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假性类比关系及其实验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假性类比关系及其实验研究

黄寿友[1]2003年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假性类比关系及其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以往的迁移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正迁移,而对负迁移的研究较少。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多指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如反应定势等对另一学习的效率或准确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或是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和知识的正确掌握。负迁移降低了教学效率,影响了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应当加强对负迁移的研究。作为迁移理论内容的一部分,负迁移的研究可以完善迁移理论的自身结构,还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迁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有利于推进迁移理论的发展。导致负迁移出现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经常出现的就是问题之间的假性类比关系。假性类比关系就是问题之间仅在本质上相似或仅在现象上相似的关系,如果仅在本质上相似而现象不相似时,称之为现象不类比关系,象自流井与承压水井,虽然字面上不相似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承压水;如果仅在现象上相似而本质上不相似时,我们称之为本质不类比关系,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与散射作用,虽然字面上及人的一般感觉上相似,但在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许多问题之间不是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都相似,而往往是只有一个方面相似,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导致负迁移的发生。本文列举了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假性类比关系案例,并选取了部分内容通过高一与高叁的学生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材料分为叁种,分别为实验组学习材料、控制组学习材料和共用的测试材料,所选班级都是在进入该年级前根据性别比例及成绩平均分开的。实验的过程是,安排高叁的两个班分别学习实验组材料和控制组材料,间隔相同的时间后,对两组进行测试;安排高一的叁个班学习材料,分别作为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和控制组,实验一组与控制组的学习与前者一样,当实验二组学习时,也不告知将要测验,但给他们讲解学习方法,介绍两个知识点的差异,叁天后进行测验。 实验表明:无论是高一还是高叁,实验组出错率都高于控制组。这主要是因为控制组只学习了一个知识点,该知识点没有受到明显的干扰,而实验组学习了两个存在假性类比关系的知识点,知识点之间产生了抑制,干扰了知识的清晰程度,因而出错较多;实验二组出错率明显低于控制组和实验一组,是因为在学习这些材料时,老师给他们讲解了注意事项,介绍了学习方法,他们学习后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知识的稳定性也较好。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高叁学生的出错率都低于高一学生。主要是因为高叁学生的认知结构更有利于他们学习,不论是知识数量还是学习方法,也包括对材料本身的熟悉程度,他们都比高一学生优越,因而出错较少。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当学习的材料存在假性类比关系时容易导致负迁移发生,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这些假性类比关系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克服,可以减少负迁移的发生。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文中提出了开展野外考察实践活动、重视地图运用等教与学的方法,以便减少假性类比负迁移的发生。

么金书[2]2007年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假性关系的探究和转变策略》文中提出本文在总结迁移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以往的迁移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正迁移,而对负迁移的研究较少。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负迁移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对负迁移的研究既完善迁移理论的自身结构,又可以发挥迁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推进迁移理论的发展。导致负迁移出现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学习材料之间普遍存在的假性关系现象。前后学习的知识或被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两类,一类是现象之间的类比、矛盾、种属、因果等关系,一类是本质之间的类比、矛盾、种属、因果等关系,当其中一类关系存在而另一类关系不存在时(例如当前后知识现象之间的类比关系存在而本质之间的类比关系不存在时),就成为假性关系。具有假性关系的知识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对于学生地理学习中的正常建构起着极大地阻碍作用。为此,笔者对地理学习中假性关系负迁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实施诊断性评价技术,系统探查了高中地理学习中存在的假性关系的知识,分析了假性关系知识的特点及类型,并通过访谈法、知识结构图法、观察法等手段,深入探究了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转变高中地理学习中假性关系负迁移的教学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日常生活中的感性知识经验有时与地理学的科学理论不相符,是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与科学相悖,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和新概念时,就可能出现本质不类比负迁移;学习材料间的相似性,特别是概念外表的相似性对个体的再认和回忆具有极大的干扰作用,地理学中有许多形近而异议的地理概念,学生在运用时经常出现假性关系负迁移;认知结构中的相异构想是学生认识地理事物、规律时存在一些片面、表面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对学生正确地理解科学规律往往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学生如果对学习过程缺乏监督、调控,会影响正常认知过程的进行,因而会导致假性关系负迁移的产生。另外由于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会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控,从而间接影响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笔者又提出了通过揭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相异构想的知识或观点、充分利用教学手段讲清概念、原理、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知识结构图技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动调控等转变地理学习中假性关系负迁移的对策。笔者希望借此研究,能有利于高中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认知结构,能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能有利于完善和发展学科学习理论。

申雪[3]2011年在《高中生地理学习迁移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地理学习迁移是指在地理学习中,前后两种学习情境间的相互影响。学生具备地理学习迁移能力,就能够将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使新知识的获得更加顺利和有效;或者是能够通过对当前知识的掌握,使先前所获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迁移能力,不仅可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本研究在学习迁移理论的基础上,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对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因素进行了较系统地分析。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对象——安阳第一高级中学高叁年级六个班的学生实施了地理学习迁移状况的调查,并对调查资料从心理状态、认知结构状况和迁移意识等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调查分析结果,从教学的角度提出了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建构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及培养学生的迁移心向等策略。论文主体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对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因素进行分析。主体因素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客体因素从地理知识本身、教师等方面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对地理学习迁移现状的调查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结构状况及形成原因等叁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迁移能力的策略。即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建构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培养迁移的心向等等。

参考文献:

[1].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假性类比关系及其实验研究[D]. 黄寿友.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2]. 高中地理学习中假性关系的探究和转变策略[D]. 么金书.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3]. 高中生地理学习迁移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策略研究[D]. 申雪.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假性类比关系及其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