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丰变法论文_范立舟

导读:本文包含了熙丰变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王安石,周礼,形象,财政危机,政治,士大夫,税法。

熙丰变法论文文献综述

范立舟[1](2017)在《熙丰变法前后王安石形象的变化及其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就王安石个人政治形象而言,变法开展前,在士林中饱有美誉度,这既是对其学术和政治能力的高度评价与期许,也包括对王安石谦逊、弘毅刚劲、自信至笃、自奉节俭等个人品德的赞誉。变法展开后,王安石的形象却发生极大的改变,以至产生对新政的政治诋毁和对其个人形象的污名化倾向。因王安石品行之洁白,文辞之高妙,思想之精深,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难以被敌对立场全部加以抹杀,因而变法的反对势力就针对其个人形象进行抹黑与诽谤,试图以此来降低王安石对北宋政治的影响力并有效地削减王安石的政治地位。王安石蒙受"污名化"的缘由主要在于他极强的自信力以及随之而来的高度自负;北宋政治在"祖宗之法"笼罩下呈现出浓郁的"保守"的氛围,则是王安石蒙受污名的外部缘由。(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郑段梅[2](2016)在《熙丰变法之将兵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兵法(又叫置将法或系将法),是熙丰变法中重要的军事变革措施之一,将兵法可以一直追溯到范仲淹在鄜延路率先实施“将兵”。而后在裁减冗兵、并营、革新更戍法规模的基础上,最后由与王安石有密切关系的蔡挺作为桥梁,把范仲淹的成法推广到全国。“将兵”这种新编制与之前原禁军厢、军、营、都四级编制单位不同,而是重新形成了队、部、将叁级,后在“将”上设军,形成新的四级编制单位。将兵法在实际的编排和驻防过程中,不论是“将”数还是驻防地点都会根据实际的需要而有所变化。队兵与营兵相较,在军队的编制、士兵来源、设置目的、营寨驻扎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将兵的选任与管理上,最初对将副的选择有着严格的规定。宋廷每路各设将副一人,东南兵叁千人以下只设置单将,基本上选自内殿崇班以上、久经战场历练之人。但后来却没有很好地执行,使将官的素质受到了影响。将兵的职责不仅有对外作战、保家卫国,对内捕盗捉贼、还被用来防河、开荒种地等。将兵法作为熙丰变法的强兵措施之一,不论是在实施之初或在实施过程中之所以受到的阻碍因素少之又少,和它有一套奖惩和监督措施是分不开的。将兵法的实施不仅使宋廷的实战能力大为提高,而且对北宋的军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11-01)

陈晓珊[3](2015)在《熙丰变法时期各地市易机构的分布特征与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宋市易法推行时期,全国各地市易机构的布局体现了不同的区位特点和工作重心,同时也显示了北宋经济地理中的一些时代特征。西北各市易机构与开疆固土的目标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国防意义;西南黔州的市易司重点在于邻近的民族地区贸易;东南地区诸市易机构是为了实现对首都的物资供给,广州市易司的设置与海外贸易直接相关;而河北境内的各市易机构,则以宋辽边境的后勤粮饷和国防建设为主要内容。(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王群[4](2015)在《熙丰变法经济措施的理论根源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自主进行变法往往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熙丰变法也不例外。为了实现"富国"的目的,王安石在前人各派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其"开源节流"、"均平"、重视市场、政府调控的经济改革思想,并提出了熙丰变法中经济改革方面的六项具体措施。(本文来源于《运城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张林[5](2015)在《熙丰变法与宋仁宗形象的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基本上算是个平庸之君。他在位期间,臣僚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不过,其形象却在身后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过程始于熙丰变法时期。神宗与王安石强力推行新法,遭到元老重臣的反对。但神宗不为所动,元老重臣转而反对变法,鼓吹祖宗之法不可变,更积极地制造赞颂祖宗之法的舆论,仁宗的形象也被美化。仁宗形象的提升与宋代政治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史学集刊》期刊2015年03期)

郭春阳,张莹[6](2015)在《管窥北宋时期熙丰变法及对外贸易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太宗实行了一系列军事、经济改革,这种政策在宋初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封建集权的体制逐渐引发了新的问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日益严重,所以统治阶级迫切希望通过变法来改变这一局面。(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03期)

雷博[7](2014)在《北宋熙丰变法时期人才培育选任制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熙丰变法中的人才培育-选任体系改革是一个以儒家经学为基础,面向改革措施与政治实践的系统工程,其政治学意义非常丰富。王安石以《周礼》"中人为制"的思想作为基础,以"开阖敛散"之术为脉络,构建一整套造士、养士、任士的体系,并将其与改革进程中的具体事任结合起来,在增效率、酬功劳的同时,也起到引导人心、端正风俗的作用。这既是一次国家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尝试,也是非常典型的儒家式的"寓教于政"。(本文来源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魏海岩[8](2013)在《宋代优人表演中的政治表达——以熙丰变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伴随着戏剧表演舞台的扩大,优人们的政治活动空间也在扩大。在熙丰变法时期,这一特殊群体不仅时刻关注着改革的各个方面,而且还借助戏剧表演宣传自己的观点、主张,试图影响变法的发展进程。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原文化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申海伟[9](2013)在《论熙丰变法时期的方田均税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二十世纪以来,熙丰变法一直是宋史学家研究的重点。我国学者历来虽然非常重视青苗法和募役法等争议颇大的变法措施的深入研究,但是对方田均税法的关注严重不足而且论述很少。这不但不能全面了解和评价熙丰变法时期的农业现状和政策,也不利于当代农业改革者充分借鉴历史经验。鉴于方田均税法的施行对宋朝,甚至当代,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论文重点分析该法的社会背景、推行过程和实际效果,兼论其对后世农业改革的积极意义。论文正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部分。引言主要简要地介绍论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方田均税法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是熙丰变法的社会背景,即从宏观上把握熙丰变法时期统治者面临的严重的中央财政危机和阶级矛盾,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和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深入分析宋神宗统治时期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分析方田均税法的制定和推广实施做好理论上的铺垫。第二部分为方田均税法,即详细介绍熙丰变法时期的方田制和均税制的立法意图和主要内容,突出其与宋朝前期田制赋税的不同之处;虽然该法在诸新法中实施较晚,但它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地方试点和总结的。第叁部分是方田均税法的实施过程和实际效果,主要从宋朝京东路等西北五路在改革前后的社会变化论证新法的改革实效,并且以清查土地的数量、中央赋税的增量以及农民起义的次数为切入点进行具体分析,兼论方田均税法对农田水利法的积极作用。这是论证新法是否取得较好实效的关键。第四部分是方田均税法的历史意义,即熙丰变法时期的方田均税法对其后的农业变革的影响,譬如南宋时期的限田政策等。综上所述,虽然方田均税法和其他变法一样最终被废除,但是,实践证明其在立法思想和具体措施上基本是科学的和可行的。这不但为为其后其他的农业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作用,也可以为当代的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教训。(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3-03-01)

李义琼[10](2012)在《熙丰变法时期的利益集团与中央财政制度的变迁——以制置叁司条例司的置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前代不同,宋初宰相不理财,但在王安石创置制置叁司条例司、领导变法之后,宰相理财制有所恢复,并使宋朝财政制度由叁司一元理财体制,转变为宰相领导的制置叁司条例司(或司农寺)—提举常平司理财和户部尚书所领的户部—转运司理财的二元理财体制。在宋代中央财政制度变迁中,制置叁司条例司的创置和罢废是关键,而制置叁司条例司置废过程中各个利益集团的博弈更是推动北宋中央财政制度变迁的动力。(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熙丰变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兵法(又叫置将法或系将法),是熙丰变法中重要的军事变革措施之一,将兵法可以一直追溯到范仲淹在鄜延路率先实施“将兵”。而后在裁减冗兵、并营、革新更戍法规模的基础上,最后由与王安石有密切关系的蔡挺作为桥梁,把范仲淹的成法推广到全国。“将兵”这种新编制与之前原禁军厢、军、营、都四级编制单位不同,而是重新形成了队、部、将叁级,后在“将”上设军,形成新的四级编制单位。将兵法在实际的编排和驻防过程中,不论是“将”数还是驻防地点都会根据实际的需要而有所变化。队兵与营兵相较,在军队的编制、士兵来源、设置目的、营寨驻扎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将兵的选任与管理上,最初对将副的选择有着严格的规定。宋廷每路各设将副一人,东南兵叁千人以下只设置单将,基本上选自内殿崇班以上、久经战场历练之人。但后来却没有很好地执行,使将官的素质受到了影响。将兵的职责不仅有对外作战、保家卫国,对内捕盗捉贼、还被用来防河、开荒种地等。将兵法作为熙丰变法的强兵措施之一,不论是在实施之初或在实施过程中之所以受到的阻碍因素少之又少,和它有一套奖惩和监督措施是分不开的。将兵法的实施不仅使宋廷的实战能力大为提高,而且对北宋的军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熙丰变法论文参考文献

[1].范立舟.熙丰变法前后王安石形象的变化及其意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郑段梅.熙丰变法之将兵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6

[3].陈晓珊.熙丰变法时期各地市易机构的分布特征与作用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

[4].王群.熙丰变法经济措施的理论根源探析[J].运城学院学报.2015

[5].张林.熙丰变法与宋仁宗形象的提升[J].史学集刊.2015

[6].郭春阳,张莹.管窥北宋时期熙丰变法及对外贸易政策[J].兰台世界.2015

[7].雷博.北宋熙丰变法时期人才培育选任制度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

[8].魏海岩.宋代优人表演中的政治表达——以熙丰变法为例[J].中原文化研究.2013

[9].申海伟.论熙丰变法时期的方田均税法[D].西南政法大学.2013

[10].李义琼.熙丰变法时期的利益集团与中央财政制度的变迁——以制置叁司条例司的置废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

论文知识图

逐年赐封民间神抵情况①北宋风灾时间分布折线图4-1北宋江淮区域盐课收入与东南地区漕...

标签:;  ;  ;  ;  ;  ;  ;  

熙丰变法论文_范立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