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疗效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疗效

(宁夏民政厅民康医院宁夏银川750000)

【摘要】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口服相同剂量的艾司西酞普兰8周,治疗组同时给予心理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8周给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分;治疗8周以HAMD减分率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HAMA、CGI-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HAMD、HAMA、CGI-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1~4周治疗组HAMD、HA-MA、CGI-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6~8周两组间各量表评分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心理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关键词】抑郁症;艾司西酞普兰;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073-03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排第三位[1]。近年来发病率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发病原因可能与内在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以及个性特点和认知模式有关。[2]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认知因素对抑郁情绪的产生起重要作用,通过纠正认知缺陷,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本研究探索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80例,均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心境障碍—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18分;年龄21~45岁;治疗前一月没有抗精神病药及抗抑郁药用药史。

对符合入组条件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心理治疗)40例和对照组(艾司西酞普兰单药治疗)40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7.15±6.25)岁;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8.05±5.14岁;病程(55.06±9.52)天,平均受教育程度(10.06±4.15)天,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方法

1.2.1治疗药物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起始剂量5mg/d,每日清晨与早餐同服,1~2周内根据病情及患者耐受情况调整至10~20mg/d治疗6周,不合并其他抗抑郁剂及抗精神病药,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口服苯二氮卓类药物。

1.2.2心理治疗研究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以认知心理治疗为主。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患者共同识别自己的不良认知,让患者看到自己的不良情绪是由于自己的不良认知导致的;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所有心理治疗均有取得心理治疗师资格的临床心理专家进行,每次50分钟,每周2次,8周共16次。对照组仅在患者需要时进行一般的心理疏导。

1.2.3疗效评定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进行评定;量表评定前一致性检验kappa=0.88。治疗8周以HAMD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为评价疗效的主要依据,≥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以HAMA和CGI-SI评分作为评价疗效的次要指标。

1.2.4药物安全性评定治疗中出现的症不良反应用(TESS)量表评定,与疗效同时评定。在入组前及各研究时点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

1.2.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设定α=0.05(双侧)。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比较用χ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两组HAMD总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研究组t值依次为6.180、11.719、14.153、16.170和17.696,P均<0.01;对照组t值为2.816、8.166、11.598、12.372和15.574,P均<0.01)。治疗1~4周末研究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6~8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A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治疗1~4周治疗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6~8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CGI-S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GI-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1~4周末治疗组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6~8周末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两组疗效比较治疗

8周后研究组痊愈19例(47.5%),显著进步13例(32.5%),进步3例7.5%),无效5例(12.5%),总有效率87.5%;对照组痊愈15例(37.5%),显著进步10例(25%),进步6例(15%),无效9例(22.5%),总有效率77.5%。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P>0.05)。

2.5安全性评定

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头晕、口苦、便秘,两组TESS评分各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3.讨论

艾司西酞普兰是新型的SSRI类药物,临床随机双盲试验证实艾司西酞普兰在治疗抑郁症上的突出疗效和安全性。Beck等研究发现[3],认知因素对人们产生抑郁情绪起重要作用,消极的认知偏向是抑郁产生的根源;患者的错误观念或不正确的认知过程常导致抑郁情绪。

本研究在艾司西酞普兰常规治疗抑郁症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心理治疗。研究发现,两组自治疗1周后HAMD评分比基线时明显下降(P均<0.01),说明治疗均快速有效。1~4周研究组HAMD、HAMA、CGI-S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说明合并心理治疗较单纯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起效快。本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在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提高远期服药依从性、改善社会功能方面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司天梅.舒良.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抑郁症的开放型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1):64-66.

[2]吴艳茹,肖泽萍,杜亚松,等.首发青少年抑郁症及应激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5):67-72.

[3]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温升出版社,2009:589.

标签:;  ;  ;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疗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