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中的对比论文_黄劲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篇中的对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概念,新闻,英语,科技,语法,政治,儿童文学。

语篇中的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黄劲怡[1](2019)在《特殊科技英语与普通科技英语语篇中言据性的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词汇语法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特殊科技英语(ESST)与普通科技英语(ECST)皆类属科技英语(EST),常以言据性为词汇语法手段,基于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目的表达不同的意义、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命题信息。选取"自下而上"(措辞→意义)视角,以60篇ESST和ECST语篇实例自建语料库,"不平衡——顺序混合式设计"为方法,UAM Corpus Tool 3.0为工具标注并挖掘数据,旨在依据言据性的体现形式、分布状况和高频词选择中的数据差异,阐释语体异同。研究发现:两者都注重模糊作者身份、保留对话空间、视觉感知、规避信念曝光,而在具体传信内容上各有特点:ESST重客观事实、观点可证、信息开放、引证严肃,ECST重主观经验、观点真实、信息确定、引证直观。该研究对科技英语写作者在传信和信息可靠化方面的语体把握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黄莹,沈家怿,蒋雯燕[2](2019)在《中美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筛选的中美两种政治语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语料中均有大量的概念隐喻。其中,一部分隐喻具有相似性,主要包括"旅途"隐喻、"冲突"隐喻、"人"隐喻和"建筑"隐喻,还有一部分隐喻具有独特性,主要是只出现在中文语篇中的"围棋"隐喻和"考试"隐喻。对比分析上述概念隐喻及其中英文的隐喻表达,阐明了概念隐喻在两种政治语篇中的共性与特殊性,揭示了其背后凸显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本文来源于《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爱琴[3](2019)在《儿童叙事语篇中多模态意义的建构及其翻译——基于《小熊维尼阿噗》中英文版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从字体与排版的意义及插图的意义两个方面对Winnie-the-Pooh中英文版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索儿童叙事语篇中多模态意义的建构及其翻译问题。研究发现:当儿童文学多模态语篇被翻译之后,其多模态元素可能发生变化,原作中的某种突出性特征在译作中可能由另一种不同的模态进行表达;译作中的插图可能同原作的插图有很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译文目标读者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原作中图文共建的意义在译作中可能丧失,需要译者进行创造性的弥补。因此,儿童多模态叙事语篇的译者应有一定的视觉素养和儿童本位的翻译观。(本文来源于《滁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管洁[4](2019)在《“十九大”中美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Lakoff和Johnson合着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于1980年出版,它把有关隐喻的研究上升到认知功能的层面。他们把隐喻看作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并且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语篇也不例外。本论文把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从《中国日报》英文版和美国有线电视网中各筛选出25篇有关“中共十九大”的新闻语篇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2017年10月到2018年4月。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中美在新闻语篇中使用概念隐喻的异同及其原因,并分析概念隐喻在两类新闻语料中的不同功能。该论文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1)中美关于“十九大”的新闻语篇中分别有哪些主要概念隐喻类型?2)中美关于“十九大”的新闻语篇中使用概念隐喻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3)在中美有关“十九大”新闻语料中概念隐喻的功能有什么异同?论文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主要关于不同概念隐喻出现的次数和频率。从《中国日报》英文版选取的新闻语篇中,共有133个隐喻表达,10种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而在选取的美国有线电视网的新闻语料中,共有203个隐喻表达,9种概念隐喻类型;定性研究则采用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分析概念隐喻的异同点,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基础和隐藏的意识形态,从而分析概念隐喻在中美新闻语篇中的不同功能。研究发现:1)在《中国日报》英文版选取的新闻语篇中,主要的概念隐喻分别是建筑隐喻,旅程隐喻,战争隐喻,圆圈隐喻和家庭隐喻;在选取的美国有线电视网的新闻语料中,主要的概念隐喻有战争隐喻,人类隐喻,旅程隐喻,宗教隐喻,容器隐喻。2)概念隐喻相似之处在于,两种新闻语料中都使用了旅程隐喻和战争隐喻,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具有相似的具身体验。不同之处在于相同概念隐喻在使用频率上和目标域上的差异,而且,两种语料中都有独有的概念隐喻,例如,《中国日报》中的核心隐喻和颜色隐喻,CNN中的宗教隐喻。这主要是因为中美文化的差异、政治立场的不同,以及中美两国政府所持的意识形态的不同;3)中国语料中概念隐喻的功能主要是激励和简化功能,而在美国语料中,主要功能是劝说和过滤功能。通过对中美有关“十九大”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具体化,对培养英语学习者的隐喻思维能力和理解新闻语篇的能力有所帮助,使之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外语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6)

赵营营,鲁锦松[5](2019)在《中韩经济语篇中的结构隐喻对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华网》和《东亚日报》两大中韩新闻网站2018年10月份的中韩文经济报道为对象,考察了其语篇中出现的结构概念隐喻特征,并对结构概念隐喻类型进行了分析整理。分析发现,经济语篇中的中韩结构隐喻有着"大同小异"的特点,并从人类的身体生活经验等方面分析了中韩结构隐喻出现异同点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韩国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曾思[6](2019)在《中美关于中国雾霾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雾霾污染爆发以来,中国雾霾问题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全球新闻媒体的焦点。由于环境问题的抽象性,概念隐喻便成为了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概念隐喻理论由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在其合着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而且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中。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了中美关于“中国雾霾”新闻语篇30篇作为语料,对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中美环境类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异同,并剖析隐喻使用异同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在中美关于“中国雾霾”新闻语篇中应用广泛,体现了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在中国新闻语篇中存在15种不同类型的隐喻,其中主要的概念隐喻有战争隐喻,疾病隐喻,路途隐喻和人类隐喻。美国新闻语篇中共有14种隐喻类型,其中,主要的概念隐喻有旅途隐喻,人类隐喻,战争隐喻和疾病隐喻。概念隐喻在中美语篇中的使用存在相似之处,中美媒体都使用了大量的概念隐喻来表达雾霾相关问题,并共有13种相同的概念隐喻。双方语料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也存在差异。一方面,一些共有的概念隐喻在使用频率,凸显方面和目标域的不同。另一方面,中美语料中都存在特有的隐喻,如中国语料中的建筑隐喻和食物隐喻以及美国语料中的宗教隐喻。两种语料中概念隐喻的相似之处是基于人类对外部世界共有的经验;不同之处主要源于中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即传统、宗教、历史及意识形态和态度的不同。此外,在对比概念隐喻时,作者还发现概念隐喻能有效地塑造消极或者积极的形象,并对传达不同的态度立场有着强大作用。本文能够扩宽环境类新闻语篇的研究视角,并丰富概念隐喻的应用研究;帮助读者通过概念隐喻理解环境新闻语篇中的抽象概念,培养读者的隐喻思维和批评性阅读思维,同时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奥蕾[7](2019)在《顺应论视角下中外英语体育类语篇中言据标记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言据性(evidentiality)是语言使用者对信息来源及其可靠程度的说明,普遍存在于各类语篇之中。言据标记/据素(evidential markers/evidentials)作为语篇言据性在词汇语法层面的体现,是研究言据性的重要切入点。言据性早在20世纪便已被国内外语言学家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均对英语及汉语的言据标记作了不同层面的研究。文献研究表明,现有言据性的研究仍不全面,理论框架及语篇类型亟待补充完善和深入探讨。理论框架上,以往研究多数基于类型学、认知语用、系统功能等视角,从语用的顺应论视角的研究尚不充分;语篇类型上,以往学者多数只笼统地研究学术语篇、新闻语篇、政治语篇等,对于体育语篇中言据性的研究却并不多见。近年来,对于报刊媒体语篇言据性的研究日益丰富。这是因为言据性是此类语篇的特征之一,表现了作者对信息的介入程度,具有重要的语用功能。此外,以往对于言据标记使用的研究多为英汉语料的对比,对英文语料的对比尚不充分。本文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论框架,收集2018年至2019年国内外主流英文报刊体育语篇共80篇,建立中外英语体育语篇语料库,采取定量及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英语体育语篇所使用的言据标记进行对比,旨在探讨中外英语体育语篇中言据标记使用的频率及分布,中外英语体育语篇中言据标记的使用在顺应论上所体现的共性与个性,并探讨产生共性与个性可能的原因。研究表明,国内外英语体育语篇言据标记的使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共性方面,他们均广泛使用言据标记,但言据标记的具体选择不同:报道类、推断类言据标记使用频率最高,感官类、信念类使用最少。在个性方面,国内言据标记推断据素语气较强,国外语篇推断据素语气较弱;同时国内语篇多用常见的言据性表达,而国外语篇则词汇丰富、形式多样。本文尝试性地阐释了语篇特点、语言能力及思维方式等对言据标记选择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有利于加深对言据标记使用在顺应论层面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语篇分析在言据性范畴的深入探索,也为英语教学提供有益启示。(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潘政宇[8](2019)在《俄汉政治新闻语篇中腐败概念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是一种自然现象。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人类思维和话语之中。概念隐喻是人类思维的自然组成部分,语言隐喻是人类语言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腐败作为一种普遍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反腐败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已成为各国政府工作的重点,承载着人民的热切期盼。反腐的成功有赖于对腐败本质的认识。但是目前学界对于腐败这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研究少有涉及。本文的目的是探索俄汉两种政治新闻语篇中的腐败概念隐喻模式,试图找出俄汉政治新闻语篇中的腐败隐喻使用的异同及其原因。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基于Factiva全球多语种新闻数据库和慧科新闻检索分析数据库以2016-2018年俄汉主流媒体中反腐政治新闻语篇中的隐喻为语料,通过对语篇中使用的隐喻进行识别分析,根据源域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引入了批评隐喻分析中的共鸣值来确定语料中的主次要隐喻模式,进而分析其特点。最后通过与汉语反腐政治新闻语篇中的隐喻模式进行对比,得出异同点。除了绪论和结论之外,本文由叁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隐喻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政治新闻语篇中对隐喻的研究。第二章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包括概念隐喻的定义、分类和功能以及腐败在俄汉语中的概念。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俄汉语反腐政治新闻语篇中的主要概念隐喻和次要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找出俄汉反腐政治新闻语篇中的隐喻使用的异同点,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俄两国民众基本生活经验和文化体验的相似性使得俄汉政治新闻语篇中腐败隐喻有着部分相同的概念隐喻主题和隐喻模式。同一模式的概念隐喻的使用都体现出一种扩展性,表明了两国存在思维方式和语言使用的连续性。与此同时,俄汉政治新闻语篇中的腐败隐喻在隐喻模式的搭配性、隐喻形象性的激活、委婉语隐喻使用、隐喻的评价性和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张茹茹[9](2019)在《英汉新闻语篇中的态度特征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价系统主要关注语篇中的人际意义和互动,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一种研究兴趣。但大多数研究都是关注英语语篇中的评价特征,关于汉语语篇中评价特征的研究,尤其是英汉语篇中评价特征的对比研究还很有限。本研究致力于为这方面做出一定努力,旨在分析和对比英语和汉语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使用情况,包括其使用数量及语义实现方式。为探究英汉新闻语篇在态度资源方面使用的共性和差异,本研究以美中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评论作为语料进行观察和分析:20篇英语语料选自《华盛顿邮报》,20篇汉语语料选自《人民日报》。在语料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本研究使用了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定量方法在一些统计软件的辅助下进行,其使用旨在分别找出英汉新闻评论中态度资源的使用类型以及数量;定性方法用于探索英汉新闻评论中常用来表达态度的语言形式。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我们总结出了英汉新闻评论在态度资源使用上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总体而言,英汉新闻评论在态度资源的使用上存在的差异多于共性,尤其是在“情感”和“判断”的使用上,两者存在着显着性差异。与汉语新闻评论相比,英语新闻评论中更多地使用了“情感”和“判断”资源,但两者在“鉴赏”资源的使用上没有显着性差异。具体来说,在“情感”子系统内,英语新闻评论中使用了更多的“愉悦性/非愉悦性”、“安全性/非安全性”资源,但英汉新闻评论在“意愿性/非意愿性”、“满意性/非满意性”的使用上无显着性差异。就“判断”子系统而言,“态势性”、“能力性”、“真诚性”在英语新闻评论中的使用更为频繁,而“可靠性”、“恰当性”在两类新闻评论中的使用数量较接近。在“鉴赏”子系统内,英语新闻评论使用了更多的“反应性”和“构成性”资源,但英汉新闻评论在“估值性”的使用上无太大差异。通过对表达态度的语言形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英汉新闻评论中存在的共性多于差异。英汉新闻评论都使用了显性的词汇如态度性动词、名词、形容词、情态动词及其相关的词组来表达“情感”和“判断”,都用显性及隐性的表达方式(如隐喻)来实现“鉴赏”。但英语新闻评论更倾向于使用形容词及其比较级或最高级的形式,以及相应的短语;而汉语新闻评论则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动词,动词短语及一些成语来表达态度。本研究能够为评价系统在跨语言中的使用及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篇中实现评价意义的运作方式提供更多的信息。此外,本研究可以为国内新闻作者提供一些信息,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5)

宋燕,王帅琪[10](2019)在《英汉科技语篇中的主位特点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主位理论为指导,以部分英语汉语科技文章为例,分析英汉科技语篇中的主位特点,并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英汉科技语篇中主位的选择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反映的是科技语篇的主位特点,差异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英汉科技语篇在主位选择上的不同。(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9年03期)

语篇中的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筛选的中美两种政治语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语料中均有大量的概念隐喻。其中,一部分隐喻具有相似性,主要包括"旅途"隐喻、"冲突"隐喻、"人"隐喻和"建筑"隐喻,还有一部分隐喻具有独特性,主要是只出现在中文语篇中的"围棋"隐喻和"考试"隐喻。对比分析上述概念隐喻及其中英文的隐喻表达,阐明了概念隐喻在两种政治语篇中的共性与特殊性,揭示了其背后凸显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篇中的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1].黄劲怡.特殊科技英语与普通科技英语语篇中言据性的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词汇语法考察[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黄莹,沈家怿,蒋雯燕.中美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9

[3].王爱琴.儿童叙事语篇中多模态意义的建构及其翻译——基于《小熊维尼阿噗》中英文版的对比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9

[4].管洁.“十九大”中美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赵营营,鲁锦松.中韩经济语篇中的结构隐喻对比分析研究[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9

[6].曾思.中美关于中国雾霾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7].王奥蕾.顺应论视角下中外英语体育类语篇中言据标记对比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9

[8].潘政宇.俄汉政治新闻语篇中腐败概念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9].张茹茹.英汉新闻语篇中的态度特征对比分析[D].长安大学.2019

[10].宋燕,王帅琪.英汉科技语篇中的主位特点对比分析[J].英语广场.2019

论文知识图

舌针与药物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金津、玉液放血与传统针刺临床疗效的Me...舌针结合解语丹与解语丹临床疗效的Meta...针刺金津、玉液结合语言训练与单纯语言...3-4研宄框架其一,整个研宂自上而...五:语篇连贯机制的对比在整个语言对比的...

标签:;  ;  ;  ;  ;  ;  ;  

语篇中的对比论文_黄劲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