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调控论文-朱寒,时元智,洪大林,程一帆,王力

水肥调控论文-朱寒,时元智,洪大林,程一帆,王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肥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SPAD值,产量,水肥调控

水肥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朱寒,时元智,洪大林,程一帆,王力[1](2019)在《水肥调控对水稻叶片SPAD值与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鄱阳湖流域典型稻田为研究对象,以"陆两优996"早稻为试材,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施氮水平、追肥方式下水稻叶片SPAD值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水氮耦合对叶片SPAD值和产量的交互作用以及水稻各生育期SPAD值与产量的关系,阐明了灌溉、施肥及追肥对水稻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和追肥方式对SPAD值的影响体现在生殖生长阶段,施氮量则体现在作物全生育期。施氮能显着提高SPAD值和产量,但氮肥对产量的贡献表现出边际效应。叁次施肥方式能明显延缓SPAD值的下降,提高作物产量。灌溉模式、施氮量和追肥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提高乳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是水稻增产稳产的有效手段,从节水减排增产的角度,最优田间管理措施为W_1N_2F_2且维持乳熟期叶片SPAD值在37~40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林义钱,李鹏,肖梦华[2](2019)在《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温黄平原单季水稻水肥最优调控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稻田水肥调控方式,将产生不同的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合理优化的稻田水肥调控方案应基于水稻节水、增产、减污3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评价所得。以温黄平原单季稻为研究对象,以田间水肥调控为研究载体,建立基于水资源、环境和经济相统一的水稻水肥调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熵权TOPSIS多目标决策模型,对浙东温黄平原单季水稻7种水肥调控方案进行优选。结果表明,浙东温黄平原地区"蓄雨薄露灌溉+3次施肥"模式最有利于水稻高产、节水、减污综合效益的发挥。(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朱常安,和志豪,蔡泽林,刘健飞,张智[3](2019)在《融合镁元素的水肥多因子耦合对黄瓜综合营养品质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融合镁元素的水肥耦合对黄瓜综合营养品质的影响,为黄瓜高品质生产提供水肥管理依据。【方法】以灌水量的灌溉上限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X1)、施氮量(X2)、施钾量(X3)、施镁量(X4)为试验因素,选用四因子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1/2实施的方法,测定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还原性糖、维生素C、硝酸盐6项指标的含量,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对各项指标赋权,并基于TOPSIS法构建黄瓜果实综合营养品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黄瓜果实综合营养品质对水肥耦合响应的数学模型。【结果】单一指标权重为:维生素C(0.2457)>还原性糖(0.2305)>游离氨基酸(0.1666)>可溶性糖(0.1390)>可溶性蛋白(0.1179)>硝酸盐(0.1003);分析表明,在四因子耦合作用下,当施镁量为176.54—182.23 kg·hm-2、灌水量的灌溉上限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为65.71%—67.61%、施氮量为490.78—512.16 kg·hm-2、施钾量为591.00—608.11 kg·hm-2时,黄瓜综合营养品质最好。【结论】水肥耦合对黄瓜综合营养品质具有显着影响,适当控制灌水量和施氮量、增加施镁量和施钾量对黄瓜综合营养品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马伟顺,王松红,魏燕,孙锋申[4](2019)在《基于云平台的小麦水肥一体化智能调控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水肥一体化技术,针对目前小麦种植中的灌溉方式及施肥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云平台的小麦水肥一体化智能调控系统。(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16期)

王腾飞[5](2019)在《调控+水肥+疏果,一样也不能少》一文中研究指出眼下,“芒果之乡”广西百色又迎来了丰收季,从漫山遍野的果园到热闹的水果市场,处处都是芒果飘香。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能不能种出好芒果、卖出好价钱,直接关乎农民收益和产业振兴。近日,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植物生长调节剂(简称植调剂)专业委员会主办(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9-07-19)

杨丹丹,要世瑾,赵鹏飞,金建猛,赵国轩[6](2019)在《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水肥综合调控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麦田水肥供应特征,针对特定区域、特有的栽培模式和品种的养分水分需求规律,建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水肥综合调控技术,我们设立了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水肥综合调控技术研究试验。试验共设为6个处理,处理1:N_(12)P_8K_5,越冬始期和拔节初期分别浇水30 m~3/亩;处理2:N15P8K5,越冬始期和拔节初期分别浇水30 m~3/亩;处理3:N18P8K5,越冬始期和拔节初期分别浇水30 m~3/亩;处理4:N_(12)P_8K_5,越冬始期和拔节初期分别浇水50 m~3/亩;处理5:N15P8K5,越冬始期和拔节初期分别浇水50 m~3/亩;处理6:N18P8K5,越冬始期和拔节初期分别浇水50 m~3/亩。裂区设置,以灌水为主区,氮水平为副区,主区内各施氮水平处理随机排列。结果表明,处理1的冬前最大分蘖最少,处理4的春季最大分蘖最少;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浇水量过大,基本苗和最大分蘖反而减少;在同一浇水量的情况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基本苗、冬前最大分蘖和春季最大分蘖逐渐增大,说明氮肥有助于小麦的生长。在同一浇水量的情况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高;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千粒重、株高和产量随着浇水量的增大,逐渐增多;处理6产量最大,处理1产量最小,处理6比处理1增高23.62%。说明氮肥有助于小麦增产,因此可以合理施用氮肥。(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6期)

余乾安,李亚龙,刘路广,崔远来,陈扬[7](2019)在《基于ORYZA_V3模型的水稻水肥综合调控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赣抚平原灌区不同水文年型适宜的水稻水肥综合调控模式,为灌区水稻水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2012—2013年晚稻试验资料对ORYZA_V3模型进行了率定与验证,并以率定后的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水文年组及水肥模式下晚稻灌溉定额、产量、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结果】降低灌前水分下限能降低腾发量与灌溉定额。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大于饱和含水率的70%~75%时,降低灌前水分下限均能提高晚稻的产量与氮肥利用率。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低于饱和含水率的60%~65%时,晚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均有所下降。施氮肥量增加会降低氮肥利用率,施氮肥次数增加能提高氮肥利用率,二者增加均能增加晚稻产量,但会导致晚稻耐旱能力降低。从节水、增产、增效的角度,推荐试验区采用的水肥综合调控模式:氮肥量135kg/hm~2,分3次施用(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3∶2),丰水年采用重旱节水灌溉模式(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下限占饱和含水率的60%~65%),平、枯水年采用中旱节水灌溉模式(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下限占饱和含水率的70%~75%)。【结论】与传统水肥模式相比,所推荐水肥模式在丰、平、枯水年能分别节水41.4%、30.0%、21.9%,增产7.5%、5.4%、3.4%,提高氮肥利用率57.3%、51.2%、44.9%,节省氮肥25%。(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魏邦泰[8](2019)在《基于根层调控的青贮玉米水肥一体化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内蒙古中部地区青贮玉米种植存在严重的水肥资源不合理利用问题,且水肥资源浪费降低种植户收入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本研究针对传统青贮玉米养分资源管理的突出问题,通过连续2年的大田试验数据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同施肥方式及氮肥施用量等处理,系统研究了以氮肥为主的不同施肥模式及施用量下植株地上部养分特征、土壤氮素供应及时空分布、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等问题。基于试验结果进行不同施肥模式的优化示范,对比分析经济效益及环境问题等,形成内蒙古中部地区青贮玉米高产高效的养分资源管理模式,取得以下结果:(1)氮肥大量基施的传统模式下,造成前期土壤氮素的大量积累,随着灌溉的进行其含量会迅速降低,致使后期无法满足作物对氮素的需求,造成后期植株脱氮机体衰老,从而影响青贮玉米产量;氮肥优化施用会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及氮肥的利用率;根据青贮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规律可知,每生产1000 kg鲜青贮玉米,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的吸收量为2.3-2.5kg、1.5-1.7kg和1.9-2.1 kg。(2)相比传统模式,基于根层土壤测试的氮素调控模式和无基肥多频次追肥的模式分别增产12500 kg/hm2和23500 kg/hm2,增幅为25.3%和47.4%;传统模式平均净收益约0.54万元/公顷,在肥料成本和其他成本相当的情况下,两种优化模式分别净增收103%和119%。青贮玉米的肥料优化施用极大限度的实现了减肥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3)传统青贮玉米养分资源管理模式存在巨大弊端,氮磷钾配施结构不合理及以氮肥为主的肥料基施造成了养分的大量流失,加剧环境污染,氮肥回收利用率仅为20.7%,而两种优化模式分别为51.8%和62.1%;根据对青贮玉米田氮素平衡的研究发现,传统模式下氮素的表观损失量高达111.5 kg/hm2;优化模式下氮素的表观损失则较小,两种优化模式分别为25.5 kg/hm2和12 kg/hm2。施肥结构优化后减少了肥料用量的同时还增加了作物产量,从而降低了环境风险。(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培培,杨倩倩,侯金波,董绍贵,刘振华[9](2019)在《探究水肥调控对刺槐人工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化肥的无节制使用造成土壤严重污染,迫使我国林业产业向集约型精准化生产发展。这就要求林业生产中要合理利用资源,达到节水、控肥、增肥效的目的。本文通过研究一至叁年生刺槐优良无性系人工林的精准灌溉制度和精细施肥制度,以及生物学特性、生长量、生理生态特性和材性等指标,对精准灌溉与精细施肥的响应规律,提出刺槐人工林智能水肥一体化栽培配套技术,提高林分蓄积量20%以上。(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晏军,李亚芳,马萌萌,李斌,崔必波[10](2019)在《南方稻作区水肥调控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我国水稻生产上水肥施用与利用现状,南方稻作区节水灌溉和控制排水研究状况,从新施肥模式的运用、新型高效肥料的推广应用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培肥模式论述施肥技术研究新进展。提出合理的水肥耦合调控技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合理的灌排管理和耕作制度与种植结构调整成为今后南方地区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水肥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同的稻田水肥调控方式,将产生不同的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合理优化的稻田水肥调控方案应基于水稻节水、增产、减污3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评价所得。以温黄平原单季稻为研究对象,以田间水肥调控为研究载体,建立基于水资源、环境和经济相统一的水稻水肥调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熵权TOPSIS多目标决策模型,对浙东温黄平原单季水稻7种水肥调控方案进行优选。结果表明,浙东温黄平原地区"蓄雨薄露灌溉+3次施肥"模式最有利于水稻高产、节水、减污综合效益的发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肥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朱寒,时元智,洪大林,程一帆,王力.水肥调控对水稻叶片SPAD值与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林义钱,李鹏,肖梦华.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温黄平原单季水稻水肥最优调控模式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19

[3].朱常安,和志豪,蔡泽林,刘健飞,张智.融合镁元素的水肥多因子耦合对黄瓜综合营养品质的调控[J].中国农业科学.2019

[4].马伟顺,王松红,魏燕,孙锋申.基于云平台的小麦水肥一体化智能调控系统研究[J].南方农机.2019

[5].王腾飞.调控+水肥+疏果,一样也不能少[N].农民日报.2019

[6].杨丹丹,要世瑾,赵鹏飞,金建猛,赵国轩.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水肥综合调控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9

[7].余乾安,李亚龙,刘路广,崔远来,陈扬.基于ORYZA_V3模型的水稻水肥综合调控模式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9

[8].魏邦泰.基于根层调控的青贮玉米水肥一体化管理[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9].陈培培,杨倩倩,侯金波,董绍贵,刘振华.探究水肥调控对刺槐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9

[10].晏军,李亚芳,马萌萌,李斌,崔必波.南方稻作区水肥调控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9

标签:;  ;  ;  ;  

水肥调控论文-朱寒,时元智,洪大林,程一帆,王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