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朝鲜人论文_单清丛

导读:本文包含了在日朝鲜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朝鲜人,朝鲜族,中国,朝鲜,民族,双语,半岛。

在日朝鲜人论文文献综述

单清丛[1](2019)在《浅析第叁空间视角下在日朝鲜人的身份建构过程——以移民小说《弹球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朝鲜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民族集团,其身份认同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移民小说《弹球盘》,以第叁空间理论为基础,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身份建构过程,从在日朝鲜人身份危机的产生、身份追寻中的困惑、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叁方面分析这一群体无法回归祖国也无法融入新环境,在边缘境地不断挣扎,又在此过程中不断寻求自我身份回归的社会现实。(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林圣爱[2](2015)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日本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以“在日朝鲜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大趋势与国内群众运动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注多元文化理念。然而,日本多元文化理念的真正意图是借助多元文化之名强化国内不同民族群体对日本文化的认同。受此影响,日本时至今日既不赋予民族学校正规学校之名,也不承认民族教育。本文通过考察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的在日朝鲜人教育政策,探讨多元文化理念在日本民族教育政策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影响,进而分析日本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及问题所在。(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金在国[3](2014)在《中国朝鲜族文学与在日朝鲜人文学中体现的父亲形象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千百年的历史岁月中,朝鲜民族世代延续着东方国家传统的尊卑秩序。对朝鲜民族来说,"父亲"至今仍是像天一样高高在上的存在,并被赋予"夫权"、"父权"等特权,在家庭中尊享至高地位和绝对权威;而母亲(妻子)则要相夫教子、全心付出,子女必须孝敬父母尊长。这样,父亲俨然成为君临整个家族之上的"一家之君"。然而,这种威似君主、高大如天的父亲形象,在在日朝鲜人和中国朝鲜族文学中,却被描绘和塑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角(本文来源于《韩国研究(第十叁辑)》期刊2014-12-01)

金正雄[4](2014)在《在日朝鲜人精神创伤的文学形象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光复前后在日朝鲜人第一代小说家的小说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作为离散(diaspora)民族的在日朝鲜人文学中苦闷(精神创伤)的嬗变过程。自古以来,在东西方的文学理论中,文学与苦闷的关系一直都受到普遍的关注,如中国古代诗学中论及文学与苦闷关系的有“发愤着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几个重要的文论范畴,西方诗学中也有“性欲的升华”、“苦闷的象征”等相似的文论范畴,而日本厨川白村提出的“文学是苦闷的象征”说则是完全是西方文论的产物。文学与苦闷之间密切关系体现在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动力、创作态度、创作素材、作品的审美价值等各个方面,所以韩愈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这说明,文学在其本质上比“和平”、“欢愉”更接近于“苦闷”、“痛苦”。既然文学的本质如此,在日朝鲜人文学也不可能例外,说在日朝鲜人文学本身就是在日朝鲜人苦闷在文学中的升华,这一点也不过分。在光复前在日朝鲜人第一代小说家的小说作品中,作为离散社群成员的小说家们的苦闷主要表现为“协力与抵抗”,而在光复后在日朝鲜人第一代小说家的苦闷则主要表现为“祖国分裂”所引发的苦闷。1938年以后,随着日本殖民统治日益加强以及“内鲜一体”政策的实施,使在日朝鲜人文学界内部分化为“协力派”与“抵抗派”。如,写小说为日本殖民统治积极效劳的张赫宙被历史打上了“亲日派”的烙印,而金思良则作为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抵抗作家”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张赫宙的短篇小说《岩本志愿兵》是迎合日本殖民统治的亲日小说。张赫宙在步入文坛伊始,具有无产阶级文学倾向,因写了一些抵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小说作品而在文学界颇有名气,但1938年以后在日本高压统治下屈膝投降,写起了赞扬日本推行的志愿兵制度的国策小说。该作品通过描写自愿参加日本军队,渴望早日变成“一个完全的日本人”、“一个真正的皇国臣民”的在日朝鲜青年“岩本”,表现了作家自己的感激之情。“岩本”原来怀疑对日本与朝鲜自古以来就是“伺祖同根”的说法,然而参拜高丽神社后冰释前疑。听到“岩本”的告白后,作家亲自找到高丽神社,真诚地祈祷“岩本”早日成长为优秀的日本军人,又祈祷全体朝鲜同胞早日实现“皇民化”。这个作品强调所谓“内鲜一体”的历史的必然性与现实的合理性,希望“皇民化”早日实现,主动写了志愿兵题材的小说,积极为日本殖民统治效力,是一篇彻头彻尾的亲日小说。金史良的短篇小说《走进光亮之中》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鼓吹的所谓“内鲜一体”的不当性,是他的抵抗文学的代表作。由于金史良多次触犯了当时的文网,曾两次被抓进监狱,1942年2月终于被逐出日本。回到朝鲜之后,他写了一些回避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然而从1943年开始为太平洋战争形势所迫不得已写了《海军行》之类迎合国策的文章。但他深感,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写作的艰难和耻辱,为了寻找更为积极的抵抗之路,金史良于1945年初寻访中国河北之际投奔中国太行山,参加八路军麾下的朝鲜义勇军,拿起枪杆子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武装斗争。光复后,在日朝鲜人第一代的文学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联,同时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朝总联有极为密切关系,所以他们的小说作品中亲北朝鲜的左翼思想因素相当浓厚。这是光复后在日朝鲜人所处的政治、时代环境在在日朝鲜人第一代小说文学中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金达寿的中篇小说《朴达的裁判》以朝鲜半岛南与北尖锐的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为作品的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从愚昧无知的雇农朴达逐渐成长为坚强的反美革命家的革命成长过程。作品对主人公朴达的性格刻画上富有造型性,故事情节颇有喜剧性,讽刺意味也颇浓,可以当作讽刺小说来读。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悲剧及其带给在日朝鲜人的内心苦闷,致使金达寿塑造朴达这个逐渐成长为坚强革命者的人物形象。这个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思想倾向,为此这个作品主张美帝国主义必须从朝鲜半岛滚出去,被分裂成南与北的朝鲜半岛必须由已迈进社会主义道路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来统一。金石范倾注自己一生精力,创作了一系列以在自己的故乡济州岛发生的“济州岛四.叁事件”为题材的小说。他的短篇小说《乌鸦之死》的主人公郑基俊是驻扎在济州岛的美国军政厅的翻译员,又是南朝鲜劳动党领导的游击队安插在敌人营垒中的情报员,为此他在双重生活的重压之下经历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闷和内心冲突,每时每刻都遭受剧烈精神煎熬。这个人物形象带有作家的精神危机和虚无意识的投影,金石范试图通过凝视主人公郑基俊,来克服在日朝鲜人的内心苦闷。他的长篇小说《火山岛》也是左翼思想因素颇浓的作品。金石范试图通过这个小说向世人揭露美帝国主义和李承晚政权屠杀数万济州岛无辜良民的惨绝人寰的罪行,同时表明了朝鲜半岛必须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了统一的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文化身份意识。光复后在日朝鲜人第一代小说家的小说作品最鲜明的特点是,往往把祖国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状况作为作品的背景,或把在祖国发生的重大事件选为小说创作的素材和题材,这非常清楚地显现出了他们的文化身份意识。光复后在日朝鲜人第一代小说家普遍关心祖国的命运和解放,充分表露了倾向祖国的情感状态,而在对待朝鲜半岛南与北的态度上,普遍显现出了亲北朝鲜的左翼政治倾向。光复后在日朝鲜人文学所具有的这种关心朝鲜半岛命运、倾向朝鲜的鲜明的祖国观,与将居住国(中国、苏联)当作祖国的光复后中国朝鲜族文学以及旧苏联高丽人文学中的祖国观,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4-05-23)

阿部翔[5](2014)在《双语教育及双语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将国内外朝鲜族的双语教育及双语应用作为研究主体。这里的研究对象——国内外朝鲜族是指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双语应用研究具体为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在生活中的双语使用以及其对比。全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第二章介绍了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的双语教育情况以及其对比。第叁章内容为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的双语应用研究。第四章是结语部分。首先,第一章节绪论部分介绍了什么是语言、双语(多语)现象、双语教育以及双语教学的概念规定,然后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意义、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前人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其次,第二章节主要探讨了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的双语教育情况及其对比。第二章节划分为叁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中国朝鲜族的双语教学情况,其中包括中国朝鲜族的概况、双语教学的演变过程、双语教学方针。第二个部分是在日朝鲜人的双语教育情况,主要内容为在日朝鲜人的概况、来源、属性以及社会地位,并且介绍了在日朝鲜人的双语教育情况。其中内容包括一条校(正规学校)与各种学校(非正规学校)的区别、朝鲜总联系统学校的双语教育情况、韩国民团系统学校的双语教育情况等。在此描述中还提供了具体数据。第叁个部分为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的双语教育情况的对比及考察。第叁章节主要内容为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的双语应用研究,即是双语使用情况的对比。第叁章节由叁个部分来组成,第一个部分以中国朝鲜语的简洁、中国朝鲜族的语言使用现状、双语使用意识情况为主。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中国朝鲜族人进行了有关双语使用意识的问卷调查。根据这些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第二个部分是在日朝鲜人的双语使用情况。其内容由在日朝鲜语的简洁、语言使用现状,双语使用意识情况等各个语言情况来组成。关于在日朝鲜人的双语使用意识情况,笔者引用前人的文献研究与观点来进行概括性考察。第叁个部分为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的双语使用情况的对比及考察。第四章节是结语部分。在此章节中将上述两个朝鲜民族的双语教育与双语使用情况的对比相互结合,进行了全面性与概括性考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4-01)

郑信哲[6](2013)在《战后在日朝鲜人社会与半岛南北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半岛作为在日朝鲜人的故国,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发展对在日朝鲜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朝鲜半岛出现两个不同体制的国家政权后,在日朝鲜人社会处于南北对立的延长线上,逐渐被分化。半岛南北的分裂,又阻碍了在日朝鲜人联合起来争取民族权益的斗争。(本文来源于《朝鲜·韩国历史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郑信哲[7](2013)在《战后在日朝鲜人社会与半岛南北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半岛作为在日朝鲜人的故国,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发展对在日朝鲜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朝鲜半岛出现两个不同体制的国家政权后,在日朝鲜人社会处于南北对立的延长线上,逐渐被分化。半岛南北的分裂,又阻碍了在日朝鲜人联合起来争取民族权益的斗争。(本文来源于《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期刊2013-08-01)

张丽娜[8](2013)在《一部在日朝鲜人问题研究的佳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侵略政策,朝鲜半岛也因此在1910年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自此以后,一部分朝鲜民族持续不断地东渡日本,谋生乃至定居,并在日本列岛形成了朝鲜民族社会集团。居住在世界各国的朝鲜民族由于所在国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文化意识多样等因素,形成较大的差别,民族特点产生变异。在日本亦是如此。针对这个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本文来源于《博览群书》期刊2013年04期)

全美英[9](2012)在《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民族教育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勤劳勇敢、热情朴素的朝鲜民族起源于朝鲜半岛。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朝鲜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有着相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生活习惯。如今,朝鲜民族除朝鲜半岛外,还有700多万人以居住国“公民”或以朝鲜半岛朝韩两国“侨民”的身份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非洲等世界各地。朝鲜民族向海外的连续大量的人口流动始于19世纪中叶以后。19世纪60年代,朝鲜北部发生连年的自然灾害,并深受日益腐败的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他们不得不跨过鸭绿江和图们江移居到中国东北谋生。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不愿当亡国奴的朝鲜人和由于日本殖民统治而被生活所迫的朝鲜人纷纷离开故土移居到中国东北和日本。由此形成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社会。马克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教育是对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动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的文化传播和培养该共同体成员适应本民族文化的社会活动。朝鲜民族历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民间有“不论生活多困难,也要孩子把书念”和“宁肯啃树皮,也要让儿女上学”的谚语。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虽然离开了故土,但依然继承了本民族优良的传统,在中国和日本建立民族学校、展开民族文化教育。本文围绕着民族教育问题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历时性和共时性横向比较的思路,对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的民族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的民族教育问题,首先要对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和日本的历史和移居地背景进行了解,并要对两者社会的形成和特点进行分析。纵观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民族教育发展进程,基于与日本的殖民统治及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有关的共同点,以日本战败投降为分界划分为1945年8月前和后以及1990年冷战结束后的历史阶段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明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五个章,第一章以朝鲜人移居中国和日本的历史背景为前提,对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社会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进行阐述,并对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形成后的社会特点进行分析;第二章对1945年8月前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的社会状况进行阐述,并分析和比较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民族教育发展状况;第叁章对日本投降后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的法定地位和民族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第四章阐释了冷战结束后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民族教育遇到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比较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民族教育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2-05-01)

金英兰[10](2011)在《中国朝鲜族小说与在日朝鲜人小说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世纪一二十年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半岛,大量的朝鲜人为了生存或民族独立运动迁入到中国的东北、前苏联及日本等地。在这种民族大离散的背景下诞生了中国朝鲜族文学与在日朝鲜人文学。1933年11月,在吉林省龙井成立的文学同人团体《北乡会》以及它所创刊的文学杂志《北乡》意味着中国朝鲜族文坛的形成和真正意义上的朝鲜族文学的开始。从《北乡》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东北朝鲜移民的生活和命运,反映了朝鲜族移民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艰难地开拓移民生活的庄严历程,从而开始建构与朝鲜半岛文学不同的自己独特的文学。在日朝鲜人文学自从1932年张赫宙的小说《饿鬼道》发表于日本文学期刊《改造》并获得有奖征文第二名引起日本文坛的关注;自从金史良的小说《向着光芒》被提名为1940年度芥川奖候选作品,日本文坛开始重视了在日朝鲜人文学。该作品第一次反映了在日朝鲜人在日本感受的民族身份认同冲突以及使用民族语和日语中的心理矛盾。中国与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作为同一民族又有共同的移民特点,因此中国朝鲜族文学与在日朝鲜人文学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他们各自在中国和日本创作了既不同于朝鲜半岛文学,又不同于居住国文学的中国朝鲜族文学与在日朝鲜人文学。从文学内容特征的角度来看,中国朝鲜族文学和在日朝鲜人文学可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作家主要是在殖民地时代形成人格的移民一代,中国朝鲜族文学第一代主要作家有玄卿俊、安寿吉、金昌杰等,在日朝鲜人文学第一代主要作家有张赫宙、金史良、金达寿等。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又有对国破家亡的绝望,顺从和反抗的矛盾心理,顺应现实与民族意志等共同的主题特点;而最大的区别在于朝鲜族第一代文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在中国东北定居并建设第二故乡的意志;在日朝鲜人第一代文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使用母语和日语的纠结以及民族身份认同的冲突与觉醒。中国朝鲜族文学的第二阶段即第二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李元吉、朴善锡、林元春等,在日朝鲜人第二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李恢成、金鹤泳等。朴善锡和金鹤泳都以记忆中的创伤为素材,体现以文学解救自我;李元吉和李恢成都生动地刻画了在中国及日本的传统朝鲜女性和男性形象。朴善锡文学中的伤痕来自过去特殊的历史时期,朴善踢试图以文学揭发其荒诞、愚昧以及对人们的毒害,进而要求反省;而金鹤泳的伤痕来源于自己的结巴,他的结巴是由父亲的家庭暴力而造成的,而父亲的家庭暴力根源在于日本社会对在日朝鲜人的歧视。金鹤泳试图用文学治愈自己内心的伤痕,但是最终没能以文学得到解救和协调。中国朝鲜族第叁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李惠善、许莲顺、赵星姬等,在日朝鲜人第叁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柳美里、李良枝等。静莲顺和李良枝作品都反映了主人公艰辛的生活及对故国的向往。在体验韩国中,中国朝鲜族由于受到人格歧视;在日朝鲜人由于使用双语的困扰、对母语的排斥心理以及文化生活的差异,深感离散意识,最终更加坚定国民身份认同。李惠善、趟星姬和柳美里的文学都以家庭危机和离异为主题。但是李惠善侧重于家庭离异而产生的内心的孤独;趟星姬文学侧重于通过家庭离异所获得的个人价值,当家庭阻碍个人发展的时候,主人公毫不犹豫地选择‘破爱’;柳美里由于深受家庭阴影的影响,因而在作品中否认家庭的存在,拒绝家庭的重建,更拒绝自己成为任何形式的家庭成员。并且个人内心空虚,爱情观也很独特,专门喜欢有缺陷的男人,在与弱智群体的交往当中发现并确信自己的存在。中国朝鲜族文学与在日朝鲜人文学由于起源于移民文学,因此丰富了本国文学:由于中国和日本独特的的现实生活环境,建构了中国朝鲜族文学与在日朝鲜人文学的特殊性,也丰富了世界朝鲜民族文学的内涵。(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1-03-01)

在日朝鲜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国际大趋势与国内群众运动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注多元文化理念。然而,日本多元文化理念的真正意图是借助多元文化之名强化国内不同民族群体对日本文化的认同。受此影响,日本时至今日既不赋予民族学校正规学校之名,也不承认民族教育。本文通过考察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的在日朝鲜人教育政策,探讨多元文化理念在日本民族教育政策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影响,进而分析日本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及问题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在日朝鲜人论文参考文献

[1].单清丛.浅析第叁空间视角下在日朝鲜人的身份建构过程——以移民小说《弹球盘》为例[J].文化学刊.2019

[2].林圣爱.多元文化背景下日本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以“在日朝鲜人”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5

[3].金在国.中国朝鲜族文学与在日朝鲜人文学中体现的父亲形象的比较研究[C].韩国研究(第十叁辑).2014

[4].金正雄.在日朝鲜人精神创伤的文学形象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4

[5].阿部翔.双语教育及双语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

[6].郑信哲.战后在日朝鲜人社会与半岛南北的关系[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13

[7].郑信哲.战后在日朝鲜人社会与半岛南北的关系[C].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2013

[8].张丽娜.一部在日朝鲜人问题研究的佳作[J].博览群书.2013

[9].全美英.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民族教育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10].金英兰.中国朝鲜族小说与在日朝鲜人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一2金仁淑,《Sisterandl》,2008一1金仁淑,《oailylife》,2008国际交流合作与外资利用1999年卫生合作协议...附录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建交日期和198...附录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建交日期和198...附录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建交日期和198...

标签:;  ;  ;  ;  ;  ;  ;  

在日朝鲜人论文_单清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