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之似论文_罗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似之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似,首饰,古典舞,艺术,国画,尺度,美感。

不似之似论文文献综述

罗琳[1](2019)在《从恽寿平《南田画跋》中探析其绘画“不似之似”的“写生”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恽寿平大部分绘画作品是以"写生"入手,他的作品色彩柔而不艳,媚而不俗,但并不是单纯的物象描摹,而是强调画面虚、实、远、近,以淡的设色,追求荒远的意境,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那种带有"生气"的韵味。(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20期)

郑子欣[2](2019)在《由《画语录·山川章》探析石涛“不似之似”的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涛在两则题画诗中提出"不似之似"的绘画境界,却未对"似"与"不似"在何种意义上相结合做出具体的解释。黄宾虹、齐白石对此有所论述,但仍没有点破"似"具有怎样的内涵,才能与形的"不似"相结合而成为更高的境界。本文从石涛所用"似"字的含义出发,通过文本的互文呼应,得到"不似之似"的题画诗与《画语录》"一画"等要义和《山川章》的呼应之处,由此,"不似之似"可以解释为《画语录》整体理论体系的具体而微的表达,意味着画家在参透"乾旋坤转之义"的基础上,以"一画""贯山川之形神",以天地化育的义理创造画中的山川,画法与天地化育之道相通,而画中的山川能兼有画外山川的形与神、质与饰,无一偏废,这就是"不似之似"的精神内核和完足意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4期)

徐光普[3](2018)在《不似之似与不齐之齐——论当代书法的审美尺度与心理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法作为一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其表达意象的高度抽象性,使审美主体在不同的视角中常常出现审美结论的极大反差:作者得意之处可能被视而不见或视为拙笔,作品出现的败笔则可能被大加赞赏。此即唐代孙过庭所谓"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1)当我们立足当代书法"多元化"的审美背景,从中分析(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8年03期)

陈青柳,贺瑞林[4](2018)在《小谈首饰艺术与国画艺术的不似之似》一文中研究指出国画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是我国民众不能忘却并引以为傲的国粹,其流派、分类、载体众多。而珠宝首饰在我国同样历史久远,从各朝王后的凤冠金钗到各代官员的帽上顶珠,无不彰显着权力和尊贵。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珠宝首饰已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珠宝艺术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使其成为可佩戴、可欣赏、可把玩、可收藏、可传承的媒介载体,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而这也与国画艺术特征不谋而合。从国画艺术窥见珠宝首饰艺术,从历史凝练、文化内涵、装饰作用、题材选择、意境营造五个方面来分析首饰艺术与国画艺术的不似之似。(本文来源于《名家名作》期刊2018年01期)

游兵[5](2017)在《中国画中的“不似之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果从已出土的战国帛画算起的话,至今也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在历代画家的不懈努力下,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表现形式,显示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有的审美形态。最显着的特征之一,便是在绘画中对表现对象的造型进行意象化处理,而不单纯追求其形象真实。通俗地说,就是作画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追求"似与不似",以(本文来源于《老年教育(书画艺术)》期刊2017年12期)

胡竹峰[6](2017)在《不似之似》一文中研究指出农闲之香下午的天气很好,不冷不热,空气里有炒货的味道,南瓜子、板栗、花生、葵瓜子的炒熟的清香交融一起。老的房子,青砖白墙仿佛往昔又似乎是梦境。黑白色的梦,斑斑驳驳一个又一个片段,不成记忆。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叁十余年如一梦,四十余年如一梦,八十余年如一梦,张恨水有小说《八十一梦》。《红楼梦》《青楼梦》,人生如梦,文学是黄粱梦,要的是叶上藏珠——露珠。人生如梦亦如戏,戏是春秋大梦。(本文来源于《青岛文学》期刊2017年10期)

王许林[7](2017)在《不似之似 翻新出奇——古诗技法探胜之叁》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亚里斯多德《诗学》),那么,诗人无疑是这种"天才"的佼佼者。比喻和诗人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犹如桨木之对于水手,犁锄之对于农夫。诗人指望它划动诗歌之舟在生活海洋中破浪远航,也指望它培植诗歌之花在社会大地上争芳斗艳。"无比不成诗",恐怕并非一句戏言。(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7年01期)

陈默[8](2017)在《他者视角 不似之似——读胡宗祥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这里所说的"他者",是指以主体以外的客体视角,以"看"为诉求,不同于西方的相关理论中的阐述。从哲学上考察,"他者"概念在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运用,主要是根据黑格尔和萨特的理论进行的。黑格尔对主人和奴隶的关系的分析表明,他者的显现对于构成"我"的自我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对立双方之间的行为是一场非白即黑的对抗,任何一方都试图消解对方,都以对(本文来源于《当代油画》期刊2017年01期)

王诗云[9](2015)在《“不似之似”在中国古典舞作品编创中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不似之似"源于齐白石先生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借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论述当作论依据,"不似之似"贯通于许多中国传统艺术领域,如绘画、文学等。"不似之似"指的是在艺术的创作中所呈现出的背后的意蕴、韵味与"留白",给予观众想象。艺术创作本身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而艺术作品本身就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舞蹈作品中亦是相通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中呈现的美感恰巧美是通过虚实关系的把握与转换来呈现意境与意象。本文试图通过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似之似",来对中国古典舞创作进行一定的阐释与探讨。(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5年11期)

孙洁[10](2015)在《不似之似,为真似 读石黄海作品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油画的形态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类趋向传统形态,另一类趋向当代艺术形态。前者往往是叙事为主的写实油画,后者是研究形式语言,或是表达一种观念的抽象油画。而石黄海先生的油画艺术,就介于这两者之间,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对西方油画的不断学习中,石黄海将中国绘画的意境之美与西方油画色彩的艺术精神糅合为一,从(本文来源于《收藏与投资》期刊2015年06期)

不似之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涛在两则题画诗中提出"不似之似"的绘画境界,却未对"似"与"不似"在何种意义上相结合做出具体的解释。黄宾虹、齐白石对此有所论述,但仍没有点破"似"具有怎样的内涵,才能与形的"不似"相结合而成为更高的境界。本文从石涛所用"似"字的含义出发,通过文本的互文呼应,得到"不似之似"的题画诗与《画语录》"一画"等要义和《山川章》的呼应之处,由此,"不似之似"可以解释为《画语录》整体理论体系的具体而微的表达,意味着画家在参透"乾旋坤转之义"的基础上,以"一画""贯山川之形神",以天地化育的义理创造画中的山川,画法与天地化育之道相通,而画中的山川能兼有画外山川的形与神、质与饰,无一偏废,这就是"不似之似"的精神内核和完足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似之似论文参考文献

[1].罗琳.从恽寿平《南田画跋》中探析其绘画“不似之似”的“写生”精神[J].明日风尚.2019

[2].郑子欣.由《画语录·山川章》探析石涛“不似之似”的内涵[J].名作欣赏.2019

[3].徐光普.不似之似与不齐之齐——论当代书法的审美尺度与心理向度[J].书法.2018

[4].陈青柳,贺瑞林.小谈首饰艺术与国画艺术的不似之似[J].名家名作.2018

[5].游兵.中国画中的“不似之似”[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7

[6].胡竹峰.不似之似[J].青岛文学.2017

[7].王许林.不似之似翻新出奇——古诗技法探胜之叁[J].古典文学知识.2017

[8].陈默.他者视角不似之似——读胡宗祥作品[J].当代油画.2017

[9].王诗云.“不似之似”在中国古典舞作品编创中的探索[J].大舞台.2015

[10].孙洁.不似之似,为真似读石黄海作品有感[J].收藏与投资.2015

论文知识图

可以看出,GLONASS星座的卫星钟差中...滕州与徐州的六牙白象图园林的写意不定形态循环荷载作用后不排水剪切应力路径华嵒闽中花卉册红娘子华嵒闽中花卉册五指草历乱的花木中发...

标签:;  ;  ;  ;  ;  ;  ;  

不似之似论文_罗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