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和传播途径论文_李英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源和传播途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有翅蚜,麦蚜,传播途径,感染率,噪声控制,耕牛,流行病。

源和传播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李英杰[1](2015)在《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食源性传播途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监测腹泻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状况,以及对院内环境中艰难梭菌污染进行调查,分析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探索艰难梭菌食源性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分析艰难梭菌及其他腹泻病原体在腹泻儿童中的分布,了解其合并感染的现状。【方法】1.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选取209例苏大附属儿童医院腹泻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粪便样本,进行厌氧增菌培养,采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菌株DNA,以艰难梭菌看家基因tpi、毒素基因tcd A和毒素基因tcd B为靶基因,运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提取的DNA模板进行扩增。依据艰难梭菌培养及艰难梭菌毒素基因检测的结果,有腹泻症状且艰难梭菌毒素基因检测阳性者诊断为艰难梭菌感染患者。2.根据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利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研究对象资料,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收集到的调查表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艰难梭菌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作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研究对象不同特征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选取医院消化科病房,采集坐便器边缘、水龙头、门把手、陪护家属手部、病床护栏五个部位环境样本共120份,进行增菌培养并提取DNA模板,以PCR方法进行产毒艰难梭菌检测。4.对其他腹泻病原菌的检测采用分离培养的方法,腹泻病毒采用相应检测试剂盒,结合常见腹泻病原体与艰难梭菌的检测结果,分析腹泻儿童中病原体的分布及艰难梭菌合并感染现状。【结果】1.对209例临床腹泻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艰难梭菌tpi基因阳性48例,占样本总数的23.0%(48/209)。其中产毒艰难梭菌(毒素基因A/B阳性)共32例,根据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断标准,监测腹泻儿童中艰难梭菌感染率为15.3%(32/209)。2.对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月龄可能是CDI发病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OR=0.221)。对儿童艰难梭菌感染其他相关因素的分析发现,入院前腹泻时间(p=0.007,OR=3.395)、水样便(p=0.013,OR=5.011)及发热症状(p=0.039,OR=2.486)叁项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3.艰难梭菌感染患儿中23例(23/31,74.2%)为入院后两日内发生腹泻,且入院前6周内并无住院经历,属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医院内采集的120份环境样本中,仅1例采自坐便器边缘的样本中检测出艰难梭菌,其毒素检测结果显示B毒素阳性。4.在209例腹泻患儿中,共127例(60.8%)患儿检测出病原微生物,其中30例(30/127,23.6%)存在合并感染情况。检出病原体中病毒感染占72.8%,其中轮状病毒居于首位,其次为杯状病毒;细菌感染占27.2%,其中艰难梭菌居首位,其次为沙门菌。发生合并感染的30例病例中,与其他病原发生合并感染最多的为轮状病毒(23/30,76.7%),其次为杯状病毒(17/30,56.7%)及艰难梭菌(16/30,53.3%)。【结论】1.苏州市腹泻患儿中艰难梭菌感染率较高,且易与其他常见腹泻病原体发生合并感染,提示对其进行监测的必要性。2.艰难梭菌感染患儿中社区获得性艰难梭菌感染所占比例高,且添加辅食后的儿童占比较高,提示其食源性传播的可能性,6月龄以上婴幼儿喂养中须注意饮食卫生以预防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生。3.艰难梭菌感染患儿临床症状中水样便及发热症状明显,可辅助对艰难梭菌感染作出快速诊断。(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3-01)

崔承勋[2](2013)在《装载机/挖掘机操作室主要噪声源及其传播途径的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实验法研究诊断装载机/挖掘机操作室主要噪声源及其传播途径的新方法。为了掌握操作室的噪声和振动特点,以操作室模型为对象测试空气声隔声及固体声传递性能。实际车辆工作时,在操作室外测试噪声源/振动源的强度。根据所测得的隔声量/传递函数及噪声源/振动源数据,把操作室噪声分解成通过不同途径传波来的空气声和固体声。经过分析确认主要噪声源和其传播途径,最终提出降低噪声的方案。(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3年09期)

李浩,石耀军,陆珂,钱承贵[3](2005)在《控制畜源性传染源 切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疫区有关部门合作,在控制畜源性传染源方面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区域试验,取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国家制订血防规划、计划及实施各种防治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1强化查治,扩大化疗1980-1995年15年间,先后在湖南省汉寿县、岳阳县,(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05年12期)

石火英[4](2005)在《影响H9N2亚型AIV传播途径的分子机制和构建致弱的8基因全禽源H5N1亚型重排AIV》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的证据表明,九十年代以前在中国大陆鸡群中没有检测到H9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感染。我国1994年首次公开报道从鸡群中分离到H9亚型AIV,随后几年在一些地区形成小规模的局部流行,未波及全国。但1998年春夏开始的H9亚型禽流感则不同,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就形成波及20多个省区的全国范围大流行,给我国的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显然造成1998年大流行的H9亚型AIV的传播效率要高于1994年报道的H9亚型AIV。为了解影响AIV传播效率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选择H9N2亚型AIV中国大陆最早分离株A/Chicken/Guangdong/SS/94(H9N2)(简称SS株)和1998年大流行时期的分离株A/Chicken/Shangai/F/98(H9N2)(简称F株)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它们的致病性和传播途径特性,发现F株可以经直接接触和气溶胶途径传播,而SS株只经直接接触途径传播。我们利用反向遗传技术首先拯救出与野生型F株相同的毒株RF,建立了拯救弱致病性AIV的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3株两个表面基因来自SS株,而其余基因来自F株的H9N2亚型重排AIV;动物传播途径试验表明NA基因可能是影响H9N2亚型AIV经气溶胶传播途径和传播效率的主要基因。同时本研究还构建了来自H9亚型AIV的6个内部基因和来自H5N1亚型AIV致弱的表面基因(HA)的重排AIV,其鸡胚繁殖病毒滴度高,并对其作为疫苗候选株进行了评估。(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5-05-01)

陈春,冯明光[5](2003)在《麦蚜虫霉流行病的初始侵染源及传播途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南省原阳县麦区于2002年4~5月期间自空中诱捕到迁飞性有翅麦蚜共1092头,其中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415头,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642头,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22头,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13头。每日诱获的有翅蚜带回室内在试管麦苗上单头饲养7d,共发病死亡341头(麦长管蚜224头,禾谷缢管蚜106头,麦二叉蚜3头,麦无网长管蚜8头),全部在饲养的前5天死亡,其中前3天的死亡占78.9%,有翅蚜的总带菌率为31.2%.病死有翅蚜经逐头镜检确认病因,全系虫霉感染所致,其中新蚜虫病霉(Pandora neoaphidis)占84.6%,普朗肯虫霉(Entomophthora planchoniana)占5.5%,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占9.9%,另有4例为新蚜虫疠霉和暗孢耳霉的复合感染。基于迁飞性有翅麦蚜高比例带菌和田间麦蚜虫霉流行病的调查资料,可以认为麦蚜的虫霉流行病可能主要借有翅蚜的迁飞定殖而异地传播,并讨论了这种传播方式对蚜虫流行病研究与利用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期刊2003年05期)

屠幼萍,何金良,曾嵘[6](2000)在《发变电站电磁干扰源对二次系统的传播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用在发变电站二次系统上的电磁干扰模式可分为共模干扰、差模干扰及交互式干扰。传播途径分为电阻耦合、电耦合、磁耦合及电磁耦合。了解电磁干扰的耦合途径对于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护不同干扰源 ,确保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力建设》期刊2000年10期)

王佩芳,张淑娟,于新举,徐然[7](1999)在《做好消毒供应室工作 阻断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源性疾病主要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注射、手术等途径进行传播,其病毒存在于血液、体液、分泌物中。医院血源性感染已引起各界的重视。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里无菌器材的供应单位,同时也大量回收各科被污染过的携带致病菌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医疗器材,处理不好,极易造成各种...(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管理杂志》期刊1999年05期)

汪年松,竺艳娟,潘卫,廖履坦[8](1998)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医源性传播途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血液透析环境中具体的医源性传播途径,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技术检测34例血清 HCVRNA 阳性的血液透析患者的单超液和透析液。结果未能在单超液和透析液中检出 HCVRNA。提示除了共用透析机外,尚存在有其它具体的传播途径。(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1998年04期)

源和传播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实验法研究诊断装载机/挖掘机操作室主要噪声源及其传播途径的新方法。为了掌握操作室的噪声和振动特点,以操作室模型为对象测试空气声隔声及固体声传递性能。实际车辆工作时,在操作室外测试噪声源/振动源的强度。根据所测得的隔声量/传递函数及噪声源/振动源数据,把操作室噪声分解成通过不同途径传波来的空气声和固体声。经过分析确认主要噪声源和其传播途径,最终提出降低噪声的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源和传播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1].李英杰.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食源性传播途径探究[D].苏州大学.2015

[2].崔承勋.装载机/挖掘机操作室主要噪声源及其传播途径的诊断研究[J].煤矿机械.2013

[3].李浩,石耀军,陆珂,钱承贵.控制畜源性传染源切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J].中国兽医杂志.2005

[4].石火英.影响H9N2亚型AIV传播途径的分子机制和构建致弱的8基因全禽源H5N1亚型重排AIV[D].扬州大学.2005

[5].陈春,冯明光.麦蚜虫霉流行病的初始侵染源及传播途径观察[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3

[6].屠幼萍,何金良,曾嵘.发变电站电磁干扰源对二次系统的传播途径[J].电力建设.2000

[7].王佩芳,张淑娟,于新举,徐然.做好消毒供应室工作阻断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

[8].汪年松,竺艳娟,潘卫,廖履坦.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医源性传播途径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1998

论文知识图

汽车的主要噪声源和传播途径下穿线路振动传播示意图套型(户型)设计中的通风组织示意图(箭头...郑州大学鉴定验收项目(4)5 A/D 转换接口电路输出郑州大学鉴定验收项目(5)

标签:;  ;  ;  ;  ;  ;  ;  

源和传播途径论文_李英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