大学生口语词汇输出的影响,并以口语词汇流利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为研究范围。本实验受试是延边大学2010级非英语专业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共81名学生。教学实验周期为15个教学周。本实验采集的语料数据是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学期初和学期末的两次口头作文的口语语料。通过Range词频分析软件对口语语料进行分析,并使用SPSS 17.0社会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背诵听力语料也能促进口语表达水平;(2)背诵听力语料对实验班的口语词汇流利性有显着、突出的效果;(3)背诵听力语料对提高实验班的口语词汇多样性有效果,但与控制班相比,优势并不明显;(4)背诵听力语料对提高实验班的口语词汇复杂性有效果,但与控制班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当然,对本次实验教学结果还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如背诵材料的内容与口头作文题目相关性不强,学生的主观上采取了回避策略等。作为教育者,对背诵教学法对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实际效果及应用方法还要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仅根据本次实验研究有益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背诵式语言教学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张倩[9]2017年在《交际教学法指导下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词汇组织模式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组织模式是衡量词汇能力的重要维度。随着人们对词汇能力的不断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英语词汇组织模式。然而大多数都是对中学生或者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组织模式类型的探究或者对影响词汇组织模式的内在因素的考察,很少有对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词汇组织模式的外在因素的研究,比如词汇教学。当前的词汇教学研究又大多停留在如何通过词汇教学扩充学生的词汇量上,而忽视了词汇的组织模式。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交际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组织模式的影响。词汇组织模式研究是词汇质性研究的一种,它主要指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方式,从范畴上来说,它可以分为聚合、组合、百科知识和语音模式等;从类型上来说,又可以分为语义类(聚合、组合和百科知识)和非语义类(语音等)。笔者对山西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本科叁年级一班和二班的6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叁个月的实证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所学课程、所用教材、上课教师均一致。本研究主要围绕的问题是:交际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组织模式是否有影响?影响差异是否明显?在交际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针对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及高、中、低频词建立了怎样的词汇组织模式?提出的两个研究假设是:1.交际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会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组织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交际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合理的词汇组织模式。2.在交际教学法的指导下,英语专业学生对名词、形容词和高频词建立较多的语义模式,而对动词和低频词建立较多的语音模式。研究工具是英语词汇水平评估测试和词汇组织模式测试(即单词联想测试)。研究过程如下:教学第一周对两个班进行词汇水平前测,目的是了解两班学生的词汇水平是否一致,以确保两班同质。第二周到第十一周,对实验班进行试图调动学生词汇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聚合模式(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词缀等)、组合模式(各种类型的词汇短语搭配)、百科知识模式(词汇的背景文化知识)等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词汇组织能力;对对照班进行试图增加学生词汇量,提高学生词汇水平的传统教学。最后一周对两个班都进行词汇水平后测和单词联想测试。测试之后,将数据如实收集,并从每班中筛选出词汇水平达6400+的样本各30个进行数据归类和统计分析。并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包对词汇水平评估前后测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涉及到独立样本T检验,对单词联想测试所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分析(定量分析),涉及到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最后呈现了研究结果:交际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会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词汇组织模式产生不同的影响: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构建的词汇组织模式差异显着。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明显地建立了更多的聚合、组合、百科知识等语义模式。2.在交际教学法指导下,实验班学生对中频词、形容词和抽象名词建立了合理的聚合模式,对高频词和名词构建了良好的百科知识模式。以上的研究结果将给英语课堂的词汇教学带来重要的实践意义,并给未来的词汇组织模式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启发。

张辉[10]2011年在《俄语专业学生双语动词心理词汇组织结构特征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语心理词汇作为心理语言学和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动词在句子语义、语法组织中的重要地位也使动词教学成为二语词汇教学的重点问题。为此本文以动词这一词类进行双语心理词汇组织结构特征的研究。本研究选取六个不同类别的动词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其词汇自由联想实验反应类型的实证分析,主要从聚合反应,组合反应,语音一语形反应叁种反应类型的角度尝试描述了中国俄语专业学生动词双语心理词汇组织结构的总体特征。研究以实验结果为据,提出优化建构中国俄语专业学生双语心理词汇模式的具体设想。本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研究[D]. 陈万会.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 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D]. 石洛祥. 西南大学. 2009

[3]. 大学英语词汇习得中心理词汇的渐进[D]. 丁瑶.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4]. 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的词聚合效应[D]. 应真箭.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 心理词汇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浅析[J]. 栾天. 临沂大学学报. 2014

[6]. 中国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语义组织和语义表征研究[D]. 王云. 苏州大学. 2013

[7]. 从词块能力看词汇深度习得中的“高原现象”[J]. 段士平. 国外外语教学. 2007

[8]. 背诵听力语料对口语词汇的影响[D]. 吴海燕. 延边大学. 2011

[9]. 交际教学法指导下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词汇组织模式的实验研究[D]. 张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

[10]. 俄语专业学生双语动词心理词汇组织结构特征的实证研究[D]. 张辉. 东北林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大学英语词汇习得中心理词汇的渐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