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者论文_吴晓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编写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编写者,汉语,现代汉语,教材,青岛大学,教师,山西人。

编写者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明[1](2019)在《浅论汉语教学中如何发挥教材编写者、教师和教研员各自的作用,促进汉语教学的进步》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教学中教材编写者、教师和教研员是统一的整体,只有叁者互相交流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的进步。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从教材编写者、教师和教研员叁个不同的主体出发,对各自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教育》期刊2019年14期)

章红雨[2](2019)在《教材经典源于编写者工匠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版40年,发行超过千万册。4月13日—14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青岛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纪念黄廖本《现代汉语》出版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举行,百余位出版人、编写者、现代汉语教师汇聚一堂,共同回顾黄伯荣、廖序东为现代汉语学科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9-04-17)

蒋选荣,徐鑫,刘思琪[3](2019)在《教材开发:从编写者到学习者——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创新教材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渗透科学方法的培养,实现从编写者的教材到学习者的教材的转变,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李玉蛟[4](2018)在《小学德育教科书人教版、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台湾翰林版《社会》编写者的价值取向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教育本质是价值教育,引导人如何更好地“成人”,过更善的生活。课程过程的本质体现为一种价值赋予和课程文化主体自觉。课程是国家和社会控制的中介,课程标准及教科书审查机制则是教科书内容的重要导向。课程权的下移是新课改民主化的重要举措,赋予了编写者较大的编写权限。德育教科书则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最重要载体,承载编写者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价值。价值取向是教科书的灵魂。价值取向由价值观念决定。编写者的价值取向决定教科书内容的选材范畴、材料的价值排序并决定编写者对备选材料的具体抉择、调适、改编等行为。编写者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教科书编写者价值取向是提升教科书品质的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反映,在主体、客体交互作用中,客体的存在、属性、作用对主体的实际意义。价值是人类生活的特有的关系现象,是主客体相统一的一种特定质态。价值因社会形态变迁具有流变性,又因个体的特殊性具有差异性。德育课程是国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重要载体,其实施是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对课程价值具有绝对控制权,而教科书的编制过程是具体的人实施,教科书呈现出的价值取向并非如纲领性文件解读刚性,其有更多诠释的可能性。回归生活是德育教科书编写者的着笔基色,既体现其综合性,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包括公民伦理和文化与价值两大板块,前者的建构是儿童社会化旨归,后者强调道德育人的文化特质。德育课程目标既有对儿童“成人”的基本品质要求,又包括使儿童社会化成为社会合格公民奠基的基本内涵。公民伦理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传统伦理和生命伦理、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新型伦理。生命保全、个人品质习惯和与他人的交往品质的养成是融入公共生活实体和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公民意识的培养则是个体公共精神和社会价值秩序形成的思想基础。以儿童生活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等不同生活场域通过角色转换实践,增进道德认知、体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仰、磨练道德意志、习得道德行为。人教版和教科版教科书编写者在学生道德品行养成更多显示较为模糊,而翰林版则较为清晰可行。大陆家国同构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古代灿烂文明、近代民族复兴史、现代发展史是编写者着重强调的方面,翰林版内容则强调个人权利、土着居民文化,汉文化对土着文化的深远影响等。国际理解、世界和平和全球生态是编写者在大陆教科书中呈现全球教育的核心议题。翰林版则注重本土文化的珍视与宣扬。文化忧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是叁版本教科书编写者的共识。主体的生活的行为方式、内容、规范之后定是其价值外显结果,其生活场域必定是不同价值主体共在共生、互利共赢、博弈对局的复杂平台,亦是道德教育价值引导促进学生自我价值构建的鲜活场所。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然而德育教科书内容有生活场域的外在形式,缺乏德育主体生活的在场之实。德育教科书内容较多是生活表面现象的“复制粘贴”,甚至内容有“生活庸俗化”倾向。教科书文本从脱离现实的宏大叙事的极端风格走向生活化的、琐碎化的叙事另一极端。过真善美的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这一价值导向的缺失,致使编写者在教科书中价值表达杂乱无章。编写者需要有价值自觉,既要避免编制教科书内容道德德目“标签化”,也要避免德育内容价值空无现象。价值自觉除了编写者应将什么样的生活价值融入教科书内容,还用包括生活价值融入的恰当方式。(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0)

柏崎有里[5](2018)在《日本本土初级汉语教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汉语热”在全球的兴起,日本的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逐年攀升,其中是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选修的学生占绝大多数,汉语堪称最受日本学生欢迎的第二外语。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本土汉语教材的出版十分繁荣,各家出版社每年不断发行各种新教材。教材是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日本汉语教材是编写者根据日本的汉语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及进度、日本文化背景、学习者的情况而特意编纂的。从编写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教材主要可分为叁种:一是从事汉语教育的日本人单独编纂;二是从事汉语教育的日本人与中国人共同编纂;叁是在日本从事汉语教育的中国人单独编纂。在“汉语热”不断升温的今天,日本本土汉语教材的研究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人着眼于编写者类别和教材结构的关联,因此笔者选取了12本课堂用初级汉语教材——《教科书+ドリル》《千言万语》《学生学习汉语》《どんどん吸収中国语》《黄炎の留学生活》《システマティック中国语》《初级中国语课本》《キャンパスライフ中国语》《いま始めよう!アクティブラーニング》《ジョイフル中国语》《彩香と李阳》《中国语を学ぶ学生たち》,它们分别归属于日本人编写、中日合编、中国人编写,我们将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全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及方法。第二部分为研究背景信息,对日本本土汉语教材的出版情况、主要内容、结构特征等进行了综述。第叁部分到第六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对12本教材从语音、课文、练习题、文化项目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第七部分为结语,总结出叁种编写者所编教材在语音、课文、练习题、文化项目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虽然日本汉语教材的编写都很随意,难以找出明显的特征,但是各种编写者对设计练习题的重点有所不同,而且课文部分的设计和语言特色可以反映出各种编写者的文化背景差异。笔者希望,本论文能够为今后的国别型汉语教材编写与日本本土汉语教材研究提供一些借鉴。(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徐胜金[6](2018)在《中职语文应用文教材编写应坚持“叁性”——兼与苏职教版语文应用文教材编写者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苏职教版语文应用文教材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列举一些内容的分析,师生使用中的困惑,提出编写原则,并按编写原则对相关内容提出了修改建议,以便在教材再版时做一些完善。(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8年05期)

边新文[7](2016)在《塑造山西美好形象的扛鼎之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在全省贯彻落实骆惠宁书记提出的“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以实际行动开创山西各项工作新境界的时候,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叁晋史话》丛书与读者见面了。这套丛书共计12卷,其中包括综合卷和11个市各1卷。丛书总体成套,分体成册,既可(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6-08-31)

肖焕民[8](2016)在《是用两点水“决”,还是绞丝旁“绝”——兼与冀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写者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2008年6月第1版,2015年5月第8次印刷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第23课《清贫》中有一句话:"‘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你骗不了我。’另一个士兵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又将我的衣角裤裆细细地捏了一遍,企望有新的发现。"(本文来源于《教育实践与研究(A)》期刊2016年01期)

吴靖[9](2015)在《谈“教材底线” 促“教材建设”——与“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的编写者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教材编写应该遵循"教材底线"原则,即教材编写在"表达"上应该达到的最低条件和最低限度——语句要合乎语法、论证要合乎逻辑。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语法章"在六个方面表现出"教材底线缺失":(1)标题缺失、标题名不一致;(2)观点与例说不一致;(3)条理不清、杂糅;(4)概念含混而纠缠;(5)分析不合理、概括不周全;(6)语病。(本文来源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谭晓婷[10](2014)在《对话——与教科书编写者的亲密接触——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师生与教材对话关系的策略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科书编者"是阅读教学中对话关系的新成员,这就构建出师、生和教科书编者两方面对实施教学及落实教科书设计的责任关系。而落实责任的最佳方式就是沟通与合作,沟通的前提是理解,双方的"隔空对话"甚至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就此展开。一、从"听话"到"交流"——教师与教科书编者(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中下旬刊)》期刊2014年20期)

编写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出版40年,发行超过千万册。4月13日—14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青岛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纪念黄廖本《现代汉语》出版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举行,百余位出版人、编写者、现代汉语教师汇聚一堂,共同回顾黄伯荣、廖序东为现代汉语学科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编写者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晓明.浅论汉语教学中如何发挥教材编写者、教师和教研员各自的作用,促进汉语教学的进步[J].内蒙古教育.2019

[2].章红雨.教材经典源于编写者工匠精神[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

[3].蒋选荣,徐鑫,刘思琪.教材开发:从编写者到学习者——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9

[4].李玉蛟.小学德育教科书人教版、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台湾翰林版《社会》编写者的价值取向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5].柏崎有里.日本本土初级汉语教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6].徐胜金.中职语文应用文教材编写应坚持“叁性”——兼与苏职教版语文应用文教材编写者商榷[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

[7].边新文.塑造山西美好形象的扛鼎之作[N].山西日报.2016

[8].肖焕民.是用两点水“决”,还是绞丝旁“绝”——兼与冀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写者商榷[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

[9].吴靖.谈“教材底线”促“教材建设”——与“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的编写者商榷[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

[10].谭晓婷.对话——与教科书编写者的亲密接触——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师生与教材对话关系的策略初探[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

论文知识图

界面教材编写者的科学本质观取向生词非语言注释展示图13直观呈现出“9...以及图2,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编写两岸小学社会教材文字之两性编写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字之两性编写者

标签:;  ;  ;  ;  ;  ;  ;  

编写者论文_吴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