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微转移论文-吴芳兰,范先成,李倩,陈立华,李宁沙

骨髓微转移论文-吴芳兰,范先成,李倩,陈立华,李宁沙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髓微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腺癌,骨髓,微转移

骨髓微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吴芳兰,范先成,李倩,陈立华,李宁沙[1](2015)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检测在乳腺癌骨髓微转移诊断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骨髓中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Maspin)m 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FQ-PCR)检测58例乳腺癌、15例乳腺良性肿瘤及10例健康体检者骨髓中的Maspin m RNA表达,并分析Maspin m RNA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58例乳腺癌患者中,20例Maspin m RNA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5.3%(20/58),显着低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86.7%)和健康体检者(90.0%)(P<0.05)。Maspin m RNA阳性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无关(P>0.05)。结论 Maspin m RNA可作为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微转移(BMM)的分子指标之一。BMM检测可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32期)

夏甘树,肇毅[2](2015)在《乳腺癌骨髓微转移检测的方法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患者肿瘤的大小、腋窝淋巴结状态、肿瘤分子分型、是否有远处转移等指标对患者群体的生存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个体患者的预后判断准确性相对有限。研究发现骨髓微转移检测能够更精确预测患者预后,且能较早发现患者远处转移。本文对微转移的发展史及目前运用较多的方法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5年12期)

区奕猛,唐亨力,罗永平,余炯标[3](2012)在《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临床特点和检测方法及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3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用EMA,细胞角蛋白19cK-l9mRNA表达水平检测其骨髓微转移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并以骨髓微转移为指标,评价新辅助化疗对阳性患者的影响。结果 63例中,检出骨髓微转移19例,阳性率为30.16%。临床Ⅲ期患者骨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阳性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转阴率达70.8%。结论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即使在临床早期也有相当比例微转移,新辅助化疗对抑制骨髓微转移有效,可以指导化疗方案的选择,并可能对预防术后复发和转移起重要作用。细胞角蛋白19cK-l9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具有确切的预测价值,可有效监测乳腺癌微转移和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2年35期)

姚成才,张义,柯胜奎,章云鹏,姜杰[4](2012)在《检测细胞角蛋白在食管癌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CK18mRNA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50例M0、10例M1的食管癌患者及10例食管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及肋骨骨髓中细胞角蛋白CK18mRNA基因的表达。结果:50例M0食管癌患者外周血、骨髓中CK18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0%(19/50)和42.0%(21/50);10例M1的食管癌患者外周血、骨髓中CK18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9/10)、100%(10/10);食管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中K18mRNA阳性表达率均为0%(0/10),CK18mRNA阳性表达在叁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1)。CK18mRNA在Ⅳ期食管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阳性表达率与III期以前患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CK18mRNA在外周血和骨髓中表达无差异(P>0.05),但呈正相关性(r=0.704,P<0.01)。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或骨髓中CK18mRNA微转移有助于食管癌的分期和预后的判断。(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2年09期)

杨小文,孙杨安[5](2012)在《免疫磁珠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骨髓微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磁珠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将70例大肠癌患者按组织类型分为高分化腺癌18例,中分化腺癌19例,低分化和黏液腺癌33例;按病理分期分为Dukes A期13例,B期36例,C期21例。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大肠癌患者及对照组骨髓血5mL,进行免疫磁珠技术敏感性测定,检测骨髓微转移阳性情况。结果大肠癌患者的骨髓阳性检出率为38.6%(27/70);对照组骨髓检测全部阴性。Dukes分期A、B、C期患者骨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33.3%和66.7%,Dukes分期B、C期患者骨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A期患者(均P<0.01)。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和黏液腺癌患者骨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1%、21.1%和63.6%,低分化和黏液腺癌患者骨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患者(均P<0.05)。结论免疫磁珠技术是一种有效检测肿瘤细胞的方法,对于早期发现肿瘤患者出现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肠癌临床分期越晚和分化程度越低,越易发生骨髓微转移,恶性肿瘤患者定期复查骨髓微转移,能动态监测病情,评估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2年08期)

张聚良,姚青,陈江浩,王廷,王辉[6](2012)在《曲妥珠单抗对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HER-2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应用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治疗前后骨髓微转移的改变,探讨HER-2基因及Herceptin对骨髓微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15例HER-2阳性乳腺癌及18例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前及化疗后骨髓CK19的表达水平,其中10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在化疗结束后,继续应用Herceptin治疗,3月后再次抽取骨髓标本,qRT-PCR检测CK19的表达水平。结果:手术前,14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骨髓CK19表达阳性(93.3%),而HER-2阴性患者8例CK19表达阳性(44.4%),二者差异显着(P=0.000)。化疗后,12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CK19表达阳性(80.0%),而HER-2阴性患者3例表达阳性(16.7%),二者差异显着(P=0.000)。10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继续应用Herceptin治疗3月后,骨髓CK19的表达明显下降(102.78±98.24 vs 66.92±49.18,P=0.036)。结论:HER-2基因的表达与早期乳腺癌患者骨髓微转移密切相关,而Herceptin可以降低骨髓微转移病灶,提示骨髓微转移情况可以作为Herceptin治疗疗效的早期预测指标。(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2年05期)

尹婧婧,周礼鲲,李鸿立,巴一[7](2012)在《骨髓微转移肿瘤细胞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性评价骨髓中微转移肿瘤细胞(disseminating tumor cell,DTC)在乳腺癌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全文网,收集DTC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研究,以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观察终点,采用Review Manager 5.1.4进行Meta分析。结果:14篇英文文献包含4 091例乳腺癌患者纳入荟萃分析。结果提示DTC阳性组较阴性组在PFS[HR=1.83(95%CI:1.51~2.22),n=12,I2=75%]和OS[HR=1.59(95%CI:1.39~1.83),n=12,I2=58%]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 01)。根据检测时间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提示术前、术中和术后组DTC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比DTC阴性者预后差;根据检测方法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用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或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ns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T-qPCR)方法检测DTC阳性与其阴性者相比,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结论:术前、术中和术后DTC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较DTC阴性者预后差。(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张聚良,姚青,陈江浩,王廷,王辉[8](2012)在《早期乳腺癌血清VEGF水平与骨髓微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EGF及骨髓标本中CK19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6例乳腺纤维腺瘤及64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EGF的水平,同时抽取相应的骨髓血标本,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CK-19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VEGF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二者差异显着(P=0.012);在HER2阳性患者中,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HER2阴性患者(P=0.016)。CK19在乳腺纤维腺瘤患者骨髓标本中未见表达,在乳腺癌患者骨髓血中,阳性表达24例(37.5%),而骨髓中CK19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着高于CK19阴性的患者(110.46±90.65 vs 70.88±77.13,P=0.038),且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骨髓微转移密切相关,提示VEGF可能参与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播散,可作为早期乳腺癌微转移的血清学指标。(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2年02期)

刘运江,张香梅,杨超[9](2009)在《肿瘤特异性CTLs的制备及其对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乳腺癌患者自体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auto-tumor specific cytotoxicity Tlymphocytes,CTLs),观察其对乳腺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治疗作用。方法:以CK18、CK19为标志物、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一科2007年3-12月间治疗的82例原发性乳腺癌(Ⅰ~Ⅲ期)术前患者(参加本实验的患者全部知情同意)骨髓微转移状况,将23例术前骨髓微转移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肿瘤特异性CTLs治疗组17例,IL-2治疗对照组6例。术中取治疗组患者腋下淋巴结及外周血体外诱导培养肿瘤特异性CTLs,于术后10~14 d回输,观察特异性CTLs对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82例乳腺癌患者中23例(28.05%)骨髓微转移阳性,骨髓微转移的阳性率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增高,随ER、PR蛋白表达增强而降低。自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成功分离、诱导培养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并经自体肿瘤抗原致敏,与患者腋窝淋巴结来源的淋巴细胞共培养后诱导产生自体肿瘤特异性CTLs。治疗组17例患者经特异性CTLs治疗后,14例转为阴性,转阴率为82.35%;对照组6例中仅1例转为阴性,转阴率为16.67%;肿瘤特异性CTLs的治疗效果显着高于对照治疗(P=0.00028)。结论:成功制备的肿瘤特异性CTLs对乳腺癌骨髓微转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马原野[10](2009)在《基于癌细胞骨髓微转移 诠释恶性肿瘤治疗瓶颈》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恶性肿瘤隐匿快进的发病特点,因果"链条"递进的病程特点,脏腑病位相传的演变特点,风毒痰瘀的病机特点的病理生理基础,结合癌细胞骨髓微转移研究新进展与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误区,从中西医双线视阈诠释恶性肿瘤治疗瓶颈,理清恶性肿瘤治疗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骨髓微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乳腺癌患者肿瘤的大小、腋窝淋巴结状态、肿瘤分子分型、是否有远处转移等指标对患者群体的生存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个体患者的预后判断准确性相对有限。研究发现骨髓微转移检测能够更精确预测患者预后,且能较早发现患者远处转移。本文对微转移的发展史及目前运用较多的方法进行阐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髓微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吴芳兰,范先成,李倩,陈立华,李宁沙.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检测在乳腺癌骨髓微转移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

[2].夏甘树,肇毅.乳腺癌骨髓微转移检测的方法学研究进展[J].江苏医药.2015

[3].区奕猛,唐亨力,罗永平,余炯标.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

[4].姚成才,张义,柯胜奎,章云鹏,姜杰.检测细胞角蛋白在食管癌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中的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2

[5].杨小文,孙杨安.免疫磁珠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骨髓微转移[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6].张聚良,姚青,陈江浩,王廷,王辉.曲妥珠单抗对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2

[7].尹婧婧,周礼鲲,李鸿立,巴一.骨髓微转移肿瘤细胞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Meta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张聚良,姚青,陈江浩,王廷,王辉.早期乳腺癌血清VEGF水平与骨髓微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2

[9].刘运江,张香梅,杨超.肿瘤特异性CTLs的制备及其对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治疗效果[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9

[10].马原野.基于癌细胞骨髓微转移诠释恶性肿瘤治疗瓶颈[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标签:;  ;  ;  

骨髓微转移论文-吴芳兰,范先成,李倩,陈立华,李宁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