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酚类物质累积规律及儿茶素生物合成关联酶基因的差异表达

莲藕酚类物质累积规律及儿茶素生物合成关联酶基因的差异表达

论文摘要

莲藕中可检测到的酚类物质有儿茶酚、没食子酸、儿茶素、咖啡酸、香豆酸、白藜芦醇、卢丁、表儿茶素、绿原酸。莲藕中食用部分能检测到较多的儿茶素,儿茶素是莲藕酚类物质中较具代表性的酚类物质,且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和抗氧化能力。莲藕酚类物质的组成分析及活性评价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关于莲藕酚类物质累积规律及儿茶素生物合成机制研究甚少。本课题以莲藕(“鄂莲5号”)为材料,基于外观、褐变度、总酚含量及单酚组成等指标,研究莲藕不同生长期酚类物质变化,比较不同采收期酚类物质含量差异,以及采后不同贮藏方式对其酚类物质影响,明晰莲藕酚类物质的累积规律;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实时定量PCR分析筛选儿茶素生物合成关联酶基因表达模式,初步明晰莲藕酚类物质累积规律及儿茶素生物合成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长期及采收期莲藕酚类物质变化:莲藕的生长期被分为6个时期,分别为G1-G6。生长期早期(G1-G3时期)为莲藕块茎快速膨大期,其总酚含量、单体酚(没食子酸、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含量呈现迅速增加的趋势,此时期为酚类物质迅速累积期。采收期被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H1-H5。第3采收期(11月份左右)莲藕酚类物质及单体酚含量相对较高,且褐变度较低,基于外观及酚类物质含量评价可定为莲藕较适宜采收期。(2)采后不同贮藏方式对莲藕酚类物质的影响:低温(4℃)有效抑制鲜切莲藕片褐变和总酚含量增加,延缓没食子酸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含量的减少,抑制儿茶素含量增加,没食子酸和没食子儿茶素可能作为底物参与褐变进程;常温(20℃)贮藏下鲜切莲藕片酚类提取物中可检测到新物质,具体成分有待进一步鉴定;高浓度C02气调包装有效抑制了鲜切藕片褐变和总酚含量增加,诱导没食子酸的合成,对儿茶素和没食子儿茶素含量影响不明显。(3)儿茶素生物合成关联酶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在莲藕生长发育期,PAL2和CHS4表达模式与莲藕酚类物质及儿茶素含量呈现正相关,可能负责莲藕酚类前体物质的合成。ANR2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其表达量在H3期最高,与莲藕酚类物质在H3高含量呈现正相关,可能调控表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的生物合成;低温下调PAL1/2、4CL1、CHI1、CHS4/5、CHI1的表达,进而抑制莲藕酚类前体物质的合成,同时进一步下调LAR1的表达,抑制无色矢车菊素(儿茶素的直接前体物质)合成儿茶素;高浓度CO2下调了 4CL1、PAL1、PAL2的表达,进而抑制酚类物质前体物质的合成,延缓莲藕酚类物质的合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索引 Abbreviation
  • 1 绪论
  •   1.1 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     1.1.1 酚类物质
  •     1.1.2 酚类物质的生物活性
  •     1.1.3 酚类物质组成研究
  •   1.2 儿茶素合成机制
  •     1.2.1 果蔬中的儿茶素及其分布
  •     1.2.2 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酶类研究进展
  •   1.3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学领域的应用
  •     1.3.1 转录组测序简介
  •     1.3.2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
  •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1 莲藕生长期及采收期酚类物质变化
  •     1.6.2 采后贮藏对莲藕酚类物质的影响
  •     1.6.3 莲藕儿茶素生物合成关联酶基因的差异表达
  • 2 莲藕生长期及采收期酚类物质变化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2.1 外观
  •     2.2.2 褐变度
  •     2.2.3 总酚含量
  •     2.2.4 单体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莲藕不同生长期莲藕酚类物质变化
  •     2.3.2 莲藕不同采收期酚类物质差异
  •   2.4 小结
  • 3 采后贮藏对莲藕酚类物质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设备
  •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2.1 采后贮藏对莲藕外观的影响
  •     3.2.2 褐变度的测定
  •     3.2.3 总酚含量测定
  •     3.2.4 单体酚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低温贮藏对莲藕酚类物质的影响
  • 2气调包装对莲藕酚类物质影响研究'>    3.3.2 高浓度CO2气调包装对莲藕酚类物质影响研究
  •   3.4 小结
  • 4 莲藕儿茶素生物合成关联酶基因的差异表达
  •   4.1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2.1 RNA提取与cDNA合成
  •     4.2.2 引物设计
  •     4.2.3 实时定量PCR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生长期莲藕转录组测序
  •     4.3.2 RNA提取
  •     4.3.3 莲藕不同生长期儿茶素生物合成关联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     4.3.4 莲藕不同采收期儿茶素生物合成关联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     4.3.5 低温贮藏下莲藕儿茶素生物合成关联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 2气调包装下莲藕儿茶素生物合成关联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4.3.6 高浓度CO2气调包装下莲藕儿茶素生物合成关联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分析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周白雪

    导师: 王宏勋,闵婷

    关键词: 莲藕,酚类物质,儿茶素,生物合成,基因表达

    来源: 武汉轻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生物学,有机化工

    单位: 武汉轻工大学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鲜农产品品质变化的环境应答机制与控制”(2016YFD0400103)

    分类号: Q786;TQ28

    DOI: 10.27776/d.cnki.gwhgy.2019.000258

    总页数: 76

    文件大小: 5075K

    下载量: 82

    相关论文文献

    • [1].麻痹性贝毒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和蛋白组学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0)
    • [2].一种便携式无活细胞表达的生物合成新技术及其应用[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8(03)
    • [3].核糖体生物合成与肿瘤的研究进展[J]. 肿瘤防治研究 2020(05)
    • [4].雷帕霉素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9(01)
    • [5].人参皂苷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 2014(05)
    • [6].全局调控基因对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07)
    • [7].栀子环烯醚萜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12)
    • [8].第5届定向生物合成会议[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7(01)
    • [9].光照对植物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调控及机制[J]. 植物生理学报 2017(09)
    • [10].多氧霉素及其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6(01)
    • [11].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20(11)
    • [12].运动对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调节因子影响进展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04)
    • [13].生物合成咖啡酸苯乙酯体系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分析[J]. 分析化学 2010(11)
    • [14].辣椒素生物合成路径及调控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08(02)
    • [15].选择性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药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08(13)
    • [16].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和降解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02)
    • [17].组合生物合成研究进展[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1(01)
    • [18].组合生物合成萜类和聚酮类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J]. 药物生物技术 2014(04)
    • [19].妥布霉素生物合成中磷酸盐的调节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3)
    • [20].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9)
    • [21].镰刀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生物合成及分子调控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9(05)
    • [22].茅苍术内参基因筛选及其在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研究中的应用[J]. 植物生理学报 2017(09)
    • [23].辅酶Q的生物合成及其最新进展[J]. 科技视界 2016(10)
    • [24].脂联素通过增强线粒体生物合成和功能减轻高糖/高脂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J]. 心脏杂志 2013(02)
    • [25].miRNA~*生物合成及其功能研究的新发现[J]. 遗传 2012(04)
    • [26].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的相关酶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J]. 人参研究 2012(01)
    • [27].前体对多拉菌素生物合成的影响[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11)
    • [28].海洋巨大芽孢杆菌抑制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J]. 食品工业科技 2010(08)
    • [29].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J]. 药学进展 2009(08)
    • [30].龙脷叶转录组分析及黄酮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07)

    标签:;  ;  ;  ;  ;  

    莲藕酚类物质累积规律及儿茶素生物合成关联酶基因的差异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