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素质粒论文_赵玄玉,施斐,王晓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毒素质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素,质粒,蛋白,系统,卡特,抗毒素,铜绿。

毒素质粒论文文献综述

赵玄玉,施斐,王晓雪[1](2018)在《Shewanella oneidensis内源性大质粒上ParE-ParD家族毒素-抗毒素系统(SO_A0088-A0087)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毒素-抗毒素系统在原核生物中分布十分广泛,在细菌的生命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维持水平基因转移元件的稳定性以及应对环境胁迫等。然而目前对于来自生态环境菌株中的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仍较少。文章鉴定了自然水体环境来源的菌株ShewanellaoneidensisMR-1携带的内源性大质粒上的一对ParE-ParD家族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SO_A0088-A0087。毒素SO_A0088在大肠杆菌以及原宿主S. oneidensis内均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并导致细胞分裂存在缺陷。抗毒素SO_A0087能够完全拮抗毒素的毒性。同时,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证实抗毒素SO_A0087能够结合自身的启动子。另外,文章还通过易错突变的方法找到了毒素SO_A0088的3个毒性关键位点。(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董令赢,彭小兵,彭国瑞,李旭妮,蒋玉文[2](2018)在《OEPR法构建含不同破伤风毒素T细胞表位的CPB表达质粒及其产物的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CPB)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将不同破伤风毒素辅助性T细胞表位引入该蛋白前,用OEPR(Overlap Extension PCR and Recombination)法构建了8个重组表达质粒(即p Cold-CPB、p Cold-P2-CPB、p Cold-P21-P30-P2-CPB、p Cold-P32-P23-P21-P30-P2-CPB和p ET22b-CPB、p ET22b-P2-CPB、p ET22b-P21-P30-P2-CPB、p ET22bP32-P23-P21-P30-P2-CPB)。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入到大肠杆菌中,以自诱导培养基表达目的蛋白。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8个重组菌均成功表达出目的蛋白,且大小均与预期一致。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均可被C型产气荚膜梭菌阳性血清识别。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均可致死小鼠。本研究首次用OEPR法成功构建了8个含不同破伤风毒素T细胞表位的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表达质粒,并成功表达了目的蛋白,为探索破伤风毒素辅助性T细胞表位对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免疫效果的影响及进一步开发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朱晓霞,张露萍,叶亚婷,严蓉蓉,代吕霞[3](2018)在《P物质融合毒素的质粒构建及其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pET-CTR-PS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原核表达Cholix Toxin的毒性部位和P物质的融合蛋白,为探讨该融合蛋白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奠定基础。方法用PCR方法扩增Cholix Toxin的催化活性部分CTR,扩增后连入T载体构建T-CTR质粒。人工合成P物质双链寡核苷酸,将其插入pET32a中得到重组质粒pET-PS。将T-CTR和pET-PS分别经EcoRI和SacI双酶切后相接,构建得到重组质粒pET-CTR-PS。将测序正确的pET-CTR-PS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融合蛋白,用12%SDS-PAGE和Western-blot方法鉴定重组蛋白CTR-PS的表达。结果测序表明,CTR-PS序列与预期一致。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在18℃经0.02mmol/L IPTG诱导20h后,获得高效表达,Western-blot鉴定正确。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ETCTR-PS原核表达重组子,并获得了可溶性高表达。(本文来源于《成都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鹏[4](2017)在《卡特利链霉菌线性质粒复制机制及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卡特利链霉菌(Streptomyces cattleya)是研究硫霉素和含氟化合物生物合成的模式细菌。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发现卡特利链霉菌DSM46488可能包含两个巨型的线性复制子(>1.6 Mb)。这种两个巨型复制子的结构在链霉菌基因组中罕见。本论文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来验证这两个新颖的复制子,重点研究巨型线性质粒的复制机制,以探讨两个复制子的进化关系。首先,本论文通过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确定了卡特利链霉菌DSM46488中的两个复制子结构(对应第叁章)。454焦磷酸测序获得的全基因组数据与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一致,表明该菌株包含两个巨型的线性复制子,一个为6.28 Mb,另一个为1.81 Mb。基因组分析结果支持了本论文将1.8 Mb的复制子称为质粒的假设,包括:(i)该复制子没有编码rRNA或tRNA,只编码1,747个与初级代谢关系不大的蛋白质,如抗生素生物合成相关蛋白;(ii)在该复制子上没有发现已测序链霉菌染色体核心区中的保守基因;(iii)对与分配系统相关的Par蛋白进行系统发生分析,该复制子Par蛋白(SCATT_p08020和SCATT_p08030)与其他链霉菌质粒Par蛋白聚在一个分支中;而染色体Par蛋白(SCATT_31180)与其他链霉菌染色体Par蛋白聚在另一分支中。因此,本论文将1.8 Mb的复制子确定为巨型线性质粒pSCATT。而另一方面,巨型质粒与染色体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例如,含氟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必需基因散落在这两个线性复制子中。此外,本文在卡特利链霉菌DSM46488染色体中识别到一个放线菌型整合型接合元件(AICE)ICEScaDSM46488-1。初步实验表明,在TSBY、YEME及MM培养基中正常培养时,该AICE能从染色体上发生环出。其次,本论文分析线性质粒pSCATT的端粒-末端蛋白系统,以研究巨型线性质粒pSCATT的复制机制(对应第四章)。链霉菌全基因组测序时,末端序列中存在的二级结构可能导致454焦磷酸测序无法获得完整的末端序列。因此,本文首先单独对这两个复制子的端粒进行了克隆和测序,获得了非典型的端粒序列,包括巨型质粒的两个端粒(cpTelo与pTelo)及染色体的两个端粒(cpTelo与cTelo);其中,cpTelo是巨型质粒和染色体共有的端粒。这些端粒和链霉菌典型端粒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很低;但和链霉菌典型端粒相似,在大肠杆菌中均表现出启动子活性。据此,本论文推测卡特利链霉菌包含新型的端粒系统。在pSCATT中,本论文预测和鉴定了两套末端蛋白-端粒相关蛋白编码基因,分别是tap1-tpg1(SCATT_p17400-SCATT_p17410)和 tap2-tpg2(SCA TT_p03430-SCA TT_p03440-SCATT_p03450)。它们分别与pSCATT的两个端粒pTelo及cpTelo的复制有关。tap2-tpg2有别于已知的末端蛋白系统,末端蛋白基因位于端粒相关蛋白基因的上游。另外,tap2-tpg2中除了末端蛋白基因和端粒相关蛋白,还有一个SCATT p03430基因,其功能有待深入分析。此外,本论文预测和初步鉴定了巨型质粒pSCATT的复制起始区(对应第四章)。该复制起始区大小约2 kb,位于pSCATT的中心,在分离系统ParAB编码基因上游;携带该DNA片段的重组质粒在变铅青链霉菌能自主复制。该区包括SCATT_p08010及其上游非编码区。尽管该复制起始区与已知复制区的序列相似性很低,但具有复制起始区的普遍特征:(Ⅰ)复制起始蛋白SCATT_p080101含有一个HTH结构域,EMSA实验显示该蛋白与其上游非编码序列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Ⅱ)非编码序列包含两对长度为13 bp的正向重复序列和两对长度为10 bp的反向重复序列。然而,这个2 kb的DNA片段只能赋予pSCATT在链霉菌中进行环形方式的复制,而不能进行线性方式的复制;本论文推测pSCATT以该复制起始区进行线性复制尚需其他基因的辅助,或者pSCATT依赖其他的复制起始区进行线性复制。最后,本论文还分析了卡特利链霉菌DSM46488基因组中的毒素-抗毒素系统(对应第五章)。Ⅱ型TA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 system)常由一对毒素和抗毒素基因组成一个操纵子,广泛存在于细菌中,与质粒的遗传稳定性及持留细胞形成重要生理过程相关,但在链霉菌中却鲜有相关报道。本论文在DSM46488基因组中预测到了33对Ⅱ型TA系统,包括rel5E、vapBC、phd-doc等家族。在E.coli中检测毒素功能时,发现RelBE家族的RelBE2sca(SCATT_39270-SCATT_39280)表现出TA系统的典型功能。在高渗透压等压力条件下,卡特利链霉菌编码的蛋白酶复合物ClpPX能降解抗毒素RelB2sca,导致毒素RelE2sca从TA复合物中释放,最终激活RelBE2sca的功能。值得关注的是,卡特利链霉菌毒素RelE2sca能被大肠杆菌抗毒素RelBeco中和,表明不同种属的RelBE系统之间存在互作。然而,野生型的抗毒素RelB2sca并不能中和大肠杆菌毒素RelEeco的毒性,但是RelB2sca的Asn61Val及Met68Leu的双突变体却可以中和RelEeco的毒性。此外,relBE2sca在变铅青链霉菌、阿维链霉菌及链霉菌FR008中无同源基因,在这些常用的链霉菌异源表达宿主中也都表现出TA系统的典型功能,表明它具有被开发成一种链霉菌通用的遗传筛选标记的潜能。总之,本论文确定了卡特利链霉菌的两个巨型复制子结构。在巨型线性质粒中发现了两套新的端粒系统,鉴定了一个中心复制起始区。此外,发现了链霉菌中的首例链霉菌中的RelBE家族毒素-抗毒素系统。这些工作将有助于卡特利链霉菌及其他重要链霉菌基因组的进化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陈思礼,吴汇兰,陈洁[5](2016)在《鱼腥藻PCC7120质粒上毒素-抗毒素基因对alr9029/asr9028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大肠杆菌的毒素-抗毒素系统(TAs)能介导解离后致死机制维持细菌质粒的稳定性和参与环境胁迫诱导细菌生长抑制或死亡,在鱼腥藻PCC7120质粒上的基因对alr9029/asr9028具有与TA系统较高的同源性.为了证实该基因对属于TA系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alr9029/asr9028的遗传结构,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大小为198 bp的asr9028和387 bp的alr9029.PCR产物经Bam H I和HindШ双酶切后被插入p MD18-T和p ET-30a中,依次构建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经SDS-PAGE电泳检测,含有His6标签的表达蛋白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2.4k Da和19.2 k Da,且为可溶性蛋白.故初步认定asr9028为抗毒素基因,alr9029为毒素基因,二者共同构成一个TA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吴汇兰[6](2016)在《鱼腥藻PCC7120质粒毒素-抗毒素alr9029/asr9028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s)广泛分布于鱼腥藻PCC7120的染色体和质粒上,由一个操纵子控制的编码具有功能的、稳定的毒素蛋白和不稳定的抗毒素抑制子组成。它们能介导解离后致死机制维持细菌质粒的稳定性或参与环境胁迫诱导细菌生长抑制或死亡。在已鉴定的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中,许多特征尚不明确包括它们的功能、作用方式及网络调控机制等。同时在大量已预测存在Ⅱ型毒素-抗毒素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的相关的验证和分类工作有待完善。蓝藻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模式生物,在过去几十年其全基因组测序是该领域的重要成就。研究的最为热门的是PCC6803和PCC7120两个种,PCC6803的基因组序列早在1996就被公布,而PCC7120的序列则在2001年才被测定完成。本实验以鱼腥藻PCC7120质粒上的基因对alr9029-asr9028为研究对象,通过表达载体构建、蛋白表达及缺失突变体构建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毒素-抗毒素系统鉴定并期望揭露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及结论:(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alr9029-asr9028基因对序列。鱼腥藻PCC7120基因组全长有10 Mb左右,拥有5368个蛋白编码基因,有45%的预测产物与已鉴定的功能蛋白相似。鱼腥藻PCC7120质粒上的基因对alr9029-asr9028与phd-doc家族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进化树分析及蛋白质结构预测初步确定alr9029-asr9028为毒素-抗毒素phd-doc系统。(2)对基因alr9029和asr9028进行表达载体构建。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基因对alr9029和asr9028,在其两端添加BamH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经双酶切消化、凝胶回收后,将扩增得到的片段插入载体pET-30a的相应位点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ET-30a-alr9029和pET-30a-asr9028。菌落涂布实验表明,Alr9029的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显示了其毒性作用。以上实验均证实了alr9029和asr9028属于毒素-抗毒素系统,Alr9029为毒素蛋白。利用IPTG成功诱导表达宿主菌,SDS-PAGE分析显示,毒素蛋白Alr9029和抗毒素蛋白Asr9028均能正常表达且为可溶性蛋白。(3)对目的蛋白Alr9029和蛋白Asr9028进行纯化和活性鉴定。利用His-tag纯化柱来纯化毒素和抗毒素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对其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Ni柱能有效纯化His标签融合蛋白。(4)利用叁亲本杂交构建alr9029-asr9028基因对缺失突变体。构建缺失突变体的目的是为了探究该基因对对鱼腥藻PCC7120的生长情况、异形胞形成及细胞完整性的影响。突变体构建失败意味着需要找到有效的方法进行下一步研究。目前对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染色体上,而质粒上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α质粒上的基因对alr9029/asr9028为研究对象,对完善质粒系统分类具有一定作用。并首次尝试使用对质粒上的基因对进行叁亲本缺失突变实验,对其后期相关功能验证及相关调控机制的发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TA系统作为对营养缺乏时的调控机制,是细菌代谢调控的重要补充,且有望为蓝藻水华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6-05-01)

周小芬,林卫萍,何华红,李想,张焜[7](2015)在《不相容双质粒共表达霍乱毒素类似嵌合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霍乱毒素由5个B亚基(CTB)和l个A亚基(CTA)(包括CTA1和CTA2)组成。该蛋白结构可帮助有毒的CTA1分子进入细胞。本研究拟利用原核不相容双质粒共表达系统获得霍乱毒素类似嵌合蛋白,用于大分子蛋白质黏膜给药的载体研究。将CTB基因片段克隆至载体p ET-28a中,获得重组质粒p ET-28a-CTB;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代替有毒的CTA1,在CTA2序列N端融合穿膜肽(TAT),将EGFP-CTA2-TAT基因克隆至载体p ET-22b(+)中,获得重组质粒p ET-22b-EGFP-CTA2-TAT。利用p ET-28a-CTB和p ET-22b-EGFP-CTA2-TAT二者不同抗性,将双质粒分步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条件为0.75 mmol/L IPTG、20℃、200 r/min诱导20 h,重组嵌合蛋白能以可溶形式表达。经过Ni-NTA、Sephadex G-75纯化,Western blotting对蛋白质特异性进行鉴定,确定获得(CTB)5/EGFP-CTA2-TAT嵌合蛋白。(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07期)

黄静,王琳,张括川,刘晓丹,赵宝华[8](2015)在《E型产气荚膜梭菌ι毒素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ι毒素是是公认的引起羔羊、犊牛和家兔患肠毒血症的主要毒素,为了减小其给畜牧业带来重大损失,论文就ι毒素蛋白的构建与表达进行研究,以期对其所引起疾病的预防及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通过E型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利用PCR方法获得大小为1 377bp的iota a基因和2 640bp的iota b基因;随后将目的基因同pET-28a质粒连接构建重组载体,并将重组载体转化E.coli BL21,用IPTG诱导表达,并通过SDS-PAGE、Western blot进行分析,发现Ia、Ib蛋白均成功进行了可溶性表达;最后利用Ni-NTA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获得了目的蛋白。(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07期)

李宁,吉晓滨,谢景华,刘启才[9](2015)在《葡萄球菌肠毒素A与黑色素瘤抗原A3共表达真核质粒致敏小鼠淋巴细胞对喉癌细胞模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真核质粒p MAGEA3-IRES-SEA免疫小鼠后,鼠脾淋巴细胞对喉癌细胞模型B16/MAGEA3的杀伤作用。方法将葡萄球菌肠毒素A(staphylococcal endotoxin A,SEA)和喉癌来源的黑色素瘤抗原A3(melanoma-associated antigen A3,MAGE-A3),构建成基因共表达的真核质粒p MAGEA3-IRES-SEA,用电转染的方法免疫BALB/C小鼠单侧股四头肌。末次免疫2周后,取脾分离淋巴细胞,与B16/MAGE-A3细胞共同培养,MTT法观察活化的淋巴细胞对B16/MAGE-A3的杀伤作用。结果 ptk-IRES-SEA、p IRES2-EGFP/MAGE-A3和p MAGEA3-IRES-SEA质粒组对B16/MAGE-A3细胞特异性杀伤率均高于空白质粒及生理盐水组(P<0.05);p MAGEA3-IRESSEA质粒组杀伤作用大于ptk-IRES-SEA、p IRES2-EGFP/MAGE-A3质粒组(P<0.05)。结论构建的p MAGEA3-IRES-SEA真核质粒可通过电转染的方式输入到小鼠体内,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可提高杀伤B16/MAGE-A3细胞的作用。为DNA疫苗接种途径、方法及抗喉癌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姜明子,冯旰珠[10](2014)在《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和pcrV基因质粒的构建及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外毒素A(toxA基因编码)是铜绿假单胞菌毒力最强的因子之一,PcrV(pcrV基因编码)是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的关键调控因子之一。文中旨在构建重组toxA和pcrV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核酸疫苗,并在HEK-293细胞中表达目的蛋白。方法 PCR法从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基因中扩增出toxA和pcrV基因,点突变法对toxA基因进行减毒优化,随后将突变的toxAm基因和pcrV基因分别插入pIRES真核表达质粒的2个多克隆位点,构建真核双表达重组质粒pIRES-toxAm-pcrV。脂质体法将pIRES-toxAm-pcrV瞬时转染入HEK-293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toxAm及pcrV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IRES-toxAm-pcrV,经脂质体转染HEK-293细胞后,在其细胞内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pIRES-toxAm-pcrV表达载体并在转染的真核细胞中得以有效的表达,为研究铜绿假单胞菌预防性疫苗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毒素质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CPB)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将不同破伤风毒素辅助性T细胞表位引入该蛋白前,用OEPR(Overlap Extension PCR and Recombination)法构建了8个重组表达质粒(即p Cold-CPB、p Cold-P2-CPB、p Cold-P21-P30-P2-CPB、p Cold-P32-P23-P21-P30-P2-CPB和p ET22b-CPB、p ET22b-P2-CPB、p ET22b-P21-P30-P2-CPB、p ET22bP32-P23-P21-P30-P2-CPB)。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入到大肠杆菌中,以自诱导培养基表达目的蛋白。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8个重组菌均成功表达出目的蛋白,且大小均与预期一致。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均可被C型产气荚膜梭菌阳性血清识别。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均可致死小鼠。本研究首次用OEPR法成功构建了8个含不同破伤风毒素T细胞表位的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表达质粒,并成功表达了目的蛋白,为探索破伤风毒素辅助性T细胞表位对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免疫效果的影响及进一步开发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素质粒论文参考文献

[1].赵玄玉,施斐,王晓雪.Shewanellaoneidensis内源性大质粒上ParE-ParD家族毒素-抗毒素系统(SO_A0088-A0087)的鉴定[J].热带海洋学报.2018

[2].董令赢,彭小兵,彭国瑞,李旭妮,蒋玉文.OEPR法构建含不同破伤风毒素T细胞表位的CPB表达质粒及其产物的初步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18

[3].朱晓霞,张露萍,叶亚婷,严蓉蓉,代吕霞.P物质融合毒素的质粒构建及其原核表达[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8

[4].李鹏.卡特利链霉菌线性质粒复制机制及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5].陈思礼,吴汇兰,陈洁.鱼腥藻PCC7120质粒上毒素-抗毒素基因对alr9029/asr9028的初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吴汇兰.鱼腥藻PCC7120质粒毒素-抗毒素alr9029/asr9028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

[7].周小芬,林卫萍,何华红,李想,张焜.不相容双质粒共表达霍乱毒素类似嵌合蛋白[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

[8].黄静,王琳,张括川,刘晓丹,赵宝华.E型产气荚膜梭菌ι毒素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J].动物医学进展.2015

[9].李宁,吉晓滨,谢景华,刘启才.葡萄球菌肠毒素A与黑色素瘤抗原A3共表达真核质粒致敏小鼠淋巴细胞对喉癌细胞模型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5

[10].姜明子,冯旰珠.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和pcrV基因质粒的构建及真核表达[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菌株间质粒有较大差异Fig.1-3Thepl...一5衣藻叶绿体表达载体无大加卿6刃刀I位...融合毒素质粒T2诱导5h表达产物...重组表达质粒pETXB1_2结构示意图一6转化子MBL一1和MBL一2的PCR分析一7转化子伴胞晶休的形态

标签:;  ;  ;  ;  ;  ;  ;  

毒素质粒论文_赵玄玉,施斐,王晓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