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区论文_陈端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产业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产业,产业,高新区,泰兴,连云港市,产业集群,生态。

新产业区论文文献综述

陈端海[1](2019)在《新产业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指出,产业区内之所以能集中了大量相关的中小企业,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外部经济决定的。这些集聚的外部经济往往能令许多性质相似的企业集中在地理空间上,产业联系紧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社会劳动分工、创新等在内的互惠服务,形成良性的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新产业区的特征变现为区域内企业运行机制灵活,整体专业程度高,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协作强,因此在组织生产以及适应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时能够较快地融入最新市场,从而获得发展的优势。同时,企业在本地结成创新网络、根植于当地文化环境,更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新产业区理论对于分析区域经济结构、中小企业及其之间的联系、企业的本地化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将目光转回国内,重视大基数的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互通的联系网络,及地方企业的本地优势等方面,对我国整体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9年18期)

潘玥,张玉智[2](2019)在《新产业区形成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一系列文献介绍,阐述新产业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机制。通过对两区域模型的介绍和分析,将真实数据带入两区域模型公式中,分析得出新产业区形成的影响因素,继而分析新产业区形成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本文的结论对我国新产业区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意义,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新产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张伶伶[3](2014)在《新产业区要与城镇区域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各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新产业区应与城镇结构融为一体。首先,产业区布局要从分离走向融合。绿色环保的新型产业区,尤其是高科技型产业区,与城镇的关系从分离走向融合。产业区不再被隔绝在城市之外,而应回归城镇中,成为城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产(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报》期刊2014-04-30)

耿倩[4](2014)在《老工业区要变身新产业区》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导报讯 记者耿倩4月17日,记者在太原万柏林区发改局获悉,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位于万柏林区的和平老工业区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相关的试点方案已于一周前获批复。对纳(本文来源于《科学导报》期刊2014-04-18)

郭景福[5](2013)在《“新产业区”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产业区是指由于城市规划变迁或城区扩张形成的、有待产业开发和建设的区域。新产业区的产业生态化对于新开发区域,乃至整个周边地区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生态化作为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实现方式,实现了产业活动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闭环模式转变,在新产业区实施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大致有产业规划生态设计、产业选择设定"生态门槛"、延长纵向产业链以及搭建专业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平台等。(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3年10期)

兰海[6](2012)在《东莞IT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危机之后,在国外订单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许多出口导向型的产业集群开始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在珠叁角,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从新产业区理论的角度分析东莞IT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现象,从企业间网络化、柔性生产、企业间学习的经常性等最能体现新产业区特征的方面对东莞IT产业区进行研究,从新产业区理论角度出发对东莞IT产业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本文来源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韩欣君[7](2012)在《烟台高新产业区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新产业区是指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范围包括: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产业等等。高新产业区在国家与地区经济展中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对经济、社会和科技产业创新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烟台高新产业区建立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947.52亿元,同比增长26.3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11%,比年初提高2.15个百分点。吸引外汇储备633亿欧元,提升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18.3百分点,还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中国首批向APEC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1998年12月,国家科技部又正式批准在烟台高新区内设立了全国第一个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烟台高新产业区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吸引外商力度不够、高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缓慢、规模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慢、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借鉴国内外高新产业区发展经验,应当采取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对高科技创新企业实施鼓励政策、合理规划产业部局、创立人性化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等措施促进烟台高新产业健康发展。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总结了可以借鉴的国内外高新区发展经验。第叁部分,对山东省烟台高新区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在了解烟台高新区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烟台高新产业区发展的措施及对策。最后,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李武斌[8](2012)在《新产业区理论视角下的榆林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一些新产业区在西部城市群(圈)的边缘地带开始兴起。近年来,榆林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经济增长现象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利用新产业区理论,对榆林产业区增长绩效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榆林实现可持续增长的若干策略。(本文来源于《西部财会》期刊2012年03期)

沈璐,朱华友,周青[9](2011)在《泰兴溪桥小提琴产业区的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的乐器产业多处于技术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乐器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重要课题。为此,从新产业区角度分析泰兴溪桥小提琴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从企业间网络化、柔性生产、企业间学习的经常性等最能体现新产业区特征的方面对泰兴溪桥小提琴产业区进行了研究。同时,从新产业区理论角度出发,对泰兴溪桥小提琴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1年10期)

董伟[10](2011)在《城市新产业区演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城市和城市的扩容运动。同时,一大批带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产业集群的形成,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的脱节,城市空间的扩展与产业的布局调整和转型发展并未形成正相关的关系。当江苏苏北城市在“十一五”末多项经济指标增长率赶超苏南城市的时候,当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强力推进城市转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我们认识到,城市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与城市的空间演进密不可分。随着我国城市新产业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抵挡经济危机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引发了经济学界对国内城市新产业区在后危机时代发展的思考。本文基于国内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重背景,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了城市新产业区演进过程、表现特征以及空间的影响,并以连云港市为案例城市,系统分析了城市新产业区的主导功能,为国内城市处理好产业空间布局、新产业体系建构与城市空间的总体优化提供直接的借鉴和启示。文章首先对选题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分别从中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集群、产业演进、产业结构优化、城市与新产业区、城市化与产业演进关系等进行比较和评析,总结和归纳了城市新产业区演进的机制、模式和主要特征,并以此构建对应性的研究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聚焦案例城市连云港市,运用单一指标方法和复合指标方法综合判断连云港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发展水平,并基于1999—-2008年的产业数据,从产业集聚的角度选取空间Gini系数和EG指数研究模型,实证研究连云港市新产业区形成的过程及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运用产业演进程度的识别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模型),对连云港市新产业区产业演进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国内城市在转型升级的新背景下,加速推进空间联动优化及新产业区结构升级,培育与完善城市新产业区创新体系以及完善城市新产业区优化发展的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主要路径和对策建议。在结论部分,还提出了本项研究未来的深化方向,即进一步深化城市化与新产业区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深化城市化过程中新产业区的产业演进模式研究和进一步优化城市新产业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研究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第一,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上,率先探讨了国内城市新产业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及其与城市空间拓展优化的关系,阐明了城市新产业区的演进发展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运用数学模型等科学的计量分析法,系统采集案例城市连云港市10年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量化研究产业集聚与新产业区演进的关系。第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后危机时代及“十二五”期间国内城市的转型发展和新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1-02-25)

新产业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一系列文献介绍,阐述新产业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机制。通过对两区域模型的介绍和分析,将真实数据带入两区域模型公式中,分析得出新产业区形成的影响因素,继而分析新产业区形成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本文的结论对我国新产业区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意义,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新产业区的形成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产业区论文参考文献

[1].陈端海.新产业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9

[2].潘玥,张玉智.新产业区形成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

[3].张伶伶.新产业区要与城镇区域融合[N].中国建设报.2014

[4].耿倩.老工业区要变身新产业区[N].科学导报.2014

[5].郭景福.“新产业区”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J].生态经济.2013

[6].兰海.东莞IT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视角[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

[7].韩欣君.烟台高新产业区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8].李武斌.新产业区理论视角下的榆林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J].西部财会.2012

[9].沈璐,朱华友,周青.泰兴溪桥小提琴产业区的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再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

[10].董伟.城市新产业区演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区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路...一2新产业区及其相关理论和概念一12003年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主要生产经...酒泉和嘉峪关市空间位置

标签:;  ;  ;  ;  ;  ;  ;  

新产业区论文_陈端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