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改误区,打造高效课堂

走出课改误区,打造高效课堂

黄平

摘要:实施课改以来,笔者听了不少观摩课、公开课和专题讲座,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教学方式的时髦及课堂表现的热闹,没有真正揣摩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走入了一些误区。本文就教师走入了哪些误区、造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发表几点浅陋之见,以便与各位同行商榷。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新课改;误区;教师;学生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需要完成,作为数学课,更应该体现的是数学味,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思考。反思当前课改的一些做法,我们迫切需要走出课改的一些误区。

回归平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着如何进行课堂改革才能适应当代的学生。上个学期南宁市教科所在南宁三中举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优秀课例展示课活动。我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观摩学习,聆听了来自区内外的教育专家关于高效课堂改革的专题讲座。通过培训,许多教师都纷纷行动起来:教室多了几块黑板,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来进行学习,学生也都在尝试着用新课改的方式上课;学生们对新生事物的出现是很感兴趣的,很乐意接受的;尤其是教师们给了学生们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有说话表达的机会,让许多学生有上台做题的机会,教师们不再强调鸦雀无声的课堂了,不再搞一言堂的课堂了。学生们感到很新鲜也很兴奋,都想上台过一把板演的瘾,当小老师的欲望也很强烈的,想迫不及待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教会同学;学生们表达的胆子大了,表达的能力提高得很快,他们其实是很聪明的、很想表现的、很想通过自己的学习学会的,只是以前教师们没有给他们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表现自己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们就逐渐变得有点麻木、有点无所谓。教师们就有点恨铁不成钢、怪学生不求上进、不动脑筋、不聪明了。这一切的一切的根源其实还是由于我们灌输式的教学造成的,它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上进心理,是教师自己霸占课堂和讲台行为让我们的学生不敢“轻举妄动”了。所以,现在开放式的课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了,一节课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不再有“度日如年、如坐针毡”的感觉了。但是课改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在实行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我们的教师在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如下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以为把课桌摆成了几组,就是课改,教学模式还是老样子。

有些教师还是照以前的灌输式的方式上课,滔滔不绝地一个人在台上讲,学生们的任务依然是听或一问一答。

误区二:教师从原来讲45分钟,变成了现在的不讲、讲几句话;全部由学生做导学案的习题,然后在黑板上书写。

不是说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吗,那好,我全部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说、由学生来做,教师只负责看,布置学生做哪些题目就行了。教师不说话,或者说几句话就行了。

误区三:把数学课上成了习题课,仅仅是告诉学生做题,即教学生的只是“是什么”,而不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我看到上课铃声响了后,许多学生就跑到黑板上做题,批阅后,许多学生又上台做题,整堂课就是做题再做题,教师的职责就只变成了要学生做哪些题了。

误区四:把导学案和教师的教案混为一体,要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就算上了一节课了。

有些教师编的导学案也是教案,上面写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然后再把教材上的概念、例题一字不变地搬到导学案上,或者在网上下载一些题目,不管难不难,符不符合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的要求,结果学生不会做,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讲解了,学生还是弄不明白。

误区五:从数学题出发,而不是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学习的是纯数学,学生感受不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很多教师不注意设置教学背景,从生活中引入新课,而是从一个个的数学题出发,要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

那么,如何走出课改误区,打造真正的高效数学课堂呢?

学校领导要求把桌子搬成几组的形式坐,但很多教师的思想还是不能转过弯,也不想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改变自己多年已经养成的教学习惯。即教师霸占课堂的行为习惯,开放课堂,很多教师还真地不习惯和不放心,担心学生不会自学、不会思考、不会做,“保姆式”的教师已经当惯了,所以要面面俱到地由教师讲,依然不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作主张的。在这里,务必请我们的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看清蓬勃发展的形式。此次的课改号称“废除讲台”的革命,我们学校也从“撤除讲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引领,建立开放学习体系”、“搭建平台,提供愉悦体验机会”、“创新机制,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几个方面入手,依托导学案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取人所长,补己所短”应该是我们此次课改的主旋律。我们走出去了,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但是也不能一成不变、照搬照抄。我们要善于吸取他人的精华,也要有我们自己的特色。课改的关键是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进程,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于初中数学的“导学案”,笔者的理解其实应该就是以前所说的“预习提纲”。但是现在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导学案”和教师的教案混为一体了,有些教师甚至很依赖“导学案”,上课时对着“导学案”上的题目一一来做,以致很多教师把新授课上成了习题课。笔者认为提倡学生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检查学生的预习是本次课改要做的最实在的一件事。给学生一个标准化的“预习提纲”,并且在初始阶段,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读教材,领略分析教材的含义,这样培养学生会学是新课改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尝试出题,能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地思考问题,其实更高于做教师编制的题。数学知识是一门链头式的一个知识体系,新知识的获得必须从旧知识上来获取,所以让学生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点,即给学生承上启下,又让学生分散了难点,而且指明了解决新问题的方向。学生的学习就成了自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性的学习,这其实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长此以往,学生何尝不会学习呢?

对学生有布置的话,必须要有检查,如果布置了,不检查的话就等于没布置。就像笔者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就是每次一布置任务,学生总是问“老师要交吗?老师要检查吗”,说明如果不检查的话,学生就不会去做。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持之以恒地预习呢?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鞭策学生:上课时学生翻开自学本摆在桌上让教师查看;学生在课上自学后组内轮流批阅交流;所出的题被教师选为优秀题目作为课内“比一比”题目的奖本组分数。

教师除了要学生坚持每天预习,写出自学收获外,教师还要精心备课,并不是抄写几个数学题就算备完课了,而是要考虑如何设问、如何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如何设计教学背景,引出新知识。每一步教师做什么时,学生在做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进程。教师们一定要改以前的“先教后学”为现在的“先学后教”。所以教学进程可设计如下:1.猜一猜(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2.品一品(学生自学,教师检查自学本)。3.查一查(学生组内轮流查看交流,教师在主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4.试一试(学生初尝自学的成果,尝试做主黑板上的题目,教师次黑板上板书检测题),5.议一议(教学生主要说出错误的原因,师适时点拨),6.练一练(待学生在草稿本上做好后再上台板演),7.说一说(学生对着黑板上的实际例子总结),8.比一比(及时检查学习效果),9.做一做(必做题、选作题、预习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的数学教师往往只是注意对学生说“是什么”,不注意“为什么”,即只是完成做题目的任务,给了学生“金子”,而不注意给学生开启金库的“钥匙”,即渗透了哪种数学方法和思想来解决问题。还有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来开放学生的思维等都被我们数学教师忽视了。

总之,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自学,学到比较多的知识。要充分利用学生,利用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心,利用学生的积极展示欲,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兴趣、能力、知识,才能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黄平,曾获市级优秀教师;市级优质课赛讲一等奖;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曾在全国各教育杂志、报刊发表教学文章11篇,《走出课改误区,打造高效数学课堂》一文,深受当地教育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周波.新课改背景下教学价值冲突与调适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陈娟.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探讨[N].江苏教育报,2012(10).

[3]王跃.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

邮政编码:530001

标签:;  ;  ;  

走出课改误区,打造高效课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