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肌苷论文_杨俊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丙肌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氨基,苯甲酸,药物治疗,乙酰,体外,给药,异丙醇。

异丙肌苷论文文献综述

杨俊凤[1](2015)在《异丙肌苷片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建立了测定人体血浆中肌苷、对乙酰氨基苯甲酸及二甲氨基异丙醇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分析方法,根据测定结果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阐明中国健康受试者口服异丙肌苷片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异丙肌苷片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人体血浆中肌苷、对乙酰氨基苯甲酸的LC-MS/MS分析方法。取血浆样品经蛋白沉淀方法处理后,以乙腈为有机相,5 mmol/L醋酸铵水溶液为水相,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用SUPELCO Ascentis(?)Express C18柱(4.6×150mmI.D.,5μm)进行分离,流速为0.8mL/min。选用配有电喷雾离子源的叁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以多重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负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267.2→ m/z 143.9(肌苷)、m/z 178.2→ m/z 133.8(对乙酰氨基苯甲酸)和m/z 211.1→m/z 166.9(内标联苯乙酸)。肌昔线性范围为30-1000 ng/mL,定量下限为30 ng/mL;对乙酰氨基苯甲酸的线性范围为10-10000 ng/mL,定量下限为10 ng/mL。本研究按照相关规定做了全面的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准确度、精密度、方法专属性、样品稳定性、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等均符合要求。本研究建立了单独测定血浆中二甲氨基异丙醇的LC-MS/MS分析方法。取血浆样品经蛋白沉淀方法处理后,以甲醇为有机相,10 mmol/L醋酸铵水溶液为水相,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用SUPELCO Ascentis(?)C18柱(4.6×50mm I.D.,5μm)进行分离,流速为1 mL/min。选用配有电喷雾离子源的线性离子阱质谱仪,以多重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103.9→m/z71.1(二甲氨基异丙醇)和 m/z285.2→m/z193.1(内标地西泮)。二甲氨基异丙醇的线性范围为50-3000 ng/mL,定量下限为50 ng/mL。本研究按照相关规定做了全面的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准确度、精密度、方法专属性、样品稳定性、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等均符合要求。基于建立的LC-MS/MS方法,对异丙肌苷片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肌苷为内源性物质,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约100-400ng/mL,不参与药代参数的计算。对乙酰氨基苯甲酸、二甲氨基异丙醇的药代参数如下:口服0.5 g异丙肌苷片后,对乙酰氨基苯甲酸、二甲氨基异丙醇的AUC0-t分别为 3555.1 ± 2469.68 μg/L·h 和 4458.32 ± 1299.07 μg/L·h;Cmax分别为 3390.5 ±3949.62 ng/mL和 1080.9 ± 384.93 ng/mL;T1/2分别为 1.15 ± 0.57 h 和 3.61 ± 0.93 h;Tmax为0.83 ±0.31 h和1.18 ±0.55h。口服1.0 g异丙肌苷片后,对乙酰氨基苯甲酸、二甲氨基异丙醇的 AUC0-t分别为 7912.17 ± 4483.07 μg/L·h和 7656.68 ±2259.36 μg/L·h;Cmax 分别为 7042.00 ± 2610.86 ng/mL 和 2081.00 ± 694.14 ng/mL;T1/2 分别为 1.15 ±0.42 h 和 4.36 ±1.68h;Tmax为 0.63 ±0.18 h 和 0.73 ±0.18 h。口服2.0 g异丙肌苷片后,对乙酰氨基苯甲酸、二甲氨基异丙醇的AUC0-t分别为18153.28 ± 11416.54 μg/L·h和 13924.42 ± 2598.47 μg/L·h;Cmax 分别为 14838.00 ±11703.67 ng/mL 和 3227.5 ± 964.61 ng/mL;T1/2 分别为 1.45 ± 0.69 h 和 3.55 ± 0.81h;Tmax为0.95±0.48h和1.13±0.48h。高脂肪餐饮食影响试验中,对乙酰氨基苯甲酸、二甲氨基异丙醇的 AUC0-t 分别为 4150.37 ± 2076.22 μg/L·h 和 7243.55 ±2697.51 μg/L·h;Cmax 分别为 1997.10 ± 1459.85 ng/mL 和 1497.20 ± 609.23 ng/mL;T1/2 分别为 1.23 ± 0.62 h 和 3.76±0.80 h;Tmax 为 1.58 ± 0.83 h 和 1.90 ± 0.94 h。连续7天口服1.0 g异丙肌苷片后,对乙酰氨基苯甲酸、二甲氨基异丙醇的AUC0-t分别为 9473.08 ± 3823.29 μg/L·h 和 9791.53 ± 3676.78 μg/L·h;分别为 9068.89 ±4349.97 ng/mL 和 2415.56 ± 750.51 ng/mL;T1/2 分别为 2.09 ± 1.37 h 和 3.77 ± 1.62h;Tmax 为 0.64 ± 0.18 h 和 0.78 ± 0.38 h。统计学计算结果表明,在所研究剂量范围内,对乙酰氨基苯甲酸和二甲氨基异丙醇Cmax、AUC0-t和AUC0-∞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具有线性药动学趋势;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z、Vz/F、CLz/F在低、中、高叁剂量间无显着差异(P>0.05);高脂肪餐降低了对乙酰氨基苯甲酸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减缓了二甲氨基异丙醇的吸收速率;多次给药后对乙酰氨基苯甲酸和二甲氨基异丙醇在体内的蓄积因子分别为1.24和1.12,说明二者在体内基本无蓄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王洪波[2](2014)在《人血浆中异丙肌苷与奥普力农两种药物的LC-MSMS测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盐酸奥普力农属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类治疗慢性心衰的正性肌力药物。本文在于建立一种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分析时间短、样品处理简便,适用于样品的高通量分析人血浆及尿液中奥普力农的高效液相串联质谱(LC-MS/MS)测定方法,并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对健康受试者静脉推注奥普力农盐酸盐后人体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为奥普力农盐酸盐推注液提供临床依据。异丙肌苷是一种免疫增强剂。异丙肌苷有叁部分肌苷、对乙酰氨基苯甲酸和N,N一二甲氨基-2-丙醇通过合成方法制备而来。服用异丙肌苷后,其在体内可以迅速水解为肌苷,本文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肌苷LC-MS/MS分析方法,并通过该方法测定健康受试者服用异丙肌苷后,血浆中的肌苷含量。奥普力农采用液液萃取吹干上清复溶后进行LC-MS/MS分析。实验中采用MRM模式,同时检测奥普力农及内标可待因。并对其各种稳定性、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等进行了方法确证,结果表明此方法符合CFDA的相关要求。同时选用12名健康受试者,随机进行叁剂量叁交叉方式进行静脉推注给药,并于设定时间点进行样品的采集并保存待分析。由于肌苷属于内源性物质,且肌苷在血液中不稳定,本文采用特殊沉淀蛋白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全血取出后置于肝素化试管中,立即低温离心。取出血浆置于另一含有高氯酸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混匀,并低温离心,取上清,于培80℃冷冻待测。本论文建立了人血浆及尿液中盐酸奥普力农的LC-MS/MS分析方法,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适于奥普力农的生物样品分析。健康人静脉推注低、中、高叁剂量后,其Cmax分别为20.86±12.97(mean±SD)、43.92±22.59和67.25±19.37;t1/2分别为0.96±0.26、0.84±0.37和0.99±0.17;AUC0-∞分别为10.93±3.83、22.55±7.53和37.42±7.70。本研究建立LC-MS/MS测定人血浆中肌苷浓度的方法并进行了方法确证。该方法专属性强,样品处理方便,灵敏度高,适用于肌苷临床药动学研究。(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4-04-01)

闫广礼[3](2013)在《异丙肌苷的合成优化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还原铁粉在酸性条件下把对硝基甲苯还原成对甲基苯胺。在水环境中,加入氯化铵促进还原反应的进行,冷却后用苯和碳酸钠溶液萃取,分离无机相和有机相,再利用对甲基苯胺易溶于无机酸而对硝基甲苯不溶于无机酸的性质,萃取分离,得到白色固体,设计正交实验进行探索的最佳反应条件。将对甲基苯胺在无水环境中用乙酸酐乙酰化。温度在70度下反应1h,用冷水除去过量的乙酸,再用热水除去过量的对甲基苯胺,得到白色的对甲基乙酰苯胺,设计正交实验进行探索最佳的反应条件。将对甲基乙酰苯胺,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分批加入),七水硫酸镁于100mL叁口烧瓶中,加入30mL水,加热搅拌,反应8~11h。用离心机离心,取上清液过滤,往滤液中加入盐酸至pH=2~3,有白色晶体析出,抽滤,晶体用乙醇进行重结晶纯化,干燥产品、称重,得到化合物对乙酰氨基苯甲酸,设计正交实验进行探索最佳的反应条件。将制备的对乙酰氨基苯甲酸,用乙醇溶解,乙醇过量以确保对乙酰氨基苯甲酸完全溶解,滴加1-二甲胺基-2-丙醇,反应为放热反应,在40~50℃下反应2h,(或者室温反应3~5h)反应停止后抽滤,将滤液加热浓缩掉一半溶液,加入过量的乙酸乙酯析出晶体用乙酸乙酯洗涤,干燥,得白色结晶性粉末。设计正交实验进行探索最佳的反应条件将制备的二甲氨基异丙醇对乙酰氨基苯甲酸盐,加乙醇溶解,加入肌苷,用水溶解,搅拌状态下减压蒸馏,加入乙酸乙酯共沸脱水至无水蒸出,混悬、分离、洗涤、干燥,得白色固体粉末。把异丙肌苷制备成片剂和胶囊,检测其崩解性能、溶出度、耐温耐湿和耐光性能,发现其检测结果都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和2010版的要求。片剂长期存放崩解时限不受影响,不易发霉变质,药品质量稳定可靠。(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3-05-01)

宋薇,杨静,李雪晴,贾艳艳,杨林[4](2012)在《异丙肌苷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健康受试者多次口服异丙肌苷片1 000 mg后体内药动学特点。方法:10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每次口服1 000 mg异丙肌苷片,tid,连续7 d,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血浆中N,N-二甲氨基-2-丙醇(Dip)和4-乙酰氨基甲酸(PACBA)的浓度,采用DAS软件计算给药后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单次给药后的主要药动学参如下:Dip的tmax和Cmax分别为(1.55±0.16)h和(2.24±0.18)μg.mL-1;t1/2为(4.42±0.81)h;AUC0-24为(12.93±2.11)μg.h.mL-1;PACBA的tmax和Cmax分别为(1.03±0.51)h和(5.18±1.80)μg.mL-1;t1/2为(0.95±0.13)h;AUC0-24为(7.69±1.13)μg.h.mL-1;多次给药后的主要药动学参如下:Dip的tmax和Cssmax分别为(1.00±0.46)h和(2.49±0.11)μg.mL-1;t1/2为(5.74±1.24)h;AUC0-24为(16.06±2.80)μg.h.mL-1;Cssav为(1.36±0.19)μg.mL-1;DF为1.29±0.31。PACBA的tmax和Cssmax分别为(0.50±0.00)h和(7.37±0.94)μg.mL-1;t1/2为(1.04±0.17)h;AUC0-24为(7.90±1.16)μg.h.mL-1;Cssav为(0.99±0.14)μg.mL-1;DF为7.44±0.90。结论:本测定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多剂量口服异丙肌苷片后Dip及PACBA均有蓄积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2年22期)

王莉,游弋,顾恒,王千秋,涂亚庭[5](2012)在《异丙肌苷治疗颜面部单纯疱疹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异丙肌苷和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颜面部单纯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试验组患者采用异丙肌苷片1 000 mg每日3次E1服,共服7 d;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昔洛韦片300 mg,每日2次口服,共服10 d。用药后第3、6和10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06-12)

阙小亭,丁娅,杭太俊,王珵,王玉[6](2010)在《健康受试者口服异丙肌苷片的药动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健康受试者口服异丙肌苷片(1.0 g)的药动学特征,并考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对其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周期交叉设计,12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随机分为2组,I组空腹、II组进食后均分别口服异丙肌苷片(1.0 g),服药后0~24 h内间隔采集血样,停药1 wk后进行交叉试验。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血浆中N,N-二甲氨基-2-丙醇(Dip)和4-乙酰氨基苯甲酸(PACBA)的浓度。结果空腹和进食后单剂量口服异丙肌苷片,Dip的ρmax分别为(1.6±s 0.4)和(1.7±0.6)mg.L-1;tmax分别为(1.4±0.8)和(1.8±1.2)h;t1/2分别为(3.7±0.7)和(3.6±0.7)h;MRT分别为(5.6±1.0)和(5.8±1.1)h;AUC0~24分别为(7.9±1.8)和(8.0±1.9)mg.h.L-1。PACBA的ρmax分别为(9±4)和(3.4±1.7)mg.L-1;tmax分别为(0.59±0.20)和(1.5±1.1)h;t1/2分别为(1.02±0.24)和(1.2±0.4)h;MRT分别为(1.46±0.29)和(2.4±0.7)h;AUC0~24分别为(10±4)和(7.6±1.8)mg.h.L-1。结论异丙肌苷血浆样品LC-MS/MS、HPLC测定法专属、灵敏、准确,适用于异丙肌苷的临床药动学研究。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对Dip的药动学没有显着影响,但对PACBA的吸收影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期刊2010年10期)

王昕,薛弘燮[7](2006)在《棘球蚴病的药物治疗及异丙肌苷在其中的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棘球蚴病的治疗现在以外科手术为主药物为辅的综合手段,许多学者认为要解决好棘球蚴病的治疗问题,还是在于研制有效、安全的药物。1苯并咪唑类药物抗棘球蚴的作用1.1阿苯达唑(A lbendazole,ABZ):是苯并咪唑的一种衍生物。由于它在抗棘球蚴病的疗效(本文来源于《地方病通报》期刊2006年02期)

王昕[8](2003)在《异丙肌苷抗多房棘球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异丙肌苷抗多房棘球蚴的效果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和结果 研究分叁个部份,实验一异丙肌苷的药效学实验。多房棘球蚴接种小鼠30天后,随机分为六组分别口服异丙肌苷0.75,1.5,3g/kg,异丙肌苷1.5g/kg+阿苯达唑40mg/kg,阿苯达唑40mg/kg和空白对照。用药45天后取血、剖检,用药组多房棘球蚴在体积和重量上均较对照组减少,囊重抑制率分别是14.2%,36.8%,39.9%,64.8%,58.9%。对各组囊重进行统计学分析,1.5,3g/kg,异丙肌苷组和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观察虫体组织结构,发现有损伤和破坏,原头蚴消失。实验二异丙肌苷抗多房棘球蚴的体外实验。将多房棘球蚴组织块和原头蚴放在异丙肌苷和肌苷浓度分别为1mM,2mM,4mM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9天,发现原头蚴死亡率与阴性对照没有差异。虫体组织亦未发现有明显损伤。实验叁用ELISA法检测了实验一各组小鼠血清中的IL-2,IL-4和IFN-γ,发现异丙肌苷各组小鼠的IL-2,IFN-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升高的趋势,IL-4有降低的趋势,但未能测出统计学差异。结论 1、异丙肌苷有一定的抗多房棘球蚴的作用,与阿苯达唑合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2、异丙肌苷在体外没有迅速直接的杀虫作用。3、异丙肌苷在多房棘球蚴感染中有一定的免疫调控作用,但这种作用较弱。(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03-04-01)

王昕,薛弘燮,阿孜古丽·吐尔逊,温浩[9](2003)在《异丙肌苷及其主要成分抗多房棘球蚴作用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异丙肌苷和其主要成分肌苷在体外抗多房棘球蚴和原头节的效果 ,运用 RPMI16 4 0作培养基体外培养原头节 ,后加入异丙肌苷或肌苷 ,使培养基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为 1m M,2 m M,4 m M,连续培养 9d,结果没有发现异丙肌苷和肌苷对多房棘球蚴的原头节和小囊有杀灭作用 ,所以尚不能认为异丙肌苷具有杀灭多房棘球蚴的直接作用(本文来源于《地方病通报》期刊2003年01期)

焦伟[10](1996)在《异丙肌苷对多房棘球蚴和细粒棘球蚴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告用不同剂量的异丙肌苷短程和长程治疗人工感染多房棘球蚴和细粒棘球蚴的长爪沙鼠和NMRI小鼠的结果。 以50mg多房棘球蚴组织腹腔接种长爪沙鼠,接种后第3个月给予治疗。用4000个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腹腔感染NMRI小鼠,感染后第10个月开始治疗。各组动物数均为5只。所用的粉剂异丙肌苷,每650mg相当于原药500mg。不同剂量的药物以含1%阿拉伯胶(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1996年05期)

异丙肌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盐酸奥普力农属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类治疗慢性心衰的正性肌力药物。本文在于建立一种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分析时间短、样品处理简便,适用于样品的高通量分析人血浆及尿液中奥普力农的高效液相串联质谱(LC-MS/MS)测定方法,并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对健康受试者静脉推注奥普力农盐酸盐后人体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为奥普力农盐酸盐推注液提供临床依据。异丙肌苷是一种免疫增强剂。异丙肌苷有叁部分肌苷、对乙酰氨基苯甲酸和N,N一二甲氨基-2-丙醇通过合成方法制备而来。服用异丙肌苷后,其在体内可以迅速水解为肌苷,本文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肌苷LC-MS/MS分析方法,并通过该方法测定健康受试者服用异丙肌苷后,血浆中的肌苷含量。奥普力农采用液液萃取吹干上清复溶后进行LC-MS/MS分析。实验中采用MRM模式,同时检测奥普力农及内标可待因。并对其各种稳定性、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等进行了方法确证,结果表明此方法符合CFDA的相关要求。同时选用12名健康受试者,随机进行叁剂量叁交叉方式进行静脉推注给药,并于设定时间点进行样品的采集并保存待分析。由于肌苷属于内源性物质,且肌苷在血液中不稳定,本文采用特殊沉淀蛋白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全血取出后置于肝素化试管中,立即低温离心。取出血浆置于另一含有高氯酸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混匀,并低温离心,取上清,于培80℃冷冻待测。本论文建立了人血浆及尿液中盐酸奥普力农的LC-MS/MS分析方法,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适于奥普力农的生物样品分析。健康人静脉推注低、中、高叁剂量后,其Cmax分别为20.86±12.97(mean±SD)、43.92±22.59和67.25±19.37;t1/2分别为0.96±0.26、0.84±0.37和0.99±0.17;AUC0-∞分别为10.93±3.83、22.55±7.53和37.42±7.70。本研究建立LC-MS/MS测定人血浆中肌苷浓度的方法并进行了方法确证。该方法专属性强,样品处理方便,灵敏度高,适用于肌苷临床药动学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丙肌苷论文参考文献

[1].杨俊凤.异丙肌苷片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王洪波.人血浆中异丙肌苷与奥普力农两种药物的LC-MSMS测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4

[3].闫广礼.异丙肌苷的合成优化及其应用[D].河南工业大学.2013

[4].宋薇,杨静,李雪晴,贾艳艳,杨林.异丙肌苷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

[5].王莉,游弋,顾恒,王千秋,涂亚庭.异丙肌苷治疗颜面部单纯疱疹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2

[6].阙小亭,丁娅,杭太俊,王珵,王玉.健康受试者口服异丙肌苷片的药动学[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0

[7].王昕,薛弘燮.棘球蚴病的药物治疗及异丙肌苷在其中的表现[J].地方病通报.2006

[8].王昕.异丙肌苷抗多房棘球蚴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3

[9].王昕,薛弘燮,阿孜古丽·吐尔逊,温浩.异丙肌苷及其主要成分抗多房棘球蚴作用的体外研究[J].地方病通报.2003

[10].焦伟.异丙肌苷对多房棘球蚴和细粒棘球蚴的作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6

论文知识图

610名受试者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异510名受试者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异410名受试者多剂量口服异丙肌苷3-410名受试者连续7天口服异310名受试者多剂量口服异丙肌苷3-610名受试者连续7天口服异

标签:;  ;  ;  ;  ;  ;  ;  

异丙肌苷论文_杨俊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