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书论文_龙媛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名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无名氏,文化,中国,清明,生死观,书论,诗学。

无名书论文文献综述

龙媛媛[1](2015)在《从现代精神探索体角度谈无名氏的《无名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较好地理解小说《无名书》创作的艺术特点和创新之处,笔者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现代精神探索体小说。何谓现代精神探索体小说?笔者认为,现代精神探索体小说有两个主要内涵,一个是"现代",一个是"精神探索"。"现代"又含有两项含义,一个是其思想具有现代性,浸染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由、独立、开放、科学等现代意识;一个是在小说的具体创作中吸收运用并丰富了现代主义的内容,试图进一步打破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实现新的艺术(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5年20期)

邬红梅[2](2014)在《文学叙事与文化建构的冲突——以《无名书》中印蒂形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出于文化建构的目的,作为小说的《无名书》不惜牺牲了文学本身的叙事效果,作品主人公印蒂形象也显得复杂难解。从象征维度来解读这部作品,一方面可以清晰看到文学叙事和理念建构冲突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潜隐的时代意义。(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4年06期)

杭间[3](2013)在《无名书:中国设计史的写法——兼谈中央工艺美院的史论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原中央工艺美院的史论传统出发,回顾了从中国工艺美术史向中国设计史的"叙述体系"转移,并对这一变迁过程的前因后果进行了综合评价。作者不赞同对"工艺美术"的偏狭理解,也不赞同对它的简单否定。中国独立的工艺美术史叙述体系的出现,其深层原因在于要为无名者立传,而这与后来的设计史写作所追求的新视角恰好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3年10期)

李秋香,阎浩岗[4](2013)在《互文性视阈中的《无名书》》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无名氏(卜乃夫)的真正代表作,《无名书》六卷虽号称"奇书",却并非和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史绝缘。相反,它实际是试图对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作品在总结综合基础上寻求超越的结果,它可以看作无名氏对以往中国现代小说所涉及问题的独特解答。《无名书》涉及了以往几乎所有中国现代小说经典的因素。而在与前人类似的取材中,更能显示无名氏小说的独创性。(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李妍[5](2012)在《“文化小说”的试验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名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作家,他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的多卷本《无名书》,集中体现了无名氏在40年代的思想探索和创作追求。无名氏出于对战争的痛恨和对现实政治的厌弃,构建了一种更具文化色彩的未来想象方式。他希望能够调和、融通东西方文化、哲学、宗教,构建一·种以多元、综合为特征的“未来人类新信仰”,以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幸福。《无名书》是这一文化理想的文学载体,无名氏希望通过这部小说的写作,.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并传达自已的文化建构,以期建立人类未来的“新信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无名书》被无名氏定位为“文化小说”。本文以无名氏的《无名书》前叁卷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置于40年代的总体历史、文化、政治语境中,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侧重关注无名氏的思想探索与文学形式之间的关系,探讨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文化建构在小说中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及小说中对思想、文化内容的表达又如何反观出无名氏思想探索所具有的错杂的内涵,进而探究《无名书》是否能够承载起无名氏的文化理想建构。本文分四章展开讨论。第一章对“文化小说”的内涵进行辨析,在回溯无名氏思想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考察《无名书》中思想探求的思考基点和核心价值,并对《无名书》中文化理想的内涵加以分析,对作为无名氏文化理想的载体的“文化小说”的形式特征作出概括。第二章试图深入探讨《无名书》前叁卷的“·追寻——幻灭”结构所包含的意义内容,通过分析主人公印蒂对革命、爱情、颓废叁个“相”的投入与否定,解读无名氏对几种自西方引入的相关文化思潮所作的反思与扬弃。第叁章对《无名书》中的“家”这一具有复杂文化内涵的意义空间进行分析,主要关注其如何在小说中担负了融通与汇合东西方文化的使命,并在此基础上对无名氏的文化观念与逻辑做出分析和判断。第四章考察《无名书》文本的强烈的抒情性特征,探讨作品中的“大热情”与“大感受”与无名氏文化理想诉求的根本性关联,并分析抒情化叙述与文化、哲理内容的表达之间的关系和张力。(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期刊2012-12-01)

张新珍[6](2012)在《文化诗学视阈下的《无名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四十年代,无名氏凭借《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两部爱情小说登上中国现代文学文坛。随后他在艺术上不断追求创新超越自我,以宏观的文化视野来思考人类生存的困境,探寻人类终极性关怀,于五十年代在沉潜状态下最终完成了一部六卷本的长河性巨着《无名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由于政治、历史、地域以及资料搜集困难的原因,《无名书》的研究处于沉寂状态。近年来,《无名书》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但与其他作家作品研究相比而言,《无名书》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本论文力图用“文化诗学”的理念做导引,从文本细读入手,努力追求对《无名书》的文化理想和艺术技巧进行综合解读与诠释,并进而分析其作品艺术品格形成的内外部成因,希望能在《无名书》研究的道路上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论文由绪论、主体、结尾叁个部分组成,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简略分析了西方“文化诗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回溯了它在中国的学术界的合法化进程,讨论了《无名书》“文化诗学”研究之可能性。第二章主要分析无名氏的文化追求以及小说观念的复杂成因,简单勾勒了他的个性因素、小说创作路程与文学史定位之间的关系,着重介绍他对文学现状的看法以及形成他文化小说的时代动因。第叁章宏观分析《无名书》的文化主题,论述了不同的生命形态与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之间共生互动的关系,以及在实践未来人类文化理想时,意识形态、文学规范与作家主体精神之间的“角力”过程。第四章阐释《无名书》中主要意象的构思及创制,具体分析作品中意象的具体表现,力图把握他的哲学观、文化观在意象中的渗透,加深理解他“超越写实”主义的努力。第五章试图对《无名书》与“绘画”、“视听艺术”进行互文性解读。重点从人物形象“蔺素子”和唐镜青、景蓝的故事切入,凸现《无名书》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吸收和利用,从一个侧面了解他的文化艺术品格和小说“通俗化”、现代性的驳杂来源。在结语里,简单回顾四十年代小说的“精神追寻”特色,概括分析《无名书》的艺术得失,希望研究界重视《无名书》的学术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柳立言[7](2012)在《《名公书判清明集》的无名书判——研究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名公书判清明集》目前共有四个版本面世:一是静嘉堂宋本,刊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编者是"幔亭曾孙",不知何人,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并在1964由东京古典研究会影印流通,后收入《续古逸丛书》之叁十七,是一个残本,依内容先后,约等于中华点校本(见下)的卷8、4、5、(本文来源于《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期刊2012年00期)

于海宝[8](2011)在《超越生死》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名氏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位作家,《无名书》在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与大多数现实主义作家不同,无名氏无意于去写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而是将目光投向生命的真谛和人类的命运,希望开一剂能拯救人类文明的药方,《无名书》的主人公印蒂不断的在人生诸相中浮沉,经历了革命、爱情、罪恶、宗教后,终于达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并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建立了新的地球哲学。不管无名氏思索的结果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这种以生命价值为起点的思索,孜孜以求的追问精神,在人类的文化史上是要写下重重的一笔的,尤其当我们联想到无名氏的创作环境时,这种超越时代的写作就显得极为可贵,它几乎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无名书》站在全世界、全人类的高度,以一种超拔的思考态度,试图沟通东西方文化,解决人类文明所面临的问题,这样一种创造乌托邦的理想设计,切合了作家为生命而写作的主张,超越了种族、国家,可以说是为全人类在写作,探索的是全人类的命运。如果不仅仅将无名氏的创作看做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的产物,而是作家以个体姿态对宇宙苍生进行超越性的思索,那么这种思索更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当传统的生命观价值观消失殆尽,外来的文明成果又难以生根发芽,如何在这样两不着落的窘况中寻找自身的立足点、支撑点、新生点,这是每一个身处废墟、创造新生的个体应该深深思索的问题,这是处于内外交困的中国人所应该深思的现实问题,也是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史后,在今天文化融合、技术进步、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所应该深思的问题。论文分为叁章,第一章从《无名书》的前四本,《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死的岩层》分析印蒂由生之迷茫到生之觉悟的过程。第二章从《开花在星云以外》《创世纪大菩提》来分析印蒂所觉悟的“道”,以及在“道”基础上构建的生命观。第叁章分析《无名书》中的生命观的局限性及现实意义。无名氏的创作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内容,尤其是对理想生命的探索这一点,体现出人面对命运时不屈的创造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对生命的反思和探索也是人类得以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应该有怎样的生命哲学,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都是既古老又永恒常新的话题,整理、发掘无名氏留下的这一庞大的文化财富,使之为我们今天的思考提供借鉴和参照,是非常有意义的。宗教思想在无名氏的生命哲学构建中占据特殊意义,作家曾自信的说“此生夙愿是调和儒、释、耶叁教,建立一个新信仰”,但目前的研究对其作品中的宗教思想的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对无名氏文化建构中的佛道思想鲜有论及,本论文意欲借鉴传统哲学的一些观点,对无名氏的作品及其本人的思想探索进行分析,以图从中探求在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无名氏追寻、选择并创造中国新文化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生命观构建中向古典哲学的回归。(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5-08)

邬红梅[9](2011)在《从《无名书》看无名氏的生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名书》中透视出作者无名氏独特的生死观:生命的力量来自于生命的呼唤;时间是生命的最高象征;生命因死亡而有意义;超越生死界限,实现生命的大和谐。这种生死观体现了无名氏对人类最本真的生存方式的思考,彰显了无名氏顽强的生命意识。(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乔世华[10](2011)在《简论《无名书》》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作家无名氏倾多年心血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巨制《无名书》是一部文化大书,也是一部心灵史诗,它反映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在《无名书》的写作中,作者有意打破文体界限,进行了许多艺术上的试验。(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无名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出于文化建构的目的,作为小说的《无名书》不惜牺牲了文学本身的叙事效果,作品主人公印蒂形象也显得复杂难解。从象征维度来解读这部作品,一方面可以清晰看到文学叙事和理念建构冲突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潜隐的时代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名书论文参考文献

[1].龙媛媛.从现代精神探索体角度谈无名氏的《无名书》[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

[2].邬红梅.文学叙事与文化建构的冲突——以《无名书》中印蒂形象为例[J].东方论坛.2014

[3].杭间.无名书:中国设计史的写法——兼谈中央工艺美院的史论传统[J].装饰.2013

[4].李秋香,阎浩岗.互文性视阈中的《无名书》[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李妍.“文化小说”的试验与探索[D].北京大学.2012

[6].张新珍.文化诗学视阈下的《无名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7].柳立言.《名公书判清明集》的无名书判——研究方法的探讨[J].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2012

[8].于海宝.超越生死[D].山东大学.2011

[9].邬红梅.从《无名书》看无名氏的生死观[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乔世华.简论《无名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论文知识图

龙门二十品张景碑隶书《曹全碑》龙门二十品《菜粉蝶》封面交通·邮政邮政业务量(一)

标签:;  ;  ;  ;  ;  ;  ;  

无名书论文_龙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