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段性骨缺损论文_雷紫雄,李浩淼,陆明,候昌禾,杜少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节段性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腓骨,有限元,颌骨,血管,肱骨,骨髓炎,假体。

节段性骨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雷紫雄,李浩淼,陆明,候昌禾,杜少华[1](2019)在《定制节段人工假体复合结构骨移植重建骨干肿瘤术后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应用定制节段型人工假体复合大段结构骨移植重建骨干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肿瘤科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采用定制节段型人工假体复合大段结构骨移植重建骨干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病人共6例(股骨3例,胫骨2例,肱骨1例),其中2例采用大段冻干异体骨,4例采用自体游离腓骨结构植骨。采用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93, MSTS 93)评价术后功能。结果所有病人均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且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3.8个月(1~61个月)。术后根据肿瘤性质继续辅助化疗等治疗,随访期内无复发,5例无瘤生存,1例死于原发乳腺癌肺转移(术后25个月),假体生存率为100%,4例术后6个月植骨愈合,术后MSTS 93评分平均为27分。结论规范治疗和切除骨干恶性肿瘤后,采用定制节段型人工假体复合大段骨移植重建骨干骨缺损,实现即刻稳定重建,保留关节功能,中期植骨愈合后实现远期生物重建,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骨科》期刊2019年04期)

高慧,王超,樊瑜波[2](2019)在《叁维钛网植入体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力生物学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运用一种新型叁维网状钛合金支架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然而,如何设计和优化适合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叁维网状钛合金支架概念还比较模糊。目的优化和设计适用于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叁维网状钛支架。方法运用4种微观构型(正六面体、立方八面体、正十二面体、仿骨小梁构型)和3种不同的丝径(0.2、0.5、0.8 mm)构建网状支架长方体模型12种,其孔径均为5 mm。根据骨的"力学调控系统"理论和有限元分析,从12个支架中选择最佳胞元结构。然后,使用最佳胞元构型设计修复下颌骨缺损种植体,并在咬合状态下进一步优化以保证足够强度且能促进成骨。结果载荷传递与构型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支架的强度与丝径和构型都相关。丝径为0.8 mm的正十二面体具有良好的载荷传递能力,同时又避免机械故障。最终,优化的植入体由正十二面体构建,并且根据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改变支架的丝径,支架的丝径从牙槽嵴顶到下颌骨下缘从0.2~0.8 mm逐渐递增,固定体与支架连接部位平滑过渡。在不同的咬合力作用下,优化后的植入体都具有足够的强度且能提供一个良好的机械环境促进骨重建。结论本研究根据骨的"力学调控系统"理论定量计算了叁维网状钛合金支架内部的骨生长。优化后的叁维钛网植入体,可以精确的修复下颌骨的外形,能提供一个良好的机械环境促进成骨,有利于修复体与剩余下颌骨的软硬组织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生物学修复,且后期可运用种植牙进行咬合重建。因此,这种修复方式可以完成下颌骨缺损的功能性修复,有望解决下颌骨节节段性缺损修复的难题。(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朱皓东,黄孟全,惠瑛,姬传磊,马许宁[3](2019)在《带血管腓骨复合灭活瘤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用带血管腓骨复合自体灭活瘤骨用于四肢长骨恶性肿瘤切除后节段性缺损重建临床结果。方法 2013~2018年间对8例(股骨远端4例,胫骨近端4例)长骨恶性骨肿瘤进行保肢手术,术时患者平均年龄(14±3.6)(10~21)岁。对肿瘤切除后肢体的节段性骨缺损用带血管自体腓骨复合自体灭活瘤骨进行重建。通过骨扫描评估移植腓骨的成活情况,通过X线片评估骨结合部的愈合情况。对患者随访进行肿瘤学和影像学结果的评估。国际保肢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93评分标准用于保肢后功能评估。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2 (15~51)个月。4例采用游离腓骨瓣与自体灭活瘤骨复合,4例胫骨缺损采用同侧带蒂腓骨瓣局部转移与自体灭活瘤骨复合。肿瘤切除后平均骨缺损长度为(16.25±4.1) cm,移植腓骨平均长度为(18.8±3.8) cm。骨扫描结果证实所有移植腓骨均成活,自体灭活瘤骨和宿主骨之间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股骨:(7.6±0.4)个月,胫骨:(8.4±1.5)个月。最终随访时的MSTS平均得分为95.5%。无感染和骨不连病例。4年以上随访患者肿瘤学结果:6例CDF (confinuous disease free),2例DOD (died of disease)。结论带血管的自体腓骨复合自体灭活瘤骨可用于长骨恶性肿瘤切除后节段性骨缺损的重建,带血管腓骨促进了自体灭活瘤骨与宿主骨之间的愈合,是复合生物重建获得良好功能结果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薛润琦[4](2019)在《3D打印个性化钛重建板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肿瘤、炎症和创伤等原因导致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临床问题,对缺损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恢复下颌骨的连续性与功能,对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公认的修复骨缺损的“金标准”是自体骨移植,其中又以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修复效果最理想。但是自体骨移植增加了手术的创伤,对病人的全身状况要求较高。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肿瘤恶性程度高、复发可能性大,患者因年龄等因素无法获取充足自体骨,以及不能接受此种术式的病例,单纯的重建板修复也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过渡性修复手段。但是大量的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及基础研究报道,目前临床所用的成品重建板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重建板的浅化外露、折断,螺钉松脱以及应力遮挡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软组织不足,重建板植入位置不佳,钛板形态不佳,螺钉选用不佳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重建板的厚度、宽度和长度,重建板的外形,螺钉的种类、长度和分布等与重建板固定系统的性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设想,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和生物力学预测分析的个性化钛重建板固定系统,可能具有更优异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关于个性化重建板的研究尚不完善,关于重建板的设计尚未有公认的标准。目的: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个性化重建板,研究其生物力学性能的优点及其设计的可行性。利用计算机模型设计软件根据下颌骨形态设计不同类型的个性化重建板,在叁维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模拟正常生理状态下重建板的受力情况,研究重建板宽度、厚度等结构改变对个性化重建板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重建板的标准化设计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为3D打印个性化重建板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正常下颌骨CT数据,通过Mimics Medical 21.0软件获取包括皮质骨、松质骨、牙齿及关节窝在内的下颌骨叁维模型,经过Geomagic Design软件的模型处理,导入NX 12.0软件中进行下颌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和重建板的设计组装。将最终得到的下颌骨缺损重建模型导入Workbench 14.5中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在前牙咬合和左侧磨牙咬合两种功能状态下,成品重建板和个性化重建板、固位螺钉及周围骨质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变化规律。通过对应力、应变等机械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分析不同重建板在不同生理功能状态下的性能,通过分组对比分析结构变化对重建板性能的影响。成品重建板及固位螺钉的设计参考目前临床上常用重建板的各项参数并进行简化。成品重建板为14孔直板,长110mm,厚2.5mm,孔间距为8mm。螺钉为自锁螺钉,长度为12mm,直径为2.4mm。个性化重建板的设计根据垂直向高度不同可分为叁组,分别为12mm组,16mm和20mm组,每一组中又包括叁种厚度:2.0mm、2.4mm和2.8mm。实验结果:1.本实验中,个性化重建板体积、质量是成品重建板体积的1.42-2.44倍,骨-板接触表面积是成品重建板的1.74-2.16倍。在前牙咬合条件下,12mm-2.4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大,为1358.3MPa,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小,为442.54MPa;在左侧磨牙咬合条件下,12mm-2.4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大,为1193.1MPa,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小,为410.91MPa;成品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分别为907.16MPa和1006.1MPa,小于12mm高的个性化重建板,大于16mm及20mm高的个性化重建板。各组最大相对应变与其最大相对应力的大小关系一致。在所有重建板中,与缺损间隙近远中边缘相邻的重建板上的相对应力应变较周围更大,且近中大于远中。而且,成品重建板最大相对应力应变的折线图较个性化重建板更“陡峭”。2.本实验中,在前牙咬合条件下,成品重建板骨缺损间隙近中的骨-板接触区的骨面上最小相对应变为1.2655×10-5mm/mm,位于应力遮挡窗口,易发生废用性骨吸收。绝大部分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变大于5×10-3mm/mm,位于病理过载窗口,易发生损伤性骨吸收。在左侧磨牙咬合条件下,成品重建板骨缺损间隙近中的骨-板接触区的骨面上最小相对应变为1.59×10-5mm/mm,绝大部分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变大于5×10-3mm/mm,与前牙咬合条件下的结果表现相似。结合松质骨-螺钉,皮质骨-螺钉及骨-板接触区骨组织的应变分布云图,绝大部分骨组织都处于正向骨改建及骨平衡的力学环境中,只在远离缺损区且靠近下颌骨下缘的螺钉周围存在较明显的应力过大区域。3.成品重建板与个性化重建板上固位螺钉的受力有明显差异,在成品重建板中,缺损区近中钛板上的固位螺钉较远中钛板受到更大的“拔出力”,且在缺损区近中钛板上距离缺损区最远的螺钉受到最大的“拔出力”,是将来螺钉松动脱落发生的高风险区域。在个性化重建板中,缺损区远中螺钉较近中螺钉受到更大的力,且远中螺钉均受到“推进力”,缺损区远中距离缺损区最远且靠近下颌骨下缘的螺钉总受到最大力,该位置可能是应力集中区,也有可能因发生骨损伤而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基于本研究设计分组的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的固定系统中,应力遮挡效应并不明显,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主要来源于局部应力过大。个性化重建板的确较成品重建板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及机械力学性能,在本实验中,个性化重建板上的应力分布更均匀且最大应力更小,其中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及应变值最小,且应力应变变化折线图过渡更“平缓”;个性化重建板上的固位螺钉也更稳固,其中16mm-2.8mm个性化重建板外加双侧各钉入6枚螺钉的固定系统,其双侧螺钉的轴向位移量均匀一致且相对较小,可认为该个性化固定系统更佳稳定。(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30)

李树源,周琦石,李悦,陈超,周宏亮[5](2019)在《诱导膜联合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并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诱导膜技术联合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并节段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本院创伤骨科采用诱导膜技术联合骨搬运技术治疗的18例胫骨骨髓炎并节段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为左侧胫骨骨缺损,11例为右侧胫骨骨缺损。术后分析所有患者的骨临床愈合时间、愈合率、并发症的发生例数、Karistrom和Olemd膝、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情况。结果:第一阶段手术后,1例出现小腿深部感染,因感染未能控制,后期行截肢手术。第二阶段手术后,3例在牵张后期出现对合端愈合不良,3例遗留膝关节僵硬并疼痛,4例出现针孔感染,经治疗后感染、僵硬及疼痛症状好转。末次随访,17例患者最终实现了骨与软组织的愈合,骨愈合率为94.4%.按照Karistrom和Olemd膝、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本组病例术后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3.3%.结论:诱导膜技术联合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并节段性骨缺损愈合效果肯定,感染控制率高,后期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曹健,王旭东[6](2018)在《“一层半”式血管化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咬合区节段性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针对下颌骨修复重建中单层腓骨高度不足、双层腓骨过于臃肿等供受区骨量不调的问题,采用"一层半"式血管化腓骨骨皮瓣修复下颌骨颏部及体部节段性缺损,以获得良好的下颌骨轮廓及适当的种植体位点。研究方法:选择2016-2017年收治的下颌骨颏部及体部节段性截骨患者9例,均一期行数字化导板引导的腓骨瓣修复,其中5例行单层腓骨移植,4例行"一层半"式腓骨移植,即把血管化全层腓骨置于牙槽嵴功能区,另取半层游离腓骨塑形后置于下颌下缘作贴附式固定。研究结果:9例患者腓骨均成活良好,外形满意。术后3月复查单层腓骨移植患者尖牙区腓骨上缘距下颌咬合平面平均约25mm,"一层半"式腓骨移植患者该距离平均为14mm。术后6月复查CBCT未见"半层"腓骨明确吸收。研究结论:"一层半"式腓骨移植法较好地解决了下颌骨与腓骨骨量不调的问题,但其是否会发生"半层"骨吸收尚不确定,远期效果仍需密切观察。(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苏忠平,何黎升[7](2018)在《弧形牵张成骨重建人体下颌骨颏部节段性缺损的叁维有限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建立下颌骨颏部节段性缺损弧形牵张成骨的叁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弧形牵张成骨重建下颌骨颏部节断性缺损过程中,不断变化方向的牵张力对新骨组织形成的影响研究方法:建立颏部节段性缺损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并把简化后的弧形牵张器有限元模型置入截断后的下颌骨,模拟弧形牵张成骨,并测量在弧形牵张成骨过程中下颌骨整体位移及其Von Mises应力分布研究结果:在未考虑唇颊侧软组织作用的前提下,弧形牵张成骨形成的新骨向舌侧移位,重建的下颌骨弧度较原下颌骨弧度变小。Von Mises应力集中主要发生在牵张器在下颌骨的固位处研究结论:在弧形牵张成骨重建下颌骨缺损过程中,牵张力本身就促使新骨组织向舌侧移位,从而使重建的下颌骨弧度较正常时小。此项研究为临床上如何克服弧形牵张成骨形成的下颌骨弧度较小的不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周斌,庄秀妹,陈伟良,张大明,王勋明[8](2018)在《经腋前线进路的延长节段性胸大肌肌皮瓣与常规方法修复口腔口咽癌缺损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经腋前线进路的延长节段性胸大肌肌皮瓣和常规方法制备胸大肌肌皮瓣在修复口腔口咽癌术区缺损的效果。方法:纳入口腔、口咽癌患者91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肿瘤根治手术,并采用经腋前线进路的延长节段性胸大肌肌皮瓣(51例)或常规方法制备胸大肌肌皮瓣(40例)转移修复术区缺损组织。结果:经腋前线进路的延长节段性胸大肌肌皮瓣和常规方法制备胸大肌肌皮瓣的血管蒂长度分别为22~28 cm和18~22 cm,皮岛大小分别为5 cm×8cm~7 cm×14 cm和6 cm×7 cm~8 cm×17 cm。术后随访6~36个月,经腋前线进路的延长节段性胸大肌肌皮瓣组患者的肩部活动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并且供区的美观性更佳。结论:与常规方法相比,延长节段性胸大肌肌皮瓣的蒂部更长,术后患者的肩部活动度与供区更美观,在口腔口咽癌术区组织缺损修复中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王怀玺[9](2018)在《负载BFP-1的β-TCP支架复合EPCs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干节段性骨缺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骨形成肽-1(BFP-1)对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和成血管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2、研究β-磷酸叁钙支架(β-TCP)负载BFP-1的体外释放规律,观察EPCs在负载BFP-1的β-TCP支架上的活性和增殖情况。3、探讨负载BFP-1的β-TCP支架复合自体EPCs构建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β-TCP/BFP-1/EPCs用于修复兔股骨干节段性骨缺损的血管生成和骨生成的效果。方法:1、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兔外周血EPCs,并对EPCs进行表型和功能的鉴定。选用第叁代EPCs,用不同浓度的BFP-1(100,200,300μg/ml)干预EPCs 1至7天,使用CCK8比较细胞的增殖情况;应用Transwell检测不同浓度的BFP-1对EPCs迁移能力的影响;检测不同浓度的BFP-1对EPCs在Matrigel上形成血管样结构的影响。2、使用不同浓度的BFP-1处理EPCs 1天和3天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成血管相关基因VEGF、VEGFR2、e NOS和ALK-1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BFP-1作用于EPCs 1天后Smad 1/5蛋白的表达。3、采用冷冻干燥法将BFP-1负载至β-TCP支架上制作β-TCP/BFP-1支架复合体,应用酶标仪检测BFP-1自β-TCP支架上的释放性能;将EPCs接种于β-TCP/BFP-1支架复合体上,体外培养1至10天,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PCs在支架复合体上的活性和增殖情况。4、采用负载BFP-1的β-TCP支架与自体外周血EPCs复合构建血管化的组织工程骨(β-TCP/BFP-1/EPCs),并构建组织工程骨β-TCP/EPCs、β-TCP/BFP-1和β-TCP,比较研究其对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干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5、术后4周和12周对各组动物进行Microfil血管造影、Micro-CT血管扫描和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组织工程骨内的血管生成情况。6、术后4周和12周对各组兔子进行X线片、Micro-CT骨扫描和组织学切片检查,评估组织工程骨内的骨生成情况,并于术后12周时进行叁点弯曲试验评估骨修复的力学效果。结果:1、兔外周分离出的EPCs能够形成“铺路石”样排列,细胞表面分子标记VEGFR2和v WF荧光染色阳性,EPCs可摄取Dil-Ac-LDL且能与FITC-UEA-1结合。2、不同浓度的BFP-1均对EPCs的增殖无不良影响。BFP-1可促进EPCs的迁移和形成血管样结构,上调EPCs基因VEGF、VEGFR2、e NOS和Alk-1的表达,并使其Smad1/5蛋白磷酸化的水平升高,以200μg/ml的浓度效应最为显着。3、β-TCP支架能够吸附BFP-1,其结合的BFP-1在经历短期的突释后能够缓慢稳定释放长达28天。β-TCP支架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EPCs可以在β-TCP支架上正常的生长和增殖。EPCs在构建的β-TCP/BFP-1复合体上可以正常生长,细胞能够保持较高的增殖活性。4、Micro-CT血管扫描显示构建的β-TCP/BFP-1/EPCs组织工程骨在术后4周和12周的血管体积分数和血管面积值均显着高于β-TCP/EPCs组、β-TCP/BFP-1组和β-TCP组。CD34免疫组化分析显示β-TCP/BFP-1/EPCs组在术后4周和12周的新生血管密度均较β-TCP/EPCs组、β-TCP/BFP-1组和β-TCP组的高。5、术后12周的X线片评分和Micro-CT骨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构建的β-TCP/BFP-1/EPCs组的新生骨量明显高于β-TCP/EPCs组、β-TCP/BFP-1组和β-TCP组。H&E染色示在植入4周和12周后β-TCP/BFP-1/EPCs组的骨移植物与断端自体骨交界区的整合最为致密。4周和12周时硬组织切片Van-Gieson染色见β-TCP/BFP-1/EPCs组的新骨生成面积显着高于β-TCP组、β-TCP/BFP-1组和β-TCP/EPCs组,同时β-TCP/BFP-1/EPCs组支架的降解量明显多于β-TCP/EPCs组、β-TCP/BFP-1组和β-TCP组。生物力学结果示β-TCP/BFP-1/EPCs组的最大载荷和最大弯曲应力显着高于与β-TCP/BFP-1组、β-TCP/EPCs组和β-TCP组。结论:1、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可获得高纯度、足量的内皮祖细胞。2、BFP-1具有促EPCs成血管的作用,且BFP-1通过ALK-1/Smad信号通路介导其促EPCs成血管的效能。3、β-TCP支架能够相对缓释BFP-1,负载BFP-1的β-TCP支架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并能支持EPCs的增殖。4、构建的β-TCP/BFP-1/EPCs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在体内有较强的促血管生成效应,同时有较好的成骨效能,修复负重区大段骨缺损的效果可靠,这种复合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方式简单、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尉然,郭卫,杨荣利,汤小东,燕太强[10](2018)在《钢板-假体复合体重建长节段受累的肱骨上段肿瘤切除后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1)描述钢板-假体复合体(plate-prosthesis composite,PPC)的设计、重建过程及效果;(2)描述长节段受累肱骨上段肿瘤切除后的假体重建效果;(3)将PPC的重建效果与传统肱骨上段假体(proximal humeral prosthesis,PHP)进行比较。方法选自2007年8月至2017年2月于我中心手术治疗的17例长节段受累肱骨上段肿瘤患者[男9例,平均年龄(23.9±17.1)岁]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经肩关节的肱骨上段肿瘤瘤段截除术,平均截骨长度为(19.8±3.4)cm,占肱骨全长比例平均为(71.5±6.3)%。笔者按重建方式将患者分为PPC组(8例)和PHP组(9例)。PPC组重建方式为:假体近段与常规组配式肿瘤型肱骨上段假体相同,假体柄根据剩余肱骨的长度及髓腔直径预订制为较为粗短的外形;在假体体部中远段预置3个横行钉孔,其孔距与所选用肱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的钉孔孔距一致,其方向被设计为可在保证肱骨头角度良好的同时使钢板与肱骨下端外侧骨面贴合;重建过程中先以骨水泥法固定假体柄于剩余肱骨髓腔中,后以螺钉将适宜长度的肱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固定于假体表面及肱骨表面。术后患肢功能应用MSTS 93上肢功能评分评估,将影像学有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表现定义为影像学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将假体生存期定义为自手术至发生影像学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时间。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4.8±28.3)个月。5例(29.4%)发生影像学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均未行二次手术,平均术后假体生存期为(79.0±15.4)个月。PPC组8例平均手术时间(3.2±1.4)h,平均术中出血量(275.0±146.4)ml。患者术后MSTS 93上肢功能评分平均为22.5±2.4(75.0±8.2)%,无患者发生影像学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与PHP组患者比较,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影像学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相应的假体生存期的比较中,PPC组显着优于PHP组(0∶55.6%,P=0.020,77.0∶51.5±18.7,P=0.029)。结论长节段受累肱骨上段肿瘤切除后应用假体重建可恢复一定的上肢功能,但其机械性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应用PPC假体重建可在达到与PHP重建方式相似的术后功能且不增加手术复杂度与风险的同时保持较低的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而可作为长节段受累肱骨上段肿瘤切除后的理想重建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节段性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运用一种新型叁维网状钛合金支架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然而,如何设计和优化适合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叁维网状钛合金支架概念还比较模糊。目的优化和设计适用于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叁维网状钛支架。方法运用4种微观构型(正六面体、立方八面体、正十二面体、仿骨小梁构型)和3种不同的丝径(0.2、0.5、0.8 mm)构建网状支架长方体模型12种,其孔径均为5 mm。根据骨的"力学调控系统"理论和有限元分析,从12个支架中选择最佳胞元结构。然后,使用最佳胞元构型设计修复下颌骨缺损种植体,并在咬合状态下进一步优化以保证足够强度且能促进成骨。结果载荷传递与构型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支架的强度与丝径和构型都相关。丝径为0.8 mm的正十二面体具有良好的载荷传递能力,同时又避免机械故障。最终,优化的植入体由正十二面体构建,并且根据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改变支架的丝径,支架的丝径从牙槽嵴顶到下颌骨下缘从0.2~0.8 mm逐渐递增,固定体与支架连接部位平滑过渡。在不同的咬合力作用下,优化后的植入体都具有足够的强度且能提供一个良好的机械环境促进骨重建。结论本研究根据骨的"力学调控系统"理论定量计算了叁维网状钛合金支架内部的骨生长。优化后的叁维钛网植入体,可以精确的修复下颌骨的外形,能提供一个良好的机械环境促进成骨,有利于修复体与剩余下颌骨的软硬组织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生物学修复,且后期可运用种植牙进行咬合重建。因此,这种修复方式可以完成下颌骨缺损的功能性修复,有望解决下颌骨节节段性缺损修复的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节段性骨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1].雷紫雄,李浩淼,陆明,候昌禾,杜少华.定制节段人工假体复合结构骨移植重建骨干肿瘤术后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研究[J].骨科.2019

[2].高慧,王超,樊瑜波.叁维钛网植入体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力生物学优化[J].医用生物力学.2019

[3].朱皓东,黄孟全,惠瑛,姬传磊,马许宁.带血管腓骨复合灭活瘤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9

[4].薛润琦.3D打印个性化钛重建板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有限元分析[D].山东大学.2019

[5].李树源,周琦石,李悦,陈超,周宏亮.诱导膜联合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并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

[6].曹健,王旭东.“一层半”式血管化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咬合区节段性缺损[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7].苏忠平,何黎升.弧形牵张成骨重建人体下颌骨颏部节段性缺损的叁维有限元研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8].周斌,庄秀妹,陈伟良,张大明,王勋明.经腋前线进路的延长节段性胸大肌肌皮瓣与常规方法修复口腔口咽癌缺损的疗效比较[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8

[9].王怀玺.负载BFP-1的β-TCP支架复合EPCs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干节段性骨缺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10].尉然,郭卫,杨荣利,汤小东,燕太强.钢板-假体复合体重建长节段受累的肱骨上段肿瘤切除后骨缺损[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支架和PRP-PLGA/CPC支架植入...大鼠节段性骨缺损模型一1MRBX修复兔挠骨巧~节段性骨缺损新西兰白兔桡骨中段节段性骨缺损叁翼臼的节段性骨缺损建立节段性骨缺损动物模型

标签:;  ;  ;  ;  ;  ;  ;  

节段性骨缺损论文_雷紫雄,李浩淼,陆明,候昌禾,杜少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