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扫盲论文_李治邦

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性扫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功能,文盲,乌干达,德黑兰,贫困,成人,市民。

功能性扫盲论文文献综述

李治邦[1](2019)在《功能性扫盲教育对促进农民市民化发展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的文盲主要表现为功能性文盲,功能性扫盲教育是传统扫盲的延伸和发展。功能性扫盲教育对振兴乡村,促进农村民主进步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农民市民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实施功能性扫盲教育应强化政府作用,拓展功能性扫盲教育范畴和内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农场经济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李治邦,赵正[2](2014)在《论功能性扫盲在消除农村贫困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扫盲是传统扫盲的延伸和发展,是农村成人扫盲教育的新挑战,功能性扫盲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消除农村贫困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农村扫盲要树立功能性扫盲新理念,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拓展功能性扫盲内容,把功能性扫盲与消除农村贫困相结合。(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周昊[3](2013)在《新生代农民工功能性扫盲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显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533万人,而80后出生的农民工超过了比例的一半,他们在城市谋求发展的过程中面临适应城市生活、谋求继续发展、角色转变等诸多挑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他们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归根到底,照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由此看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展开的功能性扫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扫盲现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因素,并本着提高其参与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原则,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本研究围绕“新生代农民工功能性扫盲教育”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从总体上阐述选题的缘起与意义、新生代农民工与扫盲教育的相关研究状况,及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同时对功能性扫盲教育、新生代农民工概念进行释义与界定,为本论文后续研究提供了必要基础和前期铺垫。第二章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功能性扫盲教育构建的时代蕴含,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趋势。第叁章分别从学习型组织、终身学习、人力资本理论、成人学习理论阐释了新生代农民工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以问卷调查形式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功能性扫盲教育障碍因素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查项目信息和数据的分析,提出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功能性扫盲教育参与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因素,为本论文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五章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扫盲教育的发展方略。明确了新生代农民工扫盲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并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最后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后续性研究期望。就本论文中存在的某些数据与信息、评价指标、实际操作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希冀就这些问题,从研究思路、方法、目标等方面进行后续性研究。(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戈君宇[4](2013)在《非洲成人扫盲培训成效分析——以乌干达成人功能性读写能力培训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银行在1995年教育策略研究中指出,"针对贫困国家中的贫困人口,政府及相应机构需要为其提供相应教育,以此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世界银行不能实行该政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以往成人基础教育研究的记录显示成人培训结果总是差强人意;二是此类项目不能提供足够依据来证明它的经济效益。"不过,世界银行仍然决定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成人读写能力培训项(本文来源于《世界教育信息》期刊2013年04期)

郭孙明,罗丹丹[5](2012)在《优质教育中的功能性扫盲——在菲律宾全国扫盲大会上的演讲》一文中研究指出郭孙明(Lourdes R.Quisumbing,直译露德丝·昆萨炳),女,菲律宾教育、文化与体育部原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创始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米里亚姆学院荣休教授。昆萨炳广泛涉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曾从事多门行为科学学科的教学,如教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她致力于行为科学的研究,包括农村地区的婚姻习俗与儿童培养实践、菲律宾人的价值观等,这被认为是她对菲律宾教育和社会科学的最重要贡献。此外,她担任菲律宾教育、文化、体育部长期间,对整体主义价值教育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使价值教育成为菲律宾中学学校课程中的一门单独学科、小学学校课程中的一门综合学科。1995年以来,她与来自米里亚姆学院和菲律宾师范大学的专家培训团队一起,致力于从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求知4个方面对菲律宾及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教师进行培训,这也是应对21世纪挑战所必需的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2011年11月,郭孙明被授予第二届亚太地区教育创新奖文晖奖的"终身成就特别奖"。文章系作者2009年9月30日在菲律宾碧瑶市米里亚姆学院全国扫盲大会上的演讲,经演讲者独家授权翻译并刊登。(本文来源于《世界教育信息》期刊2012年03期)

吴霜[6](2011)在《城市低文化流动人口功能性扫盲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九大文盲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国家统计局一项统计表明,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人。目前,我国15—50周岁的文盲人口有6800万,15岁以上的文盲人口有1.0504亿人,其中文盲中的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户口登记地以谋求更好的工作。其中从乡村流出的有73%,流入城镇的有74%,其中低文化流动人口占很大的比例。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10至15年中国城镇化速度将保持在年均0.8%至1%,这意味着每年仍将有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迫于生计或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地文化人群流动到城市中,需求更多的机会。在寻求生存和机会的过程中,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在城市更好的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又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文化的缺失、就业竞争的压力、维权难、多种角色的转换等。在这些挑战中,他们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归根结底,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为了使城市低文化流动人更快的融入到城市,在城市中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发展,必须对城市低文化流动人口开展融入城市的功能性扫盲教育。作为人,作为公民,城市低文化流动人口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由于诸多原因,大部分地文化流动人口没有接受到正常的、完整的教育,而作为国家和政府,有义务、有能力让这部分人群接受应有的教育,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挥发展,这也是国家职能的表现和能力。面对越来越多在城市流动的低文化人群来说,当前的城市扫盲教育面临着新的变化,开展城市低文化流动人群的功能性扫盲教育研究是现阶段扫盲教育研究的叁大重点之一本研究立足我国扫盲教育现实,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系统地梳理国内外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实地调查、学员访谈、教员交流和问卷的方式,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我国当前城市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和教育需求;在掌握其教育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功能性扫盲教育理论和实践、成人学习理论、解放教育理论,联系城市生存的必要条件,提出城市低文化流动人口扫盲教育的课程设置、评价等相关内容。本文主要以渝中区低文化流动人口功能性扫盲教育为蓝本。在对渝中区低文化流动人口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根据前期的调研数据分析出重庆市渝中区低文化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包括其构成状况和生存现状。本部分是研究的重点,着重从低文化流动人口的来源地、收入、文化基础、职业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根据前面两部分的综合分析和论述,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提出适合城市低文化流动人口的独特性的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其中城市地文化流动人口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课程结构和课程的基本内容。这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第叁,城市地文化流动人口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组织与实施。这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部分也是难点部分。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组织主要从其内在动机的激发以及外在机制的健全两方面来进行阐述。实施主要包括实施的具体方式方法以及实施途径的创新。第四,城市低文化流动人口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的效果评估,主要有效果评估和评价机制的建立两方面的内容。第五,城市低文化流动人口功能性扫盲教育顺利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措施方面。在保障方面,构建完善的扫盲教师的选聘机制,要充分结合社区教育的优势,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留任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继续从事扫盲工作,强调实效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1-04-30)

李丹[7](2010)在《农村功能性扫盲与消除贫困一体化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扫盲教育通常在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文化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开展,它和消除贫困有着天然的联系。本文依据功能性扫盲与消除贫困的一体两面性特征,提出了推动功能性扫盲与消除贫困一体化的构想,并从拓展功能性扫盲内涵、强化政府责任、采取综合联动措施、开发扫盲资源、寻求国际合作等方面论证了其实现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教育》期刊2010年21期)

张静[8](2010)在《功能性扫盲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扫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扫除文盲不仅对解决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化都十分重要,而且也是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近年来又出现了功能性文盲,本文将对功能性扫盲定义、目的、特征和意义做一些探讨。(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教育》期刊2010年14期)

张金一[9](2010)在《城市化进程中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发展向周边乡镇农村的扩展以及农村向城镇化方向发展成为大趋势。在我国,城市周边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在不断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因土地被征用而产生的“新市民”群体。这些新市民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低文化人群。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城市生活的特别技能、缺乏城市文化的生活习惯、社会心理适应性差、在就业市场中没有竞争力,因此属于弱势群体。这些处境不利人群面对生活的巨大改变,难以适应,融入城市生活的多方面能力差。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市民公平正义和平等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低文化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面临的基本教育权利保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因此,本文作者从调研分析低文化新市民的现实生存发展与基本教育需求现状入手,揭示低文化新市民的基本教育需求,剖析目前低文化新市民教育的教育需求,提出功能性扫盲教育作为低文化新市民的最基本教育需求,进而重点研究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实施与条件保障,力图解决低文化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的问题。笔者研究上述问题,在理论方面的价值是丰富和充实新市民基本教育的理论,为新市民的基本补偿教育或功能性扫盲教育提供基本的理论思考和更为详细的论证材料,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新市民教育政策和相应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深入分析低文化新市民的学习需要以及有效合理的培训目标、内容及方式,有益于提高低文化新市民的素质,为低文化新市民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帮助,加快低文化新市民融合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对重庆市九龙坡区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情况的个案研究,对新市民、尤其是低文化人群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探讨提高低文化新市民基本教育(功能性扫盲教育)培训质量的实践模式,为提高低文化新市民的素质、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实际的参考借鉴。基于上述的考虑,笔者在了解低文化新市民生存现状和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因,进一步对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目的、内容、途径、实施与条件保障等进行探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实际,对现阶段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作了全面的设计。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阐明研究缘起,梳理国内外关于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研究现状,厘清相关概念,阐明研究意义,说明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低文化新市民的生存现状与教育需求。该部分揭示了低文化新市民的生存现状,阐明了低文化新市民所面临的困难。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观察深入了解低文化新市民基本教育需求状况,通过分析研究揭示低文化新市民真正的发展教育需求。以重庆市九龙坡区新市民功能性扫盲为例呈现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低文化新市民的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基础。该部分分析讨论国内外有关新市民发展与教育的基本理论,论述了低文化新市民的产生及其主要特征。第四部分: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目标。探讨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以低文化新市民个人发展的需要、低文化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确立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的目标。第五部分: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主要内容。讨论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内容应遵循基础性、问题性、实践性、灵活性、针对性的原则,包括生活知识型、生存技能型和自我发展型等叁大方面的内容。第六部分: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实施与条件保障。阐述有效的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针对性地探讨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条件保障。(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0-05-06)

钱松涛[10](1999)在《“扫盲”别忘扫“功能性文盲”》一文中研究指出闲暇之余,笔者偶翻杂志,读到一个概念———“功能性文盲”。这一概念是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伊朗德黑兰召开的各国教育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它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算能力的人,而这些人可能曾经上过学,并取得文凭。然而,“功能性文盲”的标准因...(本文来源于《人民教育》期刊1999年04期)

功能性扫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功能性扫盲是传统扫盲的延伸和发展,是农村成人扫盲教育的新挑战,功能性扫盲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消除农村贫困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农村扫盲要树立功能性扫盲新理念,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拓展功能性扫盲内容,把功能性扫盲与消除农村贫困相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性扫盲论文参考文献

[1].李治邦.功能性扫盲教育对促进农民市民化发展的意义[J].农场经济管理.2019

[2].李治邦,赵正.论功能性扫盲在消除农村贫困中的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

[3].周昊.新生代农民工功能性扫盲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4].戈君宇.非洲成人扫盲培训成效分析——以乌干达成人功能性读写能力培训项目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3

[5].郭孙明,罗丹丹.优质教育中的功能性扫盲——在菲律宾全国扫盲大会上的演讲[J].世界教育信息.2012

[6].吴霜.城市低文化流动人口功能性扫盲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

[7].李丹.农村功能性扫盲与消除贫困一体化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

[8].张静.功能性扫盲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

[9].张金一.城市化进程中低文化新市民功能性扫盲教育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0].钱松涛.“扫盲”别忘扫“功能性文盲”[J].人民教育.1999

论文知识图

重点研究课题简介农村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及...重点研究课题简介农村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深层的学习循...工作年限工作性质的扫盲行动纲领演绎

标签:;  ;  ;  ;  ;  ;  ;  

功能性扫盲论文_李治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