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涡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涡流,传感器,阻尼器,效应,磁路,构型,有限元。
电涡流论文文献综述
陈健飞,于成龙,王安泉,周先军[1](2019)在《基于CIVA仿真的电涡流检测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涡流缺陷检测作为较为成熟的无损检测方法,虽有对传感器的部分参数进行优化改进的研究,但缺乏整体、系统的分析。CIVA软件作为较为新兴的软件,在无损检测仿真方面,更具专业性,操作更为简洁。建立不同材料的3D缺陷仿真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正交实验,通过直观分析、方差分析、贡献率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各因素对缺陷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确定了在不同材料缺陷检测时,主要影响因素贡献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最优的探头尺寸参数,并最终给出了实际调试过程中不同参数的推荐调试顺序。(本文来源于《无损检测》期刊2019年12期)
叶德超,段发阶,周琦,程仲海,李旭[2](2019)在《基于高频响电涡流传感器的汽轮机带冠叶片振动测量技术(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汽轮机带冠叶片的健康监测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频响电涡流传感器的带冠叶片振动参数测量方法。转子旋转时,电涡流传感器感知叶冠面积变化,通过检测叶片发生振动时叶冠面积变化信号的到达时间,并应用叶尖定时(Blade tip timging, BTT)数据分析方法获取叶片振动参数。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汽轮机工作环境的电涡流传感器和一种高带宽调幅解调电路,使响应带宽达到250 kHz以上。某型汽轮机末级叶片振动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高频响电涡流传感器和变面积型叶尖定时测振技术在汽轮机带冠叶片的应用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期刊2019年04期)
杨璐,李醒飞,纪越,拓卫晓,周政[3](2019)在《基于EMD-DFA-NLM的电涡流传感器信号去噪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涡流位移传感器输出信号中的非稳态噪声,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去趋势分析(DFA)-非局部均值(NLM)原理的去噪方法。该方法解决了EMD去噪方法信号、噪声模态不易确定的问题,并且可在滤除高频背景噪声的同时保留信号细节。首先通过EMD将信号分解得到若干本征模态(IMF)分量,然后使用DFA区分噪声主导IMF分量和信号主导的IMF分量,对噪声主导分量进行NLM去噪处理,最后与信号主导分量一起重构信号。分别对仿真信号和电涡流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去噪处理,结果表明,相较EMD去噪法和EMD-小波阈值去噪法,所提方法去噪性能更优,SNR(MSE)值提升(减小)明显,去噪后信号的毛刺与高频震荡大大减少。(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汪志昊,李国豪,田文文,郜辉,张新中[4](2019)在《多层板式电涡流阻尼器构型与磁路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板式电涡流阻尼器(PECD)的耗能效率,对比分析了单层与多层PECD典型构型的紧凑性与材料利用率,发展与完善了多层PECD构型与磁路优化设计。基于某单排式多层PECD样机阻尼性能测试结果,校验了叁维电磁场有限元稳态分析法预测PECD等效阻尼系数的精度;仿真分析获得了永磁体与导体铜板之间的磁场间隙、永磁体的固定材料、间距与布置方式等参数对多层PECD等效阻尼系数的影响规律,据此提出了多层PECD的优化构型与磁路。结果表明:与单层PECD相比,多层PECD耗能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结构也更为紧凑;磁场间隙及永磁体的固定材料、布置方式与间距等对PECD等效阻尼系数均有显着影响,其中磁场间隙、相邻永磁体磁极布置与间距等存在最优参数。多层PECD的优化构型与磁路为:磁场间隙宜尽可能减小;采用非导磁材料固定永磁体;同侧永磁体宜阵列布置;永磁体沿阻尼器运动方向磁极宜相反布置,间距取0.2倍永磁体同向尺寸;永磁体沿垂直于阻尼器运动方向磁极宜相同,且间距越小越好。(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9期)
练继建,赵悦,练冲,董霄峰,王海军[5](2019)在《基于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减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上风电结构在极端风荷载作用下会发生不利于工程安全的大幅振动问题,从理论推导与工程应用两个方面研究了基于新型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Eddy Current-Tuned Mass Damper, EC-TMD)在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应用的可行性。首先,基于电涡流阻尼器(ECD)减振机理,将新型水平和摆式EC-TMD中的电涡流阻尼采用数值模拟中常规阻尼器等效替代;随后,利用Warburton公式对EC-TMD结构阻尼比和频率比进行优化;最后,将EC-TMD应用于江苏响水海上风电复合筒型基础结构实际工程模拟中。结果表明:极端风荷载工况下,EC-TMD可有效降低塔筒顶部振动位移幅度达21%~33%,说明其对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减振具有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9期)
降帅,孟立凡,李菠,王红宇[6](2019)在《3D刻录电涡流传感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的工艺加工敏感元件周期长、零件间摩擦阻尼大的特性,提出基于3D刻录技术电涡流传感器的改良型敏感元件加工制备方法。设计工艺包括了敏感元件的模型建立,参数调整和实测效果验证等。实验结果表明,3D刻录涡流传感器线性范围为0~5 mm,非线性误差为0.7%,有更宽的线性范围和更好的响应灵敏度。与传统工艺制造的传感器相比,3D刻录涡流传感器具有更低的制造成本,打印模块重复利用率高,可以通过多次原型迭代来优化传感器性能。(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9年09期)
王梁坤,施卫星,鲁正[7](2019)在《电涡流TMD阻尼特性的有限元模拟与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在人行桥、大跨楼板等结构的竖向振动控制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传统的TMD采用硅油作为阻尼单元,这不但会带来施工不便、耐久性差、阻尼难以调节等问题,而且硅油还会给TMD带来附加刚度,造成频率的失调。利用电涡流阻尼代替硅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涡流TMD,并利用大型电磁场有限元分析软件Opera3D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对永磁铁布置方式、导体板厚度和导磁板厚度进行了参数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永磁铁布置方式对电涡流阻尼有较大的影响;电涡流阻尼随着导体板、导磁板厚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最后,对经优化设计的磁路进行电涡流阻尼与磁导间距间关系的分析与公式拟合,并提出了一种有较强适用性的电涡流TMD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9年04期)
郑祥盘,王程[8](2019)在《基于磁流变和电涡流效应的汽车新型缓速器的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向重大型化发展,制动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加装辅助制动装置是实现重大型车辆安全制动的重要途径之一。磁流变制动器具有制动力矩稳定、噪声小和体积质量小等特点,能有效弥补传统辅助制动装置低速性能差等不足。本文中提出利用磁流变效应与电涡流效应进行联合缓速制动的新思路,分析新型磁流变缓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并研制双盘式对称结构的新型缓速器,建立其制动力矩数学模型并从理论上分析不同参数对制动性能的影响。根据重大型汽车大功率制动的工作特点,搭建制动性能测试平台,进行制动力矩特性试验。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磁流变缓速器具有低速制动性能稳定、高速制动力矩大的特点,其制动力矩特性满足重大型汽车制动要求。(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高国旺,董磊,陈凯莉,段鹏伟[9](2019)在《基于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微间隙测量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有效检测距离与待测金属导体横截面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介绍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搭建了一种微间隙动态测量系统。采用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传感器探头型号确定时,电涡流传感器的有效检测距离将会随着待测金属导体横截面积的减小而减小,测量结果的准确度下降。搭建的这种微间隙测量系统与研究结果对于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刘金,廖云飞[10](2019)在《电涡流缓速器转子温度场热流耦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涡流缓速器的散热性能直接影响缓速器的制动性能,而缓速器转子的对流换热在其散热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电涡流缓速器实际工况出发,对两种机械结构的缓速器转盘进行了热流耦合分析,对转盘的受热关键区域进行逐层分析,探讨了转盘的对流散热情况和热应力集中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改变缓速器的转子结构能有效改善其流场情况,增加层流的比例,减小紊流的情况,对降低缓速器的工作温度起到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电涡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汽轮机带冠叶片的健康监测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频响电涡流传感器的带冠叶片振动参数测量方法。转子旋转时,电涡流传感器感知叶冠面积变化,通过检测叶片发生振动时叶冠面积变化信号的到达时间,并应用叶尖定时(Blade tip timging, BTT)数据分析方法获取叶片振动参数。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汽轮机工作环境的电涡流传感器和一种高带宽调幅解调电路,使响应带宽达到250 kHz以上。某型汽轮机末级叶片振动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高频响电涡流传感器和变面积型叶尖定时测振技术在汽轮机带冠叶片的应用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涡流论文参考文献
[1].陈健飞,于成龙,王安泉,周先军.基于CIVA仿真的电涡流检测参数优化[J].无损检测.2019
[2].叶德超,段发阶,周琦,程仲海,李旭.基于高频响电涡流传感器的汽轮机带冠叶片振动测量技术(英文)[J].JournalofMeasurementScienceandInstrumentation.2019
[3].杨璐,李醒飞,纪越,拓卫晓,周政.基于EMD-DFA-NLM的电涡流传感器信号去噪方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9
[4].汪志昊,李国豪,田文文,郜辉,张新中.多层板式电涡流阻尼器构型与磁路优化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9
[5].练继建,赵悦,练冲,董霄峰,王海军.基于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的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结构减振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6].降帅,孟立凡,李菠,王红宇.3D刻录电涡流传感器特性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9
[7].王梁坤,施卫星,鲁正.电涡流TMD阻尼特性的有限元模拟与参数优化[J].结构工程师.2019
[8].郑祥盘,王程.基于磁流变和电涡流效应的汽车新型缓速器的设计与试验[J].汽车工程.2019
[9].高国旺,董磊,陈凯莉,段鹏伟.基于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微间隙测量系统研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9
[10].刘金,廖云飞.电涡流缓速器转子温度场热流耦合分析[J].河南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