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峰值论文_王硕禾,郑俊观,陈祖成,张立园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峰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算法,光伏,峰值,阵列,最大功率,阴影,粒子。

多峰值论文文献综述

王硕禾,郑俊观,陈祖成,张立园[1](2019)在《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光伏阵列多峰值MPPT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伏阵列局部处于阴影时,其功率输出会呈现多峰值特征,将造成传统的MPPT算法跟踪失效。文章针对标准粒子群算法(PSO)在实现多峰值MPPT控制时,存在容易进入局部最优、收敛速度较慢和跟踪精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PSO算法的多峰值MPPT控制算法。该方法把非线性变化的变异策略引入到PSO算法中,在显着提高跟踪速度的前提下,扩大了粒子的搜索范围,从而增强了全局寻优能力。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SO方法相比,文章所提出的方法在均匀光照、静态阴影和动态阴影下,均能快速精准地实现对全局最大功率点的跟踪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光伏阵列的发电效率。(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9年06期)

刘继传[2](2019)在《基于ISFLA的多峰值光伏系统MPPT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发展迅速,双级式光伏并网系统以其装机配置灵活、易模块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传统的两电平并网逆变器输出电压谐波含量多,严重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光伏发电利用效率低。针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稳定性和高效性的需求,本文以双级式并网逆变系统为研究对象,从逆变器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两方面加以改善。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并网系统输出电压谐波含量多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已有的光伏发电并网系统拓扑结构特点和多电平逆变器的输出特性,选择五电平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作为并网系统中逆变器。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五电平逆变器中半导体功率器件功率损耗,结果表明采用五电平拓扑结构可降低输出电压谐波含量和开关器件的损耗,提高整体转换效率。然后针对光伏阵列遭受到局部阴影的情况导致光伏发电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在Simulink中建立了光伏电池的仿真模型,得到其输出多峰值特性曲线。并在两级式并网系统中的前级Boost电路采用提出的改进型混合蛙跳(Improved shuffled frog leaping algorithm,ISFLA)多峰值MPPT算法控制其开关器件的占空比,以保证能追踪全局功率最大点的同时,还能提升追踪全局功率最大点的速度和精度。最后,根据光伏并网系统模型,采用电流闭环控制策略,以逆变器输出电流作为状态变量,得到接近理想的控制开关器件的控制量。搭建了五电平逆变器并网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最终结果证明ISFLA在追踪精度和速度上有一定的提高以及电流闭环控制策略在并网系统中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9-06-15)

郭洪宾,于惠钧,李云钢,罗梓张,申广[3](2019)在《基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在光伏阵列多峰值系统MPPT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局部阴影的条件下,由于光伏阵列的P-U曲线会存在多个峰值点,传统的扰动观测方法不能快速追踪到最大功率点。本文对粒子群算法的设计参数、执行流程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对光伏并网系统MPPT的控制策略,最后进行了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以快速、准确地搜寻到最大功率点,能够抑制复杂条件下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算法的跟踪精度和光伏电池的整体工作效率。(本文来源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康家玉,曹举,刘甲琛,王素娥[4](2019)在《一种改进的光伏阵列多峰值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伏阵列在受到阴影遮挡时,功率曲线会存在多个峰值点,传统的单峰最大功率点追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方法会陷入局部极大值而失效,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新型自适应变步长扰动观测(Perturbation and Observation,P&O)算法,在可能出现局部峰值点的设定小范围内运行自适应变步长P&O算法追踪局部峰值点,依次跳跃搜索并保留较大功率值,从而实现全局最大功率点的追踪.该算法能捕捉任何一个局部峰值点,准确性高,收敛稳定,搜索范围减小,追踪时间缩短.经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快速准确地追踪到任意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的全局最大功率点.(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曽金灿,刘文泽,徐栋杰[5](2019)在《基于SA-CPSO算法的光伏列阵多峰值最大功率点追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准确追踪到光伏列阵多峰值最大功率点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传统粒子群算法应用于最大功率追踪时会产生稳定性较差和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问题,通过结合模拟退火算法能快速跳出局部最优解和混沌理论的遍历性的优点,得到模拟退火混沌粒子群算法。算法后期能快速稳定地向全局最大功率点收敛,可较好地解决光伏发电系统接收光照不均匀时多峰值最大功率追踪的问题。最后建立多组光伏列阵接收不同光照的场景,使用MATLAB仿真验证了模拟退火混沌粒子群算法在追踪最大功率点时寻优速度和收敛稳定性上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电气自动化》期刊2019年02期)

曹举[6](2019)在《基于多峰值MPPT光伏并网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伏发电作为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得以大力发展,但是实际工程中多变且不均匀的光源辐照度会造成光伏阵列失配,使其输出特性呈现多峰现象,给阵列的稳定输出和并网带来许多问题。本文以非隔离型两级式叁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为对象,着重研究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追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算法、非隔离型光伏并网系统共模电流的抑制措施、并网电流控制算法叁部分,并进行仿真和实验测试系统的验证,实现光伏阵列输出功率的最大化和并网电能质量的优化。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光伏阵列安装结构、DC-DC拓扑结构、DC-AC拓扑结构分析对比后确定本文非隔离型两级式叁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主电路拓扑的总体设计方案,并明确系统相关的性能指标。(2)在MATLAB/Simulink中仿真得到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以此为基础分析MPPT追踪原理和控制方法;分析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的失配现象,仿真得到阵列的多峰输出特性并分析其分布规律;针对传统MPPT算法追踪多峰值全局最大功率点易陷入局部极值的问题,本文采用改进型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改进型扰动观测法的复合MPPT算法,追踪前期用改进型PSO追踪全局最大功率点,在追踪趋于稳态时用改进型扰动观测法进行追踪;最后通过仿真验证该算法的优越性。(3)分析非隔离型光伏并网系统共模电流的产生原理及抑制条件;针对传统H6并网逆变拓扑共模电流大的问题采用一种新型FB7并网逆变拓扑并分析该拓扑在其对应的NEW PWM调制方式下抑制共模电流的原理;最后搭建仿真模型对传统H6拓扑分别结合SVPWM、DPWM、AZSPWM叁种调制方式以及新型FB7拓扑结合NEW PWM调制方式四种方案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新型FB7并网逆变拓扑在NEW PWM调制方式下抑制共模电流具有优越性。(4)分析PI、PR、QPR叁种控制算法的原理及联系;针对PI控制算法繁琐的坐标变换、解耦计算和QPR控制算法无法抑制直流分量的问题,采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PI+QPR复合控制算法实现对并网电流的控制;最后搭建仿真模型分别对PI控制算法、QPR控制算法、PI+QPR复合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对比叁种方案对交流信号的无静差跟踪、抑制直流分量等性能,验证本文PI+QPR复合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搭建一台4.5kW的实验测试系统,以TMS320F28335为主控芯片进行相应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对实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验证本文系统的合理性和控制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王建山,杨奕,杨元培,张桂红,胡海涛[7](2019)在《基于等功率曲线法的多峰值MPPT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光伏阵列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技术的优化,首先对不同温度、光照、遮挡模式下的光伏阵列进行建模分析,由输出特性曲线,深入分析遮挡模式对全局最大功率点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等功率曲线法的最大功率跟踪方法,定性解决了陷入局部极值而使得跟踪失败的问题,可提高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为多峰值下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巧杰,王凯丽,房雪晴[8](2018)在《基于GWO算法光伏阵列多峰值的MPPT》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因遮挡处于部分阴影条件下的光伏阵列,其功率特性曲线由单峰曲线变为迭峰曲线,使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失效,而其他智能算法(如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存在参数较多、收敛速度慢、振荡幅度大等问题,将收敛速度快、求解精度高的灰狼优化(GWO)算法应用于光伏阵列多峰值MPPT算法中.先建立处于局部遮挡情形下光伏阵列的数学模型,再解析基于GWO算法的MPPT算法原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GWO算法可快速跟踪到最大功率点;GWO算法比PSO算法的跟踪速度提高1倍,跟踪效率提高0.1%.(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闵轩,江智军,杨晓辉[9](2018)在《基于模拟退火-混合蛙跳法的多峰值MPPT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光伏阵列在实际生产中的局部阴影情况建立了光伏阵列的实际生产模型,并针对局部阴影情况导致的多峰值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模拟退火-混合蛙跳法(SA-SFLA)的多峰值功率最高值跟踪技术(MPPT),即在保留混合蛙跳算法跳出局部功率最优点能力的同时,引进模拟退火算法来提升跟踪全局功率最大点的速度和精度。最后通过Simulink仿真,证实了该算法进行MPPT多峰跟踪的性能较混合蛙跳法有了显着提高,有益于光伏阵列效能的提升。(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闵轩[10](2018)在《光伏发电系统单峰值与多峰值MPPT算法的研究及并网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伏发电系统各类纷繁复杂的技术中有一项是堪称无与伦比的。它即是光伏阵列的MPPT(即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作为系统的“大脑”,MPPT直接决定了电能产量的多少。本文即对该项“泰山北斗”般的技术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光伏电池的电路模型,以此为基础运用Simulink仿真出了光伏电池板的模型。全面解析了光伏电池板在实际生产中遭受的局部阴影问题。进而延伸出光伏阵列的构造,以其电路模型为基础运用Simulink仿真出了光伏阵列的模型。本文继而考量常用单峰值MPPT算法的优缺点并设计了一种新的名为恒压比较法(constant voltage comparison method,CVCM)的单峰值算法,此新算法把MPPT的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执行,先将输出电压迅速锁定到预设的最大功率点的周边,再施行多点多次比较将其调度到真确的最大功率点。运用Simulink仿真证实了此新算法可以兼顾速度与准度、在到达最大功率点后能够保持稳定的运行状态以及正确应对光伏电池板外界环境的变化。相较于扰动观测法,此新算法速度提升25%、精度提升3%、震荡幅度降低66%、对温度变化的反应能力提升89%、对光照强度变化的反应能力提升94%。本文尤其针对光伏阵列在实际生产中的局部阴影情况导致的多峰值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改进型模拟退火-混合蛙跳(simulation annealing-shuffled frog leaping,SA-SFL)多峰值MPPT算法,此算法保存了混合蛙跳算法跳出局部功率最优点的能力,并引进模拟退火算法来提升跟踪全局功率最大点的速度和精度,运用Simulink仿真证实了此新算法的性能相较于混合蛙跳法有了显着的提高,速度提升38%、精度提升2%、对温度变化的反应能力提升1%。本文最后对光伏并网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探究,重点解析了电流环跟踪控制策略并运用Simulink仿真证实了其符合并网要求。(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30)

多峰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发展迅速,双级式光伏并网系统以其装机配置灵活、易模块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传统的两电平并网逆变器输出电压谐波含量多,严重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光伏发电利用效率低。针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稳定性和高效性的需求,本文以双级式并网逆变系统为研究对象,从逆变器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两方面加以改善。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并网系统输出电压谐波含量多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已有的光伏发电并网系统拓扑结构特点和多电平逆变器的输出特性,选择五电平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作为并网系统中逆变器。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五电平逆变器中半导体功率器件功率损耗,结果表明采用五电平拓扑结构可降低输出电压谐波含量和开关器件的损耗,提高整体转换效率。然后针对光伏阵列遭受到局部阴影的情况导致光伏发电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在Simulink中建立了光伏电池的仿真模型,得到其输出多峰值特性曲线。并在两级式并网系统中的前级Boost电路采用提出的改进型混合蛙跳(Improved shuffled frog leaping algorithm,ISFLA)多峰值MPPT算法控制其开关器件的占空比,以保证能追踪全局功率最大点的同时,还能提升追踪全局功率最大点的速度和精度。最后,根据光伏并网系统模型,采用电流闭环控制策略,以逆变器输出电流作为状态变量,得到接近理想的控制开关器件的控制量。搭建了五电平逆变器并网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最终结果证明ISFLA在追踪精度和速度上有一定的提高以及电流闭环控制策略在并网系统中的适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峰值论文参考文献

[1].王硕禾,郑俊观,陈祖成,张立园.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光伏阵列多峰值MPPT的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9

[2].刘继传.基于ISFLA的多峰值光伏系统MPPT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9

[3].郭洪宾,于惠钧,李云钢,罗梓张,申广.基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在光伏阵列多峰值系统MPPT的控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康家玉,曹举,刘甲琛,王素娥.一种改进的光伏阵列多峰值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5].曽金灿,刘文泽,徐栋杰.基于SA-CPSO算法的光伏列阵多峰值最大功率点追踪的研究[J].电气自动化.2019

[6].曹举.基于多峰值MPPT光伏并网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

[7].王建山,杨奕,杨元培,张桂红,胡海涛.基于等功率曲线法的多峰值MPPT算法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9

[8].张巧杰,王凯丽,房雪晴.基于GWO算法光伏阵列多峰值的MPPT[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8

[9].闵轩,江智军,杨晓辉.基于模拟退火-混合蛙跳法的多峰值MPPT算法[J].水电能源科学.2018

[10].闵轩.光伏发电系统单峰值与多峰值MPPT算法的研究及并网策略分析[D].南昌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单振动模式下,中间电子态不同寿命...号试样试验曲线(放顶煤)对“Barbara”图的去噪效果比较(σ=0...模态极性演示(正确极性及输出)相关结果衰减受相位差异和时间差异的...连接管延伸对共振式消声器的影响

标签:;  ;  ;  ;  ;  ;  ;  

多峰值论文_王硕禾,郑俊观,陈祖成,张立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