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性态论文_刘文,尹伟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形性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层,管片,盾构,应力,水库,混凝土,防渗墙。

变形性态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尹伟强[1](2019)在《某心墙坝蓄水初期应力变形性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蓄水初期水位上升使得土石坝应力场和渗流场存在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忽略渗透作用仅研究应力变形易产生偏差.本文基于Biot固结理论,采用变渗透系数的方法进行坝体施工期、蓄水期的流固耦合分析,并考虑坝料初始含水率及初始应力场的影响,以较真实的模拟蓄水初期瞬态渗流场对坝体应力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往往伴随着土体的变形,竣工期大坝变形主要以沉降为主,大主应力存在明显拱效应;蓄水使得心墙上游侧应力减小,坝体向下游错切变形.因此,初次蓄水对坝体不利,流固耦合作用对土坝蓄水初期应力变形影响不可忽视.(本文来源于《江西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郭成[2](2017)在《地下洞室施工期围岩变形性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厂房系统是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核心,施工期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厂房围岩的稳定性更是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某抽水蓄能电站为背景,基于原型监测数据,结合地质、施工等情况,对施工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厂房围岩变形性态进行分析,了解地下洞室不同部位在施工过程中影响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为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电与抽水蓄能》期刊2017年06期)

胡添翼,许朴,王成[3](2017)在《向家坝下游高边坡蓄水前后外观变形空间聚集性态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蓄水会对周围工程与地质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岸体滑坡。基于空间计量学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系数及其相关分析方法,以向家坝坝体下游坝后左岸人工高边坡为例,在传统研究只考虑二维坐标的情况下,进一步考虑不同测点的叁维空间坐标,建立了考虑空间坐标的空间权重矩阵,计算了各个蓄水时段高边坡不同测点的外观变形数据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系数;对比了不同蓄水时段下游边坡外观变形的空间聚集性态,从而定位高边坡变形监测关键测点。研究结果表明:2种空间自相关系数可以有效探测变形数据的聚集程度,识别聚集区域;水库蓄水会在下游坡形成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变形,尤其是在蓄水初期变化最为剧烈,需要在该阶段加强观测。(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7年10期)

王志荣,郭志伟,王泉更,陈玲霞,张利民[4](2017)在《盐岩非线性流变性态及地下复杂溶腔变形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平顶山盐田盐岩层数多、单层厚度薄、泥岩夹层多的特点,建立等效复合单元代替互层状盐岩体,利用ABAQUS软件对马庄井田的地下溶腔进行叁维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不同内压下,腔周塑性区围岩的非线性流变性态以及溶腔体积缩减规律。结果表明:(1)等效复合单元在稳态蠕变阶段具有较好的数值稳定性,泥岩能有效地限制黏塑性区范围以及围岩向洞内位移的发展;(2)在围压(8 MPa)作用下,互层状盐岩单元体基本呈现线性小变形特征,溶腔体积收缩率与蠕变持续时间均呈现最低值,分别为3%与2.5 a,随着内压增大(8~12 MPa),互层状盐岩单元体开始呈现非线性蠕变,但经过较短时间后(2.5 a)体积收缩率逐渐稳定至一较小值,约为3.5%,随着内压的迅速减小(≤4 MPa),腔周盐岩逐渐呈现非线性大变形特征,表现为稳态蠕变时间增长,蠕变速率增加,5 a后围岩蠕变仍在稳定增加;(3)塑性区围岩内的黏滞系数随时间普遍加大,体现了互层状盐岩在储气运行过程中越来越稳定的变形趋势,因此,实际运行时储气压力应控制在合理范围(4~12 MPa),尤其要减少在较小内压下的蓄气运行时间。(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仝尧,朱俊高,王荣,张丹[5](2017)在《砂卵砾石地基混凝土防渗墙受力变形性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砂卵砾石地基混凝土防渗墙受力变形性态,进行了包含底部柔性接触和刚性接触两种情况的防渗墙室内模型试验,并对两种情况下的模型进行了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墙底柔性接触时防渗墙应力明显小于墙底刚性接触时的防渗墙应力,其模型顶面沉降则大于墙底刚性接触情况;有限元计算的防渗墙应力及模型顶面沉降规律和试验值规律相似,量值略有差异,说明现有的有限元计算方法能反映防渗墙的应力变形特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需进一步改进。(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肖福辉[6](2017)在《塑性混凝土心墙厚度的应力变形性态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塑性混凝土目前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因其优良的性能,渗透系数小,变形性能良好,弹性模量低等在水利工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一种重要的防渗型式,施工简单,防渗作用突出等特点被广泛关注。文章进行了心墙厚度对塑性混凝土心墙应力变形特性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在特定条件下塑性混凝土心墙的应力变形特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7年07期)

温勇兵[7](2017)在《基于动态面板监测数据的混凝土坝渗流及变形性态协同判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坝安全监测分析是获取大坝安全性态的重要方法。大坝实测数据分析方法日趋成熟,为大坝安全运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在数据分析、综合判诊及趋势预测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针对现有监控模型和判诊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从混凝土重力坝综合判诊体系的搭建入手,以渗流、变形实测数据分析为主,借助统计分析、支持向量机(SVM)、小波技术、BP神经网络、求和式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信息熵、云模型等方法,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研究适用于不同效应量的建模方法,以期提高实测数据分析模型的预报精度,较好地预测大坝安全性态发展趋势,为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大坝系统的复杂性,讨论大坝综合判诊指标的选取原则,设定对应的评价集,结合工程实际,建立综合判诊体系。(2)鉴于布谷鸟参数优化算法存在中后期运算较慢等缺陷,引入最速下降法,耦合形成组合寻优方法,选取扬压力的回归因子,建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该模型在处理回归因子突变及扬压力滞后性等问题上较常规模型的优势。(3)通过对混凝土重力坝安全监控组合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在采用小波技术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分离重构的基础上,建立BP神经网络—ARIMA变形组合预报模型,并分析其预报精度。(4)基于预报分析成果,对各项参数实测数据进行预处理,结合动态熵权法与云模型方法优势,建立混凝土重力坝安全性态动态综合判诊模型,分析各测点及各项目的安全状态发展趋势,并就综合判诊结果提出“最小隶属度”原则,构建混凝土重力坝整体安全性态预警机制。(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18)

秦栋[8](2016)在《基于面板数据格式的特高拱坝变形性态分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高拱坝运行中受多因素协同作用,不同高程和区域的变形规律差异较大,坝体局部单测点的变形量并不能代表大坝整体的安全性发生变化。为此,综合考虑多测点、多测次监测量的内在关联性,构建了特高拱坝变形面板系列的表征方法;基于面板数据聚类理论,建立了大坝变形相似性指标及度量方法;利用熵权法构建大坝变形区域数的确定准则,提出了特高拱坝变形分区方法及实现步骤;通过利用特高拱坝两个维度的变形监测信息,将传统的"点"分析方法转变为区域分析方法。某特高抛物线双曲拱坝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可根据39个变形监测点确定六大类测点,每类测点可以综合描述大坝对应区域的总体变形特征,再根据测点所在的位置将大坝分为六个变形区域,有效描述了特高拱坝的实际变形规律,可弥补传统分析方法上的一些不足,为特高拱坝变形分析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雷凯,莫海鸿,陈俊生,李康[9](2016)在《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盾构隧道管片受力变形性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珠机市区至珠海机场地铁盾构工程为背景,采用叁维有限元软件MIDAS GTS/NX建立了精细的叁维管片模型,模拟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盾构隧道管片的受力特征,与修正惯用法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上软下硬地层中盾构隧道管片的变形及内力,并对管片环在岩层中的地层复合比进行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管片拱底处几乎没有竖向位移,管片拱顶向内侧收敛,地层复合比为0~0.5时,水平最大位移几乎不发生变化,而当地层复合比为0.5~1时,水平最大位移与地层复合比呈现一次线性增长关系。在设计时轴力取修正惯用法得到的最大轴力的1.3倍进行设计,弯矩的取值与地层复合比有关,当地层复合比为0.5~1时,在设计时可以对修正惯用法计算得到的弯矩进行折减,折减系数取为地层复合比β,当地层复合比为0加.5时,取折减系数取为0.5进行设计即可。(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4)

雷凯,莫海鸿,陈俊生,李康[10](2016)在《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盾构隧道管片受力变形性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珠机市区至珠海机场地铁盾构工程为背景,采用MIDAS GTS NX建立了精细的叁维管片模型,模拟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盾构隧道管片的受力特征,并对衬砌环在岩层中的地层复合比进行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管片环拱底处几乎没有竖向位移,管片环拱顶及拱腰向内侧收敛,在设计时轴力取梁-弹簧法得到的最大轴力进行设计即可,弯矩的取值与地层复合比有关,在设计时应将地层复合比m=0.86当作关键工况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广东土木与建筑》期刊2016年Z1期)

变形性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下厂房系统是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核心,施工期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厂房围岩的稳定性更是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某抽水蓄能电站为背景,基于原型监测数据,结合地质、施工等情况,对施工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厂房围岩变形性态进行分析,了解地下洞室不同部位在施工过程中影响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为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形性态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尹伟强.某心墙坝蓄水初期应力变形性态分析[J].江西水利科技.2019

[2].郭成.地下洞室施工期围岩变形性态分析[J].水电与抽水蓄能.2017

[3].胡添翼,许朴,王成.向家坝下游高边坡蓄水前后外观变形空间聚集性态对比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

[4].王志荣,郭志伟,王泉更,陈玲霞,张利民.盐岩非线性流变性态及地下复杂溶腔变形数值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仝尧,朱俊高,王荣,张丹.砂卵砾石地基混凝土防渗墙受力变形性态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7

[6].肖福辉.塑性混凝土心墙厚度的应力变形性态敏感性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

[7].温勇兵.基于动态面板监测数据的混凝土坝渗流及变形性态协同判诊研究[D].南昌大学.2017

[8].秦栋.基于面板数据格式的特高拱坝变形性态分区方法[J].水电能源科学.2016

[9].雷凯,莫海鸿,陈俊生,李康.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盾构隧道管片受力变形性态研究[C].2016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2016

[10].雷凯,莫海鸿,陈俊生,李康.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盾构隧道管片受力变形性态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6

论文知识图

金溪水电站拱坝变形性态分析E cs对变形性态的影响(模型二)E s对变形性态的影响(模型一)E s对变形性态的影响(模型二)沥青混凝土回弹模量和蠕变劲度与温度的...沥青混凝土回弹模量和蠕变劲度与温度的...

标签:;  ;  ;  ;  ;  ;  ;  

变形性态论文_刘文,尹伟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